什么学校?
这里说的学校,应该是指小学。
如果是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孩子自己可以处理社交问题,家长不需要干预,其实也基本上干预不了,还影响孩子的独立性。(家长需要做的事情应该在中学前的十来年做完,以后就不便对孩子的处世行为指手画脚了。)
也不可能是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老师一般会比较及时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被孤立是一种什么状况?
一般所谓孩子被孤立,包含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大多数孩子不搭理一个孩子;第二,个别孩子主动示好时会被其他孩子成功制止。即被孤立一定存在外部故意,并造成实际后果。
显然,被孤立不包括孩子故意不搭理其他孩子,不必包括孩子被大多数孩子欺负,以及孩子性格孤僻乃至患有心理或生理疾病等。
什么人会提出这个问题?
什么人会关注这个问题?
问题是否成立?
知乎有先问有没有是不是再回答的良好习惯。本题观点属于小众常见问题,即小学生在学校被孤立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但被孤立的孩子一定是极少数,而不着急的家长更是极少数,但肯定有,比如答主的几个同事朋友就是这个态度。
以下分析即来自答主对他们情况的了解和观察,并初步证实:这个态度对孩子成长非常有利。孩子们陆续在初中社交正常,高中成绩优秀,大学全面发展,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供相关研究者与爱好者参考。
至于不赞成这个观点的大多数人,本回答不予置评。
暂时性被孤立:同事X的孩子小二时随父母来到本地,一开始因口音问题被其他小朋友歧视,进而被孤立,孩子向父母提过几回,X总是轻描淡写地说过段时间就好了。几次考试后,大部分同学开始主动搭讪,甚至连学生家长都开始告诉X各种本地生活常识风土人情年节习俗之类,希望得到一些学习方面的帮助。毕竟小学生成绩单就是最好的护身符,只要不傲娇,老师同学不会孤立自家孩子的,而同事X正是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情绪定力充分信任。
策略性被孤立:朋友G是本地人,根深叶茂,三教九流的朋友不少。因而孩子上学以后一直比较霸道,学习成绩一般。据说孩子小四期间,家长想办法把孩子弄到一所私立学校,并召集同学家长希望配合孩子成长教育,让其他孩子孤立自家孩子,并取得班主任认可。具体策略和故事就不说了,结果孩子的学习自主性显著提高,处世态度谦和了不少,基本不再主动惹事,只偶有打抱不平举动,同学关系良好。现在市重点高中读书。
适应性被孤立:同事的朋友W是做小本生意的,孩子也比较一般。长相不俊不丑,功课不好不坏,性格不急不躁,个子不高不矮。W有一天十分正经地和我们讨论如何开蒙自家小孩,争取小考进入本市重点。大家提出给孩子创造一个陌生环境,从适应人际关系出发,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最后大家一起想办法把孩子转入一家离家差不多二十公里远的学校,每天夫妻轮流接送。没想到孩子有一种来到陌生城市的感觉,很用心地结交每一个刚刚认识的同学,并认真请教老师且言听计从,成绩慢慢名列班级前茅,去年以全校第七的名次录入市重点初中。
刻意性被孤立:表兄的女儿从小散养贯了,行为举止像假小子,非常聪明好学,思路开阔,兴趣广泛,但是口无遮拦,经常不经意得罪老师同学。表兄夫妇经常喜乐烦恼轮番被袭,一直很纠结。后来发动全家资源把孩子弄到上海一间寄宿制小学(现在可能不是特别容易操作),周末起居委托上海朋友照料,而这对夫妇也是第一次见到孩子。这样,假小子来到这个没有一个熟人的大都市,就有些懵圈了,闷闷不乐了差不多俩礼拜。最后摸索到破解之法:方言同声传译。上海话主要跟临时监护人夫妇学习,周末两天形影不离,一起逛街买东西做家务见朋友看博物馆听音乐会和街坊聊天,一个多月就差不多听明白日常会话了,然后在学校的吧的吧地逢人就秀那些洋泾浜,慢慢成了同学们的开心果,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丫头靠一人之力教会了全班同学说南京话。今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学习。
无奈性被孤立:据说天才都是孤独的。但因为天才并不多见,有关天才的所有论述和故事都应该存疑,但如果有人觉得对号入座很嗨皮,其他人也无话可说。最后这个故事是关于天才儿童的,由于没有达到天才家人预期而始终对学校老师和同学耿耿于怀。这家人并不介意孩子在学校被孤立,而是师生们在整个小学六年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怪物,却从来没有一个人真正赏识孩子的天才。
略去故事细节直奔结果吧。孩子天赋表现在文字辨识,从甲骨文金文到古埃及古阿拉伯文古拉丁文都十分着迷,家里的闲钱也大部分花在购买资料和现场考察(包括世界各大博物馆藏品)上了。被孤立的小学和孤独的中学使孩子渐渐成为古文字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但其他功课非常平庸,除了几门从不看书做题的文科成绩保底勉强拿到高中文凭,然后就一个人赴欧洲游历了。
这家人住答主家隔壁。
枚举不能代替论证,故事都很简略。只是想说,毕竟真的有人(家长和孩子都有)不在乎是不是被孤立被谁孤立孤立到什么程度。虽然无法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联系到另一个重要事实——一旦自己孩子在学校被孤立,家长的作为将非常非常非常有限——真的还不如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去摆平吧。
在9012年的今天,孩子们早已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每个家庭千差万别,有些社会条件已然变化。以上故事均为个案,没有人和他们的情况一样,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