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这个人还是比较善良的。
至少他没说:“关我屁事!?”
最高票的答案的慈禧就是这样一个老娘们。
在知道国库空虚的情况下,她拿北洋军费去建园子。
还有法国第一混球路易十五的名言:“哪管我死后洪水滔滔。”
通读历史,你会发现晋惠帝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人。他很善良,对人也和气。
他并没有逃避做皇帝的责任——喂饱黎民百姓。他还是有颗想要解决问题的心,只是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读晋惠帝历史时,他其实很让我感动。尤其是读了嵇绍的故事。
晋惠帝被皇太弟追杀,一路狂奔逃命。自己都身中三箭。
史书记载:百僚奔散,唯侍中嵇绍扶帝。
当追兵追上了,要绑架他回去。晋惠帝,这个历史上的白痴皇帝做了一件很让我震惊的事。他求追兵饶了嵇绍一命。
在自己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他想到的是救下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恩人。
但追兵还是当着他的面杀了嵇绍,血溅了晋惠帝一身。
事后,追兵要给他换衣服,他吩咐别人这样一句话。
他说,这件衣服上有嵇绍的血,不要洗去。他要留着这件衣服。
即便嵇绍死去,晋惠帝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恩人。通读中国历史,这样记得别人情义的,别说是皇帝,就是一个普通人,也是少有的。
所以,希望大家想起他的时候,除了笑他白痴外,请也想起他是一个好人。
之所以把他写成公知,是因为我这个人一向比较左,经常说些不合时宜的话,自然被折叠的厉害,为此只好写成公知。
至于为何左派为何成了怂狗,居然开始怕折叠了,大概是几个月前不再是光棍一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心里有了牵挂自然也就温和了一些。
不过现在来看,大概没有被折叠的风险,鉴于我最近看某庐山的实录,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大概是说现在还没到报老爷,大事不好了的时候。因此,用白老爷代替好了。
哦对了,这就是我的牵挂,一只拆家的癞皮狗。
至少晋惠帝没有说:
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随便找,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你一追求就OK。
不会吧?
他说的是:何不食肉糜?
也就是——他没说: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粮价很低,没有灾荒,安居乐业一点压力都没有,只要喜欢的女孩你一追就可以成家。
不会吧?
在晋惠帝眼里,这个世界不应该是没饭吃的,如果有人没饭吃,那么他可吃肉,总之不能挨饿。而在白老爷眼里,刁民们没饭吃是正常的,有饭吃才是不正常,而且还要习惯经常没饭吃才可以。
好比在决斗场里,晋惠帝和白老爷坐在看客的席位上。面对虚弱的角斗士跪在满是鲜血和残肢断臂的土地上苦苦哀求时。
晋惠帝说:
既然你那么累,为什么不上来坐着休息呢?
而白老爷则知说:
难道我们指望决斗没有发生死伤?然后谁也不用死,每天不用面临死亡,一点压力也没有,只要你喜欢就可以逃离这个互相厮杀的牢笼?
不会吧?
这难道没有高下立判吗?晋惠帝有着做人的底线和做人的思维。他更多的是苦于“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而白老爷则是嫌弃厮杀的还不够激烈,他渴望更多的鲜血和残肢断臂,甚至是角斗士们绝望的哭喊和哀求,这样才能满足他的感官和心理上的扭曲的渴望。
从这个层面来说,晋惠帝是一个有良知的人,我甚至不想说他蠢,更多的应该是单纯。他是一个好人,最起码他和很多衣着光鲜的白老爷们相比,能说是一个好人。
每一条评论我都认真的看了,看了一些人说的一些话,顿时百感交集,想起了几天前看的鲁迅的《灯下漫笔》,里面的一些人让我不得不叹服前人对人性见解之深。
评论里有的人说,就应该有压力,我们就应该用几辈人的钱去买一套房子才是正常的。
《灯下漫笔》说: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⑸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
为什么要做牛马?
井底之蛙最恰当不过了。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范围的,从小到大是不断扩大的。可能你小时候的世界就是你家的院子,外面的街道,那个小镇或者几条最熟悉的路,以后你的世界会越来越大。
晋惠帝从小在深宫中长大,每天锦衣玉食,他当然不知道底层每天是什么日子。所以他认为吃肉糜是正常的。
正如前段时间新闻中有多少个县脱贫,有多少人月收入才1000多元,好多人在网上感叹:不会吧。怎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你生在城市里,没见过穷人而己。还有那个新闻,好像是城里记者去农村看到小孩吃方便面,就对他母亲说:方便面不健康,要少吃。孩子母亲说:平时是吃不起的,今天是他的生日,他就想尝尝方便面是什么滋味的。特意给他买的。
这其实说明晋惠帝没有见过吃不饱饭的人,说明他的生活经历单一。
以前我一直很怀疑书里面讲的故事有没有实际意义,那些笨的出奇故事主人公们,只能说明他们是蠢货,这种故事有什么借鉴的意义吗,直到我长大后,越来越觉得,其实最简单的道理我们小时候就听到过,但是没有办法去不犯错。
比如“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个笑话,笑笑就完了,但是现实生活中遍地都是的。古代花剌子模国的国王,如果有信使报告好的消息,就赏;如果信使报告的是坏消息,就罚。他以为用这种方法那么所有事情都会向他想的一样去发展。这个可能吗?这个国王最后无非就是把自己给骗了,他没听到的坏消息就是没发生的吗?做梦的。现代也是啊,比如现在的很多热点问题,一旦发生,许多部门的第一反应是掩盖,仿佛媒体们都不报道这件事情就像没发生一样,等到大家都掩盖不了了,最后一起下台。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和故事。我的姑姑,今年50多岁了,身体很胖也不咋乐意运动,还特别爱吃。我有一次关心她,让她去检查身体,做个全面的诊断。回来好对症。
她连忙摆手道:“体检这事我可不不能去啊,这万一要是查出来什么可怎么办啊!”
我跟她说提前发现提前治疗,你要是身体真有什么等意识到就晚了
她说:“我们村好多本来好好人,回来进医院检查出问题了,花了好多钱。我可不去!”
。。。。。。
我姑姑并不信巫婆神汉那一套,她有病也进医院,不舒服也吃药打针。但是让她去体检她怎么着也不去,仿佛病原来是没有的,她身体是好的,就是检查的才把病得了的。至于我跟她讲病要是真得了,一直就在那,你查不查都不会消失,早发现早治疗这一套,她理都不会理你的。我姑姑再别的事情上也是很会算计的,不是个傻人,但是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毛病。
曾经有很多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我看过一些,我自己上学时候也经历过校园暴力。如果你认真看那些孩子的目光,你会发现他们的眼神在闪躲。他们不看打人者,也不哭不闹,仿佛打的不是他们,很多孩子被打完了用手拍拍被打的地方,然后就走了,其实也是在掩耳盗铃,不去看他们就代表着没被打,这事就没发生
还有守株待兔,生活中也是常见的要命。如果我们第一次去做某件事情,这一件事情的体验会一直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一旦有触发,我们就会拿出来谈。比如我们如果第一次爬山不愉快,以后谁让我们爬山我们总是抵触的;我们如果第一次吃某种食物,这次吃的可能不是好的,但是我们会认为这个食物就是这样的,以后即使遇到好的了,也会选择不吃;还有的谈一次恋爱受了挫折的,以后每一次恋爱都有第一次恋爱的影子附体,永远走不出,这些都是将那点微小的人生经验应用到全部的事情中去,得到的必然是不舒服。
“何不食肉糜”也是这样的。这种故事我在书里面看到很多次,比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奈,有一次听说人民没有面包吃,很是疑惑,说:“没有面包吃,他们可以选择吃蛋糕嘛!”毛泽东的传记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人民因为吃不上饭发生了暴乱,巡抚却不以为然
巡抚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并且胡说什么:为什么你们没有吃的,城里多得很嘛!我就经常吃得饱饱的。
这些其实都是一样的,他们没法去理解自己生活以外的知识,他们确实没有经历过没饭吃的日子,怎么可能去理解被饿死是种什么感受。
这种事情在现代就更多了,美国人就经常干这事,比如去年问一群小孩子,美国人欠中国人很多钱,还不了怎么办,那群小孩子说:“杀光中国人”。这个办法真是举世震惊啊。比如乌克兰问题。乌克兰经历苏联解体后,经济发展一直也不行,东乌和西乌无论在语言风俗文化方面都有巨大的不同,根本无法强行整合到一起,而且西乌对波兰有好感想,想加入欧盟以便方便办理签证,去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打工。东乌对俄罗斯有感情,前几年油价还高的时候就羡慕,希望他们能帮助自己,一起发财,这是本质的矛盾,可是希拉里们看来,你们搞民主啊,搞民主一切就会好了嘛。利用 非死不可 搞一些煽动,可俄罗斯坦克一开过来,什么也没了。这就不是民主还是不民主的事。
现实生活中也多的是例子,我爸有个朋友得抑郁症自杀了,我妈在那里感慨:“要是有个人经常去跟他谈谈心就好了,那就救了条人命啊”。我提出来这是病,跟咳嗽一样,得吃药才能缓解,你靠自身,靠外界的都没法改善,你给人加油鼓劲,他该咳嗽也得咳嗽啊。我妈还说我:“你懂什么,心里的事情发泄发泄就好了,肯定比闷在心里强”。差不多十年前的样子,我家邻居有一对聋哑人兄弟,他们的父母亲是正常人,母亲不太识字,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有一次他妈妈在我家门口聊天呢,俩孩子从外面回来,他们的妈妈就打招呼问他们从哪里回来的,两人就做了一个打电脑键盘的动作,意思是上网去了,但是他们的妈妈明显不太懂,转头跟我们说,“这俩孩子又不知去哪里弹电子琴了”我听完哈哈一笑,没说破。我事后分析了一下,觉得他母亲的说法也是挺无奈的,因为她真的意识不到还有上网那一回事,甚至可能当时她都不知道电脑为何物,如何能从他们的动作中理解出他们的现实意义,只能通过自己有限的知识水平去解读。这是一件挺悲伤的事。
人没有不是根据已知推测未知的,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之所以大家会觉得晋惠帝好笑,无非是他没有基本的生活经验,他高高在上习惯了,缺乏了常识。我们只能感慨古人的厉害,把我们要犯的错误全都总结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