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人,一个会嫉妒、会犯错、会认同、会反思的普通人。
最近“荒川弘事件”后,知友们分享许多关于“手冢治虫”的故事,之前的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这两天又有了一些负面的,比如孟德尔举例的漫画《大娃娃》:
孟德尔选用了漫画《大娃娃》中的两页序章,两页的内容一个是“伟人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另一个是“主角的父亲在北京街头抄写大字报,被询问盘查”。
末了下一页的内容没有被贴出,我在这里帮没看过《大娃娃》的读者贴一下:
漫画里只是陈述了手冢认知里,北京的现状,结合整部漫画,手冢要传递的是一个善良、勇敢、不盲从、能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当然,手冢也专门对为什么序章引用伟人,进行了解释:
手冢治虫本就是一个普通人,我们没必要把他“神格化”。可是用这种断章取义的方式给人扣rh的帽子,给读者打信息差,实在是有些不体面。
换而言之,这和手冢死后,日本右翼给《森林大帝》扣上“侮辱黑人”的帽子,今儿,在遥远的东方,又有人给手冢扣上rh的帽子。
我觉得,咱们做人得讲究,得就事论事,既然是分享,往客观了、往全面的说,不做蝇营狗苟的事。
《火之鸟》系列,关于中国的梗不少,有网友举例了“大和篇”的一段内容:
网友只举例了这两格图,既然在这位网友的意识里“伟人=大和的主将=rh”,那我们不妨来看看,手冢笔下的“大和的主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勇敢出击九州、和平熊袭人、感动火鸟、唤醒世人、废除殉葬制
“大和篇”是手冢治虫1968年开始连载,故事很简单,一个王子以生命为代价,废除旧习俗。
前些日子,有知友抛说手冢违背了自己的三原则:
其实,说这个例子,必须要和另一个故事放在一起说。
那就是为什么横山光辉急着要在1972年,把《长征》给连载完。
1971年的“鹞子翻身”对一些日本左翼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但他们还能勉力前进。手冢随后的《玲珑三勇士》,也难免有以少敌多,坚持不懈的味。
但是到了《路德维希·B》的创作时期,信仰道标因为种种原因,被稀释甚至被瓦解了它崇高的神圣性,“后迷茫”成了手冢创作的主命题之一。
断章取义很容易,结合时代背景去谈漫画作品很难。
手冢治虫是个普通人,可我们为了一己私利,断章取义,乱扣帽子,不雅,真的不雅。
我们没必要因为“荒川弘事件”就把手冢推上神坛,他被誉为“漫画之神”是时间给予的答案,不是这两天发生的事。
“漫画之神”只是个tag,手冢治虫是个普通人,会嫉妒辰巳喜弘;会在虫制作公司的问题上一意孤行。
会酸着说虽然剧画很好,但就是看不懂;也会反思,反思侵略、反思战争、反思压迫。
但是,断章取义真NM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