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第1页

        

user avatar   yu-mian-xiao-fei-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硬答一波!

天才肯定有!

贴个微博上的图,评论里也有说本来就是知乎上的回答,侵删。





有个词叫勤能补拙,现在觉得能补也只是小修小补。

最后鸡汤一句,大部分人靠勤奋还是很有用的!


user avatar   kml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天才,你不得不承认,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单凭天赋,起点就比你奋斗多年后的终点还要高。

随便举两个例子吧,脑体各一。

一、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

8岁,别的孩子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在自家地下室里做化学实验。

11岁,别的孩子小学刚刚毕业,他已经开始阅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有机合成中著名的“Diels-Alder双烯合成”反应。

16岁,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同年入学的同学们表示压力很大)。

17岁,因为严重偏科,他被麻省理工学院开除(同年入学的同学们表示轻松了很多)。

18岁,麻省理工学院再次录取了伍德沃德(同年入学的同学们为自己领先了两年而沾沾自喜)。

19岁,伍德沃德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入学的同学们:???)。

20岁,伍德沃德拿到了博士学位,去哈佛执教了……(同年入学的同学们:_(:з」∠)_)。

二、举重神童,三届奥运冠军苏莱曼诺尔古

著名的举重神童苏莱曼诺尔古以15岁即打破成年组世界纪录而著称,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能那么早就脱颖而出,在举重这个“成年人”项目上大放异彩呢?

话说1977年的时候,苏莱曼诺尔古还只有10岁,刚因为父母身材矮小而被体校选去练举重。那时的保加利亚举重训练体系正处在训练量最疯狂的阶段,即便像苏莱曼诺尔古这样只有10岁的孩子每天也要完成6小时的举重训练。

一天的训练结束后,孩子们都疲惫地躺在床上,教练进来查房,很快就发现了异常:“苏莱曼诺尔古去哪里了?他怎么不在房间里休息?”

室友有气无力地抬起头来:“苏莱曼诺尔古踢足球去了……”


麻省理工的学生够学霸了吧?遇到伍德沃德这样的天才一样被碾压。

体校里经过精心选材的学生运动天赋够好了吧?遇到苏莱曼诺尔古这样的天才瞬间变弱鸡了。

希望这两个例子能让大家体会到真正的天才和芸芸众生间的差距有多大。


user avatar   luo-we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艾萨克牛顿爵士

数学上发明了微积分,广义二项式定理,牛顿恒等式,立方面曲线,解了丢番图方程,牛逼到理查二世亲自介入破了卢卡斯数学教授一定要是圣公会牧师的传统。

讲光学弄通了折射和棱镜,分离出单色光,确定视觉是光反射而不是物体发光。发明牛顿望远镜,人家自己写的光学笔记,被皇家学会整理成一本教材,名字就叫《光学》...

顺便用玻璃球发明了静电发电机

在力学上的地位就不用说了,三大定律之外,还首创了分析空气中音速的方法。

人家还顺便在当铸币厂监管的时候,开始把英镑从银本位转义到金本位。

是英国历史上第二个获得爵士的科学家,第一个是发明了最好的东西:培根的科学家弗兰西斯(误)

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葬的科学家。

蒲柏写的墓志铭充分说明了牛顿的地位

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出世吧,
于是一切豁然开朗。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拜托你们能不能别再瞎逼吹刘招华了???吹的时候点赞的时候动不动脑子啊? @毒辩律师王如僧


刘招华制毒的方法,甲基丙酮通过甲胺氨基化成甲基苯丙胺,这tm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成熟的不能再成熟了,随便找一个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能搞定。某些古老版本的本科化学实验教材里面甚至都有《甲基苯丙胺的实验室制法》。

以防你们不知道,甲基苯丙胺就是冰毒。

还吹“纯度高达95%”?那是因为刘招华根本就不懂手性催化,生产出来的冰毒R构型与S构型各占一半,而S构型的冰毒致幻作用极弱,根本无效。他生产的冰毒纯度再高也超不过50%的有效成分。传统方法用伪麻黄碱路线,是不需要考虑手性的,出来的直接就是有效产物。

顺便说一句,以前之所以用麻黄碱的路线,只是因为这是感冒药的主要成分,容易获得而已。

天才个屁,他什么都不比普通化学学生多,他只是少一点良心罢了。



化学方面的天才,吹谁都行能不能别tm盯着刘招华啊??提到“化学天才”却想到一个毒贩,这让我们化学学生很没有面子的。随便举个例子吧,

1927年,鲍林返回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争相聘请他担任教职,哈佛大学甚至同意依照鲍林的意思建立一个量子化学系,而在那个时代,量子化学还是世人闻所未闻的概念。但是鲍林最终选择了加州理工学院。

这一年鲍林26岁。刘招华这种货色能办到这个??


user avatar   caoz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个人在中学时,都学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但如果有人告诉你,相对论也许是错误的,你会作何感想呢?

2011年,一段反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视频在YouTube上引起巨大反响。更令人惊讶的是,视频中的论证者是一个只有13岁的男孩——雅各布·巴尼特(Jacob Barnett)。

为了判断Jacob是否是在炒作博眼球,有人专门把他的论证过程发给了著名天体物理学教授斯科特·屈里曼(Scott Tremaine),请他来判断Jacob的论证是否正确。

最终,虽不能说推翻相对论,但屈里曼教授证明了Jacob论证过程的正确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物理神童,却连鞋带都不会系。

因患精神疾病,Jacob动作协调度很差,他基本上只穿人字拖,哪怕是登台演讲、接受采访也不例外。

这样一个连鞋带都不会系的男孩,究竟是如何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天才少年的呢?


1

对Jacob而言

母爱是最好的治疗


普通男孩的卧室,一般会贴着足球明星、NBA球星或摇滚歌手的海报。

而Jacob的卧室里,只有一块白板和一扇落地窗。

他喜欢在白板和窗玻璃上用笔涂涂画画,内容尽是些物理公式,他喜欢演算现代物理学中的难题。

Jacob往往一算就是一天。

妈妈劝他“去公园玩玩吧”,Jacob总是置之不理,他不爱出门,物理世界才是属于他的天地。

两岁时,小Jacob被诊断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Aspergers Syndrome)。

这种精神疾病,也被称为“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

该病的患者往往记忆力良好,智力和语言能力也正常。

但他们会有严重的社交困难,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行为比较刻板、固执,动作笨拙不协调,经常呈现出奇怪的姿势。

医生在给Jacob确诊后,告诉他的父母: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都学不会系鞋带了。

和大多数因患病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一样,小Jacob被送到当地的一家特殊教育机构进行学习。

在特教学校里,所有学生都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残疾或障碍,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几乎不教授除此之外的知识。

雅各布抗拒这种指令式的教育,这一段经历让他变得更加自闭。

但在这段时间里,雅各布的妈妈克里斯汀·巴尼特(Kristine Barnett)却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些“与众不同”:

他可以顺利拼出一幅5000块的超大拼图;

他可以在看过全国公路路线图后,背出每条高速公路的名称编号;

他能记住自己走过的每条街道,然后用棉签在地板上绘制地图,毫厘不差;

他可以轻易理解复杂的物理学和行星运动理论,回答天文馆做演讲教授的问题……

那时,雅各布只有3岁半。

Jacob的妈妈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儿子的这些表现让她敏锐察觉到,也许孩子需要些特教学校之外的教育了。


2

“尽管做你喜欢的事

我会永远支持你”


一次智商测试后,父母被告知:雅各布的IQ为170,比爱因斯坦更高。

这让妈妈在惊喜之余充满疑惑:自闭症通常都是和“低能”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Jacob的智商反比正常人高?

通过查阅资料,克里斯汀得知:阿斯伯格综合征也被称为“天才病”,患儿的智力没任何问题,且可能在某一领域拥有超常天赋。

她还听说,牛顿、莫扎特、维特根斯坦等举世闻名的人都出现过这种疾病症状。

于是,妈妈给雅各布办理退学手续,用自己平时在幼儿园的那一套教学方式,亲自在家教育儿子。

克里斯汀在她的回忆自传中写道:

“对家长来说,不听专家建议是很可怕的。但我心里知道,如果让雅各布继续接受特殊教育,他的才能可能会消失。”

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Jacob在数学物理领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作为妈妈,她一点忙也帮不上。

在接受采访时克里斯汀坦言,“我们全家数学都很烂。在读书时,我数学不及格”。

甚至连Jacob自己也知道,“每当和家里的任何人谈论数学时,他们都只会呆呆地盯着我看。”

在这种情况下,Jacob的妈妈聪明地采取了“放养”方式:让他自由探索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去干涉,并且竭尽所能支持他。

同时,鉴于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社交能力较差,她鼓励Jacob和同龄孩子一起享受“正常”的童年乐趣,比如玩垒球、去野餐,而不是整天呆在屋子里算数写公式。

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Jacob的学术水平突飞猛进。

8岁时,他高中毕业,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天体物理学系旁听,和他一起上课的人几乎都比他大上10岁。

“但我们还是得经常走到他身边,向他请教。”他的同学说。

教授则说:“他的问题永远领先我的课堂内容两步,教室每个人,都只有瞠目结舌看着他的份。”

更令人惊叹的是,Jacob的两个弟弟Ethan和Wesley也都是“神童”,一个成了化学家,一个是气象学家。

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放养。放养是有条件的,它需要母亲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和一双识别天才的慧眼。

幸运的是,Jacob遇到了。


3

如果不能学习知识

那就创造新的知识


母亲的放养式教育其实只能决定Jacob的成长环境,他最终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靠的还是他自己。

Jacob年幼时曾被医生宣布今后将无法学习。

出人意料地,Jacob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神童”:

8岁自学大学课程;

10岁被知名大学录取;

13岁完成了反驳相对论的正确性论证;

15岁时进入世界顶尖物理研究所攻读量子物理硕士学位;

智商170,超越爱因斯坦;

被物理学家评价“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人生仿佛被按了快进键,Jacob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2011年,13岁的Jacob登上了TEDxTeen的讲台,向大家讲述了他的秘诀。

原来,他知道,由于患病自己学习能力很差。

但他转变了思路:既然不能学习,那就思考呗,自己创造新知识。

这和我们的常识相抵触。

我们从小聆听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Jacob却突然说“不需要学习,只需要思考”,乍听下有些不可思议。

确实,对于普通人来说,不经过系统学习就能推翻物理定律这件事,实在是天方夜谭。

但在演讲中,Jacob告诉我们,这种事其实早就发生过。

1665年,剑桥大学因为瘟疫而被迫关闭。此时,牛顿刚进入剑桥大学不久。

尽管牛顿不得不停止学习,他却没有因此停止思考。

在暂停学习的两年里,他一直在思考有关天体物理的问题,最终发现了包括牛顿三大定律在内的众多经典理论。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没有超常的天赋,就算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新的物理定理。

Jacob却告诉我们:不用担心,你并不需要去推翻物理定律,也能创造新的知识。

首先,必须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地思考,不是一味地接受已经存在的事物。

其次,发掘自己的兴趣点。人只有对一个东西感兴趣,才会有思考的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希望你们进入这个领域,不要去学习,而是去创造。”

成名之后,Jacob家一时门庭若市。

媒体记者和物理学教授蜂拥而至,沉浸在发现天才的狂喜中。

雅各布从不理会这些用复杂眼神盯着他的陌生人——爸妈会应付他们,他只需考虑是去玩会儿电子游戏,还是继续玩眼前的方程。

这就是他。

即使成为众人眼中的天才,他依旧对和人打交道不感兴趣,一心沉在物理世界。

他常常面无表情。

拍照时被摄影师要求挤出的笑容,羞怯又不自然。

在一旁看着他的妈妈眼圈泛红:

“他两岁时,我最担心的是他也许永远都不会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我最担心的,是他永远失去说‘我爱你’的能力。”

不过,一切都在慢慢变好。

离开了特殊教育学校,Jacob来到了普通的大学校园。

在和同学的日常接触中,他的沟通交往能力得以提高。过去,去个公园都能要了他的命,但现在,他已经不惧和人交谈了。

他甚至可以面对数百人进行演讲。演讲现场,Jacob语速很快,幽默风趣,观众席时常传来阵阵笑声。

除了偶尔略显夸张的动作和激动的语调外,很难看出这是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

与此同时,他的在物理学上的天赋也有望得到很好地运用。

目前Jacob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学说上,为他提供研究员职位的印第安纳大学还为他联系到一些项目资金。

命运给人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同时会为他打开一扇窗。

但现在,Jacob那扇关闭的门也正在徐徐打开。

“我曾被医生判定为不会说话、不能学习。如果我的医生看到我的演讲视频,应该会被吓一跳。”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也经历过类似遭遇。

曾几何时,我们也会被别人轻易地“宣判”:

“你才一米七,还想打篮球?”

“你长相不行,将来肯定当不了演员。”

“你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将来肯定进不了大企业。”

……

Jacob却告诉我们: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主宰,任何人都无权给你下判决书。

言外之意是:我们感激周围人善意的提醒和指点,但是做一件事行与不行,还是要自己说了算,别用别人的话语给自己设限。

我一米七,确实矮了点,但一样可以当一个灵活的后卫;

我不是美女,但只要刻苦磨练演技,肯定会有适合我的角色;

我的本科学校一般,但我努力学习、进步、充实自己,未来肯定有好的工作机会……

没有人生来完美,天才、凡人皆是如此。

认清自己的现状,考虑他人合理意见,然后独立做决定,才是人生该有的样子。

给回答点个赞吧,天才也好,凡人也好,都该勇敢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user avatar   fu-di-kuang-m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存在了。(过二百赞了,真有必要好好完善下答案。)

由于题主着重强调天才的“智力是否真有过人之处”,我就从概率统计的角度“证明”这是真的,即虽然智力超群的天才在人类中的比例不高,但不仅真的存在天才,而且天才就是远超常人。

首先,上结论:因为大量人群的智力服从标准差=15,均值=100的“正态分布”,所以人智力的差距并不是微乎其微,约68%的人智商处于85—115分之间,即属于中等智力水平,越趋向两端人数越少,智商高于140的天才约只有1.3%智商高于爱因斯坦的几率小于十万分之五。同样,智力严重缺陷者(低于70)也只有2%(据斯坦福—比内测验,摘自《The Bell Curve》,译名《钟形曲线》)。

其次,如何证明大量人群的智商服从正态分布呢?

1、初阶版:中心极限定理说明,大量相互独立的

随机变量

,其均值的分布以

正态分布

极限

。大量人中,个体的智力水平可以视为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所以大量人的智商服从“正态分布”。

2、高阶版:因为熵增,正态分布实际上是自然界倾向于产生最大无序程度的一种表现。在给定均值和方差的分布中,正态分布是让熵最大的分布。来自:

是否许多变量可以用正态分布很好地描述?如果是,为什么? - 数学

,让我粗暴的解释下:大自然,也可以说“上帝”喜欢正态分布。

再次:实际测定也表明,大量人群的智力符合“正态分布”。

1、

沿海农村小学生智商测定分析

2、

187名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哈尔滨市市区学龄儿童智力水平调查研究


题主所说的天才中的优秀代表在这里:

所以,好的考试,比如高考,最终所有考生的成绩将符合“正态分布”,因为考试本质上就是一次智力测试,而我们的教育体系本质上也是根据“正态分布”而设计的,筛选学生,因材施教。


最后: 延伸阅读:大学成绩要求正态分布合理吗? - 教育

顺便来测试下你的智力在正态分布的那个位置:

iqtest.dk/main.swf

(仅供参考)

--------------------- 以上为2015年8月6日晚更新。


学过概率论的话,就应该知道大量人群的智力符合“正态分布”,天才就是正态分布的右尖,越牛的天才,数量越少。

弱智(不是贬义词)和天才都是少数,根据3-σ法则,智商高于160的天才,其在人群中的比例,不超过十万分之六。某个人成为天才和弱智都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智商都在85到115之间。

换言之,如果你承认存在智力低下的人群,即人群智商正态分布的左尖,那么也就承认了,智力超群的人-正态分布的右尖,是必然存在的。

另外,根据公认的理论,人的智商是先天、后天共同决定的;而先天限定了你智商的上下限区间,后天决定你最终智商在这个区间的位置。

举个例子,某A,先天智商在100到120,但他未受良好教育,最终智商105,在天赋下限;某B,先天智商90到110;经完整现代教育,获得本科学历,最后智商也是105,达到了先天区间的高点。

最后,天才这东西,不仅仅存在于学术界。体育、文艺行业,顶尖人才,也多半天赋异禀。如果菲尔普斯不进专业游泳队,我相信他若业余爱好游泳,那水平碾压常人,也是绰绰有余。天赋的好苗子经过系统训练,二者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他泳坛第一人的地位。

---------------------------以上为原答案。

相关回答:

PS:

你是何时明白自己是个普通人的? - 伏地狂魔的

回答


user avatar   jun-f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比如这五个人,你只要略为了解他们做了些啥,就会感觉他们跟普通人类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


1

牛顿

这是公认无争议的一个,大家都熟悉,不用介绍太多。以一人之力开创了整个古典物理学体系,让人类走进了科学时代。(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微积分,打开了高等数学的大门。他是唯一一个在物理与数学两个领域都站在最顶峰的人。

牛顿对人类的贡献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天不生牛顿,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他,人类不知要再过多少年才能学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

关于牛顿的天才,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

1696年,出身数学世家的约翰·伯努利经过潜心研究,解决了伽利略提出的“最快降速问题”。他向当时的数学家们寄信发出挑战,其中包括牛顿。最终只有四个人回信给出了答案——其中当然也包括牛顿。

但这还不是最牛逼的。当时牛顿已经50多岁,已经多年不搞科学与数学研究,而是在皇家造币局里当着一个忙碌的领导干部。那天他加班到很晚才回到家,本来要洗洗睡,看到伯努利寄来的问题,一时手痒,挑灯夜战,最后在凌晨4点钟算了出来并给伯努利回信。

当时全世界只有五个人能做出来的题,早已不在巅峰的牛顿只花了几个小时就轻松解决!牛顿辗压的已经不是普通人,而是包括普通“天才”在内的所有人了。

顺便说一下,牛顿在造币局局长任上的工作也极为出色,历史上各国沿用了近三百年的金本位货币制度,就是他创建的。


2

爱因斯坦

这位也没什么争议,唯一能和牛顿竞争人类第一科学家的人。现代物理学的两个主要基石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爱因斯坦以一己之力开创相对论,同时又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无人能及。别的科学家一辈子能拿一次诺贝奖就是无上荣耀,而让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的光电效应,只是他一生成就中相对不太重要的一个。

爱因斯坦最大的成就——广义相对论,几乎可说完全是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自牛顿开创科学研究体系以来,搞科研的方法不外乎是先观察到现象,然后设计实验去重复得到现象,再从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最后用规范的学术范式把这种规律表达出来,人类的一切科学发现都是这么来的。

但是爱因斯坦改变了这种模式。他所提出的理论,在当时根本没有条件去做实验来验证,他只能在头脑中做“思想实验”,根据一个个的思想实验得出了各种理论。如果说光速不变还有前人实验作为基础,那么高速运动下的“钟慢尺缩”,引力是大质量物体引起的空间扭曲,以及引力波等“预言”般的理论,就完全是他想象出来的,而且还都是正确的!你只要稍有了解,就不可能不惊叹:他是怎么想到的!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只能归于天才。

2015年,人类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举世震动,转年便摘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说:他是清华毕业的,在班里只算是普通学生,当时年级第一的学神,毕业后去了美国读研,然后又到了欧洲的LIGO工作,也就是发现引力波的那个机构。探测引力波的工作分为几个百人大组,他那个学神同学只是其中一个组里的一个普通成员,在他上面还有很多资深的大牛、导师,而这一大帮当今人类的最强大脑聚集在一起忙活几年,就是为了证明爱因斯坦在百年前提出来的一个理论……反正我看到这里,深深感受到了爱因斯坦和我们普通人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遥远。


3

拉马努金

这个人知名度没那么高,但传奇度绝对拉爆。

自从穿越文兴起后,很多人喜欢讨论历史上谁最像穿越者。认真讨论的话,拉马努金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答案。

拉马努金,1887年出生在印度一个贫穷的婆罗门家庭。由于家穷,拉马努金10岁才上学。7岁时亲戚送给他一本代数书,从此他对数学着迷,即使在上大学时两次因为沉迷数学过于偏科而被退学,也仍然坚持研究。当时拉马努金没接触过正规的学术环境,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个纯正的民科。

但这个民科的实力却远超一般的“官科”,后来发现了他的天才并把他带到剑桥大学的数学家哈代,本身也是当世一流的数学名家,他对拉马努金的天才极为佩服,说自己一生最大的数学贡献就是发现了拉马努金。他还说过,如果数学天赋可以用分数来表示,那么他自己是20分,希尔伯特——当时最出名,在整个数学史上也能排到前十的数学家——可以打80分,而拉马努金是100分。

拉马努金缀学打工时,因为收入微薄,想从事自己喜欢的数学工作并改善收入,可是在当时的印度根本找不到可以交流请教的人,就把自己手稿寄给了英国几个最有名的数学家,其中只有哈代表示了认可,并马上邀请拉马努金到剑桥学习研究。

其他几个没有理会的数学家,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拉马努金从来没学习过正规的数学研究方法,他写的那些东西是非常随意的,在这些长年接受严格学术训练的数学家乍看之下就是民科门外汉的胡编乱写。随意到什么程度呢?他所写出来的公式,只有结果,几乎完全没有任何证明的过程,就像高考做数学大题你直接写了个得数,就算正确也得不了几分吧?因此初到剑桥时,拉马努金被那里的数学家们排斥,甚至被叫做“来自印度的骗子”。

在哈代的劝导甚至是强迫下,他开始学习“正统”的数学证明方法,搞出了一些数论的论文。他内心对此是排斥的,在他看来所谓“证明”是个无聊而且多余的事情,那样明摆着的答案还需要证明吗?

就像我们这种学渣看到学神做题时简简单单的几步“显然”、“易证”就得出答案,自己却怎么也看不出来显然在哪里,哪里又易证了。而拉马努金,他干脆连什么“显然”、“易证”都懒得去写,我估计他看普通数学工作者的眼神,跟学神看我们学渣的眼神差不多。

一般数学家研究一辈子都搞不出几个的公式定理,他随手就能写出一堆,一辈子写了近四千个,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证明过程的。尽管这种不屑于证明的风格让同行们很头痛,但在哈代的慧眼识珠之下,主流数学界很快就发现了这个乡下来的民科确实是深不可测的绝世高手,他31岁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亚洲第一人)以及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院士(印度第一人),这在当时来说,等同于是来自主流科学界最高殿堂的官方认可。

用一个更好理解的事例来打比方,拉马努金的事迹就相当于一个出生在非洲小国的孩子,整个国家都没几个下围棋的人,他靠着研究几十年前的棋谱,独自修炼,对当下最新的什么布局定式完全没接触过。有一天他来到东亚“交流学习”,结果横扫中日韩棋坛,被公认为天下最强高手——这种即使写在网络爽文里也会被骂作者没常识意淫过头的情节,却是拉马努金的真实人生。

拉马努金短暂的一生中只对数论这一个领域感兴趣,而且对于自己的绝大部分公式定理都没有给出证明,这让他在数学上的成就范围较窄,且无法开创与发展一门学科(他做的东西都是直接给出结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出来的,怎么教学生?)。

另一方面,因为他本人没给出证明,别人也很难看得懂,虽然数学家们凭着自己的专业功力能感觉出这些定理是对的,但要证明出来并非易事(想想众多数学家忙活了几百年才证出来的费马大定理,以及几百年都没证出来的哥德巴赫猜想),所以奠定他数学地位的只有已被证明的那一小部分。即使如此,他也仍然是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在专业的数学史排名中,通常认为能排到二三十名左右。

他在最后一年写下的130页未标记的手稿被保存在了剑桥三一学院的图书馆,和各种账单与信件一起放在一个盒子中,直到1976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安德鲁斯博士发现了它们,被称为“遗失的笔记”。

此后,“遗失的笔记”不断被人发现可应用在最新的科研领域,在包括粒子物理、统计力学、计算机科学、密码技术和空间技术等不同领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甚至晶体和塑料的研制也受到他创立的整数分拆理论的启发,而他在黎曼ζ函数方面的研究成果,现在已经与齿轮技术的进步挂上了钩,还被用于测温学及冶金高炉的优化。

他临终前写下的一个公式——模仿θ函数有力地推动了用孤立波理论来研究癌细胞的恶化和扩散以及海啸的运动;在2012年,这一函数被专家发现可用来描述黑洞的行为模式与奇点,可是你要知道,当拉马努金首次提出这种函数的时候,人们还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人类在研究量子力学的深层原理时碰了壁,百年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们包括爱因斯坦奋斗终生都没能搞出把四种力统一起来的大统一理论(终极理论)。美国物理学家威腾创立的M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接近终极理论的一种,它的数学模型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只是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实验验证。

M理论或说它的基础——超弦理论,只有在十维宇宙中才是自洽的。也就是说,产生我们现存宇宙的那个高维度宇宙,它的维度数一定是十。(在《三体》中,作者设定宇宙最初的维度就是十维)而证明这一结论所用到的,正是后人在拉马努金遗留下来的手稿中整理总结出的拉马努金模函数。

难怪有人说:拉马努金的公式和理论中,蕴藏着上帝的智慧。

而哈代更是说:“我们学习数学,拉马努金则发现并创造了数学。”

别人问拉马努金,他是怎样写出那些公式的时候,他都说:这是在睡梦中,他所信宗教的女神--娜玛卡尔女神告诉他的。

这种装逼的话换个人说可能会挨打,但拉马努金说,别人只能认了,你说啥就是啥吧,反正你最牛。

拉马努金一生大概写了3900个公式,其中有约三分之一在他发明前已经被发明了(相当于他凭一己之力,搞出了那些前辈数学家们百年的成果),独自在印度这块数学荒漠啃数字的他,根本不知道世界上的最新数学成果。而另外三分之二,被后世数学家乃至物理学们视为未被挖掘的宝藏,很多人认为里面可能藏着能改变世界的东西。

可能是当代最专业的科普作家——卢昌海,这样评价拉马努金:

Ramanujan的天赋却是那种常人 (包括数学家) 无论训练多少年都难以企及的,是一种 leap。在我看来,Ramanujan是最接近天才一词字面意义的数学家。

来看一下他最出名的公式:

这是计算圆周率时收敛速度最快的公式之一,1986年人们利用此公式的一个变体,把π计算到了小数点后17000000位。

拉马努金的数学成就目前仍难有定论,但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史上数学直觉最强的人,强到总是可以直接给出别人难以想象的答案,根本不需要证明。就像这个公式,为什么是9801?为什么是1103?为什么是26930?为什么是396?都没有道理可讲,可它就是对的,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的。

所以,现在你觉得拉马努金是穿越者吗?


4

冯·诺依曼

科学发展到20世纪以后,钻研得越来越深,领域也越来越广,几乎不可能再出现牛顿那种在数学、物理、化学领域全面发展的全才了。比如爱因斯坦单论物理能和牛顿齐名,但他的数学就相对较弱,相对论的数学推导都是找别人帮忙做的。(当然,数学算不算科学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因创建了M理论,而被认为最有希望和牛顿、爱因斯坦鼎足而三的威腾,以物理学家身份拿到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已属罕见。然而还有一个人物,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又是优秀的物理学家、化学家,对于原子弹的发明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还是计算机之父与博弈论之父。他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单拎出来都足以载入史册,却实实在在同时做到了这一切。

冯·诺依曼,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一个被当时整个学术界公认智商第一的人(甚至比爱因斯坦还高)。由于他的重要成就实在太多而且遍布各个不同领域,只能以流水帐形式罗列:

(1)创立了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算子代数,也被称为“冯·诺伊曼代数”。

(2)提出并确立了计算机三原则:确定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即至今世上绝大部分计算机都仍在沿用的“冯诺依曼结构”、提出计算机应采用二进制编码(之前采用十进制)、提出计算机需要存储程序、按照程序进行工作(这是软件编程的理论基础,而之前让计算机工作是通过插拔电线),被称为“计算机之父”。计算机从软件、硬件到底层实现全是按照他的指示做出来的。

(3)写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对原子物理学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4)写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创立“博弈论”,让经济学进入定量时代。博弈论本属于“应用数学”,但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学等领域,直到今天仍经常被提起,人们熟知的“囚徒困境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至今为止有11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主要成就和博弈论直接相关。

(5)参与了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并成为领导人物。他为原子弹的爆聚完成了相关的核心计算工作,即关于铀和钚的临界质量的计算。因为其广博的知识,在原子弹研制的过程中,冯诺依曼经常给数学家解释物理化学,给化学家解释数学物理,给物理学家解释数学化学。曼哈顿计划在工程实践时遭遇的几乎每一次阻碍困难,都是他出面解决,可以说没有冯诺依曼,曼哈顿计划不可能完成。

(6)建立冲击波理论和湍流理论,发展了流体力学。

(7)带领团队做出全世界首次天气预报。

(8)与乌拉姆共同创立元胞自动机理论,为DNA的发现打下基础。

……

以上成就,覆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生物学、气象学、计算机等多个主流科学领域,让人感叹世上到底还有没有冯·诺依曼不懂的事。

他号称“看过同时期的所有论文”,无论什么课题,他总能知道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哪所大学里有哪个教授正在研究。在曼哈顿计划中,冯诺依曼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寻找人才,而且他总是能很快找到合适的人才,以至于冯诺依曼死后,他的同事们忽然感觉招聘原来这么难。

他精通历史,据说随时可以背诵44卷的《世界史》。一次在冯.诺依曼家举办的聚会上,一位著名的拜占庭历史专家和他讨论历史问题,两人在一个日期上发生了分歧,最后通过查书证明冯.诺依曼是对的。

天才从小就与众不同。冯•诺伊曼8岁就学会了微积分,并对数学表现出极大兴趣。但他爹觉得学数学不能赚钱,要求小诺依曼去学更有前途的专业。于是十八岁那年,冯•诺伊曼同时在三所大学注册,同时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在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学习化学工程,每晚完成柏林大学数学专业的作业,在每个学期末回布达佩斯大学参加他从没上过课的数学考试。

二十二岁那年他从苏黎士联邦理工拿到化学工程学位,还通过了大卫•希尔伯特(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历史前十的大数学家)坐镇的数学博士答辩。整场答辩希尔伯特只问了一个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晚礼服,你的裁缝是谁?”

——和人们印象中的科学天才不同,冯.诺依曼并不是那种有社交恐惧症的孤僻者,而是一位交际达人,别人形容他“有变色龙一样的能力,能适应任何一类他即将要交往的人群”,他的全面性甚至不止体现在学术领域。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可谓是天才云集群星璀璨,而冯.诺依曼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在众多高傲的天才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必须承认,冯诺依曼不是人,而是半人半神。他仔细地研究了人类,并能够完全模仿。” 看看那些同时代最杰出的英才们对他的评论吧——

经济学的泰斗大师萨缪尔森(国内很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本用的都是他的著作)说:“冯.诺伊曼是无与伦比的,他不过在经济学领域蜻蜓点水,这一领域便今非昔比了。”

诺贝尔奖获得者魏格纳12岁时曾在布达佩斯与11岁的冯.诺伊曼一起念过书,并让本来自负的他开始变得自卑,他说:"只有冯.诺伊曼称得上是天才,不管一个人多么聪明,和他一起就一定有挫折感。"

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说:“没有人懂得所有的科学,甚至冯·诺伊曼都不行。但就数学而言,除了数论和拓扑学之外,他为数学的每个分支都做出过贡献。我认为他非常了不起。”

而另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贝特(Hans Bethe),被震撼到怀疑人生:“冯诺依曼这样的大脑是不是意味着存在比人类更高一级的生物物种?”

不管你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看这篇文章,都应该感谢冯.诺伊曼,你的电脑几乎可以肯定是冯.诺伊曼结构的,你的手机SOC大概率也有冯.诺伊曼结构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他,也许人类还要推迟十几二十年才能进入计算机时代。


5

苏轼

上面说的都是科学家,自然科学的成就是很客观的,你搞出来的东西对不对、好不好,有通用的标准可以判断。而在文学艺术方面就没有那么统一的标准,所谓“文无第一”,很难让所有人都认可,比如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都是站在人类文学史顶峰上的人,但前者对后者的作品却颇为不屑。

然而苏轼也就是苏东坡的文学水平,在他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被公认为天下第一。纵观中华两千年历史,他就算不做第一,也没人能说稳压他。

他去考科举的时候,会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也是著名的文学大师,唐宋八大家之一。当时为了防止走后门,考生的试卷都是请专人重新抄一遍再给主考官看的。欧阳修看到苏轼的答卷时拍案叫绝,认为这么好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的,为了避嫌不能让他做头名,于是评了个第二名。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苏轼写的,当时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觉得苏轼一定能超过他,他对苏轼说“我将老矣,付子斯文”,意思是我老了,未来是你的。又给朋友写信对苏轼大为称赞,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苏轼在考场上写的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在他一生著作中很普通,但苏轼在里面编了个典故,体现了他绝对的自信。要知道当时的典籍不像现代那么浩如烟海无穷无尽,万一碰上个博学且较真的考官,被发现你在忽悠他,很可能这次考试就白来了。

欧阳修的学问自然是顶级的,他一看就对文章里“杀之三宥之三”这个杜撰的“典故”表示怀疑,但觉得不影响文章的才气,没有深究。放榜后欧阳修见到苏轼问起此事,苏轼一笑说:何须出处?意思是承认了自己编的。幸好碰到的是大气开明的欧阳修,没有计较他忽悠之罪,成就一段佳话。

放在今天,你想象一下,一个被视为只要去考就能上清华北大的天才考生,敢在定终身的高考上写作文随便乱编名人事例,写出来的作文还被全国知名作家推崇备至,一看就觉得是当届第一,这该是何等的天才?别说是个年轻考生,就算莫言、刘震云亲自来写,也不能在成千上万篇作文中被公认为写得最好啊。

苏轼在诗、词、文章、书法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级别的成就。文章不用说,公认的两宋第一,放到唐宋八大家里也是和韩愈争老大的水平。词也不用说,即使不是历史第一,也肯定是最好的几个之一。诗肯定比不上李白杜甫,但在宋朝我认为算第一,放在唐朝也能进前十吧。书法两宋第一,《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苏轼诗词文中的那些名句都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基因里的一部分,你肯定也能随口说出几句,就不用介绍了。

实在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在这几个领域里都达到历史最佳的级别。这,就叫天才,或者说是天才中的天才。

对于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也许我们存在的意义,就只是为了作为诞生那些天才所必要的基数,我们跟他们之间的差距,简直有银河系那么大。


user avatar   seawa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栗子多的我都不想举。
算了还是来一个吧,1770年,不满15岁的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听到圣歌《求主垂怜》(Miserere of Allegri),转头回到旅馆,凭记忆写下了这首歌。
包括每个声部和旋律。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演唱有一远一近两个合唱队,分五个声部,再加上四个独唱,一共九声部。
乐曲高潮部分是九声部一起合的。
你们感受下,我觉得除了天才没什么好解释的。


user avatar   Joe8911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是否最终能被普世价值观定义为天才,全靠父母老师的指引。


我8岁或者9岁那年,出于纯粹好奇的原因,用一把小刀把一块石英表拆成了零件,仔细的研究了每个部件结构,然后装回去,腕表还能准确走时,我于是对机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然后我受到我妈+我舅+我姥+我大姨的轮番暴打(其实并没有,只是被家人指责了一顿),他们的想法是,那年头腕表这东西很贵很稀罕,万一孩子给玩儿坏了就可惜了,那个时候我自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价值观,觉得家长说的非常对,我要是把表弄坏了,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我20岁的时候我弟9岁,他用一把镊子拆了一部诺基亚手机,初衷是想弄明白为什么听筒那里的磁铁可以发出声音,但是百思不得其解,无奈又把手机装回去了,装上电池确定手机没坏之后又拆了一台收音机,还是没弄明白,还没等装回去呢,被他爸一顿踢,那台收音机是他爸晚上听电台鬼故事用的,我弟一边委屈一边看着他爸笨笨的把收音机装好,结果没装明白,失灵了,一来气又给一顿踢。


时至今日,我对机械和结构的理解能力完全停留在少年的水平,家具、电器之类的东西拿过来修理、组装没有问题,但涉及到高深的电路、力学之类的难题,就完全没有头绪,也根本不愿意去研究,仿佛有一层天然的屏障横亘在我的意识中:不要去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


我并不觉得我的家长是错的,他们只是本本分分的普通人而已,包括我自己也是。


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拿起一把吉他,发现这东西可以发出各种声调的声音,那个时候我家的座机电话可以设置铃声,有兰花草、喀秋莎和一些我记不住名字的铃声可以选择,都是单音阶无和弦版的,我靠着天然的理解和模仿,找到了几个用得着的音部,弹奏了一个单弦儿版的兰花草,然后又用另一根弦研究了一下午,弹了双弦儿版的喀秋莎,当时就觉得自己好厉害啊,还觉得吉他这玩意太好玩了,最后家长说,你这么聪明,咋没看你把唐诗三百首背下来呢?


我一来气,扔了吉他就抱起了书本。


很多人缺失自我意识,生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怕自己被孤立、不合群,他们当了家长之后这一点的表现更是明显,他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怪人,跟别的孩子都不一样,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人生来不同,爱因斯坦和莫扎特同样是人,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家长们没有几个人相信自己孩子也能成为一代名家,因为他们自己就不是,所以他们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度过这一生。


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天才,有的只是高明的家长。


如果一个孩子第一次展现他对一件事的兴趣时,如果家长愿意给予鼓励而不是打击,并且以身作则的去教导孩子喜欢一件事就要一直坚持,那我相信孩子们个个是天才,没有谁在生理上比别人素质差,除非先天不幸。


就前几天,看到一个墨西哥小女孩玩儿滑板的视频,我身边玩儿滑板的朋友都叹为观止,说这小孩的水平赶得上很多滑板赛中能拿三四名的选手了,一边羡慕一边又鼓吹了一番外国家长的开明和开放,但我觉得这跟哪国的家长没关系,完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我见过带孩子骑单车,孩子摔了让孩子自己擦干眼泪扶起车子的,也见过老奶奶带孙子玩儿滑板车,孙子摔了老奶奶一手拦着孩子一手拍打滑板车,跟孩子说不哭不哭咱打它。


两种教育,两种人生。


别人的故事不可复制,自己也没能展现所谓天赋,只希望还有机会培养自己的思想,做一个牛逼的爸爸。


user avatar   iris.p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个学期,我的老师Sawako Kaijima请来她的好友,MIT材料系的一个年轻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材料特性的课。这位教授的记忆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个课总共只有8个人,老师就让我们都自我介绍一下,姓名,过去的经历、作品等等。然后又上了大概半小时课,才轮到那位教授给我们讲材料科学。他在讲课的过程中,时不时就提到在场的同学。比如他介绍着某个特性,就会说: “Iris, 你刚才作品集第四页里有关于...的作品,就是利用了这个特性“, 或者 “Peter,你刚才展示的作品集PPT里第五页右下角的那个建筑,就是使用了这个材料.....” “Yumiko,你09年在日本的那个建筑的天花板,其实用这个材料会更合适...”

要知道我们的自我介绍就短短几分钟,每个人快速用PPT展示一下以前的几十个作品,每个作品也没有展开讲解。而且他边听还边埋头处理自己的邮件。也就是说,他在随意瞄一眼我们的PPT的时候,就已经记住了上面的所有内容,还能在半个小时后自己的讲座里,毫不费力的灵活使用上面所有的信息。普通人,恐怕一下子要记住8个同学的名字都有困难。作为一个经常被称赞记忆力好的人,见到这样的天才,我也只能膜拜了。



另一个天才是数字化设计先驱 Panagiotis Michalatos. 也是我几门课的老师,我在哈佛最尊敬的人。



Pan的天才跟他的纯真和不谙世事是成正比的。40多岁的人,看起来跟20岁一样。学生找他讨论项目,遇到瓶颈,无论是什么项目(“我想做一个算法提取电影的镜头语言”,“我想做一个类比全息投影的光学仪器”,“我想做一台碳纤维织布机", "我想培养一种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细菌”),无论听起来多么疯狂不着调,Pan都能在几秒内给出建议和指导,帮着你,从一个完全不着调的idea,到做出炫酷的成品。Pan一般前三句点评你的idea,给出方法和思想上的指导,然后就开始给出技术方案了,甚至好多次,他当场就几分钟把coding给做完了,coding完之后不好意思地跟同学解释------啊,不好意思抢了你的活儿了。你会不会看不懂啊?那我写点注释好了。。。。。所有人都被他无所不包的知识面和他实现idea的实力给震惊过。

举个例子,我就是“想做一个算法提取电影的镜头语言”的人,当我说了这个idea后,Pan就说:“不错不错,影史上**,***,**这几部电影是以镜头语言著称的。分别属于恐怖片、纪录片和动作片的领域,可以看到镜头语言对情绪、空间、和动作表达的意义。你可以去找这几部片子的**分**秒到**分*秒的片段作为素材。至于工具,你就用**这个软件加上一些代码。来来来,我给你起个头,你自己去试试coding.....”(后来这个项目确实做成了)。

最重要的是,他懂的东西实在太多。GSD的同学脑洞那么大,背景那么杂,能想出的idea上天入地。然而没有一个找Pan,能让他思考超过2分钟的。这不是天才是啥?

他给Autodesk等公司写软件。一般别人一个团队搞不定的活儿,Pan随便几天就搞定了。 (而且他编程只是自学的)。在国外这些技术软件都很贵,他的版权收入据说早已让他非常富有。但是他对物质没有任何要求,平时也不参加学校的交际。有一次我去一个著名教授家烧烤,教授向我们抱怨,给大家发了邀请邮件,只有Pan,连邮件都没回,电话也不接。但是对学生,不管你上不上他的课,只要去找他,他都会像朋友一样给出最好的方案。还会借自己的各种黑科技设备给学生。学生上节课提到了,下节课他就屁颠屁颠搬到教室借给学生用。他的课,技术中带着艺术,每一字一句都让我想裱起来。这种热爱教学不媚权势的天才,在国内我是没遇到过。

Pan还是个特别可爱的人。他住在我家隔壁,早上他的课是8:30,我经常8:20还在路上,跑着跑着就看到前面Pan背着小书包,也在小跑。我追上Pan,“Sorry I have to pass you..." Pan就一脸小委屈的样子。

他做的结构优化软件Millipede, 里面的关闭按钮是一个海盗骷颅头。有次我们曾经问另一个老师,为什么那软件的关闭按钮不是一个叉叉,而是一个海盗头。她说:”Pan非要向维京海盗致敬,所以弄了个海盗头。当时为了这个还吵了一架。”哈哈,真是一个萌神。


最后回忆一下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她大概是第一位给我天才既视感的人。也可能是我年少无知的滤镜。此人长得非常非常美,(美到我经常在后座看她,看着看着就忘了上课了),几年前她从哥大毕业。记得五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鉴赏一首诗,何其芳的《秋天》。

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同学们一个个发言,轮到她的时候,她说:并不喜欢这首诗。老师问为什么? 她说:这是一首物质的诗。老师不解,她说:这首诗里面堆满了秋天的景物,但是让我看不到秋天。如果写得好的话,写夏天也是秋天,冬天也是秋天。当时的我怕是连"物质”是什么都不明白,只能默默的仰望她了。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WhenIrisThinks",会写一些设计/人文/科技/心理等的深度观察文, 不定时更新。

—— 微信视频号 @ 心灵三温暖,主打个人成长和感性思维:启智~暖心 (也可以去Bilibili搜索“心灵三温暖”)




        

相关话题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什么鲜为人知的奇特职业? 
  如果你是外国人,你会痴迷于中国的哪些文化? 
  为什么中餐地位在世界上这么低? 
  如何评价瑞典气候女孩格蕾塔·通贝里被评为 Nature 2019 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如何看待「现在学的物理都是错的,只是没有人能推翻」这句话? 
  如何评价2015年12月22日沉珂(CK)在微博上发布的长文《我是沉珂》? 
  如何看待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如果<金刚:骷髅岛>出现在现实世间中,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我国核废料固化能力获重大突破,玻璃体能包容放射性物质千年以上,这意味着什么?将产生哪些影响? 
  因亲人亡故而动摇无神论观点,认为天堂可能存在,是智商问题吗? 

前一个讨论
在当代哲学的意义下,法治、自由、平等成为世界的主流意识,那么儒家的思想是否只剩存作为历史的文化价值?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吴谢宇前女友爆料的弑母动机?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