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影视剧和现在的相比
第一剧情不拖沓
就拿《上错花轿嫁对郎》来说吧,这里面需要演明白一个外人看来病弱的少爷要对付深受祖母喜爱的表少爷,这就涉及宅斗了吧,搁现在的电视剧不得四十集往上。再加上需要描述五对情侣的爱情故事,这又得四十集吧,还掺杂着点战争,宫斗。
可是这个电视剧是20集,没看错就是20集,短短的集数就将里面的人物描述的立体生动,就连丫鬟都让人印象深刻。让人看着这个剧就停不下来,一直追着看。
但是现在的电视剧有时候我一看集数就不想追了,而且有时候疯狂的给配角加戏,看的一片混乱。
第二选的角色立足点不一样
以前的导演选角色都必须要求角色和这个演员相近,比如老版《红楼梦》,比如老版《西游记》,红楼梦的宝玉饰演者根据角色的需要去“整容”,西游记的导演一个个去请演员去演,甚至中间觉得不合适了立马就换。
可是现在的电视剧呢是流量的天下。我始终认为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干好就不错了,“身兼数职”反而会哪个都不精通,唱歌的就好好唱歌,演戏就好好演戏。
第三钱用的地方不一样
以前的电视剧取景都很棒,为了红楼梦的拍摄还专门给建了一座大观园,武侠剧也大多都是实地取景,所以给观众的感受更为真实。
现在的电视剧大部分经费都用在了演员身上,一个演员动不动几千万身价,一部电视剧光男女主演就划分走将近一亿片酬,哪还有钱去实地取景。
第四是演员的敬业程度不一样
以前的演员很少说是轧戏,就算同时拍两部也是因为演技好,而且台词很多都是原声,能不用替身就不会用。
现在的呢有的演员用数字当作台词,想着反正还有后期配音,还有的抠图,更别提有的光替身都好几个。
第五是不再好好研磨剧本
我现在看哪个电视剧爱情的部分总觉得都有点玛丽苏的影子在,要不就是圣母剧,或者婆媳剧,可能也是现在人的压力大,反而想看点不带脑子的,放松身心的剧,但是这种剧也不是说只能是傻白甜吧。
而且对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也不利啊,整天看情情爱爱的,什么傻白甜,玛丽苏剧,给大家灌输的思想就不是好的了。
好在现在人们对电视剧也是很挑剔的,所以这就得告诫广大导演制片人投资商还是要多多努力,拍出来让观众满意的电视剧。
我举几个例子吧。
《红日》里面出现的巴祖卡火箭筒。注意电影中的巴祖卡是有木托的——现在影视剧里出现的巴祖卡大多没有木托,而无木托版本实际上是朝鲜战争时期才有的超级巴祖卡。美国提供给国军的巴祖卡都是二战时期原始版本的巴祖卡。《红日》作为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这就是朝鲜战争时期无木托的超级巴祖卡。
同样是《红日》。与现在影视剧人手一块表不同,事实上当年国共双方都非常缺乏手表,甚至不得不用包括目测在内的原始方法把握时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军方面只有高级将官才有手表,因此解放战争中我军常常通过有无戴手表来判断被俘或被毙敌人的身份。这一方式在国内屡试不爽,但在朝鲜战场上反而效果不如预期——因为美军即便是基层官兵也有能力为自己购置手表。于是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现被俘虏的美军戴着手表,战士们欢呼雀跃,以为抓了个大鱼,审问时才发现对方就是一士官。
《南征北战》中的美式灰狗装甲侦察车和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当时这两款装甲车辆是国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之一。或许是没有M26“潘兴”名气大,总之在今天的影视剧中,我再也没见过它们二位出场了。
非常经典的剧照——李向阳手中被挫掉准星的驳壳枪。
就不说这两把完整保留了准星的驳壳枪,这一脸匪气的家伙你说他是李向阳?
你告诉我解放军哪来的狙击枪?哪来的女特务?哪来的皮夹克?
(顺带再次鞭尸冯小刚:《集结号》里解放军普遍使用PPS43冲锋枪——姑且不论当时解放军仍然以步枪作为主要单兵武器,辽沈战场上出现这款冲锋枪我也认了,淮海战役出现苏式冲锋枪,你是蠢还是坏?)
然而以上都是技术性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在于——现在影视剧的价值内核是很诡异的。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诸如“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之类的具有很大迷惑性和误导性的价值观。
谁告诉你抗日的主力是地主和土匪?
谁告诉你民国生活图景=十里洋场?
谁告诉你蒋记国府是所谓悲情英雄?
谁告诉你解放战争只是“兄弟之争”?
还说什么“避免脸谱化塑造”、“还原真实的一面”。
是时候引用斯普林布瑞吉的这段话了:
看到一篇文艺评论, 说现在的电影,“把毛从神变成人, 把蒋从鬼变成人”, 据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我没有机会看这些伟大的作品, 不敢评论。 但是, 他的这个论断, 同我的脑子里的毛、 蒋形象就
根本对不上号。 毛在我脑子里从来不是神, 蒋在我脑子里也从来不是鬼, 他们从来都是人。 但是, 人是什么?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而, 毛是人民的领袖, 蒋是人民的公敌。 不讲这种根本区别, 抽象地谈神、 鬼、 人, 只能把读者、 观众带到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泥坑里。
老电影《地道战》中,鬼子派了一群汉奸冒充武工队进村。
一开始,村民没有疑心,还招待他们。
但是武委会主任高传宝进门,看到了下面的一幕。
村民招待这些假武工队的窝头和煮鸡蛋,被随意扔在桌子上,鸡蛋皮和碎窝头一片狼藉:
他马上产生了怀疑:
现代影视剧,就完全不同了。
请看,这是正规八路军的团长与政委在吃饭,你们看这张桌子:
老电影《小兵张嘎》里,嘎子的奶奶为了保护养伤的八路军,面鬼子威逼利诱下一个字都没说,日本人用枪托子打老人,她还是一个字都不说。
电视剧《娘道》:
抗战胜利,汉奸儿子要被枪毙了,主角挡枪而死。
女儿抗日,没有这样的闺女。
儿子汉奸,娘给你挡子弹……
就这种东西居然一遍遍的播!
1955年的老电影《董存瑞》中,董存瑞要当正规八路军战士,说大打大干,走南闯北,又光荣又体面。
王平就给他做工作,想威风还不算个战士,真正的战士不是一口气吹起来的,要知道“为了谁去作战”。
董存瑞进了八路军,战前领到10发子弹,打了9发,没有缴获。有没有打到敌人?不知道。然后他被批评了。
连长说:“呵呵痛快啊!放啊放啊,你当这是老百姓扛火枪打兔子,打不着拉倒,咱还落个过瘾!这是革命战争!”
后来连长觉得批评重了,就要警卫员去把董存瑞喊来。但是想了几秒,又决定自己亲自去。既要让新同志知道子弹来的不易,又不能让人家凉了心,泄了气。
看这个电影就知道培养一个好战士多么不容易,要多少人,花费多少精力。
现在的很多影视剧里,抗战主力已经换成土匪了。
土匪哥有没有政治工作,咱不知道。子弹、皮衣、发胶绝对管够。
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英雄约翰·巴斯隆,也不过一挺水冷机枪凑合凑合,都没用上车载6管加特林。
我国土匪就有。
以前的电视剧真的比现在好吗?也不是。以前肯定也有好坏,只不过以前的电视剧十部里面有七部好的两三部精品的。10部片里找七部显而易见,你很容易就能找出来。就算你不主动去找,电视台也有很静心的筛选,晚上8点档一定是部门展讨论后的评出来的精品片,因为要抢收视拉广告
现在好看的那七部还在,像《琅琊榜》不输当年《仙剑》,《团长》也不输《亮剑》,《人民的名义》不输以前的反贪剧。但是它们藏在100部戏里面,你找起来困难了,火了的你能找到,不火的像《长安三怪探》,《温州一家人》这些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你甚至很可能找不到。那你就觉得电视剧质量下滑了。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现在不能100部里70部是好的?
答案很简单,因为市场大方向,变了以前人看片是奔着内容去的。考有趣的曲折的内容以及演员有带入感的演技体验来打发时间。而现在,除了那七部戏的观众以外,另外93部的戏的主演的粉丝对剧的质量其实没有什么需求,他们看电视唯一的需求就是想看到主演出现在剧里。而且事实上实力派演员,满满当当也就够塞七部戏多了也没有。
至于剩下的偶像派为什么不转实力派?正如杨天宝所说,人家出现就值八千万,你还要我出外景体验生活放入真感情用心去演戏?你觉得你这个要求过分吗?
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