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目前在知乎写的多篇本剧的解析都被知乎删了(不知道为什么,总赞近万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违规了肯定会有人举报啊。。。实在不知道为什么都删了)
以后会在个人的gzh同步(参见我的个人资料),以防万一。
---------
今天的剧先刷了一遍,又重看了一些重点片段。不得不说,这片越看到后面越像一壶茶,泡的越久,韵味越浓。
这3集的核心脉络分为3部分:
(1)靖安司不退。
(2)密会李适之。
(3)争夺贺知章。
后面的内容,将围绕着以上3点来展开。今天三集开始看的眉头紧缩,再思,则豁然开朗。
到目前为止,本片的政治棋盘已经轮廓浮现,棋盘意图已经确定。后面的剧情,就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发展和演绎了。
贺知章说大戏已经开始,由“东主”亲笔写下了戏贴。之所以把这两幅图放最前面,是因为这是本片所有的斗争的根源,各方博弈的赛点。
这份宫廷斗争大戏的“戏贴”,其实说明了很多问题。如果把之前剧情的线索跟这里一起关联起来,就会豁然大开,恍然大悟 ——
(1)既然在其中写了“朕”,说明东主=圣人。
(2)圣人既然让李林甫代政,为何文书在贺知章这里?
(3)既然圣人无比信任贺知章,为何要让他退休?
不得不说高力士每次出场的对话都很经典,忍俊不禁。同样传达了三个意思:
(4)贺知章在拿到这份文书的时候,便已做好了 狼卫 - 右刹 - 龙波 - 何孚 的局。说明其早就知道了圣人的心意。
(5)高知道的事情比贺知章晚,而且晚的多。说明圣人有意让贺知章先知道。
(6)高力士责备高全,强行解释,说明他知道了这背后有圣人的影子。
这段是高力士在本剧里第一次盛怒,直接将李林甫和右骁卫得罪。
政治斗争一般都不会明面起冲突,而高力士这次直接摊牌站队。就是明白了圣人的意图。
为什么之前11集里高力士第一次出场要跟太子划清界限,而在这里,高力士直接摊牌站队?
我们回溯一下11集:
高力士第一次出场,在见李必之前,才知道了李林甫代政的消息。
因为当时局势不清晰,圣人意图未摸清,他没法做出选择。
而在那之后,随着各方的明朗,高力士态度大转向,先明着从右骁卫要人,再明着骂右相势力。
我们结合了以上6点,便可以得出结论:
这盘棋,最后的设计者,就是玄宗本人。而高力士作为离皇帝最近的人,已经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皇帝要在幕后操纵大唐,是因为开元之治的杰出成果。他想在励精图治之后开始品尝果实。于是,年号从开元改为天宝,让自己逐渐退居幕后,把具体的政务交给官僚集团。确切的说,是以李林甫为首的文官集团。
但是,如果全盘交给李林甫,那自己跟傀儡没有区别。所以,他要在隐退之前,激化阵营矛盾,将官场的派系公开化、白热化。通过制衡,使得自己即使在明面上退居幕后,但依然是大唐的实际统治者。
所以,明面上,让李林甫代政并在朝野传开;暗面上,让贺知章代表的太子势力做出准备。以花萼相辉楼赏灯宣告天下代政计划为Deadline,让各方势力在这段时间里悉数登场。彼此博弈、彼此争斗,明暗相融,攻守交加。
皇帝坐山观虎斗,各方势力为了制衡对方都不得不依附于皇帝,使得自己无论身至何处,依然能牢牢把握大唐的权力。这样皇帝能成功实现2个核心目标:
(1)丞相能执政,但无法专权。
(2)太子能继位,但无法夺权。
高力士作为离玄宗最近的人,他当然最了解皇帝。宦官作为内臣,服务于宗室。所以,他在阵营上,必保太子。
这就是他的底气。离太子站的越近,离丞相站的越远,他就越安全。
圣人设计好了棋局,就该文武百官来下棋了。
在唐朝时期当太子很累,当大臣也很累。
从李渊建立大唐至玄宗时期,太子换了一茬又一茬。李世民一开始不是太子,李治一开始不是太子,李显李旦轮流当太子又轮流复辟,李隆基一开始也不是太子...... 除了李治外,各个都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不过,李治也是因为嫡长子政变失败才得以继位)
所以本质上大唐到玄宗时期,每个皇帝都是通过政变上位的。当然了.. 未来他儿子也是....
当太子和皇帝都那么费劲,大臣一样费劲。要么不站队,要么两头站队,要么拿命站队...
所以,在这部剧里,圣人制造阵营矛盾激化,从历史经验来说,是说得过去的。谁都不想在位期间看到一场腥风血雨危及自身,更危及自己一生的成果。
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贺知章代表的太子阵营玩脱了。
玄宗的本意并不是想看到两派自相残杀,而贺知章无法驯服龙波这匹脱缰的野马。
在官场上,政治暗杀是最low的手段。贺知章,引狼入室,利用他人仇恨,企图对丞相进行肉体消灭。而他利用的人,其实也在反向利用他。
而李林甫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用《唐六典》跟对方博弈。即使何孚确实要暗杀他,即使他确实要威逼利诱何孚,但也是引导到法理上,用规则来下判决,而不是强行将对方定罪。
所以这里,两边阵营的水平其实高下立判。
在左相李适之跟高力士透露贺知章的计划的时候,想让李适之担任两相。但如果允许笔者站在上帝视角思考问题做解答的话,我只能说,如果真这样,安史之乱恐怕要提前到来。
单就执政能力而言,李林甫在当时来说确实可以用“绝世无双”来形容。驾驭百官,制衡藩镇,李林甫的统御能力在历史上都是能排的上号的。玄宗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启用他近20年的丞相。
如果说他手上有血案可以抹黑,那贺知章派系在这一系列计划上所制造的血案又少吗?
真实历史中,一个大臣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实最终是由皇帝来决定的。当然李的问题很复杂,这个以后再说。
围困贺知章这一幕,是全篇最过瘾的一段。
高力士势力 + 靖安司势力 + 翰林院势力 PK 右骁卫势力。
甘守诚虽然弱势,但依然用《唐六典》,挽留住了贺知章。
虽然宁王之孙代表的翰林院势力赶到,甘守诚还是晓之以理,最终把最终的烫手山芋,扔给了贺,让他自做定夺。
而贺为了不牵连太子与在场的太子阵营,决定跟甘守诚回月堂见丞相。
其实这一幕里,皇帝就知道了何孚对贺的价值,也必然知道贺可以利用何孚的家族仇恨去对付李林甫。所以,这个局,皇帝是一开始就准备好了的。
真实历史上的玄宗,也就是一个用人的高手,完美利用其能力,又能使之互相制衡。
从第4集到现在,贺一直只让靖安司抓狼卫,然后草草结案,其实就是想把靖安司从后面的计划里剥离出去,保太子系安全。
而可怜李必,一直到现在,都没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你是要辅佐太子的,不是查案的。
在甘守成问由谁审问时,李必说由他代表的靖安司来审。而在场无人附和。这个问题,李必依然没看明白,靖安司名义上已由右相接管,而且也是太子的意思。
你这时候出来,于情于理都不对。反而会造人诟病。
姚卫率为人犬马,不退。
檀棋绝望无助,不退。
李必落他人之手,不退。
张小敬官府追杀,不退。
葛老命悬一线,不退。
丁瞳儿手握刀锋,不退。
在整部戏最为灰暗的时候,以姚卫率望楼相助为起,以张小敬拔刀退敌为终,点燃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也将查案的剧情得以继续推动。以免本剧全盘陷入宫斗的旋涡。
而岑参每次见人就是找吃的,然后说道理,接着点醒新入狱的人,成了本剧一如既往的笑点。如果这部戏让我选一个人穿越进去,我一定会选岑参。认识了大部分人,目睹了大部分事,又能手刃杀爱马的仇人,又能吟诗作赋,又能尽览大唐芳华。
在这个世上,谁家又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谁又没有自己的苦衷。
不退这个词,在剧中,是悲情与浪漫。
而在现实中,则是奢侈与稀有。
我们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要守的东西,而不退?
面对生死沉浮、是非曲折、功过荣辱。不退,说着容易,做着太难。
领导的心思,不要乱猜。
左相李适之终于出场。
唐朝的官服由黄、紫、红、绿、青组成。
李适之衣着于红色,就暗示了其地位和悟性不如紫袍的李林甫和高力士。
李林甫擅长猜心思,高力士从不猜心思。而李适之,不擅长猜,却偏要猜。
在中书省,以李林甫为中书令,担任右相。
在门下省,以李适之为侍中,担任左相。
在尚书省,以李林甫为左仆射。天下文官之首。
在尚书省下的兵部,以李适之为尚书,负责全国军务。
唐初确立三省制以后,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有鉴于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亦为宰相。
感谢评论里各路朋友的指正。
由此可见皇帝的高明。在中书省,用左相制衡右相。在尚书省,用兵部尚书,制衡文官之首。
能到这个位置的人,都是深刻明白自己作为棋子的作用的。
所以这里也能明白,李适之对高力士有防范之心,说明高力士当时还没有明确站队,所以李不知其深浅,句句慎言。
张小敬在潜意识里与丁老三的对话,其实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他当局者迷,并不知道自己对靖安司而言,只是一枚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
而他的真正价值,龙波、丁老三却旁观者清。
只因一句你能救长安,便义无反顾。其实,当别人对我们说类似的话时,总会有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便怒发冲冠,热血澎湃,勇往直前。
然而,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要对我们说这句话。
在职场里,很多话、很多事,结果不同,是因为执行的人不同。
同样的话,同样的事,你去做,或者你领导去做,意义是不一样的。
因为这背后,是利益的不同。
去劝一个人,去办一个案,同样的能力,你去和你领导去,其实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张小敬在丁老三死后,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他想一走了之。
但是,想到小乙,想到胖罗,想到丁老三,想起闻无忌,他便“不退”。
至此,本剧的2条线已经逐渐开始泾渭分明,官场上在博弈,民间里在查案。
在后面随着棋盘、棋子的更加清晰,这两条线也必将重新汇聚,揭开最终的谜团。
在这个戏里,张小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缩影,而朝堂的斗争,则是我们避之不及而又深陷其中的客观环境。
张小敬与丁老三的对话反复看了3遍,从大学毕业至今已经10余年。越来越深刻的明白一个简单而又深邃的道理 ——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这部戏里,主角往往并不是全局结构的核心,更多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引路人。穿针引线的带领观众,织完这张繁花似锦的大唐,一窥艺术,二照历史,三思人生。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这只是打个前站,标志着满清正统化已经正式进驻历史教育。
对满清皇帝的美化和对汉人王朝的诋毁将不断出现在历史课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