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 白真陀罗。
主角们在对话的时候,张回顾自己的几位战友,最后,专门说了 白真陀罗 这几个字。
通过闻染的线发散,应该能推出白真陀罗是谁了。所以后面会更有看头。
这里点到为止,以免过度剧透。
(编辑于2019年7月13日22:10:17 抱歉,白真陀罗这里当时由于张的重读,所以误解了用意。后来重新对了8集的烽燧堡回忆对了人名,白真陀罗名字应该改成萧归。白真陀罗确有其人,为幽州长史)
关键词2:暗桩。
檀棋跟姚汝能都脱离不了干系。 但是三女这个间谍最大的可能性是檀棋。
这个细节,想想谁在徐的书房查过书,然后才可能撕掉一页。 再想想影女之事。显然姚汝能黑装牵马那一段显然他是不知道影女的。
这两个交叉的信息都指向了檀棋。所以其作为李林甫的内应是坐实了。
当然姚汝能也不一定“清白”。他支走崔器使静安寺失去武装力量,说明其是两头下注的人,又能使得李必重用之,更依赖之,又能给李林甫一个人情。一石二鸟。当然前提是李必不知道这个事情。
总之,在太子和丞相之间两头站队是官场的必然结果。谁都想两头下注保平安。
关键词3:阵营。
这是本4集最精彩的地方,用小何同志的阴暗面,直接将拉近主角跟李林甫的距离,疏远与贺知章的距离。
使得片子的剧情架构更加复杂。也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以及层次感。
其实真实的官场也是如此,利益变化莫测,关系也变化莫测。 而不是像普通电影上,主角的政治势力是正义的,对立面的政治势力是邪恶的...
其实,都是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
关键词4:贺知章。
贺知章在片中是一位喜欢喝酒,不擅长与人争斗的老者。但如果真以为是那么简单的人物,那就不可能成为太傅+秘书监了。
看这种片子(真实历史也是如此),就记住一句非常通俗的话 —— 能当大人物的,没一个是SB。他可以表现的SB,但在背后的利益关系里是不可能是SB的。
贺知章告老还乡,结果还带着印走,这是真的告老还乡吗?
还乡之后还远程指挥其他正部级干部一起上书请功? 按道理说,人走茶凉,可这是茶凉吗?多么的滚烫。
关键词5:龙波。
这个角色被介绍的最少,作为明面上的反方1号,跟各方肯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狼卫是右刹的棋子,右刹是龙波的棋子,龙波是背后政治势力的棋子。
至于是谁的政治势力 —— 贺知章。
于贺来说,可以养寇自重,为太子立功。三驾马车被抓之后,贺建议结案。
这个事情小何肯定有参与。当然这过程里贺有被小何利用的可能,这些等下周四再解。龙波的隐藏处说是背后的大人物惹不起。
但我预测龙波估计最后也是个凄惨的结尾,发现自己也是被利用了(当然也是互相利用)。龙波这里,倒是预测到了一些未来剧情,但就不提前说了。
关键词5:李林甫。
下面有朋友说相信檀棋不是李林甫的棋子。其实这反而是好事,因为能得到新的利益集团的暗中支持。
作为丞相而言,权倾天下,其实他引狼入室的动机是极低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没这个必要。
李林甫在我们教科书上给其的标签是“口蜜腹剑”。当然真人确实如此,但是李也做了好很多改革和贡献(比如税制改革,军队改革等等)。这是一个功过各半的人(当然如果有朋友想专门讨论李林甫可以另开一贴)。但从历史上来说,李林甫的这20年确实是中国历史的最巅峰的20年。
这片里可能有朋友带了有色眼镜把他往邪恶势力去定位... 其实大可不必。
这片子里个人最喜欢看的镜头其实就是他跟高力士的镜头。 他俩说的每一句话都很经典。李林甫在前面对用人的论述,那绝对是政治观人术里的精华。 这里如果有职场的朋友,可以多看几遍。
在16集大家都以为张小敬大功告成的时候,李林甫对还有雷的判断非常老辣。摄影师捕捉的每个细节,和演员诠释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是精湛而又自然。
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权力的游戏。冰与火之歌里面写了那么多年的权力的游戏,放在《长安》里,两集就可以超越其复杂性了。
关键词6:何孚。
这个角色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不用说细节。其他帖子里说小何故意在李必面前说这些话是为了在责任上支开贺知章,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很多人讨论为啥他不杀李必,其实很好解释:
(1)基本盘角度:杀了李必官府肯定会追查过来,对何、贺、李、太子都没好处。
(2)小何角度:贺、李、太子是一个利益体,这里是要确定的基本阵营。何的目的是杀李林甫,杀了李必会引起贺的愤怒,反而会让他失去贺的力量。 当然,这里何也是被贺知章利用的棋子。
(3)贺知章角度:贺应该是最后的操盘者,否则他无法给地给钱。那贺是不会让小何杀李必的。因为贺要做局让太子上位,那么就需要两股势力制衡。李死了自己就会玩脱... 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 严重打击李林甫 ——> 为太子立功 ——> 太子顺利上位。 当然贺会把责任都归在自己身上,否则一旦跟太子有任何牵连,那太子系肯定就完蛋了(当然历史上没这样)。
Anyway,贺养寇自重,一石二鸟是其主要目的。所以这就是前面说的,为什么檀棋是李林甫暗庄的好处。让政治势力得以平衡。李林甫何尝不知道,他也是圣人的棋子,用来制衡太子。(下个关键词再解)
关键词7:圣人&太子。
自古以来,太子和皇帝就是最大的矛盾体,和百姓家父子不同 —— 太子是等着你死的。而且越到后面越希望你早点死。 更何况大唐,在李隆基时期已经经历过4次政变:1、李世明的玄武门,2、李显和张柬之的神龙,3、李隆基的唐隆,4、李隆基的先天。
也就是说圣人自己就经历了2次政变。儿子亲睹自己2次政变,圣人能放心太子吗?
自古,废太子乃国之根本,朝臣明白,圣人更明白。所以,圣人要的就是安全,平衡下的安全。
李林甫知道自己作为棋子的作用,也在配合着反太子。但他真的想不想反太子,一来不知道,二来没必要。人一旦到了某个位置,动机就由不得你了。
我们演绎之后再归纳?整个剧中的人都是圣人的棋子。 那圣人又是谁的棋子? 历史的棋子。
敬天保民,安抚百姓,发展社稷,强盛国家,是每一个天子的历史使命。没有一个皇帝希望在史书上留下后世骂名。 别说皇帝了,一个小县官都不希望在县志里留下骂名。别的不说,你至少要为你的后代考虑。
关键词8:李必。
李必折射的就是大部分年轻人的心态 —— 有理想、有抱负、有背景、有能力。人称 四有青年。唯独是没经验。
他试着让自己有城府,但是长在深宫中的孩子,对人性和利益的理解不会像主角那么深刻。他试图隐瞒在贺知章那里的遭遇,其实这种隐瞒瞬间就让张知道了问题。
李的解读不用着墨太多.. 大家都看在眼里。最大的软肋就是历练不足,前面得罪各路机构,还是贺知章和高力士帮着解决的。
其实官场上莫不如是:
(1)想做事就得得罪人,但你不能都得罪。
(2)谁都希望国家好,但是真改革到自己头上就不干了。 所说我们经常说xx保守势力阻挠改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潜在的保守势力。
谁不知道你李必是在做好事?但不能影响我的利益,拿走我的权力。 李必这个时候最正确的做法,就是以义取利,借机和李林甫达成共识。
真正的政治都是各方关系随时变化。不是说A阵营跟B阵营老死不相往来.... 希望这部片子能突破这一点,非黑即白的政治那就不叫政治。
李必先保太子,其实太子主要不出事就能继位。借机帮右相卖个人情给太子,其实反而能减少冲突和对立。这才是政治之道。
李必审问狼卫的手段还是不错的,直击要害。李该狠的时候还是很狠毒的,比如赐福那两个小道士。年纪小小就归天...
BTW:
易烊千玺这个演员选的好,很映衬。很多人说他显得很生疏。大唐顶层官场各个人中龙凤,他初出茅庐不表现得生疏难道还要表现的很老到?那这剧情还能咋推进?当个梅长苏式的老辣人物算通整个戏?
和很多新生代演员不同,有的新生代演员以熬夜背台词而表示努力被老戏骨们讽刺这是份内之事。 易烊千玺即使台词功夫欠佳,但仍然表现出其实一个努力且勤奋的人。这里值得夸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相信他后面会快速成长。
关键词9:高力士。
这里主要谈谈17~20集里的高力士。因为剧是这周才追上来的,之前的内容估计这里都讨论差不多了,就不赘述。
这集里,大家都在关心,高力士为何愿意救张小敬?
在葛老那里的何家村案,张小敬说这是他的案子 —— 小乙把葛老的12个精锐手下+最好的名妓+情郎灭口。
小乙保护的不是那些银器,而是保护银器背后的主人 —— 高力士。
所以,张小敬,跟高力士是有利益关联的。 张小敬在死牢里,高力士不用救,那是他自己的地盘。但是如果到了甘守成的手里,那就会有审问拷打的可能。高力士知道这种的潜在风险对自己的职业为未来所构成的威胁,所以必须要救张小敬。
也就是高全在说,下半生比一天重要时,他执意救人的原因。
后来镜头回切到李林甫时,他说了一个当时观众觉得无所谓但回想便恍然大悟/毛骨悚然的问题:“他怎么肯冒这么大的风险,去救一个死囚呢?”
高力士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给李必带话,便隐晦的划清了跟太子的界限。这说明,高力士是一个非常谨慎而敏感的人。 能在这个时候直接找李林甫的势力要人,这个时候就是摊牌。
当然,李必在信里也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 “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还叫什么选择呢?”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倒逼让高力士出来公开站队。
而高力士很聪明的是,他也找到了好的台阶,张小敬救长安。 所以用这个面子去藏住利益的里子,高力士即使在圣人面前被李林甫对峙,也会有足够的把握。
最后说一句,每个人看戏都喜欢带入。笔者也是。但是在带入某个人物的同时,也要另外开一只天眼,俯瞰棋盘,体会每个棋子和局势的变化莫测,柳暗花明。才会发现这个片子背后剧组的深刻用意。
檀棋没第一集里面那么水灵了!!!看来广告里面说的早晨起床元气满满,诚不欺我。其实我还想跟 @芦芳生 打个赌:檀棋肯定记得这一集拍摄的日子。哈哈。
李司丞会抚养曹破延的孩子吗?看他修仙的气质,估计不太会有自己的娃,抚养孤儿怕是不错的选择,名字都想好了,桐琴。
唐代办证的牛皮癣长撒样子?用纸怕是成本太高还张扬,木头也不便宜,极大可能是竹子。
五石散,大理寺管制不?要不要实名登记购买?是否仅在东西市和平康坊有售?是瓷瓶还是陶瓶还是竹管?
那绛云神香怕是需要从植物萃取提炼之物吧,她怎么解决容器,离心和加热装置?
========
奈何忍不住自己的手,本来不想再在十二时辰多花时间的,可惜管不住这颗超频的芯。经评论的点拨,就着小李必养女之事胡诌一段:
故事名字想好了:《法门寺十二时辰》
话说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长安初定,百坊待兴,为祈求上苍庇佑,长安各宗教执教人相继举行重大的祈福活动,此间道佛以及其他宗教势力之间暗流涌动。
柳书,李必之养女已经落落大方,得益于李必的教养和大唐贵胄的关系,柳书被大唐皇帝钦定,将成为一名佛教力士,而她本人也精通道,景,伊斯兰,祆,甚至总结出佛景伊为同祖同宗的教派,只是通过不同的行为教义来阐述之,以及南北宗之佛理。
与此同时,随着大雁的视角来到了吐蕃的地界,一群吐蕃密僧正在安置一口黄金大钵,并且还在放置来自天竺的大型蓝宝石,太阳则马上就要位于中天,突然只见一束强光发自蓝宝石,所过之处,木燃石化,人衣具损,在场之人恐惧万分,纷纷下跪祈求大神的保护。
而在大唐的都城之中,肃宗作为中唐一代为任之君,一直在考虑如何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得助于禅宗香火度费,胜利的天平逐步向大唐朝廷倾斜。当日朝议之后,肃宗下诏责成毛大师之徒建造法门寺鎏金银曼荼罗造像宝函和其他供奉之宝器,划拨黄金白银和宝石。
禁军在押运黄金白银和宝石期间,居然在河道上碰到了诡异之事,一艘货船剧烈颠簸,经禁军核查,宝石石料却遗失过半。经手之众恐于责罚和上天大神的信奉,事情并未声张,仅在圣人,宰相,太子和李必等核心人物间通晓。
而这时,另外一拨人马正在张罗着肃宗的另一道密旨:择日举行佛指舍利迎奉大典,各式大唐珍宝正在有序的准备中,什么秘色瓷,大唐熏香器,皇亲国戚供奉之物等等。
事关重大,肃宗,张皇后,太子以及众多宗室将参加大典,肃宗更是要登台向上天大神诵经,各路禁军,京兆府从,凤翔县尉以及李必,柳书均在参与大典的筹划与安保工作。
此时的李必早已经脱胎换骨,熟晓世间之事,由于宝石案,他似乎感觉到有一股不详的力量,正在案件背后谋划着什么。同时他也发现自己的养女柳书,这段时间似乎行踪不定,心有所思,但思量着这名西域血脉养女的聪慧,必是在礼佛方面碰到了一些困惑,所以她近来时常前往法门寺冥想。
另一边,吐蕃派出了一支使团前往长安,就南诏事宜望与大唐朝廷再议,以滋取更多利益。肃宗让宰相迎接使团并安置于长安城西外驿站,200余人的使团似乎少了一些人。
迎奉佛骨大典当日,长安城人头攒动,众多信徒夹道拜祭,供奉香火宝物,并相约前往长安城西面迎接佛骨舍利的到来。在禁军和高僧的保护下,柳书也在护众之列,佛指舍利从法门寺一路向大明宫进发。时值初秋,天干物燥,大典之日太阳分外的剐燥。
经过两日的开拔,柳书一众人等终于来到了城外三十里的扶风驿,当年太宗在此迎接取经归来的唐玄奘。因安史作乱,兵荒马乱之际,太子和宰相分别加强了沿路的兵丁护卫和卫哨,以及暂控西进商贾的行进,防止对迎奉队伍的打扰。只等明日抵达大明宫,开启宝函供信众参拜。是夜,吃完净食的柳书似乎仍就有着心事,随即咏起了经并进入冥想。
长安城内,川西节度使高适正与王之涣作诗攀谈,吐蕃自安史之乱,趁西线兵弱,已撕毁大唐朝廷的诏书,不断骚扰陇右,川蜀一带,而疲于关内御敌,西线各兵压力巨大,此次高适回京参与防蕃朝议事宜,确听吐蕃使团来京,正在与宰相商讨西线贸易,心中甚是不悦。王之涣,高适的老朋友,今天做局请老朋友品品难得的葡萄酒,桌边还坐着一人,竟是岑参,辞官之后,常来往与成都与西安,一来运送些川蜀筹来的钱粮物资,二来希望及时了解东线的战况。几杯下肚,三位白发诗坛先人竟潸然泪下而不自已。酒肆内忽有酒客唱起了李太白的新词,沧桑悲恸,颇有太白之风。唱完做了个揖,留下几枚钱和一囊皮衣,遂与小童悻悻离去。只剩下那酒肆东主,看着剩下的三位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