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把鱼放进可乐和雪碧中浸泡 30 天,鱼没了」的实验? 第1页

  

user avatar   qcb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写过之前的答案后,我意识到我的那个答案是有不足之处的(主要是关于可乐pH的问题没有考虑)于是我决定自己重复这个实验,看看结果到底怎么样。

下面是实验的主要内容(不想看细节的话可以直接跳到「实验总结」部分):

实验目的:

  1. 探究「可乐泡鱼,鱼会消失」到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猜想:由生鱼中的微生物分解导致,但疑问是:可乐酸性很强,微生物可否正常生长?)
  2. 探究可乐中的糖分、二氧化碳等成分对分解过程是否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实验设计:

实验共分为6组:可乐组、气泡水组、糖水组、纯水组、可乐-杀菌组和无汽可乐组。各个组别相互对照情况如下:

这样,通过观察各组区别就能得到以下问题的答案:

  • 鱼消失是否是微生物分解导致的?无汽可乐组 VS 可乐-高温杀菌组;杀菌组 VS 其他所有组
  • 糖分是否促进了分解?糖水组 VS 纯水组
  • 二氧化碳是否促进/抑制了分解?可乐组 VS 无汽可乐组;气泡水组 VS 纯水组

每个组别准备1个样品(这是条件所限,如果能做重复更好)。密封并放入室外,让各个实验组自然发酵腐败。

连续观察直至大部分实验组中的鱼都完全被分解为止。


样品准备:

可口可乐、气泡水(盒马)、矿泉水(农夫山泉)、小黄鱼(冰鲜)、白砂糖购于盒马。70%果葡糖浆(好成)购于淘宝。气泡水已经确认配料表中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每条小黄鱼重量相差不大,在10g以内。

样品准备方法如下:

1)可乐组:800g 可乐 + 一条小黄鱼

2)气泡水组:800g气泡水+ 一条小黄鱼

3)糖水组:矿泉水 696g + 70%果葡糖浆 80g + 白砂糖 24g + 一条小黄鱼(模拟可乐中的糖含量。配比可能不会完全一样,我用糖度仪测过两者的整体糖度,比较接近。)

4)纯水组:矿泉水 800g + 一条小黄鱼

5)可乐-高温杀菌组:先将可乐放锅里煮,煮至沸腾,二氧化碳气泡消失,补充蒸发水以后,倒800g至塑料密封罐中,加入小黄鱼,然后将整个密封罐放沸水中煮20分钟,以杀灭罐中大部分微生物。(密封罐为耐高温聚丙烯材质,可耐受140°C左右的温度,在沸水里煮完全没事。之所以先将可乐中的气体排出,是防止高温导致二氧化碳大量逸出,罐内压力过高,发生爆炸)。

6)无汽可乐组:采用第5组的方法制备无汽可乐,冷却到室温后,补充蒸发水,然后倒 800g 到密封罐内,加上一条小黄鱼。


预实验(pH测定):

在实验过程中我顺便测量了可乐,无汽可乐和气泡水和矿泉水的pH值(手持pH计),结果是这样的:

       可乐:2.38 无汽可乐:2.40 气泡水:5.32 矿泉水:7.80     

大家可能想不到可乐的pH值那么低,我也有点震惊。但结果确实是这样,比食醋酸性还强。而且,去掉一部分二氧化碳对pH值影响不大,对比有二氧化碳的气泡水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不是造成可乐酸性的主要原因

根据配料表,我认为造成可乐酸性如此之强的原因,很可能是添加了磷酸。磷酸属于中强酸嘛。至于为啥喝起来不觉得酸,一方面是糖加的多,另一方面就是舌头对磷酸不如醋酸那么敏感。

虽然说可乐里糖有很多,但在酸度如此高的条件下,能生长的微生物其实很少。而二氧化碳的存在又限定了只有厌氧微生物才能生长。那么极端厌氧、嗜酸的微生物,到底鱼体内会有多少呢?它们有能力分解掉整个的鱼吗?

或者,酸本身也参与到了整个分解的过程中?

让实验结果来说话吧。


实验过程:

实验进行到第二天,可乐和无汽可乐组上部开始褪色,其他组没有明显变化。


第4天: 隔着瓶子已经能闻到轻微的腐臭,可乐组已经完全褪色,可以看到鱼正在被分解。糖水和无气可乐组液体变浑浊,有明显微生物活动迹象。


第5天: 可乐组,糖水组和无汽可乐组的鱼肉已经变得极为松散,有的已经散成小块。气泡水,纯水组水开始变浑浊,杀菌组依然跟刚做完没啥区别。


第7天: 可能是上海气温高,这两天细菌发酵速度极快!最先被彻底分解的居然是糖水组和纯水组,鱼的形状大部分已经消失,只剩渣渣了。接下来是无汽可乐组,鱼还有大块大块的肉。可乐组,气泡水组鱼身还在。至于杀菌组……依然跟刚做好没啥区别……

第9天: 糖水和纯水组: 彻底分解成渣。可乐组和无气可乐组: 还有块状组织残留。气泡水组: 鱼身还在。杀菌组: 跟刚做好区别不大。

第11天: 糖水和纯水组已经完全分解,可乐组和无气可乐组仅存一些鱼骨,鱼尾和肉块还在,但比起22日分解又进了一步。气泡水组已经分解成大块,但鱼身还在。杀菌组可乐颜色开始变浅。

第13天: 除了杀菌组以外,其他组都已经分解得差不多了,只剩无汽可乐组还有一点残存的小块。做到这种程度,结论已经足够明显,我也没有必要继续往下做了。(还有一点就是虽然我放在室外,但味道太大了……再做下去整栋楼都要找我麻烦了哈哈)


实验总结:

1)鱼消失是否是微生物分解导致的?

很明显,是的。一直到实验结束,其他组都分解了,只有杀菌组里面的鱼还是完好无损的。但是,鱼体内的酶和组织自溶现象可能也推动了整个分解的进程。因为加热过程在杀菌的同时,也破坏了鱼体内酶的结构,让酶失活。所以这个实验无法排除酶的影响。

2)糖分是否促进了分解?

可能有少许促进作用,但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因为糖水组和纯水组几乎是同时被分解的。

3)二氧化碳是否促进/抑制了分解?

二氧化碳很有可能对鱼的分解有抑制作用。因为可乐组分解速度比无汽可乐组稍慢,气泡水组分解速度也比纯水要慢不少。

4)我的实验结果和视频里面记者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区别?

视频里面「自来水组」分解速度比「可乐组」更慢,而我的实验结果是「矿泉水组」比「可乐组」分解速度更快。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自来水中含有余氯,对细菌生长有抑制作用,视频中没有去控制这个变量。但也有可能视频里纯粹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误差。

另外,视频里面实验用了30天,而我的实验在13天内,除杀菌组外所有组别都已经完成分解。这可能是因为上海的夏天比较热……


关于本实验的Q&A

样品摆在哪里?臭吗?不会招苍蝇吗?

摆在厨房外面的小露天阳台,从第4天开始就有腐败臭气散出,开始招了很多果蝇。我的解决方法是:把6罐样品放入一个大的塑料箱中,周围用保鲜膜密封,这样果蝇就进不来了。每次查看的时候再取出,拍照。

为什么不把其他几组也杀菌?

这个实验就是要比较不同液体中微生物分解效率的。如果所有组都杀菌了,最后所有的鱼都不会分解,这实验还怎么做?

即便给可乐灭菌了。但鱼上面也有微生物啊.... 所以单独给可乐灭菌也不够啊...如果真想灭菌... 不如把鱼高压灭菌了。

有些知友似乎没理解,可乐里面是没有微生物的,微生物在鱼里。这是食品科学的事实,不需要再做实验证明了。所以给可乐单独杀菌没啥意义。我的实验里,是可乐和鱼一起在罐子里煮的,所以是整个体系一起杀菌的。

为什么不用无糖可乐做?

无糖可乐不只是把可乐中的糖去掉,它的配方和普通可乐完全不一样了,可以看做是另一个产品了。所以「无糖可乐」和「普通可乐」的比较,变量无法有效控制,也无法说明任何问题。

最后实验结束以后,垃圾如何分类?

理论上内容物是湿垃圾,罐子是干垃圾。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就是在释放生化武器了。

好在我小区附近有一个垃圾处理站,我直接把这些罐子用3层垃圾袋扎紧,这样就没有异味放出了,然后走出小区,到垃圾处理站里交给了那边的工作人员(直接跳过了小区的垃圾分类体系)。我提前跟他们嘱咐了,里面有高度腐败的食物,味道很大,让他们当心。


话说回来,这个视频还有什么槽点?

很多人看了一眼这个新闻,就会觉得「可乐和雪碧不敢喝了!太可怕了!」。这就涉及到舆论导向的问题了。其实大家应该也都清楚,这个现象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微生物分解过程,跟「喝可乐好不好」完全没关系。你是不可能因为喝可乐而被细菌分解掉的……

节目最后提到,喝冰镇可乐「不仅会损伤脾胃,败坏阳气,还会导致身体器官的受损。」这个结论就是彻头彻尾的伪科学了。人喝冰水,冰饮料完全是个人习惯,只要饮料本身是卫生的,冰的喝进去或者温热的喝进去,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说可乐雪碧会「导致身体器官受损」的说法更加站不住脚。没有任何根据。


长期喝可乐之类的含糖饮料,确实不健康。但这个「不健康」,更多体现在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游离糖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如果能控制在5%更好。喝一瓶可乐很可能就已经超了5%的限度了。

因此,含糖饮料确实需要限制饮用,但理由完全不是节目里面给出的那些。



原答案

1.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
生鱼的身体里含有大量微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厌氧、嗜酸的微生物。可乐中的糖分给了这些微生物充足的能源(碳源),鱼身体里又富含蛋白质(氮源),无机盐和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
于是整个瓶子就变成了一个大号培养基,加上夏天温度较高,厌氧微生物当然会疯狂生长繁殖,30天已经足够把鱼身体里所有的营养物质耗尽,只留下不容易被分解的鱼鳞等物质。
纯水里微生物分解效率慢一些,是因为只有鱼身体里的营养物质可以利用,能量远远不如可乐和雪碧,所以分解效率比较低。
苏打水中的分解最慢,可能是因为苏打水中含有碳酸氢钠,pH较高,超出了微生物最适生长pH。

2. 这个实验有问题吗?
作为媒体的「趣味实验」,不可能像严肃科学实验一样要求。我觉得这个实验大体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但细节上来说还可以再严谨点。
比如,节目里首先声明了,是四条同样大小的,解剖好了的鱼。这排除了鱼大小和内脏器官对实验的影响。但节目没提到是不是同种类的鱼,如果是的话就更严谨一些了。
还有,我猜测媒体之所以设置「苏打水组」是为了更方便地对比「二氧化碳」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问题是,大部分苏打水还会添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会改变pH,使结果受到影响。(每种苏打水的pH都不一样)所以,如果用配料表只有水和二氧化碳的气泡水,可能会更好一些。
还有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如果再设置一组「糖水组」,糖水中糖的种类和含量尽量和碳酸饮料保持一致,那就更好了。

3. 实验的结论有问题吗?
这个视频里面,媒体最后给出了结论:「这是由于可乐和雪碧的糖含量太高,才引起了细菌快速繁殖」。这个结论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其实说白了,这个实验只能证明「可乐里的糖会让鱼的微生物分解过程加速」,仅此而已。
问题在于,很多人看了一眼这个新闻,就会觉得「可乐和雪碧不敢喝了!太可怕了!」。这就涉及到舆论导向的问题了。
其实大家应该也都清楚,你喝可乐不是把你泡在可乐里,可乐中的糖分到肠道基本都被吸收光了。你是不可能因为喝可乐而被细菌分解掉的……
但是!节目最后提到,喝冰镇可乐「不仅会损伤脾胃,败坏阳气,还会导致身体器官的受损。」这个结论就完全不对了。人喝冰水,冰饮料完全是个人习惯,只要饮料本身是卫生的,冰的喝进去或者温热的喝进去,都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说可乐雪碧会「导致身体器官受损」的说法更加站不住脚。没有任何根据。
长期喝可乐之类的含糖饮料,确实不健康。但这个「不健康」,更多体现在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的发病概率上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摄入游离糖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如果能控制在5%更好。喝一瓶可乐很可能就已经超了5%的限度了。
因此,含糖饮料确实需要限制饮用,但理由完全不是节目里面给出的那些。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抓过几条小泥鳅,一条小黄鳝,几条小鱼苗。

放在矿泉水瓶子里,在树上挂着。以为里面装着水,这样小泥鳅、小黄鳝、小鱼苗就能慢慢长大。

30天后,小泥鳅、小黄鳝、小鱼苗都没有了,只剩下一堆渣渣。

小时候还错愕了好久,为什么会这样?


user avatar   mai-tian-quan-shou-wa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出差原因去过几次,就我看起来真挺落后的,虽然我不知道我们新闻怎么说他们。

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事情。当时我们去的是印度最发达的城市孟买。办公室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地铁地图,我很高兴的问同事说,我可以坐地铁去机场。同事很尴尬的说,这张地铁地图10年前就在这儿了,但是现在地铁还是没修好。原因是因为在一个民主制度的城市,一任政-府所能决定的很多重大项目,如果在他任期内完不成,下任就往往会推翻了重来。因为立场上要反对上一家就必须反对上一任治下的重大项目。以此类推,所以落后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重大落后。当时我还是蛮震惊的,因为印度人经常自信满满的说多少年多少年要赶超中国,但即便你有再多的程序员,基础设施水平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是永远赶不上中国的,要知道这可是印度最发达的地方。

某种意义上,民主制度好处在于公平,而最大的问题是效率。而落后国家的民主游戏往往只收获了低效。

当你和印度人谈发展问题的时候,印度人当然也会给你展示孟满市内那些高楼林立跑车云集的地方,因为这是一个贫富差距非常大的国家,贫民窟和高楼林立只有一街之隔。

另外,印度街上无家可归者很多。关键他们呈现出和中国乞讨者截然不同的状态。乞讨在中国是一种职业,就算那个人不是骗子,是真的乞讨,他多半不是真的没有家,他家可能在某个贫困的地方,或者外地,他只是不愿回去,而选择在你我居住的地方乞讨。

而印度的乞讨者是不一样的,他们还带着床,有破行李箱,甚至还有一面镜子,然后带着这所有的家当住在人行道上。早晨上班的时候,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在公交站等车,两米外的人行道上,就有一家人住着,床就放在人行道,还在墙上挂面镜子……这和中国乞讨者的区别是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状态(中国的很多乞讨者是选择不回家,把进程乞讨作为一个职业,这是不同的)。而且从他们带着床和行李的状态看,很有可能是一夜之间失去了自己的家…

印度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有制度影响(见修地铁的例子)种性制度,教育水平,而更是源于种性思维和长期殖民地的一种惯性的“认命”的态度。比如,你在印度很少看到盗版,即便这么穷,但用不起就是用不起,我也挺满足,我也不会想一些变通的办法去改变生活(虽然盗版并不提倡,但我国一开始的盗版不就是大家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么)。人们会努力,但不指望改变阶层。只求努力的更好的遵循现行规则,哪怕规则本身不合理。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印度人是中国人的最大竞争对手。大家争奖学金,争就业机会,争工作签证……但最大的一点不同。中国学生大多数都有回国计划,只是大家对何时回国有不同的打算。有的想马上回去,有的想功成名就再回……但印度人,没有一个想回去。都是一副胜利逃亡的样子,并且对中国学生的回国计划并不理解。我想这就是差别吧。




  

相关话题

  2017 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科学事件有哪些? 
  人类是如何利用微生物来抵御微生物危害的? 
  「生物正交化学」是一个什么领域?在做哪些研究? 
  人类如何才能做到不用吃饭睡觉? 
  你见过哪些极丑的生物? 
  大理石纹螯虾是如何进行“自我复制”来繁殖的? 
  一只成年霸王龙死后能变成多少桶原油? 
  如何看待伊朗测出合赞汗的基因是O2? 
  「研究称人类最理想身高为 168 厘米,太高或影响寿命」这一报道是否可信?有没有科学依据? 
  人类卵子排在内裤上看得出来吗?长啥样?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言论》?
下一个讨论
欧拉到底有多厉害?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