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部剧看的不仅仅是个故事。而是随着一个事件发生,上上下下反映出来的人、权力、信念、情谊等等的反思。这些都只能默默的看着,消化着,无法评判,我们都是“蚍蜉”,甚至连剧中的右相、太子之类的权贵都是“蚍蜉”,更何况我们呢。因为那不仅仅是盛唐时期特定环境下的故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但惊喜的是,除了精神、内心的感受,我们同时得到了视听感受的盛宴。从服饰、妆容、道具,到礼节、唐人的习惯、饮食、生活,我们都通过这部剧看到了比较接近真实历史,尊重历史、尊重观众、尊重影视的良心之作。
另外说点相对“肤浅”的,就是我觉得剧集还没播完,故事还没结束。我猜测导演要呈现的故事全貌(即幕后大boss是谁,为何谋划,是何目的)幕后boss是圣上。我觉得操纵整盘大棋的应该是已播放了32集,但至今未露面,却在剧中被N多次被提及的——圣人!为什么这么说?从电视剧播放至27集,“正派”人士全部处于低谷,绝望之境是原著党发现:电视剧版故事走向早已与小说故事线南辕北辙,精彩加倍。我猜测这是作者对于小说版结尾的遗憾的弥补,对整个故事层次、格局的改良提升(所以人名均做了虚化,以此来摆脱历史对故事走向、人物刻画的限制,而不仅仅是为了电视剧过审)所以剧版的幕后boss绝不止于何孚这个“智商”和“能力”的“隐藏”者。我们根据播出顺序,来一层一层递进。
1、何孚:
六七岁便懂得扮痴,食尸体之未尽肉糜,当贼之鱼饵诱杀两人。尝遍艰辛,童年便一生已尽的天才,谋划了二十余年,机关算尽。却被自己雇佣兵戳瞎眼睛,点了个假雷,炸了个替身。这个智商简直被剧中所有人碾压,简直比崔器还要二(崔器还胜出了胆识和信念,何孚倒是表现的又怂又蠢)出场很恐怖,结局很凄惨,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到了是个二百五。
2、徐斌:
徐斌从假案牍术骗李必,到两次诈死,再到造纸厂,都证明他肯定不是老实人啦~值得怀疑,但他也仅限于这盘大棋的执行层,而非boss。这一天里,事件发展的很多走向都“借助于”徐斌的“线索”和“案牍术”,所以他是很有能力旁敲侧击的在操作层面“引导”这盘棋按计划进行,但是又不那么显眼的人。龙波是明面上执行者,而徐斌是暗地里的配合者。他能影响李必,也能影响张小敬。而李必和张小敬就是推动整个长安十二时辰大棋子。谋划者充分了解李必和张小敬的个性,被逼入绝境也要继续查明真相,换做官场其他人(吉温、元载不必说,就算是姚家独苗都可能早就嗅出背后势力,案情水之深,早就放弃了。那么这盘棋就推不下去了)而李必和张小敬的所有努力只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右相和太子看的,正因为他们的“正”,这场戏才足够真。所以徐斌选择张小敬来演这出戏,不仅仅是私交好,而是“可控”(也或者是作为交换条件,能帮张小敬出死牢,才参与事件的)
3、何监:
何监之地位之心机之立场,都表明他肯定是谋划者之一。就连剧中的小狐狸李必(在梦中自问)、郭将军(调查后说何监不冤)、右相(看出何孚想自揽罪责,骗何孚杀一个人就一船人)都怀疑他才是boss。他确实参与了整盘局的谋划,但这盘棋已经不是表面上“拉三百桶伏火雷把右相炸了”这么简单了。龙波拉着伏火雷去了何处?为什么要带上毛顺?从抓狼卫,到守捉朗,到何孚,我们发现前一个事件都是在给背后更深一层的真相打掩护。那么一层一层扒开来看,这盘局远远不是恐怖事件而已了,而是下的更深,影响更大,真正影响长安安危的,是权力之争,是朝堂的动荡。所以这盘棋有可能是何监参与谋划(对心计有极极极极极极高的要求,非何监莫属了),但绝不是幕后终极boss。从利益上来说,表面上看他是太子的老师,是太子阵营的,但其实他服务的是更高级别——圣上。
4、太子or右相
那么是太子或者右相吗?我认为其实他俩才是整个事件的目标。确切的说,这盘棋的真正目标是逼出右相和太子在你死我亡的绝地亮出自己的真实底牌,也就是制衡术要结束了。
5、圣人
那么进一步,幕后大boss出来了——圣人。出于某种背景设定,圣人的制衡术该收网了,盘了一出戏,探探这俩人的实力和底牌。所以圣人设置了deadline:上元节十二时辰内,即今日夜宴昭告隐退,移权给右相。时间紧,任务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伏火雷作为导火索,引出右相和太子绝境互咬。所以真的有那三百桶伏火雷吗?我认为未必!“三百桶”这个数据从哪来的?徐斌“拼死”找到的。案情进入僵局?徐斌“案牍术”帮你算。小狐狸快被右相逼死了,徐斌曾建议:“活着”才是解决一起问题的办法。所以李必同意签字画押才套出了右相的私掌三印。所以李必和张小敬追查到一个一个的“真相”都是有人刻意引导,再加上他们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右相查出太子结党营私的证据,右相以为掌控了局势而逐渐暴露了自己的尾巴私掌三印,指鹿为马,欺瞒圣上。明面上的脸面和戏都来不及做了(之前还说唐律是我定的,我要守。转眼拿出三印,逼李必画押)。圣上跟太子这个亲儿子亲不亲不知道,但是猜测没有哪个皇上能容忍大臣只手遮天,权倾朝野的,即便是皇室宗亲。所以右相自以为得到了圣上眷顾,以及即将公布的昭告,都是让这个老狐狸放松警惕,漏出尾巴的麻醉剂。
以上纯属本人观局至今的猜测和分析,可能被啪啪打脸~但如此纸上谈兵,瞎猜一下剧情也是蛮欢乐的,欢迎大家一起沟通探讨。
各位的回答都挺好,好像暗暗地爽了一把似的。
作者究竟怎么想的呢?
未必是如同各位的想法,如同剧中的贺知章谈他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当初我写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这个意思?我自己也不知道了。
好书如同红楼梦,红楼梦只有一本,每个人心境不同,看出不同的红楼梦。
你说作者借书说事儿,各位何不是借着猜作者的想法说自己的心事儿?
顺便替友人打个小广告:想看这本书的朋友,到微博去找”沉迷小说的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