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fang-3-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部剧就是给普通人看的。因为普通人如果来到这部剧中,也就能活到第二集毁堤淹田时,就被搞死了。根本没有机会弄明白为啥自己种田好好的,官兵忽然要来踩自己家秧苗?

很多人看历史剧时都喜欢代入,但究竟代入谁才是正确的,这个很有学问。首先,紫禁城里那群人千万不要带入,他们和我们是天上到人间的距离。其次,那群地方大官也不要代入。胡宗宪是军区一把,郑泌昌、何茂才是省级政要,马宁远是杭州知府,要祖坟冒青烟才能爬到这个位置。最后,沈一石也不要代入,虽然是他前五集里最小的角色,所以第一个成了炮灰,但人家可是江浙首富呀,跟你有啥关系?

我们能代入的只有淳安县的农民,按理说生活在江浙富裕地,没有旱灾和水灾,只要每年按时交税,确保一家人不饿死,这不算难事。但有一天你推开家门,忽然发现一群官兵在毁自己田。然后没过几天,大水把整个县都淹了。什么叫死不瞑目呀,这就叫死不瞑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不可能知道,但编剧知道。

编剧站在上帝视角,用具体的事件,形象的人物,详细的逻辑,来告诉每个普通人,如果发生类似事件,你是怎么死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的去看懂这部剧。

——

朝廷有了亏空,皇帝发了愁。内阁提出了改稻为桑的国策,想通过出口丝绸赚钱。紫禁城里打个喷嚏,喷到你家门口时是雨露的几率很少,大部分都是雷霆。所以到了地方,为了推行政策,演变成了毁堤淹田,强行土改。

毁堤淹田引出三派宫斗:严嵩派、裕王派、太监派。三派各打算盘,趁机党同伐异,导致国策无法推行。

严嵩害民,裕王党斗,太监谋私,那皇帝为啥不管管呢?皇帝不能搞裕王,因为裕王是他儿子。也不能搞严嵩,因为他需要严嵩帮自己搞钱。更不能搞太监,因为太监的主子就是皇帝自己。所以皇帝谁也不能打,他只调和。

这时有一个怪胎出现,那就是海瑞。这家伙油盐不进,任何派别都不是。他只奉行一个标准,那就是《大明律》。谁侵犯百姓利益我就拿着国法怼谁,怼到最后发现,罪魁祸首是皇帝自己。

皇帝从来不把话说明白,只打哑谜让你猜,整天云在青天水在瓶,不敢为天下先。因为皇帝本来就不在乎过程,只看结果。你把钱搞来了,那是我领导有方。你搞不来,就是你没领会圣意。百姓听话了,那是圣恩感化。百姓不听话,那一定是有奸臣作梗。

皇帝,必须永远正确。但海瑞不这么认为,他偏说皇帝是万恶之源。

政府的钱是皇帝的钱,但皇帝的钱不是政府的钱。皇帝想要钱,只能向百姓要。但他自己不能要,只能通过各派势力去要,谁能要来就和谁平分。皇帝,是天下最大的贪官。

政府、皇帝、社稷,本来是三个概念,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但他们又能保持默契的配合,让帝国机器能正常运行。缺钱时有人会不择手段的搞钱,零件坏时有人会拆东墙补西墙来维修,让机器先运转着,因为机器坏了大家都要死。大家在一起抱团,目的只有一个,搞钱。

在第一集里,嘉靖最担心的事不是国库亏空了,也不是严党是否贪污了,而是骂自己的周云逸是否有后台。因为只有周云逸是阻碍自己搞钱的人。所以皇帝不会单纯的讨厌贪官,他只会讨厌阻碍自己搞钱的官。皇帝也不会单纯的喜欢清官,他只会喜欢能帮自己把钱从贪官豪强嘴里抢回来的清官。但往往是清官不会捞钱,贪官又容易把零件搞坏,所以皇帝也很为难。

纵观中国历史,能从百姓手里捞钱,又能给自己贪钱,还能给国家交钱,最终能保证机器正常运转的人,不超过十个,张居正绝对算一个。严嵩贪了二十几年嘉靖都不搞他,到了晚年不好搞钱了,嘉靖才整他。但严嵩死后77年,明朝也亡了,这无非是小零件和大机器先坏后坏的道理。

打破这台机器正常运行的人,就是海瑞。他像一块顽固的石头一样,卡在齿轮中间。如果让帝国机器继续运行,那就是接着吃人。但如果不运行,那大家都无法生存。海瑞凭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帝国的吃人机器,但也自己又是这个机器里的一部分。所以海瑞和嘉靖是一个八卦里的阴阳两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面对这种矛盾情况,海瑞又是怎么做的呢?“嘉靖者,家家皆净也。”一篇《治安疏》至今读着仍凛凛有生气。敢骂皇帝的是他,等嘉靖死后,哭的最伤心的还是他。骂皇帝是为民,哭皇帝是忠君。骂皇帝是尽责任,哭皇帝是尽本分。海瑞做的了那个时代,身为臣子能做到的所有的事。有人说,海瑞是不识时务,不顾全大局。麻烦不要这么精神地主阶级,等强踩你家田地时,你还能自己劝自己要顾全大局,我再敬你是条汉子。

李贽曾评价海瑞:“可以傲霜雪而不可以任栋梁者。”因此有人说海瑞只适合挂在表彰栏里表彰,在现实中根本没用。对,有些人的确比海瑞更适合当栋梁,但人家当的是太和殿、乾清宫的栋梁,不是你家茅草屋的栋梁。哪天你家门口要真来个万钧雷霆,给你遮风挡雨的人,还是海瑞这样青松翠柏呀。记住,你不在太和殿工作,你家也不住乾清宫,我们只是淳安县的农民。屁股要正,别看几集清宫戏,就以为自己是皇帝,幻想能和甄嬛、如懿、魏璎珞谈恋爱了。

皇帝是坏人,但却能维持运行。清官是好人,但却在破坏运行。所以到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呢?当整个机器有罪时,没有必要去讨论局部零件的善恶好坏。因为海瑞只有一个,他救不了全天下的百姓,他改变不了吃人机器的运营。我们忠奸分的再清楚,到头来还是化为一句,黄河长江朕要兼用,雷霆雨露都是君恩。

当然,也没有必须太纠结这个问题,剧名叫《大明王朝1566》,提个醒,这一年努尔哈赤已经7岁了。大明的机器也抗不了几年了,但清朝的机器就不吃人了吗?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死在淳安的洪水下面,还是死在八旗入关的屠刀下面,没啥区别。所以说,不管机器运行与否,百姓都是最先死的。这就是诗词里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就是鲁迅所说的《二十五史》满页都是吃人。

现在明白官兵为啥要踩你家秧苗了吗?

踩你家秧苗这件事,肯定不是嘉靖让干的,因为皇帝永远正确。但这件事的祸源却是他,一个皇帝,整天深居宫中,修仙问道,不知民间疾苦。作为权谋家,他是优秀的,驾驭群臣,稳抓大权,将百官治的服服帖帖。但作为政治家,他就是个弱智,能批准“改稻为桑”这件国策,就和“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没啥区别。

可能有人会说,没有一件政策能满足所有人,总有人要牺牲。既然总有人要牺牲,那为啥每次牺牲的都是底层农民,就不能牺牲一点豪强权贵的利益吗?每个当权者都知道要去爱民,但真正愿意去做的人很少。你去翻阅二十五史,凡事留下好名胜的官员,他们的传记中大多都会有一句“抑豪强”,比如诸葛亮、狄仁杰、包拯、海瑞。古代老百姓要求不高,哪怕你为老百姓一点点事,我们都会世代传颂你。

这些好官身为地主阶层的代表,却能分自己阶层的利益给老百姓,在那个时代中无疑是伟大的,但他们也改变不了整体现状。即便是那些备受压迫农民,通过农民起义获得权力后,他们也没想着要改变现状,而是成为新的地主阶层,比如李自成、洪秀全。真正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员。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不是历史,因为这部剧中除了几个历史人物名字是真的,其他全部都是虚构的。但这又是最好的历史,因为历史本来就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思维,一种智慧。

如果有一部剧,他能培养你的思维,启发你的智慧,然后让你自己去探寻一个没有标注答案的答案,那么这就是最好的历史剧了。

最后,海公千古。


user avatar   xiong-bang-we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普通人的智商情商玩不了政治!

因为真实的政治永远比普通人想象中最极限的复杂更复杂,看不懂很正常。

大明王朝这部剧仅仅展示了政治的一小点部分,还不一定完全真实,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就已经高喊活不过一集!吃瓜群众在其他电视剧中开上帝天眼得来的谁牛逼谁傻逼我要是里面的谁谁谁一定扫平四海河晏海清在这部剧中屁用不顶。

以很多答主朋友认为的本剧顶级水平胡宗宪为例,来看看大明王朝到底展示了一个怎样的权谋世界。

换成其他电视剧,胡宗宪可以说是妥妥的顶级男主待遇。

御下有方,一句话可以让马宁远去死,戚继光忠心耿耿!

军功卓越,直接扫平了大明为祸几十年的倭寇之患。

为国为民,抵制了改稻为桑的乱命,浙江没有出乱子!

清正廉明,浙江几十年的总督巡抚,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拿沈一石的银子!

上面有人,首辅严嵩引为心腹,嘉靖称赞为公忠体国。

权谋老道高超,威压杨金水郑泌昌,策反高翰文,谈心赵贞吉,暗保海瑞,周旋于嘉靖严嵩严世蕃清流之间,左右腾挪。

这样一个牛逼闪闪能力超群除了儿子小错几乎没有缺点的人物是怎样一步步走到末路最后几乎身败名裂的呢?(真实历史胡宗宪惨死狱中更惨,电视剧还美化了结局)

我们来看电视剧,各位吃瓜群众也来参与一下,看看您的智商能够支撑到第几关!

第一关,毁堤淹田!

过程:年初御前会议达成一致,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下令浙江改稻为桑,担子都压在胡宗宪身上。胡宗宪以会出反民为理由顶回去,严世蕃绕开胡宗宪命令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等人毁堤淹田,并拉上胡宗宪的铁杆心腹马宁远具体执行!

胡宗宪的解法:火速命令军队堵缺口,保住七个半县,杀马宁远和李玄把锅甩到决口是因为贪腐堤修的不好!以马宁远供词逼迫杨金水郑必昌何茂才杨金水等人共同上书反对改稻为桑。期间,和严嵩通信反复阐明心迹。

结局:罢免浙江巡抚职务,保留浙直总督,一心抗倭,不要再管改稻为桑具体事宜!(这是严嵩和胡宗宪的默契,此时罢职对胡宗宪有好处!)和严世蕃彻底闹翻,上你妈个头上了热搜,想见严嵩见不到。嘉靖表达饭还是要分锅吃的,马宁远杀的太早。

第二关,朝廷借粮!

过程:大水淹了一个半县,几十万灾民嗷嗷待哺,希望朝廷拨粮浙江度过难关。

嘉靖态度:知道你们难,朕也难,咱们就都勉为其难吧!

徐阶态度: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高拱态度:国库实在没有余粮调给浙江了!

张居正态度:现在这个局势,就是有粮也不调给浙江了!

赵贞吉态度:100船200船粮江苏都有,可是上面两边都不希望调粮给浙江!

胡宗宪的解法:能有啥办法,像条舔狗跑了这里跑那里,挣得一分是一分!对朝廷大佬们的托词唯唯诺诺,跑到同僚赵贞吉那里拿出浙直总督身份调军粮!

结局:严嵩亲自出马,以首辅接班人为筹码和徐阶惺惺相惜,老泪纵横。徐阶答应写信叫赵贞吉借粮。(此事有争议,到底是因为徐阶写信还是赵贞吉怕了胡宗宪,我个人认为前者的因素大一些)

满朝公卿,遍地紫贵,只有一个胡宗宪,一个严嵩在争取少死一点灾民。胡宗宪的视角,只有那个已经80多岁被举朝上下称之为大奸臣的老师在为他的事努力!

第三关:策反钦差。

过程:胡宗宪罢免巡抚,朝廷主要是严世蕃任命学生高翰文以钦差大臣名义下放杭州知府全权处理改稻为桑各项事宜,高翰文推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雄心勃勃,意图上解君忧,下疏民困,为自己博得一个好前程!

胡宗宪的解法:中途截住高翰文,晓以利害,希望高翰文改变主意,继续沿着胡宗宪的既定路线走。

结局:高翰文听话,继续走胡宗宪的老路,改稻为桑无法推进,朝廷没有钱继续抗倭,沈一石死,浙江官场20年来的贪污腐败案彻底曝光,胡宗宪作为浙江最高官员难辞其咎。

第四关:生死抉择!

过程:沈一石案发,胡宗宪带所有案卷秘密进京,嘉靖皇帝当面指出马宁远口供有假,严责胡宗宪对浙江腐败案负有责任,严责严嵩首辅当的值。严令胡宗宪拿着案卷见严嵩,不许说明事先见过皇帝,吕方特地交代"相信皇上,相信阁老,不要自己拿主意"。

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胡宗宪深夜见阁老!

胡宗宪的解法:首先承认自己的失察之罪,痛心疾首!面对皇帝对于马宁远奏折和严嵩的诛心之论,泣血上奏,以大局为念,恳请皇上现在不要彻查,博得皇帝公忠体国评语。到了严嵩府,被严嵩剩饭感动,被严嵩关怀感动!面对严嵩关于赵贞吉为何借粮的责问,试图不偏不倚,两不得罪。

结局:从天眼看,此事就是胡宗宪倒台的最关键结点,面对皇帝明显的倒严倾向,胡宗宪没有选择背叛阁老,一片泣血上奏,确实也为严嵩开脱了。至此,嘉靖心中,胡宗宪严嵩再也不能分开!

但是换个角度,胡宗宪此时跳反又会怎样?皇帝还没有下最后倒严决心,严嵩是自己内阁的主要后台,这时背叛估计死的会更快。

更关键的,就是嘉靖认可了胡宗宪又怎样,那一帮子清流可是不管咋样也会整胡宗宪。

所以,看了整剧,接受过完整现代教育的看官您,现在能不能帮胡宗宪出一招呢?

第五关:亲谊买产!

过程:沈一石死,家产充公,为了筹措银子给前方打仗,也为了把胡宗宪拉下水,郑必昌何茂才伙同杨金水拉了胡宗宪的几个亲谊买沈一石的家产。赵贞吉出于圣旨王法和同僚之谊提出疑问,杨金水一个"严"字让赵贞吉闭嘴。

胡宗宪的解法:没解法,除了对赵贞吉发了一通火,没有任何举动!

结局:借用杨公公的一句话,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1000斤都打不住。其中滋味,各位看官细细品读。

第六关:是剿是缓。

过程:改稻为桑失败,朝廷严党岌岌可危,严嵩为稳住局势祭出养寇自重大招,明里暗里告诉胡宗宪倭寇剿灭,我完了,你也完了!

胡宗宪的解法:痛苦抉择,万念俱灰,剿灭倭寇,一心求死!

结局:剿倭成功,胡宗宪告老还乡。其实就是斗争失败,退了,历史事实是,进了大牢,自杀了。有人要问,如果听严嵩的,不剿灭倭寇。胡宗宪下场会不会好一些呢?答案,不会!授意让胡宗宪亲谊买沈一石家产,嘉靖就埋下了扳倒胡宗宪的伏笔。真要师老无功,他就是第一个替罪羊。

同时建议大家读一下书本原文,严世蕃写给胡宗宪的那一封信,真是滑不溜秋,一点痕迹没露,该说的却都说了。以此也可以了解一下很多看官认为的又狂又傻的严世蕃的水平。

"愚弟为小人所绕,而不识仁兄公忠体国之苦心,致使浙事一误再误,国事一误再误,虽以身抵罪亦难赎万一。夜间侍读于老父膝下,命余读韩荆州《祭十二郎文》,念至‘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句,老父泪潸潸然下,弟泪亦潸潸然下…父痛切陈言,‘朝廷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倭患东南,朝廷赋税重地不保,则国库日空,朝局危殆。伏望仁兄务必十日内逐倭寇于浙境,保东南之门户。东南得保,再徐图进歼…“

这只是本剧中胡宗宪面临的比较重要的结点,那些小门小事就不拉来凑数了!

就是这六个主要关口,我觉得胡宗宪哪一个应对的都没有问题。可就是这每一步都对,也改变不了最后身败退养的下场。

不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看了整部剧的您,穿越到胡宗宪身上,您能过几关!

说实话,第一关我就过不了。在顶头上司授意,所有下属几乎全部跳反的情况下,以我的智商和能力,就是想对抗我都想不到办法!我没有能力让马宁远自杀,也没有能力让他死都不怕还愿意写出一份自己背锅为那些罪魁祸首的奏折,我更没有能力就拿着这样一份奏折去威逼郑必昌何茂才和杨金水,我更更没有能力做了这样的事还能让严嵩保住自己只是罢免一个巡抚!

说句得罪人的话,本剧中,胡宗宪的职务也就是个高级地方官,和那些内阁大佬有本质区别,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乃至赵贞吉,司礼监的吕方,哪个段位不比胡宗宪高?更何况还有一个统领万方罪在朕躬的嘉靖皇帝!

胡宗宪的难处您都应付不了,那换成嘉靖严嵩徐阶您不是要直接撞豆腐?

由此可见编剧刘和平的厉害,人类最复杂的活动——政治,他竟然可以用电视剧的手法表现出来让我们得窥一二。

所以,看不懂就对了,顶级大佬的世界我们不懂。


user avatar   sanqiu-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抛开人情世故和政治权谋,难道你没看到资本主义为什么在明代没有生根发芽吗?

因为资本主义实在太血腥,实在是太缺德!改稻为桑就是圈地运动,马踏青苗,毁堤淹田,得意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成为炮灰!

那个商人装出一副很牛逼的样子,对别人洗脑,说资本主义可以让所有人有工作,描绘出一副很值得期待的社会图景。海瑞听到后,极其鄙视,有土地农民不至于饿死,土地没了靠工资,万一工资买不起口粮,难道卖儿卖女吗?

有良心的官员,都知道是个怎么回事,骗三岁小孩呢?

后世人们还一再去追问,为什么中国明代没有资本主义发展,以当时的中国,真发展个试试,那就是彻底的人间地狱!在明代的中国,那么多的流民,会把世界打个底朝天的。

资本主义的罪恶太深重,不可能在大国率先开始,只能才一些小城市,小国家,一点点的释放罪恶,温水煮青蛙,当资本主义站稳脚跟后,才会裹挟那些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的国家和地区一个个进入资本主义。

或者说,中国为什么在明代没有资本主义发展,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太操蛋,确实太操蛋,中国还没堕落到那种程度。

只不过,这世界和人们想的不一样,有时候,堕落,也是一种力量,正因为罪恶和堕落,资本主义的洪流才滚滚向前。


某些人有阅读能力吗?有正常思维能力吗?我说资本主义在道德上就是垃圾,资本家还没跳出来,某些人就跳出来了,说我要复辟封建。

敢问你们的逻辑能力是和葫芦娃学的吗?

那些说什么资本主义让人是个人,封建主义让人当狗的,真该让你们回资本主义刚建立的时候的工厂看看。拜托,多读点书,别上来就说话,让人笑话。

真的。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重要的一点,这部剧的人物真正做到了立体化。

嘉靖这样的昏君,也有想吕芳想得掉眼泪的时候。杨金水这样的阉人,也能被沈一石感动得要拜把子。当然这些和海瑞的立体化相比,都不值一提。

海瑞是一个被严重脸谱化的人物。几乎所有的戏剧、影视作品中,海瑞都是一个刚正不阿,绝不耍手段,宁可把女儿逼得饿死也不贪财的“愚人”形象。但是在1566里,在保持整体刚正不阿的前提下,小说作者暨电视剧编剧刘和平用两件事完全颠覆了海瑞“愚”的形象。颠覆到何种程度?就是说他“大奸似忠”也不是没有道理。

前半段审郑何那是牛刀小试,但已经看出海瑞的手段,一个边缘地区来的小官,把在浙江混迹多年的两位大员玩得团团转。而上治安疏这件事,完全把海瑞的“奸”刻画到了极致。

整部戏中劝谏嘉靖的大臣并不少,但结果都不理想。比如开场领盒饭的周云逸,风雪之夜挨鞭子的群臣。为何?一是没有人做到把嘉靖逼到死角;二是内阁和司礼监都在使反向力。周云逸劝谏的时候,内阁还由严嵩把持,吕芳也是维护嘉靖的。到了风雪之夜,徐高张斗不过嘉靖,只能屈从,而司礼监这时候换了陈洪,更是条恶犬。到了海瑞上书之前,内阁、司礼监还有嘉靖已经达成共识:朝廷热热闹闹地欢送嘉靖移宫,嘉靖逐步交出权力给裕王。这个时候整个朝廷上下,没有任何人会支持海瑞跳出来。

海瑞的牛逼,首先在于选择了一个群臣与司礼监同时失效的时机。如果海瑞也是按时上交作业,那么以他刺儿头的名声以及他上司赵贞吉的谨慎,一定会在上交之前看看海瑞写了啥。就算赵贞吉脑子坏了,陈洪这条忠犬也会特意留心海瑞。那么最后这件事很可能就办不成。所以,海瑞就是拖到最后一刻,就是要让老谋深算的赵贞吉都来不及拆开看一路小跑进宫送贺表,就是要让奸诈的陈洪一把抢过来信封都不拆一个滑跪就把贺表送到嘉靖面前。这道“贺表”内阁和司礼监都经了手,但两道防线同时失效,低空突防尚且要利用盲区,但海瑞就是做到了明明白白交到你手里,你就是能让他漏过去,什么是阳谋啊(战术后仰)。

其次,海瑞上书的内容和时机完全抓住了嘉靖的心理。嘉靖不上朝也不是一天两天,那么多贺表,嘉靖稍微懒点,说“我不看了,堆那吧,我们移宫”,那海瑞的心血就完全白费了。但是,这次移宫是嘉靖要为自己的政治生涯画上圆满句号的一次重大政治活动,作为活动的主角,嘉靖一定会要贺表完全收齐,而且一定要看看他海瑞这个笔架山有没有服软。所以,海瑞才敢拖到最后一刻交贺表。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海瑞怒斥嘉靖的内容才会让经历过大礼议,把严嵩父子、徐高张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嘉靖歇斯底里——就是要在你这个句号写到最后一点点的时候一口痰啐上去,让你大兴土木、沐浴更衣前前后后玩的这些花活全都白费。嘉靖绝不可能在这件事上装糊涂,也绝没有其他退路,结果就是暴怒、歇斯底里,要杀海瑞。但这样一来,嘉靖又会输得更彻底——因为海瑞早就把家眷送走,把棺材备好,就等嘉靖来杀了。也就是说,嘉靖杀海瑞,意味着他完全是按照海瑞的规划再走。

从海瑞送走家眷到嘉靖暴怒,剧中大概十分钟的时间。就在这十分钟里,海瑞完成了从“愚”到“奸”的蜕变。在明朝的政治中心,内阁、司礼监乃至嘉靖本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到海瑞能有此举动,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被海瑞碾压了。这绝不是一个只知道刚正不阿的愚人能做到的。海瑞完全了解明朝整个权力体系的运作,完全看透了嘉靖、陈洪、徐高张、赵贞吉,他们的一举一动完全在海瑞的意料之中。而整部剧都在摆弄群臣的嘉靖,此时完全被逼到死角,黔驴技穷。从他歇斯底里那一刻起,他就已经投子认输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移宫失败,嘉靖没能把句号画圆。后面几集已经完全是垃圾时间,嘉靖放海瑞出来是输,杀海瑞更是输,把海瑞关起来直到自己驾崩,其实也是输。

而正是这种“奸”反过来又进一步烘托了海瑞的“忠”。一个人只有100块的时候,他说他不喜欢吃鱼翅那是因为他吃不起鱼翅,而当一个人有100万的时候,他说他不喜欢吃鱼翅那一定是真的不喜欢吃。同理,如果海瑞仍然只有“愚”,那么他的“忠”就可能会被质疑是因为“智商不足”,而1566中的海瑞,真要是想弄权严嵩都得是弟弟,在此情况下依然冒死谏言,这才是真的“忠”。

以海瑞为例,我们完全可以看到1566里人物的立体化是何等的极致。而当所有人都立体化的时候,你看这部剧那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杨金水的立场上看是一个效果,站在郑泌昌的立场上看又是另一个效果。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合理动机”,甚至于连严嵩这样的人都有为国为民的动机——只有任用了能臣,他才能保住自己这个首辅的位子。这样一来,故事就不再是单一条线发展,而是多条线交织,由此产生的多种变化,很容易让人觉得局中有局,戏里有戏。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前一半不容易懂,而且是越来越难懂,最不容易懂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是从郑何倒台到严党倒台的那几集,信息量巨大,知乎上针对这几集内容的问题也是最多的。

从严党倒台之后,逐渐就容易懂了,而且是越往后越好懂。因为最后就是海瑞和嘉靖斗法,黄锦和陈洪斗法,裕王准备上位,年幼的万历走向历史舞台。

我觉得前半部分剧情设计的这么难懂是因为这部剧的核心是这样一个概念:大明王朝到了嘉靖后期,已经高度依赖潜规则运作,皇帝有需求,但他不明说,而是让大臣们猜,猜中的是聪明人,才有资格站在朝堂上,而如果猜中了又愿意去满足皇帝的需求,帮皇帝背锅,就能得到皇帝青睐,平步青云。严嵩愿意这么做,所以能把持朝堂二十余年,赵贞吉愿意这么做,所以能入阁拜相,一步登天。反之,徐高张猜中了,但是爱惜羽毛,所以与严党斗争屡屡处于下风。比如开头的御前会议,张居正本来说的是正论,但是被严嵩截了话头推出了改稻为桑,嘉靖顺水推舟批准,张居正被合起伙摆了一道。

这个潜规则的世界即使是在浙江地方也是一以贯之的,制造局名义上不能干政,然而浙江官场运作却不能离开杨金水。郑何倒台之后接任巡抚的赵贞吉更是玩潜规则的高手,在审讯郑何这件事上费尽心机演了一出好戏,最终给皇帝留下了好印象,为未来入阁拜相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表现这种潜规则的氛围,编剧故意设置大量留白,需要观众绞尽脑汁才能稍微领悟。

那么为什么后面逐渐容易懂了呢?因为海瑞的戏份越来越重。

海瑞为人至刚至阳,他厌恶潜规则和阴谋诡计,一切按照大明律办。初到浙江,郑何二人对他不屑一顾,妄图用潜规则刁难他(不给座位),海瑞用大明律顶了回去;何茂才想出阴谋诡计比他就范(通倭大案),他也同样利用完全合理合法的手段(程序不合规,时间有出入)给顶回去了;沈一石在奉旨赈灾的粮船上试探海瑞,海瑞一板一眼按规矩办事,沈一石惊讶大明还有这样的官员。审讯郑何二人坚持记录事实,小小的知县就因为坚持秉公办事,掀起的风暴从浙江一直刮到了京城,搅得宫中,清流,严党三方鸡犬不宁,间接导致吕芳失势。

海瑞把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于是躲在阴影中长袖善舞的宵小们就全部都失去了力量。当然,前半段海瑞还不是重心,所以海瑞的公开也只是搅动了一小部分风云,主线还是大人物们“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而到了后面,海瑞进京之后,从给六必居题字开始,海瑞正式成为剧情的重心。大明王朝1566这个剧名后面还有一句:嘉靖与海瑞。前半部分剧情说的是诡谲的大明官场,嘉靖则是一切的始作俑者;而后半部分剧情则是说海瑞如同太阳一样刺破了一切阴暗,就连阴暗的源头嘉靖都在海瑞的阳光下无法自持。那么剧情越王后就越清晰明了,因为观众跟随着海瑞一点一点把潜规则戳破,之前高高在上耍弄权术的大官们都失去了力量。

这一部分剧情的高潮在海瑞被会审和与嘉靖谈话的剧情中。在会审的段落,权术高手赵贞吉耍的一切阴谋诡计被海瑞无情戳穿,然后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赵贞吉却有劲使不出;与嘉靖谈话的部分,海瑞无与伦比的赤诚让搞了一辈子权术,自诩御下有方的嘉靖无言以对。

嘉靖与海瑞,一阴一阳,前半段嘉靖搅动风云,剧情晦暗不明;后半段海瑞晴空高照,剧情清爽明了。


user avatar   he-yin-47-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用看懂,或者说没必要,编剧把一些事情写成这样不是为了向你展示古代的政治斗争有多么复杂烧脑,更多地是为了说明古人玩的这一套为什么玩不下去了。

观众天然就带有上帝视角,从这个视角上看,剧里的衮衮诸公,改稻为桑也好,倒严反严也好,无论怎么折腾,生产力都没有得到提高,而只有生产力不断提高,你的政治体制才有继续运转下去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还是挺绝望的。

索性编剧还给你留了点希望,至少还有海瑞这样不愿意玩着一套的人,然而他也没有跳出时代的局限性,单单他一个人也没法探索出新的出路。但总归给延续了这么久的封建帝制定了个性——这一套在未来只会越来越行不通。看这剧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看个剧还要设置目标规划也挺难受的,如果单纯觉得有趣,愿意看下去,何必在乎那么多。


user avatar   da-di-de-yong-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因为你想在大明王朝1566里面看明白大明王朝1566,这是不可能的事。

这里面所有人都是历史上存在的人。问题在于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位置上,这部戏拍的实际上是结局,整部剧都是结局,没有开端,没有过程,比如嘉靖为什么不上朝,不上朝的嘉靖凭什么控制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严嵩为什么在那个位置上这么多年,胡宗宪为什么那么重要,高拱,徐阶这些所谓的清流真的是清水么?

剧里都是在讲钱的事,但是哪个人提出开源节流的具体方法,开国时期千万两税银,为什么变成百万了,差价哪里去了。

太监掌控的织造局是什么?

等等等等这些在整部局里面都没有真正表达。所以你在这部剧里面找这部剧的答案,方向就是错的。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这些都交代清楚最少要拍三百集。


user avatar   gui-n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普通人看不懂,而是刘和平故弄玄虚,把历史跟政治yy的太过度了,在刘和平的笔下,好像政治就是各种纠结,里面各种弯弯绕绕,但是实际上,政治上大的picture都是很直接的,因为阴谋论太多的话,整个体系就变得不可控,而刘和平一直在yy,有些权术大师能够在各种细节中游刃有余。


一个系统越复杂,不可控的因素就会越多,实际上历史是不可能按照刘和平的编排往下走的,但是你先有了历史真实,然后要给他加俄罗斯套娃似的阴谋论实在太容易了,嘉靖不说话光敲钟就能御下,就能贪功委过啦,简直太naive了, 实际上历史上牛逼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是什么阴谋论大师。


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嘉靖,差点就被几个宫女给勒死了,说实话,做皇帝做到这个份上的,连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拿捏不住,还真没有几个,也可见这个人做人实在太人渣,他后边为什么一直躲着修道,主要原因就是这个宫变,当然这也是他变得神神叨叨的其中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丫是从湖北到的北京,当时楚地的人跟今天的泰国一样,跟着导游就有各种鬼故事给你洗脑。


你们就想想大明里面的改稻为桑,如果你是个权术大师,你压根不会具体操作,就算失败也不太可能是毁堆淹田这种傻逼失败法。而且就算是毁堆淹田吧,要是你的对手拿着这个做文章,绝对不会死一个河道监管就了事的。


还有就是改稻为桑这件事,其实是典型的用现代人的观点去揣测古代,这个事情在古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在亩产很低的时候,吃饭是第一位的,银子作为贵金属只是计量工具,古代社会说白了是粮本位,而不是银本位,我们就假设改稻为桑成功了吧,你从西洋换来了银子有什么用,粮食产量没有上去,反而下降了,就算你换来了再多的银子,稻田改成桑田,最终的结果无论怎么样,宏观上看就是穿的变多了,吃的变少了,再遇上毁堆淹田,最终结果就是嘉靖道君不但捞不到钱,还得多死人。


还有高翰文被套,这个实在太离谱,高就去听了个小曲,连小手都没有摸,就被几个太监逼着写了罪证,而且他居然还写了,这是多傻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要是不写,那些太监能拿他怎么样么,难道沈一石能把他扣住扣两三天么,不到天晚,高家的人就急上锅了,肯定去要人呀,到时候就凭几个太监哪能拦得住。


你只要记得一个系统越复杂,细节越多,就一定变得不可控,你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大部分政治人物的失败,都不是失败在精巧的阴谋之中的,刘邦杀韩信是写在脸上的,要不然要有未央宫干啥, 大部分政治人物的成功,很多时候都是一场赌博,无论是玄武门还是陈桥,都是有可能输的,现在成功了,你当然可以yy李世民跟赵匡胤是天纵奇才安排好了一切。


底下有个评论说这就是典型的“拿博弈结果当成顶层设计”,真是一语中的。


还有另外的评论

虚假的政斗:嘉靖跳个大神就把司礼监,清流,严党玩弄于股掌之间

真正的政斗:嘉靖被几个宫女差点勒死[捂脸]


虚假的商战:直击人性弱点的精妙布局,游走于法律边缘的惊天操作。

真正的商战:董事长亲自翻进对手厂区大院偷拍,股东带人闯进办公大楼抢夺公章,副总给老总投毒


user avatar   Yefe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不懂很正常,

就像很多明朝老百姓,也看不懂大明朝廷一样。

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懂这个剧。

一是有越来越多的高手在做抽丝剥茧般的解读,

二是人们只有在遇到相应到现实问题时,才会有耐心去思考历史中的问题。

其实这个剧讲的是既不是大明官场的问题,也不是嘉靖皇帝的问题,而是千年以降,皇权政治的权力结构所带来的系统性问题。

我看《大明王朝1566》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

就是嘉靖这老小子总自比汉文帝,他们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外藩出身,都高智商、擅权谋,也都笃信黄老,搞“无为而治”,

但为什么汉文帝搞出的是文景之治,而嘉靖搞出的是“家家皆净”呢?

01

电视剧中的嘉靖,给人的印象是:修道,贪财,聪明,好面子……

历史上的嘉靖,也差不多就是这样,而且还有性怪癖、专权。

有人说,不对呀,嘉靖道长一意玄修,20年不上朝,怎么还背上“专权”的锅了?

李洁非老师在其著作《龙床》中讲:

嘉靖这个人是利用文字、精神、心理因素,去驾驭权力的大家。

他常用的套路有三个:一是拉新打旧;二是搞平衡;三是特务统治。

这些套路,现在有很多大公司的领导也喜欢用,大家学一学没坏处。

1)培植新人,打压旧人。

《明朝那些事儿》中,最精彩的内阁斗争,就是从嘉靖朝开始的,张骢斗杨廷和,严嵩斗夏言,徐阶斗严嵩……

大臣们斗得死去活来,但在背后操盘的,都是嘉靖,只有他,拥有稳稳的幸福。

他就像炒股高手一样,在新人崭露头角的时候买入、加注,

在旧人如日中天时逃顶,然后反手做空。

这样一来,任谁都无法攒起能够撼动他的实力。

2)所谓搞平衡,就是剧里演的那样,用严党搞钱,又用清流制衡严党,他则假装当裁判。

为什么说假装呢,因为他实际是偏向严党,毕竟钱是替他搞的,三七分嘛。

3)他还搞特务统治,东厂锦衣卫遍布朝野,

嘉靖虽然从不微服私访,但到处都是他的监控和人形摄像头,官员百姓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数据库里。

但话说回来,会搞权力斗争肯定不算坏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牛逼皇帝必备的政治素养,

像嘉靖和汉文帝这样“外藩出身”的皇帝,原本是个小透明,突然天上掉馅饼,当上了九五至尊,一没资源,二没经验,更谈不上什么权力积累,

要是不会点手段,大概率会沦为权臣的傀儡。

所以权臣的试探和挑战,就是他们执政之路的第一道关卡。

嘉靖当时才15岁,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走哪个门”—— 文官集团想让他按皇太子的标准走侧门。

“老子是来当皇帝的,又不是当太子,凭什么不给我走正门?”

汉文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功臣集团首脑周勃发过来的“你过来,我和你谈谈”。

如果是你遇到这两题,你怎么破?

这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前者是形式主义,走哪个门,有什么所谓呢?

后者更无所谓了,谈谈?谈谈就谈谈呗,看老小子能翻出什么花样。

但嘉靖和文帝的政治敏感性极强,他们都看出了门道——这种小动作,是对皇帝的服从性测试。

所以嘉靖态度很鲜明,不行,非要走正门。

文帝就更拽了:“你想谈什么?如果是公事,为什么不能当着大家的面谈?如果谈私事,那对不起,皇帝哪有私事?”

从这样的小故事就可以看出来,这两位皇帝,都很有主见,斗不可能被操控为傀儡。

嘉靖通过“大礼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权威,也掌握了政治斗争的诀窍,从此把文官集团玩弄于股掌。

汉文帝就更高明了,他玩了个“请客、斩首、收下当狗”的三连招:

1)先分封功臣集团,安抚他们,麻痹他们,这叫请客;

2)然后就拉陈平打周勃,并敦促功臣集团离开首都去往各自封邑,分化瓦解他们的抱团,这叫斩首;

3)最后精心挑选张苍接任丞相,这人虽是功臣集团的一员,但为人非常“老实”,安安分分给文帝当了15年的秘书,这就叫收下当狗。

看到这里,嘉靖和汉文帝是不是很像?

确实很像,不光如此,他们在个人信仰上都笃信道家黄老之术,在政治上都号称无为而治。

但汉文帝搞出的,是历史上公认的,可信度最高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而嘉靖搞出来的却是“家家皆净”,差别在哪里呢?

02

黄老之术,指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理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款政治哲学,那时候不是百家争鸣么。

一般认为黄帝和老子是被“托名”了——名人效应嘛,弄个大title比较容易传播。

这套理论有三个方向:

一曰修身,它融合了道家养身,儒家修德的观点。

二曰经世,它认为君主应“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提倡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这就很亚当·斯密了有没有?

无为致有为,简直就是战国版的“看不见的手”。

三曰致用,即科技发明。

所以黄老之术,很像是道儒法墨的整合版。

汉文帝确实掌握了黄老的精髓,他一上台搞的就是“小政府、大市场”那一套,因为秦末汉初乱了太久,民生凋敝,文帝施政的核心,就是让老百姓安定下来,安安心心搞生产。

汉文帝登基的第二年,就将土地税从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又将人头税从120钱/年,减为40钱/年,丁男每一年出一次役减为每三年出一次役。

没等上述减税措施落实,文帝就接着下令,直接免除了农业税,而且一免就是13年(《汉书·食货志》)。

记性比较好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我国2012年免除了农业税,到现在也有10年了。

但没有可比性,因为现代社会,农业在经济中的占比非常低,而且抛荒严重,农业税在财政收入的占比中微乎其微,征收成本都快大于征收金额了,免除是肯定的。

但在汉文帝时期,农业占整个国家GDP的90%以上,所以当时免除农业税,相当于现在的免收进城税,从这里我们看出汉文帝休养生息和藏富于民的决心。

有人就要问了,收这么少的税,他怎么维持国家运转呢?

一是过紧日子,汉文帝全家带头搞廉政建设,衣食非常朴素,皇帝都这样,大臣谁敢搞铺张?

二是精简机构,小政府嘛,文帝时期的官僚系统非常精悍,只维持了必要的公共服务和军事建设。

一直到武帝初期,汉朝每年都只需几十万石粮食来养活整个官僚阶层。

对比武帝末期,官僚系统耗费的粮食,涨到了每年400万石(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三是买卖爵位,这是沿用的秦制,指允许富人通过捐献,获得一定的爵位,或免除罪过。这样就可以获得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

有人说这是封建糟粕,对,历史局限性嘛。

不过轻徭薄赋,精兵简政的效果是显著的,那就是国富民强。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了这样的盛世场景,被后世无数次引用:

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

国库的钱太多了,穿钱的绳子都烂了,仓库里的粮食吃不完,堆着发霉。到处都是成群的马匹,你要是骑一匹母马,都不好意思参加聚会……就是这么阔。

马这个事为什么单独拿出来讲呢?一是因为司马迁所描述的画面太美,就相当于现在的家家户户都有高档SUV,你要是开一台普桑,你都不好意思出门。

二是汉初太穷,高祖刘邦参加大型活动时,整个国家连4匹白色的马都凑不齐,这么一对比,就能衬托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增长有多块。

嘉靖不是也说自己笃信黄老,无为而治么?为什么他搞出的是“家家皆净”的局面呢?

因为嘉靖是个烂人,

他说的信黄老,不是指经世致用,而是炼丹修道。

有人说,“汉文帝不是也有过‘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糊涂时刻么?”

他那是被李商隐坑了, 文帝当时和贾谊聊完鬼神之后,曾感慨说:“我以为贾生离开了这么久,我的学问该超过他了,没想到还是他牛逼啊。”

你看,原本是搞学术,硬生生被传成了搞迷信。

但嘉靖是真搞迷信,天天躲在西苑,设醮行、修道观,还把元素周期表吃了个遍。

他口口声声说“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但干的事情却是倭寇可以不剿,鞑靼可以不安抚,灾民可以不赈济,官员欠俸可以不发,唯独道观不能不修,

如此上行下效,官员焉能不贪呢?

汉文帝的无为而治,指的是贯穿始终的“小政府”,

而嘉靖却是“甩锅”!

"老子二十年不上朝,搞的是无为而治,如果有问题,那肯定是你们的问题!"

实际上呢,他本人就是大明朝的户部尚书,账算得门儿清,搞钱无所不用其极,

钱不够用就掠之于民,民变在即,又掠之于商,商人吃完,就抄家贪官……可不就家家皆净了么?

为什么汉文帝和嘉靖都是绝顶聪明的统治者,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政治成果?

我看网上有很多人说是因为嘉靖的天赋点错了技能树——他把聪明才智用在了权谋斗争和驾驭人心上了。

但那些名垂千古的皇帝,像汉汤文武、唐宗宋祖,哪个不是权谋斗争的高手呢?

窃以为,还是海瑞在《治安疏》中总结得对,嘉靖是“以一人之心,夺天下人之心”。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全天下的人都当成工具人。

严党是敛财工具人,

清流是看着严党的工具人,

天下苍生则是廉价红利工具人。

可嘉靖曾经也是个屠龙少年啊,

他即位之初,任用杨廷和、杨一清、夏言,这些都是能干之臣,他们铲除积弊,整肃吏治,颇有作为。

海瑞对那时的嘉靖,评价是:

天资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即位初年,铲除积弊,焕然与天下更始……天下忻忻,以大有作为仰之。识者谓辅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

但少年怎么就变恶龙了呢?

因为权力,会腐蚀人!

有人说,那也有不受腐蚀的啊,比如汉文帝。

但汉文帝这样的领导,是极少数,如果老百姓想要过好日子,却只能指望明君在位的话,像汉文帝这样的皇帝,我们十辈子可能都摊不上一个。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哲学家们都认为要想天下大治,就必须明君在位,于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去游说君王,以使自己的治国理念得以施行。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所心心念念的,也是教育君王,希望皇帝陛下可以修德行,赞化育,以德治天下。

这叫“得君行道”,即通过向皇帝说教,来践行自己的治政理念。

比如孟子,走到哪里遇到的都是“先生何以教我?”

然后他一顿嘴炮输出,把诸侯们说得俯首贴耳。

又比如海瑞,所谓“正君道,明臣职”,其实就是反复向皇帝说教——求求你赶紧做个好人吧。

皇帝要是不干呢?

皇帝多数时候是不干的!

历史上那么多皇帝,能听得进劝谏的,也就史书里反复被夸的那几个。

在书本中,每次都是孟子赢了,但真正以王道治天下的帝王,有谁?

03

既然对着皇帝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是扯淡,那怎么做才能天下大治,才能走出历史周期律呢?

有段时间我很迷王阳明,一直在思考他在龙场所悟的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后来看到一位叫获麟采薇的网友说:

王阳明所悟的道,是放弃“得君行道”,而转向“觉民行道”。

这个判断我虽不太认同,但是“觉民行道”一下把我给点醒了,

既然你不可能指望统治者是道德圣人,也不能指望世上有救世主,要想实现理想中清平盛世,靠劝说统治者,肯定是行不通的,鬼知道你碰到的是汉文帝还是嘉靖帝呢?

只有让老百姓都觉醒起来, 才是人间正道。

前阵子知乎上有个话题,问的是“韩国人知道自己被财阀控制了么?”

虽然这个话题的走向歪了,变成了“中国人知道……吗?” 但这个问题的思考还是很有意义的,假如韩国的问题都是财阀造成的,那是不是把财阀都铲除了,问题就解决了呢?

不可能,因为就算你肢解了三星,还会有四星、五星……根源在于,只要韩国的社会土壤允许财阀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财阀生长出来。

所以觉民行道的要旨,就在于让韩国人都知道,不能有也不应该有财阀,也知道该如何限制金融增长,进而制约财阀。

觉民行道很重要,还在于权力,向来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

明朝官员的权柄,不是来源于百姓,而是来源于皇帝,你猜他更倾向于为百姓的生计奔忙,还是倾向于逢迎媚上?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严嵩当年也是个屠龙少年,

大坏蛋刘瑾、钱宁、江彬当权的时候,有人几次请他出山做官,他都严词拒绝,理由是“奸臣当道”不甘同流合污。

他死前的绝命诗,写的是“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

这个明代第一大奸臣,竟然也好意思说“报国”、“忠赤”,是不是有点讽刺?

但你能说他不忠么?

他要是不忠,怎么可能在嘉靖手底下执掌内阁20多年呢?嘉靖可是拉新打旧的高手啊。

他忠的是嘉靖,报的也是嘉靖,因为嘉靖是他的权力来源,而不是国家,更不是天下苍生。

坏的是这套从上往下的权力系统,所以就算换个人上来也一样,严党倒台后,上台的清流们所干的,不仍旧是“再苦一苦”百姓么?

以上,我们从对汉文帝和嘉靖的讨论中,延申出了以下讨论:

1)权力会腐蚀人,所以不能指望“明君在位”来获得天下大治;

2)“得君行道”走不通,因为你大概率碰到的是被权力腐蚀的嘉靖,而不是不忘初心的汉文帝。

3)“觉民行道”的关键,是要让底层百姓认识到,自己不仅是权力的对象,更是权力的来源。

本篇完,欢迎点赞、评论、分享。


user avatar   killxman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近八百页的作业纸也不止这个价吧。




     

相关话题

  一个世纪前人们坐火车是怎么知道站点的? 
  如何看待有些人认为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就是低端选手互殴的言论? 
  如何看待央视最美逆行者里的女性角色形象? 
  为什么很多人乳法呢?历史上的法国真的很搞笑吗? 
  历史上有哪些经历传奇的真实人物? 
  为什么美南方奴隶制种植园不用工人代替黑奴劳动? 
  日剧《镰仓殿的13人》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为何某些维基百科条目中称台湾为中华民国? 
  历史上有哪些精巧的局?对于这些局如何识破? 
  生活中或历史上你知道哪些无论贫富都让人追随的人?他们怎么做到? 

前一个讨论
普京: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这代表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刘邦快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