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和地位是两个东西,得分开来说。
水平。中国的代工是没话说,甚至在部分耳机上,国产代工的水平高于所谓的外国原产(比方说德国移民作坊和美国大妈手制)。甚至如果某一大厂没有在中国代工,而是选择东南亚国家,那只是因为它雇不起中国的优势工人。原创方面,这里的原创包括odm,也很强。如果把外国公司的中国分部算进来,那就更强了。
地位。有些国产的东西在国际上有点地位,代工的地位没话说。但总体国产的品牌认可就差了,品牌形象的树立就很麻烦。
这里要说一个误区,耳机虽然是电子产品,但是技术还很原始。声学的那些东西甚至可以追溯100年前,很多是早已吃透的技术。大约一百年前就有稳定便宜的磁铁,五十年前就有便宜高参数的pet振膜材料,新材料新技术更多的是增加可替代的选择而不是颠覆。
你可以拆一些耳机或者看别人拆耳机,大部分耳机都结构简单。耳机的生产难点搞不好是外壳的造型(大雾。很多厂商设计耳机的方法就是穷举,毕竟一些理论的实际计算和应用很难实现,计算机建模计算这种高深的东西早就超过了很多厂家资金上限。远不如直接测量来的方便。耳机的原件分工生产已经成熟了,在传统耳机的领域很难存在什么真正有意义的技术壁垒。单元有现成的买,滤网也有现成的选,导管后腔什么的也都是类似的情况,几种组合试一试就拿出来卖的不在少数。非要对所谓的大品牌产品有什么脑放的话,你不如拆一下看看,和廉价国产代工对比对比,看看所谓的大品牌,在耳机生产的时候能做些什么改动,不如讲讲品控和做工还更实在。
说起来,前腔大小选择,导管直径长度,后腔大小,滤网孔径都能影响声音。比方说,在部分情况下,封闭动圈耳机后腔越大低频越多,这个可以通过实验或者查文章来证实,知网就有。 确实有耳机厂会通过精细的计算和复杂的调试来设计耳机,但是成品还是简单的。恶心的是,计算和调试的目地是什么有些厂商不明白,有些厂商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设计,能响就出来骗钱。
评判耳机时常说的音质也不具备普遍的意义,脑放关不上的。很多时候是耳机厂商也不知道什么是音质,或者一知半解,营销到位了,什么东西都有人买。就有明确的某个被发烧友认为有技术的某国外品牌,完全是把东西丢给中国的小作坊研发生产,纯属把单元塞进壳里保证能响就拿出来卖,甚至实测频响范围到不了10k。
要说破脑放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看拆解,看看拆成零件的壳子和单元,你找找素质声场解析在什么地方,甚至可以对比对比同单元不同价格的耳机的结构。另一个是看成本,cnc加工的壳子成本高一点,开模的塑料成本低到几乎没有,动铁单元淘宝搜型号就有卖,动圈单元往往便宜的难以置信,算下万元机的成本大概就能消灭很多的脑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