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飞安是很好的,在中国坐在飞机上,比坐在家里都要安全。所以只要民航局发给适航证,准许其飞行,就可以信任其安全性。
当然了,硬币也有另一面。
————任何飞机如果在中国出两次事,那么其安全性就绝对不可信任。
几点基本的问题
第一,新舟是603设计,ARJ21和C919是640设计的。603偏军用运输机,640偏民机。新舟取证的过程亦和后两者有本质区别。603和640的关系不会比当年Sikorsky和P&W的关系更近。黑640的话请翻640的黑历史
第二,关于ARJ21取证问题。尽管不能断言ARJ21独立走FAA的适航审定就一定能通过,但现阶段ARJ21不能取得FAA适航的直接原因是适航审定司的审定经验不足,取证流程没有达到FAA期望。ARJ21走的是影子审查,即FAA不直接审查ARJ21,而是审查“CAAC对ARJ21”的取证过程。在FAA根本没有接触过ARJ的前提下断言ARJ无法独立取证并不客观
商飞这样可以让CAAC的适航获得FAA认可,这样以后CAAC适航可以和FAA的等价,意外味着929,939能够在CAAC的独立审核下达到国际标准,不需要再另外取证。商飞的目标一定是和适航审定司一起合作通过审核而不是独立为战。今天C919现场就有很多华东局的朋友。一小部分民航系统的人在造谣之前可能需要考虑一下是否在自打脸,毕竟通不过FAA审核的是民航而不是商飞
考虑到ARJ21的影子审查的结果,C919的试飞项目仍然会走影子审查,FAA同样会监督CAAC的审核过程,盲目攻击C919无法达到FAA标准或者CAAC会放水并不是太站得住脚
第三,ARJ21是第一步,解决适航问题,C919要解决第二步,设计问题。发展国产下游供应商还不是重心。现阶段选用主流供应商的设备对于安全性不会有坏处。
第四,商飞不是商发。商发的锅不应强行扣在C919身上
从安全来讲,最大的安全风险还是在于局方和制造商仍然缺乏经验。在ARJ21取证过程中,双方对适航条例理解都有很多偏差,部分项目多次转场仍未采集到有效数据。很遗憾,这些真实存在的隐患却无人提及,大约是因为并不真干这行吧
最后,出于恐惧不愿意乘坐国产飞机很正常,这是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但没有必要用歪曲和谣言来证明自己的抵触的合理性。在安全上C919还需要验证,但没有原罪
给你们看两张图片,看完以后是不是就不打算坐飞机了?
很多人不信任也罢,完全可以理解。从无到有,毕竟没有事实让你信赖这架。我自己也认为,中国的客机不可能一步登天,我们落后别人很多,依然在摸石头过河。我们一定会遇到无数困难和问题,919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但不代表他就不安全。
但是无脑黑是几个意思?这种人就是为了黑而黑。拜托你们,特别是航空业的外行,不要在还没有任何事实的基础上误导别人。
-------------
评论里有人认为,以上部件的原材料、图纸、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中国只提供了地皮,不能算国产,我认为很肤浅。美国人欧洲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把这些东西提供给国内,甚至沈飞、成飞这样的企业也能做?还不就是这些东西对中国而言早已够不成技术壁垒。你让老外在中国开一条超高精度机床生产线,光雕机生产线,高性能芯片生产线看他来不来?正视差距,也不用妄自菲薄。
作为北航在读航空飞行器设计的本科生发个链接,别的不评论,懒得撕逼。 就5系的生源素质和学习强度以及科研实力,我相信这些前辈们设计出来的大飞机(毕竟课多妹子少待遇差,能留下来的都是对航空有真爱啊)
这本来是一个科学/技术类问题,却被很多毫无干货却偏要秀存在感的...硬生生带成了立场问题,我觉得但凡有点基本的理工素养,都能想象到创造这样的一个工业巨兽是多么的不容易。气动、强度、内部人机环境与总体的设计,无数力学仿真与模拟实验以及反复论证,无数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心血与结晶就被说成是一句“造壳子”。看到之后真的心里很不好受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政府,我也不喜欢,大家都不是特权阶级,也不姓赵。你大可以在其他论述政府的贴里秀你的信仰与对太平洋对面的向往,但请你对真正干实事的一线科研人员呕心沥血的成果与丰碑至少有些最基本的尊重与敬畏(如果你真的希望这个国家能不断变好的话)。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