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225全世界最大飞机的头衔被这货剥夺了,为它感到遗憾。
其实用飞机把火箭/弹道导弹带到高空中发射,以节省一级火箭的燃料,为有效载荷挤出空间这个概念早就不是多新鲜了,但是距离实现靠谱的商业化,还非常非常远。
早在几十年前,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就做了飞马座火箭,由B-52轰炸机或者洛克希德L-1011三星客机(当然都是特别改装过的)带到高空,然后横向发射。
低空的空气密度大,在此的飞行阻力也就相应很高。
飞机发动机因为燃烧所需氧气均从空气中获得,不需要额外携带氧气。比冲高达好几千,而液体火箭发动机也就三四百的比冲,火箭工程师费尽心思优化发动机最后也就只能提高几秒到几十秒的比冲。
利用飞机发动机超高比冲的特点把火箭先带上去,避免火箭在低空抵抗空气阻力浪费燃料。而且在火箭点火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初速度。
这么看好像很美好,但是实际上由于这一套方案各个节点都不简单。这东西一会是飞机,靠机翼提供升力飞行,一会又变成火箭纯靠推力飞,飞行高度还有剧烈变化,飞行姿态也是。
技术难度超高的飞马座火箭,一次发射成本5500万美元,近地轨道LEO的运载能力为375公斤。相比之下,一级火箭回收技术加持的SpaceX的猎鹰九号单次发射成本6000万美元,近地轨道LEO运载能力15吨。
当然拿一个成熟的商业产品跟试验品比成本有点耍流氓,但是感受一下这平均每公斤载荷的发射成本区别之巨大。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枚目标是近地轨道LEO的火箭在点火时,只从飞机那里得到了自己最终需要的4%高度(12000米)和3%的速度。绝大部分工作还得靠火箭自己的发动机。可是为了能让飞机把自己带上去,火箭也付出了很高代价。
最终得不偿失。
Stratolaunch跟飞马座可谓是有很深的渊源。飞马座火箭有个新版本飞马座XL,有效载荷从375公斤增加到443公斤。(感觉也没啥变化啊?)
轨道科学公司准备用Stratolaunch一次发射好几枚飞马座XL。我是觉得,其实相比火箭的价钱,这飞机多飞一两趟造成的运营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这两家公司还研究过弄一个更大的飞马座,也就是飞马座II,有效载荷猛增到2吨。但是2014年时,发现这东西就算完全成功也毫无商业价值,被下马了。
Stratolaunch的尴尬点在于,飞机飞的好好的,但是没有东西可以运啊。
飞马座XL眼看着也是没啥商业价值,飞马座II下马了。另外两个火箭都在开发中,离着商业运营路还很远。Stratolaunch还有野心要做一款完全可以重复使用的飞船,甚至后期版本可以载人,这东西更是连影都没有。
相比之下,SpaceX可以载人的龙飞船早已通过验证。猎鹰系列火箭的发射成本完全碾压Stratolaunch,我感觉,这前景可以说是不太光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