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先行:不是德三做不出来气泡座舱,是方的座舱便宜省事!
说德三早期做不出来气泡座舱的,请放大仔细看看下图驾驶员的表情,这张照片叫《来自三十年代的he112飞行员的嘲讽》
109那个长相抱歉的座舱主要是没把座舱视野当回事,况且他当时那个速度,是不是气泡座舱是不是符合空气动力学影响不了太多速度,你要是整个流线型气泡座舱速度能+50km,油耗还降低七十加仑你看德三会不会采用。其实便宜好用才是德三看重109的地方,几块玻璃板子拼一个座舱,这不但便宜,而且省工时啊。毕竟其诞生时德三需求是短时间内大肆扩军,价格低廉便于生产非常重要,这是需求决定产品特性。竞品机he112在跟109竞标时被淘汰,其中性价比不给力占了一大块原因。(he112就是气泡座舱哦,单看外形秒杀109那个拖拉机外观)要知道军队采购武器不是打游戏比拼数据,并不是什么都要最好的,而是找最合适的,够用、能对敌人形成优势就好。千万别以为部队对装备的理念是啥都买最好的,某种意义上讲德三的坦克要不是在苏联被t34和kv这帮铁王八打出心理阴影的话,后期也不会闲的没事造出来一堆体重超标跑三步就动不了地方的动物园系列坦克。虎式刚开始研发时候体重设计是30吨,开发一半听说了前线坦克兵地狱般的境遇,于是赶紧加装甲加吨位才整出来个胖喵。(那不是德三喜欢那样,那是被对面毛子欺负到心理变态了,类似兔子的火力不足恐惧症,你懂的)
109初期甭管长得多难看,便宜好用这就能让德三大呼真香,而且初期各国战斗机比德三的还不靠谱,性能109还挺够用。于是就这样,贤良淑德的109姬就被德三飞行员们迎娶回家了。
至于座舱....对于帝国航空部来说:嘛,这灰姬不就是座舱视野拉跨点么,那算个啥事,这点困难你都克服不了好意思叫飞行员?谁再抱怨组织上都送去配缴获的波兰pzl去,那姬视野好,敞篷的。再说了,比起视野,起落架轮距太窄导致降落时新手频繁拿大顶进医院那事儿更大吧?毕竟我每年有安全事故指标审核的,再这么摔下去德三空军快摔成阿三空军了,起落架还没改过来呢哪管一个破座舱啊,优先度往后排。
然后一眨眼到了二战中后期,109姬性能没有优势了,人家对面英米家的大妞一个个是又勾勾又丢丢,前挺后撅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时候109姬发现不行了,得自我提升,想改座舱视野提升一丢丢,结果却尴尬的发现自己这底子不行,改不了气泡,与其改,那还不如设计新灰姬。为什么呢?引用一段《对二战中德国军事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论文里的论述回答:
"Me 109的座舱盖经常遭人嘲讽,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条框,再加上30公斤的重量和8mm厚度的玻璃(F型),实在很难与喷火和野马的气泡式座舱盖相比。虽然德国人曾在Me-109V-21上试验过气泡式座舱,但最终并没有投入量产,因为使用气泡式座舱就必须降低机背,这对于早已塞满了各种设备的Me-109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且还得重新设计机身!" 简而言之,给老婆整容花两亿的话,那显然换个老婆更划算不是么?
然后德三飞行员们要想体验360度VR景观的气泡仓,那就只能祈祷190 ta152 me262等等新灰机的研发人员大发慈悲给设计上,再指望帝国航空部那帮鸟人给你批了量产才行。
然后呢?等新灰机出来淘汰替换就有气泡仓可以体验了?帝国航空部表示你想多了,109姬继续给我用。我这生产线绝对不停。109姬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便宜啊、生产便利啊!扛着盟军轰炸在防空洞里都一样生产。
《对二战中德国军事武器装备发展成败的分析》论文里提到:
一系列合理的设计制造方法使得ME-109的生产能力达到可怕的程度。当ME-109F1式投产时,它的单机生产时间已由900工时下降到300工时,在奥地利生产的ME-109的成本已降到了6300帝国马克!这种飞机不仅是二战期间产量最高的战斗机(各型总共生产了33,000架,总装备数占德国全部战斗机装备数的60%)......二战末期,很多Me-109是在很窄的坑道里生产的,然后把安装好起落架的机身推出坑道在露天用很少的时间安上机翼,这对于别的飞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帝国航空部领导表示:看到了吧?就算有了新灰机109姬你也一样得给我开!别想迎娶新姬,老老实实的跟着你的黄脸109姬过日子吧你!我们刚给她送去整形外科弄了个FGK罩杯,你踏实的用!祝你幸福!
于是德三飞行员到战争结束也没甩掉109姬,这真是一个悲哀的故事啊.......
省钱,省工时。
早期的109连翼尖都不舍得弄成椭圆的……
你要弄个气泡舱盖不跟杀了他们一样……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
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衡量。因为珠三角有香港的特殊关系,以及面积体量等各种方面的不同,这里我主要拿京沪来举例。
第一,周边基础
首先明确一下,北京周边只看石家庄以北的城市,上海周边只看苏南浙北。于是就能发现北京周边北有燕山,西有太行。题主所谓的“还不及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处于这片山区(甚至北京本身就有2/3的面积处于山区),外加自古便是慷慨悲歌的兵家必争之地,故而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在北京没有成为首都的时候就是落后的。而上海周边则是天堂苏杭,外加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鱼米之乡并非边疆要塞。因此,在没有上海的时候长三角便是富甲天下的地区。打个比方,北京是在贫民窟长大的,而上海是富二代。
(珠三角也是一样的,广东也是个多山的省份,于是就有了珠三与非珠的巨大差距。这样的差距在大平原省江苏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两地政策
现在我们假定北京、上海发展现代经济的目标都是建成一座可以带动、反哺周边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在建设核心城市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先“吸血”(政策获益),再“反哺”(带动周边)的现象。
因此,我们来看看的“吸血”吧。人所共知,北京是49年后受到政策倾斜最大的城市,而上海则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但如果把时间轴的原点从49年挪到辛亥革命,那上海将是中国近代受到政策优惠最多的地方。从大上海计划到后来的工农业剪刀差,从“中国的王牌“到浦东开发,无一不说明这点。因此,上海的”吸血“比北京早了几十年。所以理论上相应的”反哺“就会早几十年。我们可以拿苏州园区的建设对比唐山曹妃甸,基本上就是这个时间差。
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说当下京沪两地的政策获益还可以比较的话,那江苏与河北的获益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江时期大量的政策倾斜几乎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发展长三角(发展中部三角、打造成渝经济圈、以及振兴东北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所以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情,比如作为中国科技中心的北京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等待卵化。而这些叫“清华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之类的卵化机构居然不在河北或者天津,反而去了长三角的无锡苏州。这就越发加剧了两地的发展不均。
第三,产业结构
上海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而考虑到交通问题,北京则主要发展服务业。这样一来,上海在产业升级的时候更加适合给周边地区“反哺”。而北京则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外放了。
第四,人文思想
江南人民的商业头脑自古就是中国翘楚,并且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而河北大部分人至今没有摆脱小农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奋斗精神也十分值得称道,而河北人民的生活相对闲适,更喜欢享受生活,比不上四川,但我看也差不多了。虽然,“奋斗”和“享受”这两种生活态度不能说有优劣之分,但必须承认不同的态度对地区发展有着实际且不同的影响。
综上,结果就是:基础好并且有优惠政策和商业头脑的江浙地区,更早的接受了上海更多的反哺; 基础相对差并且又没有政策优惠和商业头脑的河北地区,更晚的接受了北京较少的反哺。这样一来就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来个私货:我认为如果北京不是首都或者只是单纯的政治中心,那么河北可能比现在还差。毕竟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条件来看,河北几乎都是中国大陆临海省份里最差的,甚至不如一些内陆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