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要了解这些,建议看古代的白话小说,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比如我的最爱之一《金瓶梅》,嘿嘿嘿~
而题主所说以及楼下那位答主也引用的同样的说法,也即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的:
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礼,即“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是谓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丧拜反是。”
但是,根据唐宋以后的白话小说来看,并不支持此种说法!
实际上,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万福礼”。
过去一句歌词说得好:"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才是历史旳真实写照。
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
以宋代小说《错斩崔宁》为例,男女相见,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则“还了万福”。这说明,当时男女已各行其礼。
而女子见到女子,同样也是行“万福礼”。
蒙元时期的王实甫在《崔莺鸾夜听琴》第三折中写道:
张哄见红娘, 称"拜揖小娘子”,红娘唱“ 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 我这里‘ 万福’先生!”
注:自唐以后,汉人一 般行揖礼, 连带有叉手和唱喏。
而在《金瓶梅》中,女子的“万福礼”被大量提及,我检索了一下“万福”,有83处,全是女子行礼,我下面就引用一些(《金瓶梅》(崇祯本)):
那妇人叉手向前,便道:“叔叔万福。”
武松施礼,倒身下拜。妇人扶住武松道:“叔叔请起,折杀奴家。”
武松道:“嫂嫂受礼。”
西门庆睁眼看着那妇人:云鬟叠翠,粉面生春,上穿白布衫儿,桃红裙子,蓝比甲,正在房里做衣服。见西门庆过来,便把头低了。这西门庆连忙向前屈身唱喏。那妇人随即放下生活,还了万福。
那妇人一面接酒在手,向二人各道了万福。
那婆子黑眼睛见了雪花银子,一面欢天喜地收了,一连道了两个万福,说道:“多谢大官人布施!”
西门庆从后门过来,妇人接着到房中,道个万福坐下。
这妇人听了,连忙起身,向西门庆道了万福,说道:“容日妾身致谢大人。”
只见小丫鬟拿出三盏蜜饯金橙子泡茶来。妇人起身,先取头一盏,用纤手抹去盏边水渍,递与西门庆,道个万福。
正乱着,只见姑娘拄拐自后而出。众人便道:“姑娘出来。”
都齐声唱喏。姑娘还了万福,陪众人坐下。
这妇人撇了西门庆,说道:“哥儿,我回来和你答话。”
遂同玉楼到后边,与月娘道了万福。月娘问:“你们笑甚么?”
ps:这里的“这妇人”指的是潘金莲,他见了月娘,也是行万福礼。
磕毕头起来,与月娘、李娇儿坐着说话。只见孙雪娥、大姐来与月娘磕头,与李娇儿、李瓶儿道了万福。
ps:这里给月娘磕头,而对李娇儿、李瓶儿行万福礼。
玉楼等刚走过门首来,只见贲四娘子,在大门首笑嘻嘻向前道了万福,说道:“三位娘那里走了走?请不弃到寒家献茶。”
西门庆等送桂姐轿子到门首,李桂卿迎门接入堂中。见毕礼数,请老妈出来拜见。不一时,虔婆扶拐而出,半边胳膊都动弹不得,见了西门庆,道了万福。
ps:即使是老“虔婆”,见了人也是行万福礼。
怎么样,够多了吧,这样的“万福礼”在《金瓶梅》比比皆是,皆是女子所行,包括女子对男子、女子对女子。而男子则是作揖、叉手和唱喏。
最后,强烈推荐去看《金瓶梅》,很有古代生活气息。另外,还有《三言二拍》也很不错,都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包括人们的礼仪、饮食、口语、说话方式、思想观念,简直是部明朝的生活大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