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悉尼。
之前国内媒体曾经集体忽悠过,说是煎饼果子在国外大热,老外们可喜欢吃了。
于是乎,我所在区的一家中餐馆华丽转型,开始卖起了煎饼果子,位置就在火车站内,属于黄金地段。
上个月去看,店面已经黄了,正在招租。
之前国内媒体曾经集体忽悠过,说是陕西肉夹馍在国外大热,老外们可喜欢吃了。
于是乎,我所在区的几家火车站内中餐馆都把肉夹馍做好,放进纸袋里,等着它们热卖,让老外赞不绝口。
几年下来,现在还在坚持的已经不多,柜台前光顾的也基本都是国人。
之前国内媒体曾经集体忽悠过,说是国内的大包子在国外大热,老外们可喜欢吃了。
我所在区就有一家包子铺,做国内大包子,可7-8年了,我几乎没见过老外们去买。
这说明了什么呢?
另外,之前国内媒体还说,巴基斯坦给国人超国民待遇。
你信么?
我只能回答德国周边的情况。
结论是不喜欢。
原因不是不好吃,我认识的但凡吃过中餐的老外就没一个说中餐难吃的;也不是什么不健康,西餐油和糖更大。有的回答一看压根人都没在国外长待过,脑补的痕迹也太严重了,翻来覆去添油加醋还是旧公知那一套。
我问过他们为什么不会选择中餐,原因总结一下:
1.性价比不高/贵。中餐整体贵得1B,没几个欧洲普通人真的天天吃得起。一盘肉素混炒的菜就要十几欧啊;有二十欧,我都能在德国餐馆吃一根烤肘子配土豆了。日餐和韩餐流行是因为自助,自助寿司、自助烤肉的店特别多,24.99欧随便吃,天天订座爆满。中餐就没法做自助,除了火锅和中式烤肉还行,但凡是炒出来的菜放一会就变味了。穷人根本吃不起中餐,搁这瞎扯。欧洲穷人吃的是doner、冷冻pizza和热狗这类便宜量大,一份吃饱的东西。
2.中餐习惯。说中餐油大的,纯胡扯。蛋黄酱油大不大,不要钱似的往汉堡上挤,黄油一整块抹面包上,腻死我了。欧洲人是没办法接受餐盘里的明油,看着难受,也不能接受鱼皮之类的边角,只要把这些去掉,那帮人吃得比中国人都香。
还有就是中西餐对酱的理解不同。西餐调味大都靠酱,食物本身基本没味。西方人是真爱吃酱啊,不管什么吃的都要沾点,妙脆角里可以填充专门的豆酱,烤肉有刷的甜酱,还有肉类搭配的黄芥末,薯片薯条没有酱了也要沾点酸奶吃,我真接受不来。中餐尤其是炒的菜,味道都会融进菜里,所以中餐尤其是炒菜,很容易给外国人一种菜品寡淡,味道不重的错觉。
3.取名过渡迎合西方。说到这点我真要被气死了,中国人的自我矮化功底简直世界拔群。饺子就应该叫jiaozi,叫什么dumpling;包子就应该叫baozi,叫什么steamed bun。这俩名字根本不是一回事好吗。一种食物就应该有一个对应的专有名字,不然就会被西方人误解。中餐菜单上被搞得一点中国特色都没有,动不动就是XXX配XXX,没特色就别指望外国人能记住你。我一个中国人看菜单都看不懂这啥玩意,你觉得外国人能想明白了?搁别的国家,寿司名字就是Sushi,也没叫Fish with rice;塔可就叫Taco,也不是Corn pancake;冬阴功就叫Tom Yum Soup,不是Seafood and Vegetable Sour Soup。但凡外国人吃过的,一听就明白这是什么东西,该是什么味道,不会瞎猜去。
现在,但凡有人跟我问dragon,我就拿白眼翻他,dragon我不懂,loong我倒是可以跟你讲讲它的历史。
今天在荷兰马城玩,放一个越南餐馆菜单,没有刻意迎合西方,只在菜名下做英文解释。
——补一个在特内里费吃连锁快餐炒面的价格——
味道偏咸,量不算大,成年男子勉强五分饱吧,9.5欧是蔬菜沙拉,6.5欧的是芝麻鸡排。
——————————————————
在大加纳利岛发现一家自助中餐厅,13欧每人。菜的份额很小,可以无限续菜,价格和味道都很不错。
因为就是这么教,这么练的啊。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