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培训课程主要分两大类:红案和白案。
红案略过不说。
白案就是做面点。
面点又分中式面点和西式面点。
题目中说的就是西式面点。
不管中式面点还是西式面点,面团工艺是相同的,就是加水揉制、发酵或者不发酵。
中式面点蒸煮比较多,比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饨面片。
西式面点没有蒸煮产品。现在的一些蒸蛋糕这类是改良产品。
中西式面点相同的就是烤、炸、加酥皮,带馅和不带馅。
工艺上各有特点,味道以甜、咸、白味为主,基本上没有麻辣味道,不额外添加酸味,带有苦味的中西式面点可能是做糊了。
中式面点带有馅料的各地差别很大,无馅的没什么太大差别。
西式面点主要分主食和零食,主食就是咸味和白味,零食味道各国差异很大。
中国古代对于食物食用场景主要分为居家和出行。
居家比较喜欢现做的主食,比如说米饭、面条、窝窝头。
不出远门的简餐,主要是蒸制面点,比如馒头花卷包子。
要出远门,特别是部队行军,就会有大量的烤制面点,比如说锅盔、白吉馍、烧饼、馕,主要是因为烤制后面点大量脱水,容易保存,食用方便。
中国古代制作食品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尽可能节约燃料。
中国古代的燃料资源相当缺乏,尽管很早就知道煤炭可以作为燃料,但是开采和探矿技术不行,产量有限,主要用于金属冶炼。
煤炭被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记载是在汉代。当时还不叫煤炭,而是称作湮石、石涅、黑丹等。汉书有记载,“豫章出石,可燃为薪”。汉代冶铁遗址的勘探和发掘,也证实了西汉时煤炭就已经被作为燃料来炼铁。
中国古代木柴价格昂贵,森林资源不丰富,使用最多的燃料是秸秆。因此需要长时间大量消耗燃料的烹调,一般来说都是不允许的。
而古代欧洲因为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用于取暖和烤制食物。
欧洲古代民居里面常见的壁炉,中国传统民居里面基本没有,主要是燃料供应不足导致的。
中国明朝中后期航海技术开始大幅度落后于欧洲的主要原因,就是用于生产优质远洋海船的森林资源被消耗完了,几乎找不到可以做三宝船龙骨的木料。只能做一些近海航行的帆船。而同时期的欧洲,则依然保有大量的生长期近百年的橡树。
胜利号是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风帆战列舰,1759年开建,在1765年建成,共消耗了2000余棵橡树,38吨铁。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装有108门大炮,舰员850人,船上能贮存35吨火药和120吨炮弹,一次可连续行驶六个月,现仍停泊在英国的朴次茅斯港。
航海大发现和橡树拥有量直接相关。
坐拥优质森林资源的欧洲,除了制造远洋帆船,一些木质疏松的木材也用于烹调食品和取暖,消耗一些木材来烤面包饼干并不是难事。
而中国的秸秆燃料,一些枯树枝来加工食品,最好是大火快炒,蒸煮消耗的燃料相对也较少,可以接受。用长时间燃烧木料来烘焙面点,这几乎等于是败家子。
油炸食品中西方古代都有,但是缺乏食用油,地中海植物油比较丰富,但是欧洲其他地方一样缺乏。动物油脂用于油炸比较奢侈,普通人一般来说很少食用,此类食品主要用作零食和礼品。
总结:中西方面点基本构造类似,但是受地理条件和燃料资源的限制,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方向。中国主要以蒸煮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节约燃料。欧洲以烘焙为主,主要是木材资源丰富,受燃料供应情况的限制较少,且可以同时兼顾制作食品和取暖的需求,也是最大限度利用好资源。
我在前文中就说过,中国的烤制食品源头就是军粮和商旅干粮。
这是有确切证据的。
比如说西安的肉夹馍,外面这层烤馍,传说的源头就是秦军军用口粮。
锅盔
陕西锅盔的制作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相传周武王伐纣时锅盔就被用做兵士的军粮,在陕西西府一带,还有一个锅盔品种叫“武王锅盔”。
秦人制作的锅盔,个儿大、饼厚、瓷实。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锅盔的制作方式非常讲究,要用上好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和成面团,待发酵后用擀面杖擀成大圆饼,置于平底大铁鏊中,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
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完全可以和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
这是有具体用途的。
对于军用物资的生产和加工,从古至今基本都遵循同一个原则,那就是如何适应战场需要,成本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押运粮草的部队先行出发,到达指定地点立即开始粮食储存加工工作。军用方便食品就是最好的选择。只要能够供应部队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并不是问题。
这和家庭的生活所需出发点完全不一样。
就像现代部队的各类军用方便食品,压缩干粮。你居家的时候会吃吗?并不是这些不好吃,而是居家并不需要大量存储这类食品。西安普通人的家庭主食并不是锅盔,而是各种面条,馒头、米饭。羊肉泡馍也是西安的著名美食,这里面就要用到烙饼。但是羊肉泡馍的主角是水盆羊肉,并不是烙饼。真正解馋的是羊肉汤。吃羊肉泡馍基本上都是到饭馆里吃,家庭一般不做这个。
你看山东的煎饼,就是百姓居家食品。和上面讲的锅盔就有很大的区别。
煎饼的特点就是可以用各种杂粮做成面糊摊在鏊子上煎,很薄,夹着菜吃。比如说放上大酱,山东大葱,卷起来吃。鸡蛋、土豆丝、萝卜丝、虾仁、猪肉、牛肉都可以夹在里面,实际上就是有什么就可以放什么。这是当地的主食。做一个煎饼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个制作手艺熟练的山东人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做一大摞出来。经济又实惠。可以说是节省燃料的典范。
中国的面包:
错了,不好意思。应该是这个:
中国的饼干:
小朋友,是不是短视频看多了然后以为所有的面包都是香甜可口的?
或者说只看到了近现代欧美中上层精英的生活而看不到被他们殖民掠夺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被他们剥削的欧美底层人民?
你知道为什么欧洲古代的面包又叫黑面包吗?
你知道法棍这个称呼怎么来的吗?
你以为中世纪的欧洲人人都能吃奶油、白糖、面粉?
你以为中国的面包跟欧洲的面包一样?
建议多了解一点相关知识,再来提问。
糖这玩意儿一直到四十年前都还是不得了的奢侈品啊大哥,更别说鸡蛋了。牛奶在建国后很长时间几乎就是飞行员特供,古代……中国人几乎不喝这个,所以才会大面积乳糖不耐。
六十年代一般老百姓想象中的生活质量是“怹老人家肯定顿顿吃白糖”,七十年代末的讽刺文《康玄抓点》,里边那个又懒又馋的地方一把手康玄,跑到妇女主任家蹭饭的标准也不过是“下点挂面,打俩鸡蛋,炒盘韭菜,再加上点豆腐干”。我上小学那会儿,高我们一级的师兄师姐把语文老师气得精神崩溃,因为他们很羡慕《穷人》里主角的生活:菜只有鱼。直到我们这一届,没菜的蒜汁拌面打发一整个夏天还是大部分学生家里的常态。中午吃蒜汁拌面,早晚两顿是馒头稀饭就咸菜。
你平时习惯吃的那些又甜又软的小面包,其实是日式的,欧洲人拿面包当饭吃,就不能太甜,不加糖不加奶不加鸡蛋,纯粹就是面团发起来,搁烤箱里烤熟。中国第一本西餐教程《造洋饭书》里干脆管这玩意儿叫馒头。欧洲古代的情况是,盆子大小一个面包,买回家去够吃好几天,吃着吃着干了就吃不动了。俄国人会用啃不动的面包皮酿格瓦斯,法国人发明的那种法棍,放凉了抡起来能把人打死。所谓饼干,就是细面粉加极少水,和成硬块,不醒不发,搁烤箱里反复烤成板砖,吃的时候需要泡软了才能下嘴,水手们出海了没得吃才愿意吃这个。先发酵再烤的苏打饼出现的时间很晚,黄油曲奇倒是有,不过按照经销商的说法,这玩意儿最早就是当老师的自己在家烤几个,用来哄小学生的。小学生家里的伙食质量请自行想象。
有人cue中餐为什么不预处理骨头那个问题里我就已经说过了,
中餐最伟大的成就是对主食的预处理,说是冠绝世界几千年也不为过,
比如中国出土的这碗四千年前的面条,是小米磨的,不是今天通常用的小麦磨粉。研磨小米做面条,那得是多么牛叉的生产力。
在此之前,意大利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食用面条的国家。
要理解面条背后的涵义,就必须了解过去世界上的人们都在吃什么。
小麦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古老的主食之一,
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先民最早不懂发酵,也不懂烘烤,把小麦拿来煮粥,煮成糊糊状的东西下咽,直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才有了磨粉加水变成烤饼的吃法,前三千年左右,才有了发酵面包的概念,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不传之秘。
后来面包的做法普及了,但是研磨小麦的工具非常稀有,烘焙面包的燃料也不易得,
所以面包直到今天也是相对比较成本高的主食,
在整个古代欧洲,贵族才有财力吃精磨面粉的白面包,而平民直到中世纪还在啃黑面包,
所谓黑面包就是磨得不好的面粉,里面还经常有糠,混杂木屑和石头,
因为他们研磨的成本通常很高,要把谷物送去专门的磨坊,风力水力驱动,磨完了再拿回去,普通人是难以承受这个研磨费用和交通成本的。
中国就强太多了,研磨技术甚至走在了主食前头,什么都能拿来磨成细粉,没有麦子就磨小米和黄米,有了水稻大豆,包括后面将要来的玉米,来一个磨一个,
面条古称汤饼,从字面意义上也能看出,相比传统的烙饼要更加易食,煮沸的水加上磨好的谷物,既健康又好调味,
然后就诞生了逆天的发明,豆腐。
这种蛋白质含量异常丰富,又好吸收的植物蛋白来源,无论是口感上,还是营养均衡上,都甩了黑面包不知道多少个次元了。
在日照不强,水网遍布的江南地区,水稻比麦子更普遍,各种米粉米线和米糕是老百姓也能吃得起的主食,
简单来说,中国的主食史,就是一部精细研磨史,磨细细的再过筛,或者用笸箩扬出去杂质,麦子,豆类,水稻,被磨成粉后加工成各种精细主食,能磨到很细是各种花式做法的前提。
西方和西餐也不是从中世纪到今天,顿顿惠灵顿牛排加白面包,
各色面包蘸豆子和蔬菜煮的汤汁才是大部分时间的平民饮食,这玩意废牙废得超厉害,吃出什么都有可能。
青豌豆,鹰嘴豆,黑豆扁豆各种豆子,
配上肉类,野味,熏鱼等东西,这些无论东西方都是硬通货,能吃得多干净就多干净,连血液都不放过,
加上奶制品炖成糊糊,一盘子也不知道是啥的东西,嚼巴嚼巴踢里秃噜往下咽就行了。
所以区分贵族和平民看牙就行了,平民的牙普遍过量磨损,穿上全套贵族衣服还是不像。
工业革命让西方富裕了起来,才诞生了很多精细的吃法,
咖啡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咖啡馆在17世纪就开在法国了,贵族们对这种人吃了精神羊吃了跳舞的豆子汤根本不感冒,直到18世纪才兴盛起来。
只因为工业革命以后,研磨才成为普惠的生产力下放给老百姓,在此之前连主食的精致研磨尚且做不到,更不要说轮到咖啡这样的饮品了,
甚至煮沸都是个奢望,因为没有燃料。
题主奔着面包饼干黄油曲奇穿越回去欧洲,结果发现天天吃豆子杂碎,牙都崩裂了,与此同时中国人在吃葱丝芫荽山茱萸煮的鲜汤,撕进去烙得焦香的面饼,吹着汤里的热气,喝上一碗浑身冒汗,又鲜又辣,那感觉如何呢,
现在你明白了吗?
因为题主你理解中的面包,实际上是被中国人改良过后的面包。
所谓的的中式面包和日式面包,松软可口,香甜美味。
但实际上的西方传统面包,那是又硬又咸,或者干脆就又硬又难吃。
硬能硬到可以砸核桃,那难吃能难吃到什么程度呢?
题主你去吃一下西方的麦麸面包就知道了,一口下去,尽是渣子味,口感很粗糙。
正而八斤的西方传统面包,不泡汤或者不加热,是很难下咽的。
这种面包,比起中国传统的面食,如馒头,馍,饼,包子,饼干,那就是渣渣。
一个国家的饮食,不会脱离那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力的。
只有足够大的农业,才能够支撑起足够发达的食品工业或者饮食文化。
就这么简单。
PS
有人说中国人做锅盔,20公分厚的熟不了,我给你们开开眼
说一个冷知识。
松软面包是中国人发明的。西方面包通常很硬,而且重要的是不加糖,甚至还要蘸盐吃。硬到什么程度,大约可以打死人。所以西方面包需要切片再加热才能吃。所以有一个国人在德国发的视频里,就惊诧发现德国人在卖甜面包时候,标签写的中国面包
松脆的甜饼干是美国人发明的。西方的饼干既不松脆也不甜。大约就是中国传统的烤馍片
曲奇,是东西方共有的。
只不过中国叫油酥,乳酥。用于面食的馅料,原料是猪油,植物油或者奶油。
油酥皮是另外的东西。
而西方曲奇,则是混着黄油,直接烤制吃的。
如果非要说中国古代发明
大约就是饼干了,只不过古代称酪干。是奶油混合面粉,烤制圆形或者方形小块,这个在新疆有出土实物。甜不甜不知道。
非要说和西方差不多的面包
那就是锅盔了,陕西的,我见过厚20公分,直径40公分的大锅盔。只不过是半发面,与西方不发面面包个头差不多,口味要好得多,就是凉了也不硬。同样也是切片吃。
而合面手法与熟制过程与西方面包相似的,大约就是河南,山东火烧了。
有人问中国发明松面包的证据,我说我后说。
可能中国就是人口太多,而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在八十年代之前在广大的城市,也就是国营厂,都有自己食堂,他们一般都会加工面包。在街道里还有叫粮油副食社的,他们也会做面包。(占有中国人口最多的广大农村人,应该吃不到)
到了现代,还有很多城市里面卖所谓的“老面包”我吃过基本上还是几十年前的口味。这个在市民里还很有市场。
而这个面包口味,我在上海,株洲吃的与在长春,银川吃的都差不多。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国营企业食堂基本上都是一个系统出来的(粮食局下属的粮油合作社,以及职工食堂),基本上做的面包都是一个口味。松软香甜。
在我印象里面面包就是松软香甜的,在改革开放之前就一直如此。我妈很喜欢吃面包,她说从小就喜欢吃。到老了也没有改习惯,而且就喜欢吃那种老式面包,所以我出差会把在当地遇到老面包买给她。
后来去了外国才知道,面包是硬的而且还不甜。
回国问老飞行员(他是中国第一代轰炸机驾驶员)为什么只有中国面包是甜的,老飞行员说不知道,解放前国民党飞行员吃的面包就是甜的而且松软,解放后接收一批专门给国民党飞行员做饭的厨师,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亚洲只有中国的面包是甜的。
总部的食堂有一次招待日本访问团,日本人就问,你们中国的面包为什么是甜的?招待人员反问日本的面包不甜吗?日本人说确实不甜。
这事当年还成为笑话在大家中间传播。
后来改革开放以后,不断有香港人到内地开酒店,从广州,深圳开始,香港人的西餐做法,开始流行起来。然后国内的酒店开始学习。厨师们结合中国甜面包,加入香港西点做法,那时候现代意义上的面包开始在这些酒店里流行起来。
再后来,各地酒店厨师出来单做,有的就开始做蛋糕店,现代意义上的面包,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在之后就是烹饪学校出现,我一个同学就是在烹饪学校学习西点的。在他学习时候,现代甜面包的配方已经成型,因为我妈喜欢吃老面包,我有时候还去他家让他给我做几斤。然后就是各地西点店林立,让大家都能吃到所谓的甜面包。
而传播甜面包功劳最大的是河南人,他们的食品工业,把甜面包买到全国各地。比如盼盼集团
之后大约八十年代中后期,香港酒店业进入台湾,把这种甜面包带到台湾。
日本人什么时候做甜面包的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家亲属,在八十年代去日本出差,也说过日本日本面包不甜。
我为什么会觉得有个网友说日本发明甜面包有些可笑,就是因为那个笑话。毕竟是政府机关内部流传出来的。有些可信度。
最后说一下
日本人主食不是甜面包,而是三明治,三明治上面的面包片确实不甜,日本人不太重视中国这种酵化技术,做出来的自然面包片也不甜。
PS什么是馒头
南方人不太懂什么是馒头,馒头嘛!一定是有馒头皮,加碱,有碱味,质地较硬,吃起来有劲道,放了一天以上掰开会掉渣,吃起来口感很干,再加热一次吃就会感觉很好。不加碱就是酸的。
什么是发糕(不是米糕)
发糕水分多,要加糖,不用揉,发好直接上蒸屉。吃的发甜,质地较软,吃起来比较Q弹
凉着吃正好,放一天两天也不会干。比较适合做糕点
不是一个发面团揉出来做出来的一定是馒头。不揉的是发糕。工艺做法差别很大,南方所谓的馒头,在北方就是发糕,而北方馒头对于南方人来说,真不知道怎么形容,要不太酸,要不碱味道重。关键是硬,感觉嚼都费力。
但凡看看红楼梦,都不至于说古代没饼干面包这类的东西。
不就是下午茶,点心嘛。
你再看看金瓶梅,什么茉莉酒,玫瑰露,胡桃松子泡茶、福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盐笋芝麻木樨泡茶、果仁泡茶、梅桂泼卤瓜仁泡茶、榛松泡茶、木樨青豆泡茶、芫荽芝麻茶,香茶木樨饼儿,果馅椒盐金饼、蒸酥果馅饼儿、梅桂菊花饼儿、黄韭乳饼、春不老蒸乳饼、裂破头高装肉包子、玉米面鹅油蒸饼儿、酥油松饼、玫瑰元宵饼、果馅团圆饼、衣梅、玫瑰八仙糕,蒸酥果馅儿饼、黄米面枣儿糕、艾窝窝、果馅椒盐金饼、荷花饼、卷饼、酥烧、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顶皮酥果馅儿饼、煎面筋、蒸饼、软饼拣肉丝细菜儿裹卷、松花饼、白糖万寿糕、玫瑰搽穰券儿、白糖薄脆、裹馅寿字雪花糕、大包子、桃花烧卖、果馅元宵、烧饼、裹馅凉糕、酥油泡螺、玫瑰鹅油烫面,玫瑰花饼、豆粥、果馅寿糕、玫瑰糖糕。
你以为古人不会做小饼干是吧?你错了。
这玩意儿弄点面搁点糖,有钱人不吃的,西门庆也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算个人物,放外面算个啥?
你看看人家吃的,吃饼干跌份么?什么叫美味的饼干?
那是没馅儿的薄糖烧饼。还没芝麻。
那为啥不做面包?
十屉馒头一起蒸,三五根木柴就能全蒸熟,水蒸气在里面不断的循环。一屉十个。能出一百个。
你烤一百个面包,我看你用多少柴,废多少劲。
你要知道,我国古代,那是方方面面都处在世界顶端。
如果拿上面那些换你的小饼干,哪个香?
论饮食,跟我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渣渣,只是平民吃不起罢了,以上只是九牛一毛,不要觉得古代人是一群蠢人。没文化和不聪明是两码事。
传闻玛丽·安托瓦内特曾说过一句蠢话:“人们没有面包吃,不能吃蛋糕吗?”
这句话一直与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齐名。
此处的“蛋糕”并不是cake,原话是"Then let them eat brioches."
brioches并不是蛋糕,而是一种含有鸡蛋、奶油的甜面包。性质更类似于甜点,在18世纪的法国是一种奢侈食品:
欧洲的面包多是用小麦粉、油和盐制成的原味主食,相当于中国的馒头、大饼:
题主口中加了糖鸡蛋和牛奶的面包,其实更接近brioches而不是bread。
然后题主又说了,为什么中国人做不出美味的面包,偏要吃馒头和油酥。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面包啊,正儿八经西域进口美食。
只不过我们管它叫馕/胡饼。
目前发现的人类制作面包的最早证据,是一处14000年前的约旦遗址。在那里科学家发现了石头壁炉,里面装着烧焦的面包屑残骸。
约旦是西亚国家,新疆的馕,就是两千年前从西亚传过来的。
四舍五入,馕也是一种面包。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把馕带到中原,称之为“胡饼”,也就是后来的“烧饼”。
四舍五入,烧饼就是面包。
《清明上河图》里的胡饼摊:
不过约旦遗址的面包,绝对不是我们想吃的那种。
因为它是死面做的,想想都能崩掉门牙。
世界上最早的发酵面包是埃及人发明的,与之同时发明的,是啤酒。
面包可以用来酿造啤酒,啤酒可以用来发酵面包。
先有啤酒还是先有发酵面包,是和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无解的问题。
中国的发面技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同样是以酒为酵母。
《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食,酏食糁食。”
酏是指酿酒所用的清粥,也指米酒。酏食应该是用酒做的食物。
东汉学者郑玄为这段注解道:
“酏食以酒,酏为饼。”
如果他的注解是对的,那么周朝就已经有用酒发酵制成的饼了。
古人用“饼”统称各种面食,所以并不是所有“饼”都看起来像饼。
中国最早的饼是汤饼和蒸饼,也就是面片汤和蒸的面食。
武大郎卖的就是蒸饼,为了避赵祯的讳改名“炊饼”,和今天的“武大郎烧饼”完全不是同一种东西。
最原教旨主义的胡饼,是加入胡麻的烧饼。
胡麻这种调料我们平时很少吃到,但西北地区有胡麻饼卖,可以网购。
我买过,感觉略淡,多加点胡麻就更好了。
西北地区还有一种类似瓜子的零食,嗑着吃的,叫炒麻子。
炒麻子就不是胡麻了,而是火麻/大麻,和那个可以枪毙的大麻是一个种下面的不同亚种。
据说炒麻子吃了上火,但我怀疑是因为它太小了,嗑得人着急上火。
小时候奶奶给我买过一小把,嗑十数颗,烦躁,弃之路边。
胡饼传入中原后极受欢迎,从皇室到民间都在吃,更是开发出了各种口味。
北魏《齐民要术》记载:
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髓饼法:以髓脂、蜜,合和面。厚四五分,广六七寸。便著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覆。饼肥美,可经久。
这里的烧饼按今天的说法应该叫羊肉烤馕,我超爱吃,香极了。
住在望京的胖友可以试试这家羊肉烤馕(现在改名吉利利·烤包子),我在学校的时候天天吃,现在吃不到了,悲。
至于髓饼,就很接近题主想要的甜面包了。
用蜂蜜代替糖,骨髓代替油,想想就很香甜。
以下是大英百科全书上对于面包的定义:
bread, baked food product made of flour or meal that is moistened, kneaded, and sometimes fermented.
面包,一种由面粉或者粗面粉经过加水揉制有时经过发酵而制成的烘焙食物。
那么请问以下食物哪一个不符合以上定义: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