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京剧没能出现一个类似德云社的团体? 第1页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京剧戏班需要养很多人比相声戏班的人多不不是一星半点。以前戏班讲究七行七科,所谓七行指的是舞台表演人员必不可少的七个大类,老生、小生、占(旦)、净、丑、武、流,这几个门类的演员少了是唱不成戏的。七科指的是幕后人员必不可少的七个大类,和现在的剧组差不对,就是服、化、道、舞美、内勤之类的,所以在早些时候即便是水平最低的草台班子也得有十来人,有点儿名气的京剧戏班几十人也正常,更别说戏班还得有服装、舞台、乐器等等固定资产。

相声相比之下没那么多讲究,两个人一捧一逗就可以了,一个人也能说单口相声,有身衣服就算道具齐了,大满配也就是大褂一身、桌子一张、醒木一个、手巾一条、折扇一把而已。

而且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相声在哪都能表演,有舞台没舞台都可以,茶馆、酒楼、路边支一桌子都能说相声,混的实在差没桌子干站着也能说。京剧表演必须得有舞台,草台班子也得找个空旷地方搭个台子放块幕布啊,一个京剧演员没有舞台没有戏班那是真能饿死,一个人杵在街上开嗓就唱那可不叫京剧,这是相声演员才能干出来的事。

相声剧场相比于京剧戏班需要的固定成本是小的多得多的,相声从业人员靠自己和民间投资是可以开得起来小剧场的,相声小剧场这种模式并不是德云社首创,只是德云社比较出名规模比较大。京剧戏班现在养的起的还真是不多,开戏班属于成本高、收入低,纯赔本买卖。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相声和京剧不同的地方了。

在现在的娱乐业中,相声没有什么上位替代品,但舞台剧(京剧也可以算作舞台剧这个大分类里)是有上位替代品的,舞台剧在电影、电视出现之后就被降维打击了。民国那时候京剧比较流行纯是因为没有电影和电视,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是一样的,法国、意大利的歌剧,日本的能剧在电影、电视普及之后也从主流娱乐业里被赶出去了,只能是作为艺术门类继续保留而已。

相声大体上说属于语言类的表演,类似的主要是脱口秀,脱口秀单人表演个人风格强烈,相声和脱口秀比往往结构更巧妙内容更丰富一些,这两个说不上谁替代谁。消费者们想听个笑话乐一乐到时候不是去相声就是去脱口秀。

京剧缺乏再次作为主流娱乐的条件了,作为艺术继承和发扬我百分之百赞同,至于说作为主流娱乐继续搞,我觉得这与客观规律不符合,属于开历史倒车。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行的衬托。

德云社可以兴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当时主流相声圈水平过差。举个例子,我们从小都喜欢打篮球,但是没机会当职业球员,突然有一天看电视,发现活跃在NBA赛场的都是蔡某坤这水平的球员,那势必会觉得自己也有机会,值得坚持。但京剧不是,京剧类似男子排球,你走进体育馆,发现观众不多,场馆有些萧条,但你一看队员,季道帅,饶书涵,李润明……虽然名气不是非常响亮,但你心里清楚,打不过。


user avatar   wangweid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来找茬:

说这个问题前,我先放一张图,这是我现场看的一出戏,叫《海瑞罢官》。图片中的人物是大明朝退休宰相徐阶。

这个人一出场,我就看出问题了,

有人能看出来吗?

无论您看没看出来,我后面都会详细说。

先一句话回答题主的问题——

因为京剧成为国粹之后,其中最最精华的互动部分被抽离了。

互动部分,是德云社这样相声团体成功的关键。

现在的京剧,它就是在舞台上演出的电影,演员规规矩矩死缸死口,观众正襟危坐,像听报告。双方几乎没有互动了。

壹·两个看戏的亲身经历

不说德云社,我就说我一个听戏的真实故事。

我曾经现场看过一场老生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名字我就不说了,怕得罪人。但是我保证是非常喜欢的。

当时我买了一个比较前排的位置,就为听得清楚。

突然间,这演员不知道什么原因,吃了个螺蛳。

(吃螺蛳,是京剧演出的一个行话,就是忘词了,或者错板了。)

我当时全场第一个反应过来,大声叫了一个倒好。

诸位!

我敢打赌,有一半的京剧观众、大部分的德云社相声粉丝,不会叫倒好。

我是在票房,老先生花了半天时间专门教我,我才学会的。

总的来说,倒好讲究“勾勾好,二踢脚。”——

这些个度娘是不会告诉你的。

至于什么叫“勾勾好,二踢脚”,我后面会详细的说,先继续说故事。

当时,那位演员听到了一愣。

这哥么大概自打唱戏以来就没听人叫过倒好。

当时一着急,后面那句就没唱。

于是现场一阵哄笑,有点乱了,戏都快进行不下去了。

这时候,一位工作人员走到我这里,严肃的对我说:“请文明欣赏,不要捣乱,否则请您出去。”

我当时还是个学生,吐了吐舌头,不说话了。

这时舞台边上的墙上也打出了“文明观赏”之类的文字投影。(具体什么字我忘了,反正就这个意思。)

这个故事说完,回到本文开头的那张图片。

简单介绍一下这张图片的背景。说实在,我没想到能在网上找到它。

因为这正是我现场看的那出的原版录像。

这出戏叫《海瑞罢官》,1996年在上海天蟾舞台的实况录像。

说的是,明代退休宰相徐阶纵容家人欺负老百姓,被海瑞看到,给皇帝上书,状告徐阶,结果自己反而被罢免的故事。

主演海瑞的男一号是安云武,马连良先生亲自传授的学生,网上还有马连良给安云武说戏的录音。

男二号就是图片中的演员,也是大腕儿,饰演徐阶。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一个演员。

冲着这两位演员,我买了前排的票,好像也不是特别贵,好像是80.

演到大约27分钟的时候,徐阶上场了,他一边迈着方步、一边摇着扇子,很有威严

我正好坐在上场门的位置,一看,立刻给了他一个倒好。

(视频里我仔细听了,没听到我的声音,大概要么做了降噪,要么我声音不够大。)

这是一个只有我看出来的破绽

因为我喜欢书法,所以特别注意了扇子上几行行书诗

那是个五言绝句,字儿还特别大,内容是——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录陈毅元帅《青松》一首

再贴一下这张镇楼图,看到“待到雪化时”几个字了吗?

当时把我给乐的,笑着叫了一声倒好,不过鉴于上次差点被赶出去的经验,没敢大叫。

而且,扇子上的字儿比较小,后排的肯定看不清,所以也没人响应。

我把这段视频贴在这里,27分钟前后,徐阶出场,大家可以仔细分辨一下。虽然视频不太清晰,但是还是可以辨认出其中“待到雪化时”这几个字和落款的。

贰·京剧本应该是互动性很强的文艺形式

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骂我不尊重演员、不文明看戏。

这个呢,我也不想辩驳。

但是我想说一句话——

我叫倒好,绝对没有恶意,只是为了互动。

事实上,他们在舞台上的一时失误,完全没有影响我对他们的喜爱。我后来依然看他们俩的戏。

比如,《海瑞罢官》的第二天,我又买票看了他们的《白蟒台》,依然是很贵的前排。

哪个演员不出错呢?这是人之常情,你演电影还经常NG。观众其实就想和你互动一下。

德云社现在的大腕岳云鹏、孔云龙都有吃螺蛳的经历,网上都有,直接被观众轰下去。

不影响他们现在成为顶流。

甚至可以说,这是对他们有好处的。

你说观众也不会喊好、也不会喊倒好。你演员在台上就不知道哪里观众喜欢、哪里观众不喜欢。一个人自嗨。那就永远没进步。

京剧艺术大师,都是在观众互动过程中,保留观众喜欢的,去除观众不喜欢的。

全靠观众的现场反应呗。

所以

京剧,它本来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文艺形式。

观众越挑剔、欣赏水平越高、演员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我在知乎经常写一些文章,批评郭德纲先生“淘汰一部分专业观众”的做法,认为这是对相声这门艺术的开倒车,

就是从这个事实中推论出来的。

叁·倒好显示观众的水平、正好更显示观众的水平

前面说到倒好的时候,我没有详细说,主要是为了不影响说故事。

那么我聊一聊专业观众怎么叫倒好、什么时候叫倒好

京剧观众叫倒好,先是:勾勾好

就是把“好”字分为两部分,先往下摔、如银瓶炸裂,然后往上勾一下。

具体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了解字头、字腹和字尾

好,这个字的汉语拼音是hao,那么h就是字头、a就是字腹、o就是字尾

叫倒好的时候,先重重的发出字头h这个音,然后往下走,发出hea的音;

中间可以停顿半秒钟,然后往上拉o,这个o可以拉长一点。

这就是勾勾好。

勾勾好是为了吸引别人的主意,然后关键的地方来了——

紧接着,你要大叫一声:“通——”

这就是说,你要挑事儿了。

然后剧场里另一个角落,就会有另一个人应和你,他会大叫一声

“塌——”

此起彼伏,正式完成了一个叫倒好的过程。

全场共鸣,非常欢乐

当然,演员会很没面子。

叫倒好,能够发现细微的问题,第一个勾勾好的那个观众,最有成就感。

比如演员唱错了、衣服穿错了、包括《海瑞罢官》里明代人的扇子上写着现代人写的诗。

都是可以叫倒好的。

肆·正好比倒好更显水平,可惜现在大部分人都不会了

和马连良同时代,有一个老生叫杨宝森。现在票房里十个老生8个杨派。他的演出风格特点是规矩,所以便于非专业票友学习掌握。

杨宝森最拿手的作品是《伍子胥》。

杨宝森先生的《伍子胥》所能查到的实况版本有2个,1950年香港演出实况版、1957年上海演出实况版。

但是,问题来了。

你去听这两个版本的《伍子胥》,如果不是研究杨派达到非常深的水平,你听不出的任何差异来。

我是听不出,而且我去我曾经玩过的票房问过,大部分人也老实承认,听不出。

这里面的原因

一是、杨宝森先生下的功夫深,每一个字每一个腔、每一个尺寸劲头情绪都研究的透透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太懂戏了。

你去听吧。

每一次实况演出,观众都是在同一时间开始叫好、同一时间结束叫好、甚至连尼玛叫好的音量都一样高。

我把这两个版本的链接贴在下面,有兴趣的没事可以对比一下,没兴趣的就算了

因为特别长特别长。

会叫好的京剧观众,刚刚入门;会给琴师叫好的观众,才叫内行!

还拿杨宝森举例。

票房的人都会说——

杨宝森一场戏下来,杨宝忠的好比他多!

杨宝忠,就是杨宝森的琴师。他俩是堂兄弟关系。

杨宝忠,我认为是“天下第一胡琴”。

这哥么还能拉小提琴,所以在胡琴里添加了现代音乐的技巧。同时,杨宝忠的京剧根底其实比堂弟杨宝森还要好,正宗余叔岩大师的徒弟。

可以说是京剧界唯一一个学贯中西、根底深厚的琴师。

我敢说,要是没有杨宝忠的琴给托着,杨宝森那种半死不活的唱法,吃饭都困难。

所以你在听戏的时候,会发现演唱者还没出彩儿的时候,突然台下掌声一片,那就是给琴师叫好呢。

给琴师叫好特别难。

现在观众连叫好都不会了,让京剧和德云社一样,回归小小圆子 ,那怎么玩儿?

观众们在公司得尊敬领导、回家尊敬老婆,好不容易偷偷摸摸出来听个戏,演员唱错了,你还不能笑话,那我特缪还不如回家看新闻联播?

杨宝森这两段,是叫好的范本,包括给胡琴叫好。

可以仔细听,跟着那些专业观众学、多琢磨。

杨宝森这几段现场录音,已经是建国后文明唱戏了,以前那互动更是离谱。

伍·京剧演员人家就是抱着互动的态度上台的

观众喜欢京剧演员的表演,所以没把舞台当报告台,没把演员当回事。

其实,早年间,京剧演员也没把观众当回事,观众也从来不计较。

我就是来找乐儿的,听的是“玩意儿”(早年间,大家都亲切称京剧为“玩意儿”)

举个例子

以前京剧行业有一种工作人员,叫“捡场的”

最早呢,是京剧换场的时候,捡场上台,在观众的众目睽睽之下搬东西,搭舞台。

后来发展到,演员在台上唱戏唱到一半,捡场的上来更换道具。

你唱你的,我换我的。

再后来,演员唱着唱着口渴了,捡场提溜着大茶壶就上来了,给演员倒水,演员趁着胡琴过门喝两口,捡场的接过来,再旁若无人的走下台。

这还有个专有名词,叫饮场。

台底下一点没受干扰

谁唱那么大半天不得喝点水?

现在舞台有了大幕,捡场功能就弱化了。

以前那可是真讲究。

以前票房里,还有专门票捡场的。

你说上哪儿说理去。

以前京剧演员都得学捡场,美其名曰“六场通透”,就是说后台那些事儿,他都懂。

六场通透的角儿,那才值钱。

肯定有人说票友学捡场是胡说八道。

还真不是,因为这个东西,还真得熟悉京剧才行。

什么时候上场才不会影响剧情的正常进行、水送上去不能太热不能太凉、那个角儿用哪个茶壶顺手,这都是学问。

现在不让捡场,怕影响正常演出,那就破坏了互动,同时也不人性化。

京剧演员在台上一唱半个小时,只要他是个人,他就会口渴,他就得喝水。

又不是拍电影,可以剪辑。

这时候就需要捡场的上来饮场了。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三堂会审玉堂春》

这出戏是个旦角儿唱功戏,旦角特别累,跪着唱三五十分钟。行话说:坐死的《祭塔》,站死的《祭江》,跪死的《会审》

不喝水是真能死台上。

但是,这出戏还有三个配角。

就是玉堂春后面的三个官儿,一个王金龙、一个红袍、一个蓝袍。

玉堂春跪着唱多久,这哥儿仨除了插科打诨,啥事儿没有,就是郭德纲说的“跑台上听戏了”

所以,古早的戏园子唱这出,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玉堂春的表演者面对观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唱

后面三个开始喝水,甚至把胡子摘了开始吃馄饨。

只要前面唱得好,后面你随便,观众绝不会给你倒好。

还有京剧《文昭关》,看到后面帘子了吗?

这个是给演员换胡子的。

因为有句老话,叫“伍子胥一夜愁白头”。

所以,扮演伍子胥的,要唱一会儿就头扎进去换胡子,从黑胡子到花胡子再到白胡子。

最后全部唱完,胡子都成白的了。

在换胡子的过程中,他们也顺便喝喝水。

而且我是真在天蟾看正经戏、大名家饮场的。

具体时间忘了,就记得是京剧旦角大high腕儿李世济的《窦娥冤》(又名六月雪)

老太太当时岁数不小了,台上大段反二黄。唱到一半,真的就喝水了。

台下所有人一点反应都没有,完全沉醉在李先生的唱腔中。就好像没注意。

我旁边一位还掏出手绢擦眼泪。

其实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互相尊重,也就是说,演员和观众,首先相互把对方当做人,理解对方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这才是形成互动的基础。

你在台上喝水吃馄饨,都没关系,只要别给我唱错了。你要是唱错了,你就得允许我勾勾好,就得允许我“通——塌——”

我在另一篇京剧问题回答的评论中看到,有人说:他更喜欢小剧种。其实我觉得那就是因为,小剧种没有国粹包袱,能够放下身段来和大家互动。

让观众和演员融入在一起。

最后,我想用《北京商报》采访京剧演员赵葆秀的一段话作为结尾,重申我的观点。

互动,是京剧重生的最后希望了。

在她看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京剧院团深入中小城市,与那里的观众互动起来。“京剧归根结底是一门剧场艺术,它与荧屏上呈现的效果截然不同。观众能看出演员细致入微的改动,演员也能及时读懂观众的需求,只有这种互动才能最有效拉近彼此的距离。”

+++更新3月15日+++++

大家这么捧,兴奋的我午觉都没睡好。琢磨着更新些啥。

最后决定,更新两部分。

第一、我经历的京剧现场互动。

第二、摘选评论中,对我有帮助的内容,放出来。我想可能对大家伙也有帮助

一、我的京剧互动经历

我喜欢上京剧一方面是家里父辈喜欢,我们家邻居是旧上海职业演员。我后面有机会提提他老人家。另外,就是受学校一位同学的安利。关于这个同学,我不介绍,主要是他这个人比较低调。将来有机会,我是说如果,有机会开个京剧的Live,他要是愿意的话一起来热闹热闹。

所以说,我真正看戏是学生时期。

运气好,遇上了上海京剧史上最互动的一波。

就是上海戏校双休汇报演出。

王珮瑜、王旭东、耿露、郭睿玥、王凯,也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那帮京剧演员,那段时间每星期蟾剧院演出。

凭学生证免费。

我这种爱占小便宜的——吃馄饨为了便宜两块钱,我能打车20公里——于是和我那个小伙伴每周都去。

到了剧场一看观众,我就问同学:不是说京剧都是老年人看吗?为啥这里一大半都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

我同学说:你这不是废话吗?他们不都跟我们一样,占便宜来的?

我连连哦哦哦。

其实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戏迷不太愿意看戏校孩子们演出。

但是,我喜欢啊。

简直太欢乐了。

这些孩子们来这里演出,心态很好,没有压力;观众呢,心态也很好,因为心里知道他们是孩子,没有过多的期望。所以呢,他们的表现往往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但是,最有趣的还是所谓的“舞台事故”

可把我看开心了。

说两个现在记忆犹新的。

一个是小老生在台上唱着唱着,帽子掉了。观众哈哈大笑,这孩子连忙捡起帽子戴上,张嘴刚要接着唱,突然好像想起来什么,弯下腰给观众鞠了个躬。

这个动作把我真的笑出了猪叫,笑声比刚才还厉害。

那孩子也不受影响,继续唱,就是唱着唱着,突然会伸手摸摸帽子。

那场戏,真的,我和我那同学笑了整整一天。

还有一次,是一个武戏。

一个跟头虫,小伙子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用力过猛,几个跟头,居然翻进后台了。

我们正纳闷呢,怎么开场人就没了?就看到那人又从后台走出来,站在该站的位置上。

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真的笑崩了。

我就在那个时候认识了一些喜欢京剧的年轻人。当然啦,主要还是我那个同学社交能力强,京剧水平好。

然后呢,有空就去后台,问那些孩子拿着戏单要签名,跟他们说:“等京剧振兴了,我这签名可就值钱了。”

但是呢,我只要了一次。为啥呢,因为我是抠比嘛。

门票不要钱,但是戏单要2块钱一张。

我有个朋友要了王珮瑜的书画扇面,让我们当时羡慕不已。

这些学生好像就这么每星期演了最少2年吧。我就蹭了一年多的戏。我现在这点京剧知识,一半儿是那一年里积累的。

这次表演,他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大戏多。什么全本《四郎探母》《大探二》《失空斩》《伍子胥》。他们是学什么表演什么。

二是很多失传剧目。比如《雅观楼》、《雁门关》、《起步问探》

印象最深的还是《起步问探》和王凯的《雅观楼》

《雅观楼》这出戏我以前只在书上看到过,记忆中是尚和玉演过,尚先生比杨小楼还大一辈,你想想得是多久没登上过舞台了。

当时王凯只有14岁,虎头虎脑。演难度那么大的武戏,当然失误挺多的,但是观众都很善良,不停给王凯鼓掌。

这出戏后来也成了王凯独一份的压箱底绝活,后来去哪儿,他都演这出。

最后想说说当时最火爆的两个老生。

一个是王珮瑜、一个叫王旭东。

后来到了什么程度?

只要有这俩的戏,场场爆满。

记得当时王珮瑜唱十三幺的《文昭关》,调门太高,找不到人跟她配戏,结果找了个小生来给她演东皋公。

两人嗓门高,滋儿滋儿的,一点也没有伍子胥落魄的感觉。

再说王旭东。

我前面说我有个邻居,和我爷爷同辈,旧上海正经唱戏的,艺名筱董志扬,我亲叔叔跟他学过戏。反正我们家的牛皮就不吹了,总之,大家知道筱先生也曾在上海滩有一号。

有一次,他来我们家看望我奶奶。(筱先生岁数比我爷爷岁数小)

席间聊起了戏校演出。

筱先生说他也去看,问我喜欢谁。

我说,我喜欢王旭东。

筱先生一挑大拇指,说:不愧是XX(我爷爷的名字)的孙子,懂戏。

然后他说了一句特别捧的话,他说——

“当年马连良年轻的时候,也不过如此”

可惜呀,后来王旭东倒仓了,据说在上院跑龙套,再后来改了武生,成就远不如当时。

那时候,他比王珮瑜还叫座。最起码平分秋色。

自从王旭东不演了,我也就不太去看了。

王旭东当年唱的最多的是《四郎探母》和《三家店》。

王旭东水平怎么样呢?

这么说吧,我后来电视上看到小陶阳,大吃一惊。俩人还真有点像。

可惜的是小陶阳后来也倒仓了。不过小陶阳还算幸运吧,应该比王旭东挣得多。

刚才网上搜了下,居然搜到了王旭东的《三家店》,不过这段的状态似乎已经不太好了,调门下来很多。

当年,戏校唯一能和王珮瑜飚高音的老生,也就只有王旭东了。两个人《四郎探母》里的对肯,当时掌声都爆炸了!

本来还想更新一下评论精选,怎奈实在是太晚了,放到明天更新。

再次感谢。台捧了。


+++++++更新3月17日+++++++

这次更新我精选一些对我个人有帮助的评论。更新之前,我想说三个事情。

1、我接受所有对我回答的质疑、补充和反对意见,我只是不喜欢人身攻击以及没有证据的恶意反对。

2、恳请知乎小管家对这次更新手下留情。我会在更新中圈出人名或者截图,但绝对是表达我对他们的感谢,不是挂人,不是挂人。

前段时间,我有个朋友在知乎上圈人表示感谢,结果被投诉挂人。所以这个我一定要事先说明一下。

3、被我截图或者圈出的朋友。如果您认为我的这一行为给您带来了不愉快,请随时采用私信或者评论等方式告诉我。我一定在24小时内删除所有有关内容。

接下来正式更新

一、感谢@张易得私信给我一个关于倒好的视频,来自郭德纲的《张广泰》,另外一位朋友在评论中也提到了这段。

现把链接放在下面,然后做一些解释。

关于郭德纲的这一部分关于倒好的说法,和我知道的差不多,有一点点小出入,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

仅仅是个人看法,不表示反对。因为郭德纲先生在传统艺术方面应该比我接触的人物更多,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个人看法1、郭德纲说倒好是“饿”。根据我的经验,这种说法不完整,事实上,我们去戏园子,正好也会这么叫。

这种叫好主要发生的场景是:现场演员或者琴师,突然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出于传统欣赏经验之外,但是呢,又是非常得体,非常舒服。

这时候,观众的神经会突然之间被拉一下,脱口而出一个

“饿”

这时候,是不能认为倒好的,甚至会被人为是最高的赞扬,相当于点赞、喜欢甲评论三连。

这事儿我经常干,有一次在票房给琴师“饿”了一声,我看到琴师脸上露出笑容,对我连连点头。

为了区分这种情况,倒好“e”完之后,要网上挑,形成一个勾勾,相当于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总之,就是有点阴阳怪气儿的感觉。

个人观点二:郭德纲在说“通——塌”的时候,第一个字发音为“腾”,而不是通。

这个应该是北方话上口。(我是南方人),比如北方话说“痛”要说“腾”。

我觉得没有问题。

但是呢,我觉得“通”这个字的发音要比“腾”这个字要响亮,爆炸性效果更强烈一些。

这个,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试试。

二、关于镇楼图中的错误。

我只注意到扇子的错误,但是评论中有明白人 @发福之人 指出,字幕也打错了。

说句丢人的话,我也是才知道这个成语。

谢谢!

三、关于西方理论和中国戏曲的融合,我觉得我应该多学习,以便更好的丰富我的回答,

感谢 @醉梦长空 提到了”帮腔“、”四面墙“、“戏中戏”这些东西。我也涨了很多知识,目前正在学习消化中,有心得之后再跟大家汇报。

一定是个有学问的朋友。

我觉得,我们京剧戏曲也应该加入一些相关的内容。理论和实践两条腿走路,可能会走得更远。

现在京剧都有研究生班了。

四、@不过一枝 介绍了一本网络小说,其他评论也提到了这本小说。我打算看,还没来及。

因为这次评论让我大开眼界,感觉需要了解的东西、需要看的书实在太多了,都不知道从哪一本下手。

不过网络文学我可能会放到比较晚看,因为文字有点多……

但是我要把这本书推荐出来:

徐公子胜治的《地师》

以及还有@大珠小珠落玉盘 推荐的《鬓边不是海棠红》

光听这名字就觉得够劲儿。

五、这哥么的想象力,我还是佩服的。@sanlan 敲黑板,说你呢。

此外,还有朋友提到了日本应援的打call,有人提到了王泉奎先生的《刺王僚》、还有提到了“三块三、叫小番”,都是我以前没有注意的。

再次一并感谢。

六、@jj cao 说道梁谷音老师的一段话——

我自己其实是深有体会的。当然不是作为一个演员的体会,我没那个本事。

我是作为一个知乎答题家的体会。

就很明显,我一个人闷着头写,自以为写的很好,千古绝唱,气死鲁迅、不让李白。

读者呢也很尊敬我,默默的点赞。

但是——

一条评论也没有的话。

那么,我会感觉,大家不是来看我文章的,而是来给我上香的。

这时候哪怕一句骂我的话,我也会觉得很兴奋。

就是这种心态。

以上是个比喻,那我再说个经验。

比如,我这篇文章达到千赞,但是要知道我此前的文章也是从0赞、10赞、100赞上来的。

这期间,如果只是靠我自己瞎捉摸,每天世界名著看2本,写作指南看破

也是不可能的。

说实话,

都是被大家伙叫倒好、叫正好给叫出来的!

真的。

先是倒好多,然后逐渐的倒好、正好一样多。

然后是正好多。

京剧演员也一样,

你不经过戏园子观众的洗礼,整天拿着本《马连良京剧大全》、看着弥足珍贵的《马连良亲身教学录像》、研究《马连良舞台影像资料》

是不行的。

你现在哪怕就唱成和马连良先生一模一样,那你又能怎么样?

时代在变,观众也在变。你必须跟观众交流。

现在的观众,看过日本的应援、看过网络小说、知道“四面墙”、知道“弹幕”,他就会对你的演出有新的要求。

那你就听呗。

今天的更新最后,说一下,我在另外一个回答里也在说京剧,快3000赞了。

和这一篇主要讲观众不一样,那个回答,主要针对一些京剧本身的知识。

当然啦,也是说度娘没告诉咱们的东西。

我也在持续更新。

有兴趣可以去砸场子一下。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哎。就是不搞笑呗。

其他什么京剧主要靠国家养。因此上创新能力差啦。厚古薄今,抱残守缺,宁愿京剧清清白白地死掉的遗老遗少啦。都是胡扯。

郭德纲也想过弘扬传统艺术。费心费力编排了中国相声史。结果观众根本不认。观众就想听于老师从身后掏出一管钢笔。去医院体检喝医院准备好的茶。于谦他爸爸穿着海龙的帽子,狐嗉的大衣,三伏天去上公共厕所。这些情节,国内的电影电视剧没法拍。拍出来也很难过审。因此上,相声填补了国内这种屎尿屁表演的空间。至于国外,这种东西早就有了。比方说《王牌大贱谍》里面的那段皮影戏。因此上,郭老师才说:

先搞笑吧。要是不搞笑就太搞笑了。

话说回来,你以为相声行业很辉煌么??连郭老师自己都认为是虚假繁荣。郭老师自己都知道,这个德云社只有自己和小岳岳能买票。说句难听的,郭老师就是相声行业的赶尸人。相声早就是一具尸体了,只不过被郭老师用各种技巧,赶着往前走。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活人。其实早就凉透了。只要郭老师一旦退出舞台。相声也就完了。

至于京剧历史上的辉煌。那个是时代的问题。当时电影刚刚发明。至于电视还没有。电视剧这种东西也不存在。老百姓没有其他选择。京剧在文艺历史上注定是瓦斯灯的命运。被电灯淘汰。

改革开放以前,路边耍猴都有人看。现在呢,斗气化马的仙侠电视剧都没人看,谁有功夫看大活人翻跟头。

民国年间,女的穿个旗袍上台唱大鼓,老先生能当时兴奋的脑淤血。现在呢,日本动作片都能免费下载,谁有功夫看男人涂粉扮女人。


user avatar   gao-zhi-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京剧自己想死而已。

如果京剧不想死,真的想活,起码有个奔着活的念头和劲头吧?

话剧怎么活的(开心麻花)?相声怎么回光返照的(德云社)?你就指着老活儿,一字一音的不改,让大家看马派谭派梅派——谁知道什么派啊,除了小圈子死忠,谁能分得出来?郭德纲那句话值得所有老行当的人借鉴:“先搞笑(出圈)吧,不(出圈)就太搞笑了。”

京剧在改革创新上,永远做得不够,喜欢和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以王珮瑜为代表——死命的想通过扩展发声渠道来让人关注京剧,我是关注京剧了,可我看到京剧什么了?帝王将相?慢慢悠悠?板鼓琴胡?你内核不改变,永远在人们的生活和习惯认知之外晃悠,京剧只有一个死。

不改变的文化是死掉的文化,大到一个文明,小到一门艺术,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就只有死。话剧如果死守着《雷雨》《茶馆》,一辈子也就是混体制铁饭碗。相声指着老活儿老包袱,永远出不了天津卫。

京剧人醒醒吧,把马派谭派梅派的架子丢掉,用京剧的内核逻辑,加快节奏,改革唱腔,改革老戏,写大量的新戏,短平快的小篇幅戏,努力出圈,不要怕颠覆了京剧的传统,这才像是“无论如何就是要活着”的样子。


user avatar   li-de-bao-99-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声本身就是街头艺术走向小剧场,走向电视,走向春晚,所以只要你脑子正常,就能听懂,也不需要费心琢磨什么,就是两个字:放松。但是京剧,没有一定的知识,没有特别的爱好,你会去听吗。观众比例还是很小。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声虽然有很多名家,但实际上没什么门户。

京剧的门派可就多了,你弄个团队,不管是谁都代表不来京剧,只能代表其中一派,很多戏没法唱,也没法改……

其实京剧也有过改革,很多不是爱好者,也听过三家店,甘露寺,唱腔还不错,于魁智老爷子是我网易云音乐的常驻歌手……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假设你是个才华动京师的名角儿,有多名呢,就按照听你唱戏观众都得买挂票的程度吧,这开局可比郭德纲好多了。突然有一天,你灵光一现,非得开个缺德社(高峰老师梗)反主流搞创新,那么——

首先你得有给你唱二路的演员,有龙套,有琴师鼓师,有道具师父——横不能你自己连演老生带改小嗓又司琴又司鼓的,相声的腿子活也没这么使演员的。毕竟都卖挂票了总不能找不入流的,你只能开出优厚条件招来人,然后置办行头、租剧场,一睁眼睛就上下几十张嘴等着你吃饭。

当然你都卖挂票了也不差前期这点投资,姑且把这缺德社创起来了,然后得开始创新了吧?且不说创新是你的人生理想,要都是老戏观众听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不好吗。是素团扮相不好看还是准叔忘词不好笑啊(我是爱准叔的 在此毫无嘲讽之意)。老郭当年也是按着《打白狼》的梁子编了一出《西征梦》才闯出名堂,你京剧创新?怎么贴合时事?

《三堂会审伽利略》?还是女人如水?

京剧不是不能创新,但是难度不小,当年样板戏也是举全国之力才完成的。

首先来说就是京剧的唱词。京剧配乐演唱,唱腔固定,平仄也相对有要求,所以唱词不仅要交待清人物语言或心理,同时也应具有音律美、意境美。元明文人所写《西厢记》《牡丹亭》自不必说,程派的《春闺梦》,梅派的《生死恨》,尚派的《昭君出塞》哪一个词作不令人回味无穷?《沙家浜》里汪曾祺的词作至今也为人称道。

现在班子上下都靠你养着不说,你还得招来一位词作者吧。这人还不能随便拽来一人塞支笔就写,他得懂戏,还得有文化,写出的戏情节跌宕起伏文辞妙笔生花,还不鸽不拖稿——您哪就撞着大运搞来这么位旷世奇才了。

行,姑且算你白朴重生李渔再世,这行头是不是也得有创新?若还是原来的行头,那唱的还是古人古事,还是不贴近现实生活,还是不能引起观众共鸣,总不能拍的戏是什么“王妃挂在城楼三天了”“病娇公主X清冷少傅”;若再是三国水浒红楼西游,还是那句,我看老戏好不好呢?

然后你决定编现代戏了,服装总得改了。脸暂时不用勾,毕竟样板戏也没勾,但这戏服怎么设计?京剧传统的戏服区别于常服暂不必说,新编的这些现代戏,人物穿着其实也是民国服饰——夹袄,小褂,都合人物经历背景。你这戏得穿现代服饰,牛仔服白衬衫,叛逆点的角色再来个嘻哈风,青春点的再穿个lolita,然后一张嘴:细听我来说分明,这是嘛玩意啊。

好了你总算突破重重困难,把这戏排出来了,主流媒体和京剧界骂不骂你咱先不说——肯定骂你啊,不然怎么提现新事物在发展初期受旧事物打压然后呈螺旋上升趋势呢。先说观众能不能接受。之前买挂票都为着你唱旧戏,现在你整的这叫嘛玩意?

话分两头。一部分观众出于不接受新鲜事物而流失掉了,于是剧场里卖到趴票就可以了。一部分观众则由于没听过这玩意被吸引过来了。但是吧,这部分新观众由于之前没接触过京剧——毕竟接触过京剧的都为了您买挂票了,也不是你的目标群体——他们听着流水快板还挺爽,但到慢板、散板这人想走的心都有,这恁么办?

相声为了吸引观众扩大群体还时不时玩伦理哏加个荤段子,德云社多少观众粉的是于谦老师的父亲王老爷子。这时候为了留住这些本身没有京剧基础、只为求新的观众,你怎么办?

开粉戏吧,肯定不合理,你这边开场锣鼓一敲,那边公安局就等着抓人了。你要是都改成快板或流水吧,演员疯不疯不知道,它得是个什么剧情能一直如此欢快呢?王多鱼他二爷又发遗产了?

行了,经过你神奇的脑洞,终于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需求,你得收徒了,毕竟德云社能如此壮大也离不开郭德纲众弟子。说相声口齿清楚就行,学京剧的,模样身段口齿天赋哪个缺了都不成,天天早起吊嗓子练身段,这种苦也不是一般孩子能吃得的。

别说民国时候富连成科班哪来那么多孩子,那时候是真吃不上饭,穷人家孩子卖到戏班子里,学徒三年打死勿论,现在行吗?打上一下都恨不得告你个故意伤害。

好容易你搜罗了一批孩子,从五六岁开始带,然后十一二年好容易有点成色了,结果,开始倒仓了。且算这批孩子命好,你命也好,倒仓之后花脸直逼孟广禄青衣不让张火丁,——当然图方便可以直接从戏校里招孩子——他们为了吸引观众是不是又得在传承你的作品之余有!所!创!新!

至此,你方令京剧焕发生机,重现光彩,成为京剧创新的里程碑式人物!!

(变得正经的分割线)

前面模拟了一下类似德云社的京剧社团的出现,也是小小开个玩笑,这上面哪一步走不好,京剧创新都无法实现。更何况京剧素来讲究师承门派,单是在前人之余另有唱腔已是不易,何况又涉及一系列的创新与改编。

其实拿德云社来比拟京剧社团有所不妥,毕竟演出形式不一样,曲艺类的改编总不如语言类容易。相类似的其实是赵本山对于二人转的推广,但是赵本山对于二人转的贡献在于净化,使之能够登上大雅之堂,而这是京剧本身便不存在的问题。

此外便是京剧的板式。现代娱乐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碎片化视频,甚至包括相声、脱口秀这类的喜剧都恨不得把高能段子剪辑出来,而不在乎原有的铺垫及包袱。在这种环境之下,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能适应一板一眼,甚至一板三眼的唱法。现在有人将一出戏的流水部分剪辑出来,这种其实比剧情创新更能吸引到年轻观众去了解京剧。

京剧的创新也并非停滞不前,新编的《赤壁》和《帝女花》都还是可听的。

观众也不用惋惜京剧不如民国盛况,曲高必定和寡,比京剧还阳春白雪的昆曲观众更少。在民国时候听京剧的人多是因为当时的娱乐活动少,现在能安安稳稳坐两个小时看场电影的人都不多了,何况是听一出戏呢。而且当年也不是逮着一个人就爱听京剧,各地有各地的喜好,各阶层也有各阶层的喜好。你把江南的名角儿请来了,韦小宝爱听的不也是十八摸吗。

现在都说是信息茧房,其实不同爱好的群体之间也泾渭分明。爱听京剧的比例虽不如当时,但数量依然可观,火丁老师的票该抢不着还是抢不着,我去听素团迟团小川叔剧场里大部分也都是年轻人。

每种艺术形式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有它独特的发展趋势,京剧虽难以复现当年盛况,但魅力依然,仍有无数的旧灵魂们愿意为其买单。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mei-ming-j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相关话题

  为什么郭德纲跟于谦从没闹过矛盾? 
  如何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相声演员赵伟洲? 
  于谦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如果当年的那个晚上开车拉郭德纲回家,跟他要一个一辈子免费去德云社的门票会怎么样? 
  郭德纲与费玉清同台「飙段子」谁会吃亏? 
  知乎上讨厌郭德纲的有几种? 
  如何评价岳云鹏获得《欢乐喜剧人》第二季冠军? 
  老郭那么反对主流相声界,那么看不起“穿西装抹红嘴唇说相声的人”,为什么自己还是拜了侯耀文先生为师呢? 
  如何评价贾玲? 
  郭德纲是不是越来越像姜昆了? 

前一个讨论
bba为什么没有继续引进手动挡车型到国内?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的车在同样的马力下,排量故意做的很大?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