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里的“曲艺”,不由得想起了《曲苑杂坛》的主题曲:
“相声,小品,魔术杂技;评书,笑话,说唱一曲。东西南北中,君请看,曲~苑~杂~坛,曲苑杂坛。”
曲艺者,民间说唱艺术的统称,这个问题里纠缠于“曲艺”的定义为何倒没什么意义,介于纯粹的“说”,纯粹的“唱”与纯粹的“演”之间的表演艺术形式,都可以是曲艺,或者广义上的泛曲艺。所以相声、评书能是曲艺,小品、笑话能是曲艺,即便魔术和杂技,就算明面上不算曲艺,放到舞台上却也能起同曲艺一样的作用。
既然曲艺是个统称,不同时代之下,只要民间还有介于纯粹的说、纯粹的唱与纯粹的演之间的需求,那曲艺就始终会存在。只不过换了时代,人们的需求的形式不同罢了。而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是视觉接收的内容的比重,远远高出了其余的一切。互联网时代仍有“民间”,但“说唱艺术”在民间传播的最核心的渠道,受到了新传播途径的制约。这个时候,新的时代的曲艺制造者,自会选择适应于新时代的方式。曲艺本身不会消亡,它只会随着时代而演变成适应于时代的形式。
而会消亡的,是过去产生于民间的曲艺形式。这些曲艺形式的生存根基,始终只在“民间”。但构成“民间”的主体,终究是要随着时间而演变的。五十年前,民间的娱乐形式稀少时,民间曲艺有受众,也就有投身其中的创作者;但五十年后,新一代人经受过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的洗礼,接受面已经改变,此时表演给过去那一批人的艺术,若得不到这一代人的理解,那衰落又何尝不是必然?
所以所谓之传统曲艺,要在现代社会中存活,除了做出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改变别无他法。正如相声,委身于过去留下来的,说给五十年前老百姓听的段子,那不可能不衰落。放在八十年代的前三四十年,相声前辈何曾想象过会有《虎口遐想》这般离经叛道却深得群众欣赏的作品出现?吸收现代社会幽默创作的新成果,哪怕是借用互联网上的现成之物,再反过来通过现代社会的电视与互联网传播,这才是曲艺存活的出路。说给群众听的东西,没有“群众”听了,又没有变革的动力,那终究只能沦为自娱自乐而衰落。
P.S. 要看曲艺与曲艺在当代的变化,推荐央视的这部纪录片,我在写奇志大兵时提到的《找乐》
《找乐》_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