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儿童心理治疗和对成人的治疗在本质的理念层面是殊途同归的,比如人本流派在看待儿童和成人的哲学理念上是一样的。但是在运用相同理念时,会出现很大的操作上的差异。
一、发展学上的考虑
儿童治疗需要考虑发展学方面的差异。比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认知能力,换位思考能力,语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感知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是存在限制的。治疗的评估阶段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评估其发展水平:
1,各方面的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2,相较于同年龄的普通发展水平如何?
3,是否与症状与主诉相关?
4,,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因素都有哪些?
这对于诊断这指定治疗目标都是很重要的。不能期望三岁的孩子达到五岁的功能。
同时,这也很大程度影响着治疗的形式。
二、治疗形式的差异
成人的普通治疗很大程度还是通过语言来做治疗,谈话疗法。语言是很依赖认知功能发展的,而儿童先天性的就存在认知水平发展落后于情感功能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更小一些的孩子语言功能还没有发展,更加存在语言沟通困难的障碍。所以对儿童的疗法手段上往往不倚重语言,流派上往往不倚重认知疗法,而更多的是非语言手段,经验取向。
游戏就是儿童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游戏是儿童的工作和语言”。比如手偶说故事,绘画,沙盘,互动游戏,等等很多非常丰富的具体形式。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安全的,可控的空间来处理和练习儿童感兴趣的或受到困扰的事件。治疗师即可以通过游戏了解儿童的内心,游戏本身也是儿童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经验来源。
比如发生过车祸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会很害怕再坐车。但在游戏室里会在某个阶段用汽车玩具反复重演车祸情景,这个过程是虚拟的,与他经历过的现实很相似,会激发起孩子的创伤情绪反应。但又是可控的,孩子能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和结束这个游戏,也能决定这个情景的走向,那么孩子是能够根据自己当前的情绪承受能力,自己的节奏来掌控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有更充分的空间来面对和处理困扰着自己的创伤情绪。安全一方面是说孩子知道这是游戏,所以自己的人身安全是不会受到威胁的,那么情景再现时激起的紧张感,恐惧感是远低于现实情景的,另一方面是说孩子在游戏中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游戏中的替代主角身上,比如玩具车里的一个玩偶,以此来增加心理距离,可以心理上先否认那不是自己,进一步降低情绪反应。所以反复出现的过程就是一个孩子自己控制的对恐惧情绪的系统脱敏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对自己的情绪承受能力的一个循序渐进的锻炼过程。治疗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首先跟随而不干预孩子的节奏与自发性。主要的工作就是随时反映与调节孩子当下感受到的情绪,从而增强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与调节能力。再就是在孩子有些卡壳的时候有游戏的方式介入,提供支持。
三、儿童治疗往往是家庭治疗
儿童是不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是有自己的监护人的。这是跟成人治疗很大的不同。带来的差别有一下几点:
1,保密性原则差异
对于成人,治疗师会承诺完全的保密,当然,除了法律上的保密例外情景。而对于儿童,原则上我们是不会向儿童承诺对其父母保密的。因为孩子依赖于家长的,我们的作用不在于孩子把不愿告诉家长的事情告诉我们,而是帮助孩子和家长,使得孩子愿意把以前不愿意告诉家长的事情告诉家长,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支持系统。这需要做双方的工作,也就牵涉到下一个差别。
2,治疗对象的差异
成人治疗只把来访者本人作为治疗对象,帮助来访者能够去处理其社会关系。但是对于儿童治疗,特别是越小的儿童,我们越是会努力帮助改善其成长环境,特别是其养育人。所以儿童治疗往往是家庭治疗,儿童是适应其家庭系统的,这个系统对儿童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咨询师的能力。而这个解决的维度不是替孩子改善其环境中的实际问题,而是着重改善亲子关系,改善父母看待孩子的态度与应对的方式。我们重要的不是成为最能帮助孩子的人,而是帮孩子找到生活中最能帮助孩子的人,这样我们才能安心从孩子生活中退出。
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跟家庭有关,家庭的积极参与能极大的提高治疗效果与进度。可惜的是,有些时候家长很难面对自己的问题,会抗拒参与治疗。怎样提高家长的参与度是很考验治疗师功力的。但是不变的原则是,我们能获得哪些资源就用好哪些资源来帮助孩子。
3,与家长的妥协
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是,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与咨询的付费者,所以家长能决定是否继续带孩子来治疗。所以我们除了对孩子负责外还需要对家长负责。家长是有自己的需求的,有时会跟治疗师从儿童角度最适合的目标冲突。比如家长会希望很快的见到症状的消除,比如说作业不拖拉了,变乖了,而治疗师会看到症状对孩子是能起到一定功能性作用的,在没有建立新的功能性行为前急于消除症状对孩子是不利的。在处理时治疗师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平衡来争取到家长的参与性和与孩子后期工作的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