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兰和苏大强之间的故事,才是整个家悲剧的起因,但电视剧的改编,把最根源的矛盾淡化了,可能就是为了洗白苏大强,好给出一个团圆的结局。
特别是在他搬去明玉那里住之后,剧情刻意煽情非常明显,他观察了明玉的生活和工作,才了解到女儿这么多年的辛苦,而明玉又是学做菜又是带他吃西餐,被关照的苏大强突然就乖巧懂事了。
两人都互相理解跟原谅了,发现彼此的嫌隙都是因关心太少。
几十年的矛盾怎么可能是因为缺乏关心导致的?这改得就跟剧中和稀泥的警察一样武断浅薄。
这样的剧情设置,就是为了凸显出苏大强在前四十多集作的妖,是为了博子女关注,内心缺乏关爱,这么一来,哪怕前面他作了再多恶,也不过是个渴望家庭温暖的老小孩,好升华电视剧主题,变成爱与和平的大和谐。
但原著里,苏大强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巨婴,苏母的护短和赵母的重男轻女,促成了他们的婚姻悲剧,也间接影响了明玉的命运。
苏大强从小是在溺爱里长大的,要什么给什么,深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道理,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但眼光颇高,要他妈给物色一个漂亮姑娘娶进门。
他妈给看中了赵美兰,赵美兰当时在医院当小护士,人长得水灵工作又体面,也不乏追求者。两人跟相亲见了一面,苏大强长得猥琐还妈宝,给再好的条件,赵美兰都不肯嫁。
苏大强年轻时的套路跟他老了一样,绝食、卧床,就是折磨得你伺候舒服他了才罢休,非赵美兰不娶。
苏母也颇有手段,打听到赵美兰农村家里还有个弟弟,心生一计,跟赵母许诺,嫁了赵美兰,就给她弟解决工作和户口问题。
就是这个贪得无厌的舅舅。
当时的赵美兰,就跟现在的苏明玉一样倔,死活不肯嫁,但赵母呢,也比后来的赵美兰更狠,直接刀抹脖子以死相逼,赵美兰只好答应。
嫁入苏家后,赵美兰对苏大强只有恨意,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人生大事,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拿来做条件和别人交换,只为了给自己的弟弟谋一个前程。
重男轻女给赵美兰带来的伤害,可不是苏明玉这种差别对待的程度,而是被当做贡品一般献祭。
苏大强自知是癞蛤蟆吃了天鹅肉捡了便宜,又碍于赵美兰的强势,所以一切都听从她的安排,唯唯诺诺。
这便是我们在剧中一开始见到的苏家,一个强势的母亲,和一个窝囊废父亲。
赵美兰一生的婚姻都不幸福,便把精力放在两个儿子身上,发誓绝对不让两个儿子变成苏大强这样的废物,但是对于明玉,赵美兰应该是被她妈逼得有仇女倾向了,她吃尽了重男轻女的苦,觉得明玉也是女的凭什么能比她幸福,于是打心眼里厌恶明玉。
而且原著里,明玉极有可能不是苏大强亲生的,而是赵美兰为了工作转正陪睡生下来的,在小说的结尾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她忍不住看着化妆镜里的自己,又看看后面父亲的脸,越看越无相像之处,她连自己是不是苏大强的女儿都还没搞清楚呢。
这就更能解释赵美兰为什么讨厌明玉了,谁希望每次看到自己女儿就想到不堪的过去啊。
阿耐笔下的角色比电视剧里有理有据得多,很多问题都能一一解释得通了,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产物,善恶都有更深的源头。
但在电视剧里,苏母和赵母的那段历史,不再是四处的线索拼凑起来的事实,而是改由苏大强的口中说出,这样一来,哪怕他故意撇开自己的责任,抹黑赵美兰,也说得通了。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上一辈发生了什么事。
赵美兰变成了嫌贫爱富的强势女,苏大强是被欺压已久的老实人,苏大强的巨婴行为也变成了博子女关心,而不是他本性如此,“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影响”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主题,就这样被掐断了。
这本来是两个妈逼的故事,结果变成了关爱老年人系列。所有恶果都变成赵美兰一个人种出来的,赵美兰也太冤了。
一部可以上升到探讨人性高度的小说,被改编成了以爱为主题的家庭闹剧,应该气编剧,还是气我们的审查环境,连真实的丑恶都不敢给人看?
我期待看到一个讲父母应该为教育缺失负责的故事,而不是父母犯了错子女要无条件包容的故事。
这部剧的结局,就是给那些犯过错的恶人,一个为自己辩护的借口。不管我怎么作恶多端,只要我临死之前改过自新,你作为子女就必须原谅我,这才是一家人。
是还嫌我们的主旋律不够响亮?
和电视剧中的大团圆结局不同,《都挺好》书中的结局则显得冷淡得多。
书中最后一章的最后两段,也透露出一种对生活无可奈何的悲哀。
与苏家其他人的关系,也别避之唯恐不及了,既然都是姓苏,怎么能避得开去。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她不寄予厚望,也不恨之入骨,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她和石天冬幸福就行了。
可她忍不住看看化妆镜里的自己,又看看后面父亲的脸,越看越无相像之处,她连自己是不是苏大强的女儿都还没搞清楚呢。她看来只有糊涂到底了。
电视剧的改编,也只有糊涂一词能够与书中贴合。
苏大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变得越来越糊涂。
苏明成和朱丽的感情从希望再到绝望,最后也变得糊里糊涂,谁知道朱丽去洗手间是为了明成浪子回头而痛哭,是为了重新开始而补妆,还是去接新男友的电话呢?
众诚集团的前景也变得糊涂,失去了苏明玉的辅佐,小蒙这样一个一塌糊涂的富二代,如何拾起江山,描绘蓝图呢?
苏明哲也糊涂,他辞去了工作,在家安心当一个家庭主男,可他和吴非还有高昂的房贷要还,小咪还要上学,他真的安心就这样下去吗?
柳青也糊涂,他稀里糊涂地丢掉了工作,这个年三十算是过不好了。可他为公司忙死忙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偌大一个众诚,怎么就容不下他呢?况且书中的柳青,明明不是这样的结局啊。
蔡根花也糊涂。在电视剧中,蔡根花只是一个贪小便宜不惜以身试法的市侩中年妇女,算盘没打成就对苏大强恶语相向,随后就没了身影。而书中的蔡根花不仅拾起了苏大强的黄昏恋情结,就连她那拖油瓶儿子都有不少戏份。怎么就成了剧中最大的反面人物了呢?
石天冬也糊涂。书中他明明已经和苏明玉领了证,而且没有通知苏家的任何人。石家的情况也很复杂,都可以单拎出来拍一部《也挺好》了,怎么就拍成了剧中的大团圆了呢?
然而就明玉看起来不糊涂,剧中的大年三十她见了未来的公公婆婆,和石天冬的婚姻基本算是敲定了;苏大强偷钱给她买了初中的习题集,儿时的阴影也在一点一点被被阳光融解。
然而她不糊涂吗?片尾她臆想出了苏母带着她找苏明成算账的桥段,但这个桥段是真实发生过的吗?很大的可能并没有发生过,那只是她想象出来的。
她原谅不了苏母,生活却在逼着她放下。逝者已矣,她既没法向苏母讨回公道,也没法从苏母身上享有同苏大强那样的温情了。
所以她想象出来这个桥段,很温馨,很美好,却也是同书中所写的一样的悲哀与无助。
书中的年夜饭,明玉和小石是去蒙家和老蒙蒙太一起吃的。
蒙家三口终于久别重逢,大年夜坐一起吃饺子汤圆馄饨,可互不搭理。还是小蒙与明玉石天冬三个人谈笑风生,讲他们年轻人的事,老蒙与母老虎都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偷看偷听。可好歹是坐一起了。
明玉搞得定蒙家的一公一母两只老虎,可怎么就搞不定自己家的那点破事呢?
书中的结局,虽然在时间线上和电视剧同步,但其故事发展程度仅仅相当于剧中的30多集,苏大强没傻,还是那个作来作去的苏大强,苏明成还是那个妈宝男,苏明哲还会为了一个拜年红包而头疼不已,但若是电视剧就在这时戛然而止,恐怕会有更多人骂的吧。
相信您也早已明白了,所谓“审核机制”也只不过是个门槛而已,电视剧根本不能像书那样,留下千头万绪供观众自我想象。同样是虎头蛇尾,写书那叫挖坑,而拍电视剧那叫鼓坟头。
想必导演简川訸也在结局上挠破了头。这样一部流水账式的生活情景剧,结尾不被观众骂就不错了,什么忠实于原著,或是拍出高立意,那都是不敢想的事情。
于是,这才有了苏明玉逼着自己放下,这才有了蔡根花作为一个骗子离场,这才有了柳青被扫地出门,这才有了苏大强得了老年痴呆。
电视剧的结局,其实要比书里更悲哀,而拍成大团圆,一方面是为了过审,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脑筋不会转弯的观众们一个交代。
把电视剧当成人生去拍的,都成了大导演。而把人生当成了电视剧去过的,都成了戏精。
这可能是《都挺好》留给我们的最大体会吧。
ps:片尾的彩蛋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那个叫沙溢的演员我还挺喜欢,他以前演《武林外传》的时候还挺帅的,一个小瘦脸。现在有两个小孩了。
明玉说这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眼里,是有光芒闪过的。
这个假期,我想把《武林外传》再刷一遍。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