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艾特我,刚好我最近也在写关于泰国的书,就说说我的看法。
其实很简单,先从博仁开始说吧。
博仁最早有个董事长叫本森,已经去世了,因为97年金融危机后泰国出生率骤降,所以他在2010年前后就有了吸引中国留学生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了。但泰国人有个问题,也是泰国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他们信息渠道不畅,不像英国人美国人,很善于同各国人打交道,很快能摸透中国人的招数,泰国人普遍反应很慢,而且思路不开阔。
再说招生。泰国人最初的招生想法特简单,他们看看中国高考报名人数,再看看招生数,有几百万的差量,他们就认为这些人都该来泰国。但事实不是这样的,中国落榜生非常分散,而且是个下沉市场,也就是说,越大城市,落榜生越少,多数落榜生都在四五六七线城市,这种情况决定了,招生成本非常非常高,别说泰国人,即便让中国人搞,也是投入产出非常对等的工作,基本是养一个人,一年能招来三个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泰国人和中国人都想改变,但方法思路是不一样的。泰国人是找到了中国的公立大学,搞交换项目,但交换项目有个问题,就是双方学费是对等的,而且交换生不是学历教育,即便来很多,也收不了多少学费。中国人肯定更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们开始找的是中国的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每年是有招生指标的,我们称之为计划内,但他们会多招,这些计划外学生属于自考生,和民办院校分成,把这些学生招来就更简单了。
有了这个思路,泰国的中文项目就做起来了。接下来是问题。泰国人在招中国学生的时候,他想的很简单,就是来一个学生多一份学费,因为泰国这国家,是个市场很规范的国家,全国的商场连锁,便利店连锁,吃的,用的,喝的,过来过去就那么几个牌子,没有中国那些几级代理,乱七八槽的竞争。但中国人呢,就搞出一个打包概念,简单说,泰国学生是按学分缴费,一学期注册几门课,交几门课的钱,但中国市场方呢,会要求学生一次交本科四年,甚至本科研究生五六年的钱。泰国人都很难理解,中国家长居然乐于这么做。结果呢,就很像我们身边的健身房,一次收了会员几年的前后,很快就花掉了,最后造成一个有趣现象,就是中介让学生来了,但学生其实没交学费,也没注册课,学校怕学生闹,就自己贷款给学生交学费,然后再问中介要钱。这没有开玩笑,这是真实存在事情。
再说老师的问题。在泰国,硕士学历的老师好招,但博士学历的不好招。国内有博士学历的人,愿意去泰国的很少。唯一能招的地方,就是台湾地区,台湾是一个七分就能上大学,教育资源严重过剩的地区。所以后来就招了大量台湾老师。但台湾人有四个问题,这可能和他们的社会有问题。
一,表面工作。台湾人喜欢装的很忙,很认真,但工作完全没效率,他们人生期望很低,不像大陆的老师,有人想当艺术家,想创业,想成大师,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和追求。他们觉得上班就挺好,很知足。没有改善发展的欲望。
二,天真,自以为幽默,废话。台湾人对大陆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但奇怪就奇怪在,他们会认为自己很懂,有种迷之自信。多数台湾人有个通病,说话没有重点,说半天,你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但他喜欢一直讲,还觉得自己很幽默。让他们教中国学生,符合实际需要肯定没有,教理论知识,密度含量又很低,最后的结果就是浪费时间。
三,拿钱不办事。简单说,当婊子立牌坊,是个二选一的事。但台湾人会名利都选。
四,骨子里的敌对。台湾人如果是当同事,是可以的,他们就相互配合呗。但如果他成了领导,那就不一样了,他会很快把自己的亲信弄来,最后就尾大不掉。
开辟格乐这个新战场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在博仁遇到的问题。
首先,博仁太大了,董事会成员太多,就算泰国人反应慢,他也是会反应过来的,一旦他发现你赚钱多了,他少了,他就会要求调整,毕竟学校是人家的,你不可能说不。所以再合作,就要选规模小,易控制的学校,而且这个学校要有个主心骨,我拿下这个人,我就可以控制这个学校。
第二,师资。要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如期顺利毕业,管理者和教师的关系要搞好。博仁的问题就是,教师觉得钱少了,管理者觉得教师给他添乱。简单说,管理者希望博仁的本科老师能类似演员,该你去你就去,该你打分你就打分,大家相互心知肚明。希望博仁的研究生导师类似枪手,多数学生肯定是不会写论文的,那你就要帮忙。但问题是,就这么一个潜规则,大家总是沟通不好,管理者总想树立自己的权威,要求特别多,老师一看你正规,那我也正规,不及格,不及格,不及格......这不是老师公报私仇,这些学生的水平,让你过,是老师对你的鼓励,不让你过,是实事求是。这种默契大陆老师来一周就懂,但台湾老师呢,他会拿着明白装糊涂。就是如此。
总结一下,学校没有好坏,只有需要。但选择时,多对比,总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