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好问题。
我翻着梵语词典回答的,可能会有错漏,抛砖引玉。
我见,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能所。梵语里很多词被翻译为了我见,其中有一些词可以翻译成身见。
梵语ahaṃkāra-mamakāra 是我见,我把它勉强理解成现象中显示有我从而产生的我见。pudgala-dṛṣṭi也是我见,我理解成因人我对立观产生的我见,实际上,这个词经常被翻译为人见。ātma-dṛṣṭi也是我见,我把它理解成对自我认识的见,这个词同时也经常被翻译为恶见、身见。ātma-grāha和ātmâsad-grāha也是我见,由执取产生的我见。
身见,是个相对没那么复杂的概念。
梵语里的svakāya-dṛṣṭi 是身见,sva表示自己,kaya是身,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身见、有身见,没有我见的意思。它和atma-drsti的微妙区别在于,atma-drsti强调自我,svakaya-drsti重点在身体。
satkāya-dṛṣṭi就是题主提到的萨迦耶见,kaya译为“身”,satkāya音译萨迦耶,意译为“伪身”,也就是身见 (sat是六,所以我把萨迦耶理解为“六身”,也就是我们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产生的身相),drsti是见,合起来就是萨迦耶见,也翻译为执着我见、坏见。
satkāya-darśana 也是身见,darśana和drsti也有微妙的区别,我理解drsti更多指长久形成的观念,darśana是短期的观见。所以这个词更多是指当下对身体的觉知与意识见,并没有我见的意思。
有些词,在使用过程中含义会出现变异。或者不同宗派用法不一样。
大乘義章六曰:言身見者,亦名我見。
可见也有把身见称为我见的。
但唯识学里,就有所不同:
瑜伽八十六卷五頁云:復次有四種我見為所依止,能生我慢。一、有分別我見。謂諸外道所起。二、俱生我見。謂下至禽獸等,亦能生起。三、緣自依止我見。謂於各別內身所起。四、緣他依止我見。謂於他身所起。分別我見為所依止生我慢者:謂由此見。觀自他身,計有實我。由此二種我見為依,發生我慢。
唯識論四曰:我見者,謂我執。於非我法妄計為我,故名我見。
成唯识论述记:此中不言我見言薩迦耶見者。若言我見不攝我所。梵云沒曳達利瑟致。此云我見。梵云薩迦耶。此云不實移轉身見。即攝我所。為顯此中攝我所故言薩迦耶。
萨迦耶见包括我见、我所见。我见的范围要窄一点。
很多词的含义,要根据具体语境确定。
其实准确的说并不是「身见」,而是「有身见」。在巴利经藏中一般不用「我见」,基本上都用「有身见」。
有身见和我见是一样的,就是未洞察到缘起现象时,会认为五蕴现象,或五蕴现象之一是我。而那个被认为是我的那个玩意,就是我的身。这就是有身见。
有身见:
比丘!这裡,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比丘!这样是有身见 —— SN.22.82
我见: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认为种种我的认为时,一切都在五取蕴上认为,或是其中之一,哪五个呢?
比丘们!这裡,未受教导的一般人是不曾见过圣者的,不熟练圣者法的,未受圣者法训练的;是不曾见过善人的,不熟练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训练的,认为色是我,或我拥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受……想……行……他认为识是我,或我拥有识,或识在我中,或我在识中。
像这样,这种认为与他的『我是』[之观念]是不离的,又,比丘们!当『我是』[之观念]不离时,则有五根的下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 SN.22.47
五下分结:
比丘们!有这五下分结,哪五种呢?有身见、疑、戒禁取、欲的意欲、恶意 —— SN.45.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