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史书中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春秋笔法的例子? 第1页

  

user avatar   xu-ruo-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蜀汉和孙吴都属于伪政权,但是陈寿对三国君主的评价却有古怪:


对曹老板用了一堆夸奖的词,乍一看是说他天纵奇才,但是用来类比君主的却是申不害、商鞅、白起、韩信四个臣子,而且这四个人不是功高盖主就是造反被杀。低情商“老板乱臣贼子”,高情商“太祖韩白再世!”

全是褒义词,却给人感觉曹丕除了写文章要啥没啥……同样的评价我感觉放李后主、宋徽宗身上好像也不是不行……

教练说,该球员天赋异禀,会拍有意思的小视频。只要每节比赛少丢一个上篮,少丢一个三分,改掉用脑电波防守,用嘴抢篮板的坏习惯,把传球练出来,他将成为下一个乔丹接班人……

说刘备虽然能力不如曹老板,条件也差点,但是用人识人类比的是刘邦,又能百折不挠。又高度评价他和诸葛亮的关系,连刘备老换合伙人的事都洗白了。只有蜀汉这边这个是在评价帝王,又没阴阳怪气。

补上阿斗的:没大功也没大过,最大的优点是能把球稳稳地传给球队老大,缺点是自己态度和表现的能力都很一般。一个好人和不过不失的皇帝,好不好看大臣牛不牛,但是国家在他的治理下,能稳定多年也是真的(对比下曹丕,“如果你能做到怎么怎么样,就离古代贤主不远了”)还吹了一下诸葛亮的重要性。

渣权被直呼其名,连个尊称都没。历史模板:勾践,差不多的能力,差不多的性格,差不多的不思进取,还导致亡国。

对比刘禅,明显那边用词温和多了。

我虽然读书少,但是总体看下来,感觉陈寿对三国君主的看法和《三国演义》是类似的,而且陈寿顶着政治正确也要尊刘贬曹,更看不上孙权。


还有开头也是:


刘备和刘邦的性格、以前说过的话都很像,家里还有异象。曹魏这边就曹丕那边有,我估计是不讲一个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和刘备一对比,这段只能感觉曹操以后可能能力很强,也没有一般皇帝的异象,还说曹操他爹的身世是有疑点的。就没见过这么名不正言不顺的太祖。

这个“盖”字是精华

两段加起来和曹老板很像,都是身世有疑问,后面有贵人赏识。刘备和刘邦一个格式,曹老板和孙吴一个格式。


user avatar   lan-tang-hua-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野叟曝言》里面有一回专门讨论陈寿《三国志》帝蜀的桥段,分析了三国志季汉与魏对比的春秋笔法,魏的笔法只有一部分,季汉的笔法则是大部分,还挺有意思哒。

古人每以陈寿帝魏不帝蜀,议者蜂起,皆盲人扪烛之谈也。史例起于马迁,凡帝称本纪,王侯称世家;班固黜项羽,去世家,其本纪列传,悉遵马史;寿果帝魏,则操、丕等,俱应系以本纪,今特废本纪之称,因并无世家之目:此寿之不帝魏者一。

又不曰《魏书》,而曰《三国志》,既不得明尊蜀汉,故夷魏于吴、蜀,而概称三国;此寿之不帝魏者二。

蜀始终称先主、后主,操则先称公,后称王,丕亦先称王,而后称帝;明魏以汉臣而篡汉,与蜀之始终称主者迥殊:此寿之不帝魏者三。

魏主芳则称齐王,髦则称高贵乡公,奂则称陈留王,明以奉承晋帝,而暗以夺其位号;蜀帝禅,则始终称后主;不帝其子孙,以明不帝其祖父:此寿之不帝魏者四。

魏自明帝以后,不载皇后,蜀则后主两后俱载;不后其妻,以明不帝其夫;此寿之不帝魏者五。

刘焉、刘璋,不附于袁绍、吕布等列,有二义焉:一则不使魏之似正统也。董、袁群雄,既已无奈而列于《魏志》矣,二牧而同此例,则窃据者全系于魏,不几疑魏于正统乎?故别之:此寿之不帝魏者六。

一则明昭列之兴,先有驱除也;二牧窥窃神器,而庆钟先主,如陈涉、项羽发难宰割,而成于汉家也:此寿之不帝魏者七。

焉传首载董扶之言,以定蜀之为帝都。评曰:“昔日魏豹闻许负之言,则纳薄姬于室;刘歆见图谶之文,则名字改易;终于不免其身,而庆钟二主;此则神明不可虚要,天命不可妄冀,必然之验也。而刘焉闻董扶之言,则心存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遽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观益土吴氏之咸归昭烈,则寿之意,明以魏豹、刘歆比焉,而以高帝、光武比昭烈无疑矣:此寿之不帝魏者八。

寿于《先主传》中,不便昌言其得正统,帝天下,故首以二牧发之,其旨明,其辞显,欲使人开卷了然,而人犹不解,则甚矣,寿了冤乎!天也!军取先主与操两传对勘之,《先主传》曰:“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操传曰:“汉相国参之后。'继汉统者,宜汉帝之后乎?宜汉相之后乎?此寿之不帝魏者九。

且于先主,则曰:“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统系何等光明。操则曰:“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明其为宦寺遗孽,暧昧 污贱。表帝系者,从未有此书法:此寿之不帝魏者十。

于先主,则曰:“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明其不为儒生章句学,深沉大度,同符高祖。于操,则曰:“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明其为奸乱之徒。颂帝度者,从未有此书法: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一。

于先主,则曰:“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目顾自见其耳。'于操,则未尝一字言其形貌;明先主有天日之表,而操无奇焉: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二。

于先主,则曰:“舍东南篱角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先主少时,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于操未尝一字言其符瑞。明先主有图凤之祥,而操无闻焉: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三。

其评先主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已,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耳。'其评操曰:“汉末,天下大乱,豪雄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试以两评,字字核量,其为帝先主乎?帝操乎?固不俟智者而始知之也。”

此正寿之微意。盖操已三分有二,无识者必因蜀之基狭,遂思帝魏,故特为指破,而以'折而不挠,终不为下'二语振之;若曰:其所不及操者,特基宇狭耳;其基宇狭者,特机权干略不及操耳。若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同符高祖者,固迥非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者所得同年而语也!至于托孤一事,则古今君人之极,则并非高祖所得而及;又岂操之矫情任算者,可拟其万一乎?则议正统者,固不当以基宇之广狭为取舍矣: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四。”

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谓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资后嗣以篡汉之基云耳。申、商、韩、白,名分已定;非常超世,亦复何害?且以操为常人,而无殊于世者,可乎?试与高祖之风,君臣至公,古今盛轨等语相较,其字意孰轻孰重?孰主孰臣?亦不俟智者而始知也。”

曹丕篡汉,先有李伏一表,征验符瑞,继有刘、辛毗等疏劝进,许芝复博引图谶之一千一百三字,丕皆辞让,至有'心栗手,书不成字,辞不宣口'之言。于是辛毗等复上书陈劝,司马懿等接踵上言,丕均辞谢。然后献帝下诏禅位,群臣屡奏,献帝屡诏,凡十三,丕辞亦十三。《献帝传》所载禅代事,详悉繁复,至数万言;而寿尽删之,不存一字。至先主,则备载杨泉侯、刘豹等疏,并太傅许靖等疏,疏中复言前后上书者八百余人。其诛丕之篡汉,而许先主以人心天命之归,昭然若揭,日月两行矣: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五。

丕之受禅,则曰:“乃为坛于繁陽,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成礼而反,'二十五字而已!曰'即阼',而不曰即皇帝位,曰'事讫',曰'成礼而反'。所讫何事?所成何礼?率略荒忽,如不欲书!至先主,则于许靖等疏中,明言'臣等谨与博士许慈,议郎孟光建立礼仪,上尊号,即皇帝位于成都武儋之南'之文;而即述其昭告:“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囊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备宜修之,嗣武二祖,恭行天罚。备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邦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玺绶,修燔瘗,告类于天神。惟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典礼肃穆,辞命皇,不特正统季兴,大义彪炳;而操、丕济恶篡夺之罪,洞若观火: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六。

黄龙元年,汉吴合盟,盟辞四百余字,历数操、丕、睿三世济恶,而分裂其地,略无回互;寿也讨贼之心,更复昭著: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七。

寿果帝魏,则吴、蜀一也;何以蜀称主而不系以蜀?吴称主而系以吴?何以禅称后主,而亮、休、皓,则直称名: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八。

何以先、后主之配皆称后,权之配则称夫人,至亮、休、皓,则直称孙亮全夫人、孙休朱夫人、孙皓媵夫人:此寿之不帝魏者十有九。

何以永、理、称先主子,后主太子,而不系以姓;吴主五子,则直称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

先主、后主始终称主,而权虽称帝后犹称权,亮、休与皓更无论: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一。

评先主则称有高祖之风,评权则称有勾践之奇,与韩、白、申、商一律,主臣之分,可较然也: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二。

于先主则称殂,于权则称薨;'殂'之一字,及寿所匠心而巧得之者,称崩则显同于帝,称薨则无异于臣;因《尚书》有'放勋乃殂落'之文,故暗以代崩字。而犹恐后人暗识,未达其旨,复特载诸葛《出师》之表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可知殂之即崩,而迥非薨之所得同也: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三。

欲陰以正统予蜀,所最难者,生时一帝字,死时一崩字;寿以主字代帝,以殂字代崩,俱属巧不可阶。而于二牧评内,下'庆钟二主'句,定主之即帝;于《出师表》内,见'中道崩殂'句,定殂之即崩;俾帝蜀之意,明如日月而不可蒙蔽,峙若山岳而不可动摇,则以鬼斧神工之技,成天造地设之文。读至此,当为之泥首匐叩,击节起舞,咋舌快心,不能已矣!而犹得訾寿之帝魏而不帝蜀乎?又其评后主曰:“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惟所染之;信矣哉!'曰君,曰后,曰贤相,曰阉竖,无一字不藏帝蜀本意。且以亡国之君,而犹俨然以中主目之,寿也数国故君之念笃矣:此寿之不帝魏者二十有四。

要之:《三国志》一书,无处不寓帝蜀之意,此二十四端,不过撮其大旨,非即以此尽之也。习 凿齿之《汉晋春秋》,其帝蜀与寿同意,而才思笔力,迥不及寿。使其生当陈寿之时,而付以史事,既不敢明抑魏武,以干时议,复不能陰尊汉蜀,以俟后人,必至败坏决裂;而欲如寿之呕心沥血,出鬼入神,以成此千古无偶,万世不磨之大文,断不能矣!以习 议陈,奚啻蚍蜉之撼泰山,精卫之填沧海乎?故特删之。”

如今讲这《三国志》,除着定主为帝,定殂为崩,于二牧评内,畅发帝蜀之旨,真如鬼斧神工,不能测识,其余大半都是极明白浅易的,怎向来看书,一毫没懂,可不笑死人呢!


user avatar   marcel-f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说几个读史时遇到的“春秋笔法”前,先解释下我理解的春秋笔法:


近世的施特劳斯学派(the Straussian School)认为哲学家的写作需要一种特定的艺术,类似于孔子注春秋之类的笔法,以隐微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对经典的解读是需要“越浮言而始得其意”的,直接的评价和记叙只是经典作品的“浮言”,隐含的曲笔才是哲人要表达的真意。施派用这样一种方法诠释一些西方传统的经典史家和作家,如修昔底德、柏拉图、阿尔法拉比、莎士比亚等。囿于语境的缺乏,我对西学传统不甚了解,举得例子多限于我最喜欢的《史记》。


1,司马迁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直笔谠论的典范,但太史公对春秋笔法的运用一点不差。《孝武本纪》通篇摘抄《封禅书》,表面上是对当时武帝求仙问道的客观描述,到了倒数第二段露馅了:“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为什么武帝屡屡受骗而不觉悟?司马迁没有表述自己的看法,作者内心的感受溢于言表。以至于最后的“後有君子,得以览焉”在与前文的对照下根本成了风凉话。春秋笔法第一招:以叙代议杂私货。


2,《卫将军骠骑列传》一直是史记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太史公虽然基本上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来写,文章里却隐藏着对以外戚上位的卫霍的深深鄙夷。例如这句:“元朔元年春,卫夫人有男,立为皇后,其秋,青为车骑将军。”为什么把卫青的升迁与其姊的际遇并列?鸡犬升天之感溢于言表。实际上通过与班固《汉书》等其他史书的对比不难发现,卫青在元朔元年获得晋升的原因是元光五年”击匈奴出上谷”的军功。当然,《卫霍列传》还是褒多于贬的。春秋笔法第二招:运用时间造联系。


3,《周本纪》里对东西周之交周室衰微的描写其实也蕴含春秋笔法的运用。周幽王时有一段“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后文讲周平王时则说到了“平王之时,周室衰微”。什么平王时周室衰微?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是联系上文幽王的内容不难发现,重点在于这个杀父而立子的“申侯”,周平王的即为依赖申侯的拥立之功,然而此人正是其杀父仇人。换句话说,平王作为天子在法理上的合法性是缺失的,其即位仅仅依靠其支持者军事上的强力。从此周室就丧失了作为天下共主的权威性和正当性,衰微自然也是时间问题。春秋笔法第三招:前后呼应藏蹊跷。


4,晏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贤明著称的名臣,史记里对其记载也不少。但我在读《齐太公世家》时一直有种奇怪的感觉。顺着这种奇怪的感觉深挖下去,我发现太史公对晏子其实也是比较鄙夷的。在《齐太公世家》后半部分,文章的主线是在叙述田氏代齐过程中的惊心动魄,晏子的故事夹杂在在这段决定国家命运,长达数十年政治大斗争之中却显得过于平静,甚至诙谐。关于晏子的描述大多局限于对齐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的劝谏,和其出使的记载,没有一点晏子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表现的描述。作为国相,执掌国运数十年的重臣晏子,居然没有任何维护齐公室反对田氏大夫的举动!在这种情况下晏子的其他行为似乎都仅限于以一点小事为自己沽名钓誉。太史公用一种很微妙的笔法把晏婴描述成一个自私且目光短浅的人,贤臣之名似乎浪得。春秋笔法第四招:一动一静对比强。


5,上述的所有例子都是我在读《史记》中感悟到的小细节。但将太史公和春秋笔法的老祖宗孔子比,似乎还太嫩了点。之所以我举《史记》而非《论语》、《春秋》来描写“春秋笔法”,乃是因为我感觉孔子笔下的东西简直不用仔细研读就能看出其内在的褒贬思想。例如“郑伯克段”之典,郑国是西周后期封的公国,并非只有伯爵,段作为郑公室的大夫只是郑君平定的叛乱,克多用于实力和地位相当的诸侯之间的战争。《史记郑世家》里用的就是“庄公发兵伐段”。为何夫子用这种方法来描述郑国的内乱?原因在于孔子认为郑国的内斗既不符合君臣大义,又违背与兄友弟恭,简直是道德仁义尽失,便主动给他们降级。一字之差尽显主观好恶。历史上这种笔法用得最多的还是“为尊者讳”,例如北宋末的“二帝北狩”,清末的“二宫西狩”之类。跟这种方法比,上面的所有春秋笔法都弱爆了,但是这种方法似乎不符合施派对春秋笔法的阐释:“春秋笔法只为哲人的同类准备,世人看不懂也不必看。”,因此有利有弊吧。春秋笔法之大杀器:微言大义显好恶。


user avatar   qu-chi-tu-dou-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能把《圣经》和《荷马史诗》一本宗教神学书籍和一本诗体神话小说,当做史书的西方古代历史,我信你个鬼啊!

而且《荷马史诗》本身的真伪也是一个很大问题。据西方说最早的版本是公元前11世纪出现的,且流传至今内容基本都是一个版本,等于这部27000行的文学资料,能在还没有纸张和羊皮卷的时代,经历3100年的口口相传和文字转载,且中途经过佚散和文字古语法变化(西方的文字非象形文字,古语法变化就基本读不懂了),却能保持大部分版本成书内容基本一致,堪称人类文学传承史中的奇迹!!!一部坐着时光机穿越虫洞而来的书籍,手动狗头~

因为其文字量很大和行文方式,其成书更可能是从十三世纪造纸传入欧洲以后到文艺复兴期间。它的行文方式很像《西游记》《水浒传》这种明代小说描写方式,出场前先来一段家世和穿着描写,形容词满天飞。这种文风一般出现在纸张大量普及之后,因为早期的文字书籍一般是写在竹简、动物骨甲、羊皮卷这类不便携载体上,所以力求简。后期纸张多了就随意写了。

我大概画了下荷马史诗里面描写和形容词的一些语句,可以看看里面的行文和叙事风格

拿《道德经》这种极简的哲学书就是欺负你,同为故事叙述的《庄子》最耳熟能详的两个篇章。

《大宗师》


《达生》


《史记》表示很赞。

《道德经》表示很赞。

注:我国有清以前各个年代文献的《道德经》不同版本就合计101个,修订版本是3000多个。而道德经一共才5000字。

质疑古希腊伪史的可不是所谓何新知乎er开始的。牛顿、培根、伏尔泰这些人早就不是质疑而是谴责西方伪史古希腊伪史了。为什么牛顿会否定古希腊伪史,因为他知道自己站在谁的肩膀上,而那些骂质疑的人却认为,他们比牛顿更懂牛顿站在谁的肩膀上(笑)。

艾萨克·牛顿(1643—1727年),著名的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牛顿认为:“希腊人的古代全是虚构的(the antiquities of the Greeks are full of fables)。”

“古代希腊是充满诗意的虚构(Greek Antiquities are full of Poetical Fictions)。”

他还说:“最早的证据丧失已久,现存的古籍若非全然发明,便是错误百出。”这话用以评论据以构筑希腊伪史的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战争史》和普罗塔克《名人传》完全恰当。

牛顿谴责那些建立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编年史的学者,批评他们通过伪造历史序列来证明它们的“古老”(fabricate historical list to prove their antiquity)。

——————————————————————————

有回答拿古埃及文明证明西方文明不是伪史的。古埃及文明属于东方文明,古印度,中国,都是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定义是源自爱琴对外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东方文明≈世界文明。这么一来,就给人一种,欧洲古希腊历史和世界历史同一等级的错觉。

所以傲慢的不是中国,而是欧洲。以色列的希伯来文明实际上才是欧洲文明的亲爸爸,至少是亲爸爸之一(手动狗头),不过他们文艺复兴是认宗了古希腊。而他们古希腊文明旁边不远的地方就有两个更早的爷爷辈的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而欧洲就老喜欢整点花活奇怪的小道具想当爹,当北美的爹也就算了,还想当世界的爹,这才是真正地自绝于世界史。

他们为了殖民的时候的正义性,伪造了历史时间到神话诗小说《荷马史诗》里记载的公元前九到十一世纪,等于是凭空吹了我大欧洲古希腊文化有3000年历史。但他们没估量到,随着后续考古的发现,另外几个东方文明的真实历史甚至远远长于他们吹出来的神话,更可怕的是东方那位还有位5000年还在世的文明。小丑竟然是西方史自己。

最近以色列大使馆官微,已经开始尝试用圣经圣历,标称自己有圣历5000多年,来给西方文明“造新的古老历史”。我愿称之为西方文明的“新世纪造爹行动”。

庆幸被我国有关部门重视及时行动,刹住这种以宗教虚构历史歪风,有关所谓“圣历”的软文和书籍,都已被下架了。


user avatar   huang-liang-81-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南海问题上中国不会抽身,中国正在大力插入。


user avatar   he-na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门女婿不好当,很多人想象中的可能是摆脱了男性的一切责任,然后过的比较轻松。其实大概率不是,

第一个和女方家里的关系非常难处理,婆媳矛盾几乎是永恒的话题,更不用说男的了,这种矛盾不是那种原则性的东西,纯粹就是你一个外人需要迁就的事情很多,哪怕是大家都是知书达礼,有一些事情都没办法明说,短时间还好,长时间了肯定会有矛盾,如果吵架怎么搞,一般婆媳矛盾是传统的,有一套社会机制,但上门女婿这种基本上很少有先例,如果说不吵架,几乎不可能,生活难免有矛盾

第二个等有小孩了,你就会体会到艰难,照顾孩子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可能需要好几个大人,日夜不停,如果你本身就是冲着享福去的,可能责任感会比较淡,这个时候更容易产生矛盾,你在家可能就是一个闲人,如果传统媳妇生小孩虽然各种矛盾,但母亲和孩子都联系要强度多,如果你有责任,照顾小孩交给你,相信我照顾小孩可比上班累多了

第三就是,什么样的家庭支撑的起上门女婿,上门女婿目的性非常强,图的就是一个留后,生下来的小孩比你要重要多了,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相亲介绍这种,少有自由恋爱,门当户对更不可能,基本上就是女方家里比男方要有钱的多,但你觉得这种女性回找个很差的男人结婚?至少各方面要说的过去。反过来说的过去的男生去做上门女婿基本上也就是图安逸,可如果10年20后很难讲这种没有多少感情基础,为了后代的婚姻会怎么样,女性离婚法律是有保障的,但上门女婿这种有什么保障,十有八九都是净身出户,因为女方的财产肯定属于女方家长的,支配权肯定也是家长手里。现在离婚率快40%了 你有把握赌一把吗

综上所述,上门女婿看上去很容易,也很躺平,但代价不小,很大程度是是由于这个财富是掌握在女方家长手里,而不是当事人本身,你可以换个场景,男方家里拆迁户,但钱在婆婆手里,而且婆婆非常保守,男方是个妈宝男,你觉得女生愿意嫁吗,拿自己一辈子青春去赌?

还是那句话,万事万物都有代价,如果没有代价,中国真不缺想躺平的人




  

相关话题

  中国古代用皇帝年号加上干支来纪年,干支60年一个周期,如果一个皇帝干了60多年,那他怎么纪年的? 
  客观来说,老蒋应不应该算汉奸? 
  管俄罗斯叫战斗民族有什么经典案例吗 ? 
  马超上书称曹操为孟德是敬称吗? 
  三国中谁最有远见?为何? 
  意大利人是罗马人的后裔吗? 
  跳开伪史论,有哪些文献确实帮助了解古希腊,古埃及,和古罗马历史等的造假(类似托古)行为? 
  中国有哪些考古上的巨大遗憾? 
  有哪些历史人物作用比较大,但是在史书中无传? 
  首都博物馆怎么样?值得去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红楼梦》里的李纨这个人?
下一个讨论
《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形象塑造是否成功?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