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上说,是失败的。在我个人看来,这种教育失败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没有摆正文科教育的地位,让大多数人对文科教育充满了偏见和歧视。
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会以是否有用来对一个事物进行判断。这种想法当然并没有什么错误,但也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人——尤其是大多数理科生,对于社会的理解也充满了一些偏狭。他们习惯于用技术的视角去判断和观察一切事物,以至于忽略了人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比如,你问他们美国是否会衰落或者发生动乱,很多理工科的人给出的答案是不会——因为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我也不认为美国一定会衰落,但科技实力强大与否与国家之间真存在这种必然的关系吗?在1990年,苏联的科技实力远远胜过中国以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但为什么1991年的苏联还是解体了?
你可以找出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等的很多理由,但这里面唯独没有“苏联科技实力不足”。
所以,中国文科教育失败的一个最大地方,就在于把文科当成了纯粹的文科,以至于并没有让大多数人——特别是理科生,形成对于文科的重视。这一方面让文科和文科生备受主流的歧视,另一方面在技术官僚为主的行政体系下,也使得文科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费扶持。
第二,中国的文科教育专业化程度比较差——或者说,中国的文科教育太水。
这一点我也不用说太细,反正在中国上过文科专业的人,大多数应该都是混过来的。相较于大都数理工科专业的高要求,文科无论是在教学还是毕业生,都的确更轻松,也更容易有水货混入。此外,再加上国内的文科教育中普遍缺乏基础的科学知识,也让文学教育有些瘸腿。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文科教育之所以难以搞起来,也是因为文科比理工科更考研人才和时间的积淀。在过去几十年里,很多后发的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靠砸钱建设起非常不错的理工类大学,或者扶植起优势的理工科专业。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等,都是二战后迅速崛起的世界名校。可文科单纯靠砸钱是砸不出来的。
举个例子,按照QS的学科排名,中国大学在工程技术学科进入世界前500的有34所,化学学科有33所,其中不少学科中国甚至有大学可以进入前10。但是在文科领域,中国大学普遍只有十几所进入,在某些领域甚至只有一两所。可以说,中国大学在理工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远远高于文科——但反过来,这又加剧了理工科对文科的歧视。而较差的文科实力,带来的结果,自然是文科教育的水。
而这种水,不但是文科自己觉得水,理工科的学生也觉得水——在很多学校,大多数公选课,通识类的课程基本都被上成了水课。
第三,中国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科话语体系,因此文科教育也缺乏自主性。
这一方面概括来说,就是中国在文科领域没有话语权,中国文科使用的大多数理论仍然来自欧美。当然,如上面所说,这也不只是中国的问题,即便如韩国、日本、新加坡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文科专业和文科教育也不具备如欧美一样的坚实实力,整体排名也较为靠后。
但中国文科教育体制的滞后,既有自身积淀的问题,也跟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改变,很多东西也不只是国外看不懂,中国自己也看不懂。比如在经济领域,今天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不可能让中国有今天的成就的,但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该如何表述?又应该怎么样形成一套具体的理论?这些东西可能在几十年内都难以总结出来。
没有独立的话语体系,带来的后果是老师不知道该教什么,学生也不知道该学什么。并且,这也导致中国的文科教育极容易受外国文科教育的影响而出现混乱和偏差。这些都是有很大问题的。
虽然说了这些,但文科教育的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复杂又耗时。这都是要以几十年为周期才能搞定的。不过,从我自己来说,我对未来的文科教育也还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
第一,希望以后的文科教育要普及化,人文知识本来就应该成为通识类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只有文科生能学。这无论对于提升文科的影响力还是改变社会主流对文科的偏见都是有价值的。
第二,收缩文科教学的规模。对大多数人开展文科教育跟收缩文学教学规模并不矛盾,因为文科的确难就业。大量的文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其实并不能提高就业质量。文科教育更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第三,提升文科教学的层级,将绝大多数文科专业提升到研究生或博士层级,并同医学等专业一样开设本硕博一贯制的学制。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文科教育有个特点,那就是对积淀的要求比较高。同一个学校,一个中文专业的本科生跟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比,前者是很水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科本来就更偏向阅读、分析,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积累不下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其他学科的积淀,单纯的文科学习也容易走偏。在这方面,今年清华大学取消了新闻本科专业,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尝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四,文科教学中,也不能缺少理工科知识。这跟让理科生了解基本的人文知识一样,大量的文科生的确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既容易被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容易走向极端立场。
第五,如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一样,语言、文学、历史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个东西平时不重视,临渴而掘井是根本不管用的,而能否在未来的世界上有话语权,科技力量与人文的力量同样重要。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当前美国、英国这些国家最让人觉得可怕的,并不是理工技术领域的实力,而是文科的实力。特别是美国,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有专家去研究。比如说对印尼的某个小岛、非洲的某个偏僻国家,你也能在美国找到研究他们几十年的资深学者。这给美国的带来的优势是,他们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可以找到充分的信息和学理依据,这可以进一步巩固美国的话语权和在世界的影响力。反之,就如 @赫连镜繇 所说的一样,国家要搞一带一路了,结果发现想要做决策,都找不到多少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相关的专业人士。这可能才是中国跟英美差距最大的地方。
中国的本土哲学荒漠化,顶层架构缺失,传统文化则被高高挂起,导致文科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内生性的共鸣和影响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个心怎么立?这个命又该怎么立?文史哲知识精英自己都没整明白,如何传道受业解惑?
现在的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渐被理工科知识分子主导,文科知识分子陷入尴尬的失语状态。当然这不是什么坏事,理工科知识分子有了自己的理论武器,文科知识分子也要找到自己的理论武器
文科本来就是精英教育。中国文科教育失败的原因就是扩招。
比方说历史和古汉语,这种东西存在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成败。对于企业管理,治国理政都有帮助。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不是领导。
地理也很有用,对于指导国家农业生产,探究因冰河期导致的王朝兴废。因为地理产生的各种民族文化,都非常有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农业部部长。
经济学和金融学也很有用。假如你有一个亿,金融知识可以帮你赚钱。但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一个亿。
可以看看王小波的《青铜时代》,虽然王小波不在了,但是也算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