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果有一个给基金委提建议的机会,青科们想说些啥?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希望基金委在通讯评审阶段不需要申请人提供纸质版标书,尤其是面上项目的申请。报送纸质版标书劳命伤财,对于评审毫无意义,而且还给予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本人2018年申报的面上项目纸质版标书,在经校科技处送报基金委途中,被人撕去几页纸,导致被初筛掉。


user avatar   AcceSciAndTe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科学态度提一个可行的建议:

四青互斥,杰青、长江、千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以及随后的万人领军)互斥。拿到其中一个,不仅“执行期内”,执行完了也不许申报同级别。不仅是“等中央人才部门的建议”,最好主动提出来。

必要性:

①“四青”在立项时基本都明确说了,是为培养青年优秀学术骨干的。试问“培养”完了还能再“培养”,培了又培,一培再培,没这个道理吧?拿到“培养”经费之后当然应该冲击下一阶段。“大帽子”们同理。

②“互斥”可以把蛋糕做大,给更多人成长机会,同时也不会造成帽子泛滥。现在基本上是青千一年600多,优青400,青年长江300其中理工科大概200,青年拔尖类同此数。2017年的数据优青里有16%是青千,青年拔尖、青年长江则大部分先拿的优青,换句话说一年新增也就1000左右。如果互斥,总盘子至少扩大到1500人,在不需增加任何经费的情况下都能增长50%,同时,总数也只到2017年国内博士毕业加海归总数的2%左右,仍然属于高水平。

③“互斥”反而有助于各部委评选的权威性和指向性。如果让已经拿到的来“滚雪球”,“帽子”里面势必有一个会变成“同级别入门”,很遗憾,优青现在就扮演着这个角色。高一级别的,比如中组部和科技部也好不到哪里,“万人领军”“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现在有多少人提?互斥之后,有了权衡后的“舍”,才有值得珍惜的“得”,评选权威性将大幅度上升,此外各部委还可以彰显各人才计划的侧重点和特色,也帮助人才选择合适的途径成长。

可行性:

毫无疑问地完全可行。

创新性:

填补人心空白,激励青年人才。遍历基金委乃至科技部教育部任何可能的“大动作改革”,只有这一条四青互斥是没有任何可公开的成本与负面影响的。




  

相关话题

  当发现实验室存在「堆放大量易燃易爆化学品」等安全隐患时,应该怎么办? 
  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还要继续吗? 
  如果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被曝光出轨了,该怎么评价? 
  如何研读一篇论文? 
  如何评价方舟子的言论「几百年后学物理者还知道杨振宁,但可能无人知道邓稼先」? 
  俄罗斯科学家成功复活四万年前线虫,相关技术成熟后可能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如何评价昆明六年级小学生陈灵石凭借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他的科研能力如何?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董晨被质疑 24 篇论文造假,本人回应称「基本排除恶意造假」? 
  如何看待「鸡蛋返生」现象?《写真地理》上发表的「熟鸡蛋变生鸡蛋」论文实验是可复制的吗? 
  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让林俊德院士需要在弥留之际还在电脑上整理? 

前一个讨论
假设有一根足够细的刀,这把刀能用来做什么?
下一个讨论
爱学习不爱科研,这是为什么?





© 2025-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