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很容易选啊。
如果是普通人,那么就选1945年当婴儿潮一代,那一代人绝对是美国生活的最滋润的一代。即便放眼美国200多年历史,也是选择1945年出生最合适。
那个年代的美国就是完全的逆内卷化
1945年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在为全世界生产工业商品,GDP比世界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国内贫富差距是史上最低。
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就完全不愁工作。普通技工完全负担地起郊区的房产和汽车,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年去欧洲旅行。工作三四十年的积蓄完全可以安养晚年。而且,1960年代也正是美国大学大量扩招的时候,要上大学比父辈们容易太多。与此同时,文凭还没有贬值。那时的大环境是,不看排名,只要是个大学,有个文凭,就足够在找工作的时候有含金量了。
最直观的可能就是婴儿潮一代找工作有多容易吧:那时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到镇子的主街上,挨家挨户问招不招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工作。而所有大公司也都支持直接Walk in,把简历甩在接待窗口就可以了。这些在今天都是无法想象的。
现在很多美国的年轻人就表示:自己婴儿潮一代的父辈根本不理解当代人是怎么找工作的(需要对口专业、学历要求;网络投递简历、预约面试、好几轮面试等)。婴儿潮一代似乎都觉得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就是懒:只要真诚地去找工作,挨家挨户问,肯定能找到的啊,积极一点就可以了。
比如我之前就在reddit上看到一个美国人发的帖子:
父辈的人根本不清楚我们现在是怎么找工作的。
我有一个亲戚年纪很大。她当年只有野鸡大学的英语文凭,直接去了IBM问他们在没在招聘。IBM恰好有个不知道什么工作缺人,她就地就被录用了。当她退休IBM需要重新招人的时候,她的岗位要求申请人有理工科本科+研究生学历,并且需要工作经验。
如果现在你再和她一样直接去公司前台找工作,你很可能会被那些公司嘲笑。更何况她的简历也不符合要求。
而很多企业家自传,都有提到自己当初是直接走到大公司当场被录取。现在想想其实这可能并没有多了不起,只是因为那时所有公司都这么做而已。
沃兹尼亚克:“我看到今天在苹果公司工作所需的经验和教育水平,我想,'好吧,史蒂夫·乔布斯和我都不可能在今天被苹果录取。'”沃兹接受澳大利亚金融评论采访时说。
正因为1945婴儿潮的那一代美国人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们都真诚地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这种天真又美好的世界观,只能属于他们这种一辈子无忧的一代人吧。
至于后来。美国人口不断增加,今天已经到了3亿。互联网兴起和咨询的流通,也让普通人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大学也文凭越来越不值钱。
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战后红利终被消耗一空,美国又回到了那个二战以前人吃人的社会了。
图:美国1913年-2007年间,最富有的1%的人所占的收入比重。1928年和2007年最高,1976年最低。也就是说,婴儿潮一代人当打之年的时候也是美国贫富差距最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