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四下五转移,三次上马,四次下马,五次转移研发单位。
指标从高空高速变成中空高速,推比从不到6变成超过7,推力指标变,包线变,单位耗油率变——是当年410想让它变的吗?知不知道就一个高速的要求,就能让燃烧室的来流速度-余气系数图决定的富/贫油边界之间的区域变窄多少?
基础研究该搞的还是搞了,地面试车做到试飞前24小时试车,但却没有提到最重要的25个阶段×6小时的长期试车,我怀疑结构完整性试车也没做完整,附件试验就更别说了。
总体来说肯定是有很大意义的,涡扇6当年拿了不少省部级的奖,但是如此频繁上马下马换配装机型改性能指标,就是GE和RR也拿不出来发动机——科研它是个自然规律的事情,不是政治挂帅能解决的,就是政治挂帅,你也得定一个指标之后长期做下去,而不是朝秦暮楚。
说实话80年代用心把涡喷15攻下来给歼10A用,然后在涡喷15核心机的基础上花费10年,到90年代末做一个6.5-7一级推比的伪涡扇/漏气涡喷配装歼10B,零几年的航空发动机状况也不至于那么窘迫,歼10也不至于拖到2004年才开始列装——提前10年服役那是很有指望的。这样说不定09年阅兵就能看到DSI进气道+涡扇10+相控阵雷达的歼10C了。
不过话说回来,涡扇5更可怜,空军本身要一批涡扇的轰5后来又反悔,跑去按照一年30架的速度刷只能扔航空炸弹的轰6白板——然后又花钱弄了个不知所谓的轰6I;强5的鹰击8导弹载机项目被扔远,结果导致在海军主导的飞豹服役之前国内能打防区外武器的只有一个轰6D;涡扇8高空都做了一百多个小时,六个高空试验项目起码做到起动再起动了,因为运10不了了之被下马;涡扇9从76年开始引进,到99年才下决心全面开始仿制,结果居然还要到处去搜刮资料;涡扇10更是研发很久之后分出支线换核心机,然后才成功出了成果。至于涡喷15,那更是仿制完可用又被嫌弃的典范——关键是嫌弃它的空军还是个屁都没有的穷鬼。
发动机搞不出来,歼10搞出来落后,三代机长期不到位,长期以来只有一个二代半的枭龙可用,这项目还不是国内拨款的——这事怪谁?怪中航或者中航发当年下属的那些厂子和研究所?
我看不对劲——如果不是空军拿着可以买几千架歼6和歼7,一百多架轰6白板的大把经费,长期搞不清楚自己是要当国土防空军还是要当陆军的集团军航空兵,在各个项目上朝三暮四,隔三差五改基本技战术指标,导致设计一遍一遍被推翻,80-10年代的航空事业本可能有很多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单说一个轰6D和鹰击6,69年下马,75年又上马,本身70末80初能拿到的成果,活活拖到了85-86年——这个怪研究所和生产厂?过分了吧?研究所和生产厂能决定项目上马下马?
另外——到2020年还在用一二百架的规模拼死列装歼16这种非VLO飞机的空军,我看是死活改不了德性了——美国人买了2400多架F35之后,也就看在波音的面子上买了80多架F15SE啊,空军是觉得自己隐形机储备比美国人还有自信了?
相比抱紧歼轰7不撒手坚持出了成果,90年代就知道负责组建展望先进装备技术的研究中心,硬顶着中央把航母买回来白手起家组织起舰载固定翼航空兵的海航,那我还真不得不说一句——救国还是得看海军航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