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警告!以下地图中所画颜色地域均为大概范围,并不精准。地图源自谷歌,颜色为我填充。)
曹魏在三国争霸中,曹家的大权渐渐被征伐有功的权臣司马懿掌控。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了姓曹的,自己当了皇帝,建了晋国。这个晋国又灭了孙吴,一统江湖。
晋武帝司马炎的江山,是如此的雄壮!
可惜二代名叫司马衷,就是那个问「何不食肉糜」的题主。他娶了个媳妇名叫贾南风,一个傻,一个作。
司马衷是个二傻子,朝政就交由贾南风处理了,贾南风想废了司马家。显然司马家的不愿意,于是贾南风开始杀司马家的人,引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已经够乱了,民间还暴发了蝗灾和瘟疫。
这就给了胡人以可乘之机。
首先是大西晋的北部都尉刘渊。
虽然姓刘,却是匈奴人,是冒顿单于的后裔,先祖因跟刘邦结为亲家,所以改姓了刘。
刘渊自幼学了一身的武艺,热爱科学文化,而且人缘十分好。子承父业当了都尉以后,被成都王司马颖引为外援,司马颖要在中原打下一片天。后来才知道什么叫鸠占鹊巢,引狼入室。刘渊建立了汉国(因为他姓刘),后被改为赵,史称前赵。他亲眼看见了八王之乱中原的情况,觉得应该干他们一发。于是让人招呼匈奴五部人马,高呼「打倒东海王司马越,坚决支持司马颖进中央」的口号,杀过来了。
与此同时,四川也出了大事,因为西北地区连年干旱,百姓只好往南逃难。这里边儿的百姓,包括氐族和汉族。氐族头领李特领着大家跑到了四川,扑面而来的是一通棍棒,官府勒令他们赶紧滚回老家。
回去是个死,留这里也是个死。
横竖都是一死。
但有头领带着闹起来,指不定谁死呢!
就跟着李特他们闹了。
他们在绵竹起义,李特死后,他的儿子李雄继续战斗,率领起义军攻占了成都,建国为成汉。
当前赵大军进击西晋首都洛阳的时候,刘渊已经病死,刘聪即位。南方的勤王之兵要么动都不动,要么来看了一圈儿就给吓跑了,要么就是让人揍了一顿,遭受了一通毒打,损失惨重,没一个给力的。
于是洛阳失守,晋怀帝被刘聪灌了毒酒死了。在长安即位的晋愍帝下令与前赵决一死战,可惜没人听他的。
只能投降。
西晋灭亡。
晋愍帝被俘之后,被封为怀平侯,主要负责在宴会上给刘聪倒酒、夜里端尿盆儿的工作。
后来刘聪觉得没意思,就把他杀了。
西晋的司马氏宗族,琅琊王司马睿到了江东(古称江左),建立起新政府,唤作东晋。
原西晋的西北方向,是凉州。凉州刺史名叫张轨,西晋灭亡后,此地被前赵阻断,绝断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继任,等西晋灭亡后,继续沿用晋愍帝的年号,说是晋国的人,实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史称前凉。
晋怀帝没死的时候,大北方的鲜卑部落的拓跋猗卢被封为大单于,封代公。等到晋愍帝时,给他封了代王。你也知道,这个晋愍帝已经没什么能力了,代王自成一国,称为代国。
前赵有位猛将,名叫石勒。
这个石勒,是羯族人,很猛,帮前赵打西晋,歼灭对方主力、破洛阳的就是他。后来势力坐大,忽然宣布不跟着前赵干了,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直接登基了,自建一国,史称后赵。
石勒自然是非常富有权谋的一个人,但十分凶悍变态,后来继位的石虎更加变态,石虎的儿子石邃将祖辈的变态发挥到了极致。
谢
@始觉春空,貌似看见早期有个豆子的答案,但是没说五胡的由来。其实一开始被邀请答这个问题我也在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把这么乱的一段历史给说明白,所以回答的比较晚,不过还是在这里说下吧,也希望大家指正以及支持。(转载本回答中的图需私信,终于在早晨更新完了)
我们都知道三国最后归于司马家的晋,可是仅仅30来年,这个晋就宣告毁灭,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前后都是大分裂的短暂大一统朝代。随后北方就开始了波动的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十六国其实是承接三国,甚至对后世影响远远大于三国的一个时代,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段历史成为了相对冷门的一部分,也远远低于三国的知名度(种种原因里,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是个民族争斗,丧失“礼”“孝”,以下犯上亲子残杀的时代,再看看今年的春晚,大家懂的)但是可能大家不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大量典故、成语、俗语都是来自于这个时代,我们很多意识观念也来源于这个时代。所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混乱的时代,一起梳理这个混乱的时代。
一般受到支持比较多的一个说法是,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在间冰期青藏高原边缘游牧的古羌人,后来由于华北平原洪水的逐渐平定和青藏高原的环境逐渐恶劣,祖先分道扬镳,留在高原的成为了我们现在周知的“西羌”(羌族、藏族、彝族等主要祖先),进入平原开始大规模农耕生活的,就是“夏人”,也就是我们。
西羌其实曾经大量的夏人生活在一起,总的来说我们也一直保持着一个较为松散的联盟状态,可是一切都随着春秋战国的到来而改变了,这群以夏人为主的国家,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无差别的攻击同化周边的游牧民族,夏人终于从区区之地发展成了秦统一之后的当时的超级帝国。
所以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发展起来的开端,就和战乱、和“蛮族”有着不可避免的关系,这也就是我们要说“五胡十六国”这段历史的原因。
随着秦的昙花一现,市井出身地痞一样的刘邦当上了皇帝,这个在以长江支流“汉水”命名的小地方“汉中”的汉中王,让他的王号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名字。一般说道“汉唐”,人们都会有这种“中国历史骨干”的感觉,其实也确实是,汉唐造就了这个国家一脉相承的管理模式,还有几千年版图的基础,那么如果说五胡十六国塑造了唐,那么塑造了汉的前期历史在这里也应该说下。
图 这个时候的世界情况
结果随着文景之治,汉武帝这个BUG登场了,东边一路杀到了朝鲜,吓得鲜卑和乌桓也不敢轻举妄动,西边一路杀到河西走廊,直接断了匈奴这两个刚收的小弟,就这样,连年征战的汉家将士,在汉武帝的布局下,把匈奴搞的“单于远遁,漠南无王庭”,随后乌桓被汉人内迁,成为了汉人的职业打手。
但是匈奴毕竟是匈奴,这么大个家伙是打不死的,所以汉武帝搞了个受饱受当时的酸儒诟病的行动,攻击中亚的希腊化国家——大宛(现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这其中拥有着汉人成千上万的牺牲和白种人国家一个一个的被屠杀,终于在耗尽国力的情况下,整个西域的白种人国家归顺汉,匈奴彻底成了个被反包围的瓮中之鳖。
图 控制“两个走廊”以及棕色模块的汉,彻底包围匈奴,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汉,从一个王朝彻底的成为了一个民族的代号,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无论什么人什么民族,都想打着“汉”的旗号,只要打着汉的旗号,就会成为“正统”一样的存在。
可是匈奴的厄运还是没结束,到了我们东汉的时候,匈奴彻底分裂,呼韩邪的孙子日逐王比南迁投靠了汉朝,蒲奴单于留在漠北(蒙古高原),这也就是南北匈奴大分裂。
当然了,和我们的同族兄弟生活在青藏高原边缘的西羌也没闲着,他们深入到昆仑山一带、青藏高原内部以及四川西部的大片土地,这也就是我们后来广义的“羌族”。其中的一支“发羌”也是我们现在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在这个区域还一部分留在青海甘肃四川周边(也就是四川广元甘肃天水一带)的百濮土著部落,和羌人混杂在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氐族”。
图 氐族分布区域
但是我们别忘了鲜卑乌桓和匈奴也是仇恨大大的,这哥俩本来就是因为匈奴才分裂的,结果匈奴也等于间接被汉人拆开了,所以汉人就很坏很坏的利用了这四个部门之间的矛盾,一直利用南匈奴对抗北匈奴,结果鲜卑也和北匈奴好一阵打一阵,而乌桓亲汉基本上和南匈奴的状况差不多,所以北匈奴的情况越来越不好,最终——燕然未勒归无计,北匈奴燕然山(现在蒙古国杭爱山)大败,随后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进入康居(现哈萨克斯坦)直到百年后,匈人横扫欧洲,但是这两个民族的关系现在争议也很大。
乌桓当年一直和袁绍的关系很好,那么自然,我们的曹丞相自然也不会善待袁绍的好基友乌桓们,丞相跑到了碣石,也就是现在的秦皇岛一带,吊打乌桓,从此乌桓基本就以汉人的一部分存在了。
随后还搞了个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所以鲜卑就更肆无忌惮了,随着北匈奴的彻底倒台,鲜卑从东北那嘎达进入蒙古高原,其中势力最大的两个部就是“慕容部”和“拓跋部”,拓跋部控制了原来匈奴的老家(现蒙古高原),这也就是后来的柔然,而剩下的慕容和拓跋也进入到了汉人的边境,等到了三国混乱,他们也就逐渐渗入进来了。
所以这是个曹操大开花的时代,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了曹丞相的内部,可是随着曹操一死,三国局面形成,等到司马篡权,就开始有民族矛盾的萌芽了,但是不明显。
但是司马炎指着归命侯的椅子说,你可来了,我这个椅子可是为你留了好久了。结果孙皓来了一句——我在江南的那个椅子也给你留着呢。
反正不论真假吧,仅仅30来年,司马们就丢掉了天下皇帝的椅子,成了第二个东吴。
总之就算后人故意抹黑,这货的智商也确实是太低了,最后老婆贾南风专权,贾南风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小弟贾逵的孙女,这人的专政和对司马们的排挤,加上弱智的皇帝,直接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八王之乱。
我先上一个图,之后讲到五胡十六国会很多次用到。
图 中国的模块,五胡十六国也可以大致看成这些模块的交流碰撞,先解释下,北边的三个大家伙不说了,都是外族为主的模块,也就是曾经匈奴控制的三个模块。橙色模块很类似当时袁绍控制的模块,以现在的河北省为主体,以一个“辽西走廊”和东胡模块相通。和它对称的黄色模块,就是河西走廊模块,和西域模块相通。中间的关中和并州别看小,这可是当年的秦晋旧地,战斗力强悍而且富裕,汉中(夹在巴蜀和关中中间)巴蜀模块也随着蜀汉的经营,成为较为发达的地方,只有江南模块,这个是战国楚国的地盘,也是后来三国吴国的地盘,这个地方发展的较晚,虽然很大,但是仍然比不上北方的。——这么说吧,只要谁掌握了两个以上的区块,就会造成较强的情况。
好了,八王之乱这里就不多说了,毕竟主题是“五胡”十六国,总的说下,这次内斗的结果就是,只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成为了这场动乱的胜利者,其中更是司马颖地位最高,作为皇太弟把持政权。
结果东海王司马越还是很不满,他趁着司马颖返回邺城的时候,集结了些支持自己的人,就去“挟天子令诸侯”去了,不过这货可不是曹操,根本就没这两下子,随后就被司马颖吊打,司马越逃回封国郯城(山东)。
结果这一下战火就又点燃了,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和刺史王俊又开始反扑司马颖,就因为怕打不过,还把乌桓和鲜卑给叫上了,这种引狼入室的事情汉人也不是第一次干了(比如周幽王与申候),当然了之后的一千多年又没少干。
好了这边已经说到司马颖被联系了乌桓鲜卑的东海王系搞的焦头烂额,名义上还是司马颖小弟的刘渊表示要回去集合在并州(山西)的匈奴五部来对抗鲜卑乌桓,结果刘渊基本就是说的好听没怎出力,司马颖被吊打之后反倒逃到了关中,这一下刘渊更表示呵呵,直接就反了。
我估计当年被白登之围的刘邦要知道当年嘲讽他的匈奴打着汉的旗号在造反,肯定会气的活过来,不过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我们这个民族能被称为“汉族”,真的离不开汉的深远影响。
按理说匈奴都造反了,我们的司马们应该不内乱了吧,还真不是,人家“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没有停止内斗,结果也真是祸不单行,后院又起火了,巴蜀又乱了。
巴蜀的老大益州刺史叫做赵廞(音辛),这货和250皇帝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是亲戚,结果这时候正好八王之乱了,贾南风被杀,赵廞干脆直接也造反了,李特就跟着赵廞在巴蜀当起了地头蛇,逐渐壮大了势力。
结果赵廞这货也真是个小人,因为嫉妒李特的弟弟李庠,给人家弄了个莫须有给杀了,结果赵廞不仅仅小人还二百五,这人杀了李庠却没卸了李特的兵权,李特回到绵竹,毕竟和赵廞混了这么多年了,什么弱点不知道,一路下来杀到成都,赵廞跪。
后来毕竟还有个朝廷呢,河间王司马颙派人讨伐,领头老大罗尚作为先头部队和李特打了很多场都一直输,最后趁着李特让流民分散出去吃饭的时候(大吃国啊),大举讨伐,李特跪。
随后李特儿子李雄上位,切断罗尚粮道,罗尚跪。李雄又给自己加了一堆乱七八糟的封号,废除晋的法律,306年,称帝,国号——大成(由于后来改成了汉,所以也历史上也叫成汉)
这些少数民族打着汉的旗号各种独立的不亦乐乎,我们的司马们,还在内斗啊,根本停不下来啊。
可是八王之乱结束了,晋朝的椅子也要没了,刘渊的匈奴部队一步一步蚕食了并州,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把晋朝推向了深渊。
石勒作为羯族人,地位在五胡里都是最低的,最落魄的时候就是个农奴,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不过根据中国史书的尿性程度,也是记载石勒出生的时候天上的白气降落到他家院子里。后来也是参与了那个被内斗折磨的够呛的司马颖的部将公师藩的军队,好基友汲桑给他起了个石勒,才算有了名字,结果后来好基友被杀,司马颖也被吊打,石勒又走投无路了,这时候正好看见了刘渊大哥风头正盛,自己和他又都是胡人,所以就开始抱团了。
刘渊正是缺人的时候啊,管你白种人黄种人,直接拿下,结果石勒应许了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当间谍去,也就是说石勒不仅仅是个武力加成很高的人物,还是个智力点数同样不俗的。
我们看下这个时候的形势。
图 这个时候除了巴蜀的李雄、并州的刘渊,大部分地方还是在司马越手里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些胡人汉人好东西没学到,但是争权内斗学得比谁都快,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匈奴的汉估计迟早要完。
就这样,司马睿逐渐在南方立稳了脚跟,而王导也因此得势,王导的王氏和后来的谢氏(比如谢灵运),被称为王谢,逐渐成为汉人最大的两个门阀集团。
不是有这么个诗么。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 王长贵和谢大脚(对了,乡村爱情里面的人物姓氏,非常类似两晋的士族门阀)
而刘聪在位期间,石勒的作用就功不可没了,前面说的那个王导的哥哥王衍在司马越死后控制政权,结果领着几十万人撒腿就跑。最后被石勒在苦县全歼,拿下洛阳后,石勒继续搞定青兖。晋愍帝在长安负隅顽抗,让江南的司马睿、刘琨搞定石勒。结果人家司马睿才不帮你这个破鼓万人捶呢,不知道我们司马家不认亲的么,直接抗命不遵。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匈奴的汉几乎统一北方,318年,司马睿在江南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晋的开始,就像孙皓说的,江南的这把椅子,终于跑到了司马的屁股上。
图 东晋、成汉、汉并立,其实还挺像三国的,仅仅37年,我们就回到了类似三国的状态,司马们真的是让人没法吐槽的一个政权。(当然了,其实这个时候还是有一些晋的残余势力的,后来基本都被石勒消灭了)
刘聪不久之后死了,随后当年和刘渊打天下的养子刘曜篡权得位,更改国号——赵,所以刘渊的汉也被称为汉赵,那么一直并肩作战的石勒当然不会鸟你刘曜,说难听点这天下一大半都是人家石勒打下来的,随后也独立,国号也是赵,这就是十六国里的后赵,北方就这样又分裂了。
刘渊带领的匈奴,挑起了胡人反抗汉人统治的第一步,这之后就是神奇的连锁反应,但是胡人的局限性又导致了他们一直很难长久控制这个发达的区域,并且游牧民时代的内部混乱情况比起司马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 石勒后赵统一北方之后的情况
石勒之后儿子石弘继位,可是侄子石虎基本上就是个太上皇,石弘和他爹比也真不是一个等级的,所以石虎废掉太子,这之后一切都变了,石虎以及他家人这个人的残忍程度,已经不能说是人了。
我觉得五胡十六国的历史没法宣传,石虎他家人算是首功了,首先说下石虎能力吧,石虎灭掉了鲜卑的段氏,最后意图去攻击鲜卑慕容部,最后无功而返,但是应对鲜卑的一系列战争中,养孙石闵十分骁勇,石虎很喜欢这个小伙砸,但是这也为后来的波动埋下了伏笔。
随后石闵更改国号——魏,并且恢复自己的冉姓,这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冉闵的——冉魏。
皇汉们一般看到冉闵几乎都会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因为冉闵基本把当年石虎在汉人身上干的事情,在胡人身上全干了一遍,这下北方的恐怖已经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了。
鲜卑慕容部建立的这个新王朝,就是后来我们看天龙八部里面慕容复非要复国的那个——燕(慕容复那个时代唐朝都灭亡了),为了区别,我们叫这个王朝前燕。
苻健在关中联系了不少羌族氐族大酋长,势力不断强大,逐渐控制了现在陕西大部,和前燕东西分庭抗礼,这个时候,南边的东晋也终于出现了个能人——桓温,这是南方少有的逆袭时代。
347年,一直笼罩在巴蜀的成汉,终于被恒温灭掉,东晋统一南方,那么剩下就是北伐了。
图 东晋的暂时崛起
苻健死后,儿子符生继位,又是桓温,进攻羌人大首领姚襄的时候各种胜利,最后姚襄又被前秦趁火打劫击败,弟弟姚苌归顺前秦。不过没多久,苻健的侄子苻坚通过政变上台,这人太有名了吧。
而前燕的皇族慕容垂也收复了大量中原土地,但是却一直被慕容部内部排挤,最后没辙,竟然跑过来投奔了苻坚,这样一来,前燕就成了个大废物了。苻坚重用汉人王猛、氐人吕光,随后不仅仅消灭了符家内部的反叛势力,还灭掉前燕的慕容们,顺便搞掉了一直毫无存在感的鲜卑拓跋部的代国。同时吕光被苻坚派去消灭西域,吕光一路杀了过去,灭了一直存在在西域的张氏凉国,前秦就这样统一了北方,并且一路深入,把东晋搞的都快灭国了。
图 崛起的前秦
这下苻坚已经自我感觉良好到一定程度了,非要灭掉东晋,一开始王猛还能劝一劝,后来基本就是谁劝都不听了,就这样,历史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淝水之战轰轰烈烈的打响了。
东晋听说苻坚要打过来,直接都要吓死了,这是我们王谢家的谢安原来一直在东山吟诗作对,因为这次事情重新出山开始参与战争,这也就是后来“东山再起”的来源,谢安和谢玄应对苻坚的大部队。
可是苻坚就和当年的曹操一样,没什么对南方的作战能力,加上前秦刚刚统一没多久,内部非常混乱,这群没头苍蝇一样的军队被谢安稳扎稳打,再加上这群人对南方情况的不熟悉,不停的被晋军游击偷袭,最后搞得苻坚看见树林草丛都以为是晋军,这也就是“草木皆兵”的来源,等到最后兵败如山倒的时候,苻坚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这两个形容精神奔溃的弱者的丑态的成语就这么出现了。
总之,我们的秦王苻坚,输的太惨太惨了,那么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不久之后前秦就发生了内乱,慕容垂本身当时就是来投奔的,所以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这个时候正好北边的丁零人(上图有,又叫高车、铁勒,是我在好多回答中都有提到的,后来的回鹘祖先)入侵反叛苻坚,在河南建立了割据政权“翟魏”,正好这个时候燕国的慕容们也一个个的跳反了,我们也知道慕容垂毕竟不是一般人,桓温他都不在乎呢,所以就这样慕容垂趁乱夺回了燕国旧地,并且灭掉了等于被自己利用了的翟魏,复国——后燕。
大家有没有忘了当年那个投降前秦的羌人姚苌啊,这人一下子就找到了存在感,趁乱搞掉了我们苻坚大帝的称霸大梦,杀苻坚,自称——万年秦王,羌人第一次当上了老大,这也就是——后秦。(对了说下,后来姚苌这支羌族就是现在云南丽江纳西族的祖先,不过这是后话了)
后凉加大了整个西域和内地的交流,吕光十分善待龟兹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佛教就是在这个时候迅速发展起来,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字,也是鸠摩罗什翻译过来的。
后秦不断在中原经营,虽然肯定不如前秦那么厉害,但是也算稳住了一席之地。可是慕容家的这些燕们,可就没那么省心了,本来慕容垂就没安顿好乱七八糟的慕容们,所以一开始内部就很混乱,尤其是慕容泓,两方就征战了很久,只不过后秦也一直对付慕容泓,所以这个号称“燕”(不属于十六国)的政权就这样被瓜分了。
可是谁都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的鲜卑同胞,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拓跋部崛起了,这个号称魏的国家,也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慕容的燕们,拓跋珪不断骚扰后燕。
395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进攻拓跋珪,本来慕容垂很支持拓跋部,甚至还支持他灭掉内部的独孤部,但是当年鲜卑宇文部其实是和拓跋部很好的,但是却被慕容部吞掉了,反正这笔乱账是很烦人了,两方开打,拓跋珪这人确实是个战略家,深谙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等这样的战术(╯‵□′)╯︵┻━┻。最后我们的战神慕容垂的大宝贝慕容宝被打的找不到北,这也就是历史上的参合陂之战,细节这里就不说了。
这样没多久慕容垂也挂了,慕容宝继位,但是他看见拓跋珪大大就害怕啊,397年,拓跋珪直接进入了冀州最薄弱的地方,后燕硬是生生的被砍成了两半,山东一带,慕容宝的叔叔慕容德在南边称王,这也就是十六国之一的——南燕,而剩下的后燕,就在辽宁一带苟延残喘,随后不久,西燕残部,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勾结高句丽(注意不是高丽,是扶余人)搞掉了后燕的最后一个皇帝慕容熙,这也就是——北燕。上一个图大家就清楚了。
图 被“拦腰折断”的燕国
从此之后慕容家就一蹶不振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拓跋珪的北魏,控制了北方的东部。
而匈奴还有个北边的部门叫做铁弗部,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大同),登基称帝,不断攻击周边部族,后秦也节节败退,势力大大减弱。老大赫连勃勃被势头正盛的拓跋珪一直吊打,最后跑到后秦的北边,建立了个神奇的国家——自称夏后氏后代的夏,要不说这些人,一开始也就是汉,后来就是秦,最后夏都搞出来了。
这个夏是匈奴人的,所以也叫胡夏。
所以我们看下这个时候的情况。
图 前面说的 十六国末期的情况
其实十六国里,还有个存在感很薄弱的西秦,这个部族和鲜卑的西支有关,鲜卑大酋长乞伏国仁在后秦的西边也就是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这个小政权,被正兴盛的后秦皇帝姚兴吊打灭国,但是随着后来后秦内部和所有胡国政权一样的内乱,最后导致西秦趁机西迁复国,414年,西秦灭掉了同族鲜卑秃发(拓跋)部落的南凉,算是小小的兴起了一下。3年后,北凉灭掉了兴盛一时的西凉,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西秦和北凉控制了西部地区,而这个时候,南边东晋的门阀政治实在是乱七八走挺不住了。
这人实在太有名了,故事也太多了,总之这里主要讲北方,就不说刘裕的传奇经历了,刘裕打着东晋的旗号剿灭了桓玄,并且顺势一路向北,灭掉了在山东垂死挣扎的南燕慕容们,后秦因为内忧外患越来越衰落,最后被赫连勃勃的胡夏和刘裕夹击,彻底灭亡,刘裕就这样几乎控制了东晋的所有权利,就这样,南方也要换新天了。
420年,刘裕篡权,登基称帝,改国号宋——东晋彻底灭亡。
北魏也在北方抓紧了机会,北魏的又一个神人,423年,拓跋焘继位,拓跋焘和刘裕一样,灭掉了苟延残喘的北燕,至此所有的燕都被拓跋鲜卑灭掉,自然,拓跋焘就把目光面向了胡夏。
胡夏其实是命太好,一直在中间捡了便宜,北魏这个时候在东边的华北平原经营太久了,国力已经不是胡夏这种高原政权可以比的了,就这危急存亡之秋,胡夏还在搞废立太子这样的内斗,431年,胡夏还是回光返照的灭掉了西秦希望战略转移,但是还是摆脱不了最后的悲惨命运,同年,胡夏灭亡,赫连一家身死人手。
那么这样,北凉的灭亡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了,439年,北凉灭国,北魏统一北方。
图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统一南方(450年,刘宋控制的山东也被北魏拿下)
这个时代有着太多的野蛮、杀戮,也有着太多的英雄、豪情,我们仿佛宿命一样的进入这个大洗牌,只是为了,能有那个盛世的来临,也正像那个盛世的缔造者们一样,半胡半汉,半刚猛半柔和。
在真正的包容之前,在真正的繁华之前,或许纷争和堕落,都不是偶然的。
感兴趣的可以看下几个和这段历史有关的,最近受到了关于那个五代十国问题的邀请,我自己理一下再写,但是那段“第三次大分裂”,和这段对比起来,看似相似,又好像相反,总之,敬请期待。
如何根据地理和文化介绍中国的地图? - 安森垚的回答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没有出现过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这种妄图征服全球的帝王? - 安森垚的回答最后也说句吧,统一不易,稳定不易,和平不易,珍惜和平的日子,只是单纯的祈祷,天下能少有战乱和纷争,因为都头来又是个圆。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
另外,南亚人是非常非常喜欢取经名的。这也是一个地域特色了。
我们评价孙中山,要看其主流,不是说孙中山不能批评,他犯过不少错误,有过很天真幼稚的举动,孙中山自己承认,由于北洋军阀的存在。去一清朝,特生出无数之强盗,而民越发不聊生。孙中山团队队伍建设一直都很捉急,孙中山在招收追随者的时候,考虑理念的因素不多,更多的是江湖义气。是是否给他金援。孙中山在他的追随者里,真正跟上他理念节奏的并不多。孙中山是革命的,但是方法不对,历史证明也不会成功。所以,孙中山的革命从头到尾是一种孤狼式的,缺乏严密根基的革命。最终自然不能成功。
但是他率先倡导革命,最终促发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制度,他坚持维护民主共和之法,同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宣传救国理念,也曾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腐朽,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虽然在手段上是极为幼稚的,但在理念上相对是最先进的。这才是正面的主流,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宣传成什么忘恩负义的小人,嫉贤妒能的政客,终究不登大雅之堂,某些孙中山黑子一提大月薰我就知道,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其实不过是人家断章取义,故意拼凑的所谓史实,根本无法放到当时的近代历史的大背景去看,反而纠结一些具体细节。甚至从婚姻、男女关系角度去解构大历史。这都是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使用的可笑手段。
以孙中山这样的家庭背景,根本用不着去冒着极大风险去闹革命,他哥哥在旧金山是有土地的资产阶级,他又是学西医的高级人才,在那个社会的普遍贫困的海外华侨里他仅凭这一点足够成为中产以上,仅凭他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毁家纾难,首创革命,推翻腐败的清王朝,足够称为一代伟人。
这里只提一点,似乎译者把女主角名字改了。本来叫小林绿。
学生名簿をくって六九年度入学生の中から「小林緑」を探しだし
而译本改成了小林绿子。
咱不说尊不尊重原著的问题。这样改似乎不太符合日本人起名字的习惯。
事实上日本女性人名很少读音有八个音节的,一般最多七个音节。
男性偶尔有八个音节的,比如小泉纯一郎(ko i zu mi jyun i chi ro)。但是女性似乎是没见过。
译者应该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女主姓小林,所以她就不能叫绿子,小林(ko ba ya shi)绿子(mi do ri ko),比绿(mi do ri)多了一个ko,但是这个名字就变得很难听了。
如果她姓氏的读音是三音节,那样或许可以叫绿子,比如铃木(すずき)绿子、木村(きむら)绿子之类的。但是小林绿子真的不太合适。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大家发现有八音节的女子姓名的话。还请纠正一下。
这里只提一点,似乎译者把女主角名字改了。本来叫小林绿。
学生名簿をくって六九年度入学生の中から「小林緑」を探しだし
而译本改成了小林绿子。
咱不说尊不尊重原著的问题。这样改似乎不太符合日本人起名字的习惯。
事实上日本女性人名很少读音有八个音节的,一般最多七个音节。
男性偶尔有八个音节的,比如小泉纯一郎(ko i zu mi jyun i chi ro)。但是女性似乎是没见过。
译者应该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因为女主姓小林,所以她就不能叫绿子,小林(ko ba ya shi)绿子(mi do ri ko),比绿(mi do ri)多了一个ko,但是这个名字就变得很难听了。
如果她姓氏的读音是三音节,那样或许可以叫绿子,比如铃木(すずき)绿子、木村(きむら)绿子之类的。但是小林绿子真的不太合适。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如果大家发现有八音节的女子姓名的话。还请纠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