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东亚的工业化探索成功了,而中东的工业化探索大都以失败告终? 第1页

        

user avatar   magna-car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一遍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你就明白了,最让精神阿拉伯人劳伦斯绝望的不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也不是英法高层的狡诈,而是阿拉伯人的分裂,这些人在劫掠了战利品之后就开始盘算着回家,攻下城市除了吵闹分享战利品,丝毫没有治理城市的能力。

中东世界里的失败国家太多,因为在这些国家,对宗族/部落忠诚的力量一直顽固地延续着,这就意味着国民只能信任自己部落里很小的一群人。如果凝聚人民的力量仅仅是亲属关系,而不是共有的价值观,就无法建立强大、不依赖个人、以功绩为基础的国家体制。

欧洲和中国花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了这种转变,而且成功了。如果中东国家在面对极端组织暴行时无法克服部落纷争和宗派分歧,那么他们的未来就不会有光明。

正如劳伦斯苦心告诉谢里夫·阿里:

Sherif Ali, so long as the Arabs fight tribe against tribe, so long will they be a little people, a silly people, greedy, barbarous, and cruel, as you are.

(谢里夫·阿里,只要阿拉伯人继续陷入部落之间的对抗,他们就是一个渺小的民族,就会像你一样贪婪、野蛮和残忍。)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因为连基本稳定的政治环境都没有。


库尔德人,人口3000万。一战期间带英许诺他们只要造奥斯曼的反,事后就能独立。

结果奥斯曼虽然垮了,但土耳其猛男凯末尔获得苏俄援助,一战后还能爆锤希腊,把原本有库尔德自治可能的《色佛尔条约》扭转为绝无可能的《洛桑条约》。

以分布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为主的库尔德人开始了漫长的造反史,从1919年到今天。现在好不容易在伊拉克境内有自治区,但多方死亡了至少20万人。


北也门,奥斯曼垮了的时候就独立了(1918年),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埃及的阿拉伯猛男纳赛尔高举泛阿拉伯主义大旗,62年直接影响了北也门的政变,军官们推翻了王朝统治。

大英和沙特支持保皇党,苏联支持新成立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内战爆发。

62年打到70年,伤亡10万。

对了,南也门86年也爆发了内战,1.2万人死亡;94年南北也门再爆发一轮南北内战,死亡近万。

接着是00年到现在的也门内战,南与北,什叶派与逊尼派,死亡过10万。


80年起伊拉克与伊朗的两伊战争,死亡过百万。而伊拉克内部已经在长期镇压库尔德人和逊尼派,伊朗内部也经历了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两次严重动荡。

以色列就不用提了,独立日战争六日战争赎罪日战争,基本全程处于临战状态,小型军事摩擦没停过。

塞浦路斯有土耳其族分裂,阿曼有部落对外国石油公司的叛乱,黎巴嫩有基督教长枪党。

约旦这个圣裔王国都和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交过手。

至于叙利亚内战、埃及的茉莉花“革命”乃至整个北非的阿拉伯之“春”、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懒得算了,算不过来。


工业化最最起码的基础,就是一个稳定的环境。

先不说市场从哪来,单单讲生产制造本身,就需要稳定的原材料、稳定的工人、稳定的生产环境、稳定的物流。

国家有钱也有意愿去投资工业化,只是一个起点(像沙特这种得国不正的极端主义部落国连工业化的意愿都没有)。

如果没有稳定的环境支持工业化的投资持续变现,转化为收入(制造业)和可提升国家整体收益率的基建,那么没有国家能受得了持续庞大的亏损。

你咬咬牙花大价钱建了工厂买了设备培训了工人,结果两年后厂子被炸了工人被突突了。就算你是国家采买行为能够保证订单,你也受不了这些沉没投资的持续失血。

还不如把钱发了,或者干脆自己分了。

工业化,粗暴地说就是重投资形成更高的效率,并期望未来获得长期更高的收益。如果效率和收益都反复被打断,那你的重投资咋办?

老是打水漂,国民都受不了,合法性都没了。


中东的悲剧,就是资源太多交通位置太好,离强权又太近。

老欧洲殖民主义后留下了一堆虚空诞生的国家,大量民族宗教不同的人被强行捏在一起,重要的地缘和资源又使得外部力量有着强烈的干涉意愿。

自己要消化这些内部矛盾,和平无外力的状态下可能都得上百年。现在和平么?无外力么?

本身是一个强行挤压而成的火药桶,外面还要一堆人在扔火柴进来。甚至点个蜡烛(以色列),甚至直接放把火(美帝)。

现在还到了资源买办主义下的人口大爆炸,矛盾愈发尖锐。二战后中东也就1亿人左右,卖油换粮食不搞工业化憋到今天,快4亿人了。

现在谈工业化已经太晚了(除了长期算稳定的伊朗),还是谈点和平,谈点防止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吧。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成为工业大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先要成为农业大国。

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

在19世纪后半叶开始加速发力的美国、德国;

1920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下搞五年计划的苏联;

20世纪的日本

1950年后的中国大陆

1960年代开始创造“汉江奇迹”的韩国

…… …… ……

…… …… ……

这些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典型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本身的农业基础都比较扎实,农林/农牧/大农场规模化生产都非常成熟。

本国成熟的农业生产,为本国的工业提供初级原料;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为工业大生产提供廉价劳动力。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这是常识。


而在近现代史上,中东地区的农业基础是很欠缺的,农业社会文明并不发达。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的主要人口民族是阿拉伯人(当时还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我就以阿拉伯人的社会发展情况,来简单说一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时,阿拉伯人遍布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黎凡特、北非等地。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和英国、法国的殖民入侵。

上述各地的阿拉伯人,社会发展极不均衡。

当时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和黎凡特(包括今天叙利亚、约旦、以色列、黎巴嫩、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社会,是最发达、最开化的。原因有二:

1、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丰富,植被覆盖率更高,自然条件相对而言更适合农耕,当地的阿拉伯部落大都从事小麦种植、种桑养蚕和手工业。你没看错,就是养蚕,叙利亚不仅在19世纪末是中东地区的生丝出口国,还长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粮食出口国。叙利亚的传统冶金业也很发达,大马士革刀那是赫赫有名。

2、黎凡特地区,有一个很特殊的城市——耶路撒冷。

这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共同承认的圣城。从十字军东征开始,西方人就很关注这里,到这里旅游、朝圣,经商。因此叙利亚在19世纪就广泛接受西方的投资和文化影响。

当地的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相对更能接受西方文明、社会世俗化,能接受外来事物,象阿拉维派干脆都过圣诞节。

本着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原则,叙利亚和伊拉克,就是中东地区这些阿拉伯国家当中工业化做的最好的(到今天依然如此),但和东亚、欧洲、美洲相比,依然薄弱。




2、要想实现工业化,需要一个统一、执行力极高、政治制度先进的中央政府。

英美德苏中日等国,要么有先进的君主立宪政体+资本主义经济,要么经历了资产阶级暴力革命(英、法、日),要么实现国家独立或统一(美、德),要么有集权专制体制下的高度计划经济宏观调控(苏、中、南韩)。凭借这些政治制度方面的强势,他们成为一个主权独立国家,有一个能高效运行的中央政府,才可以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社会,没能出现这种政治条件。

在1914年,各地阿拉伯还处在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和西方殖民入侵统治下,英法美等国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不允许出现一个统一的阿拉伯民族国家。

从一战到二战结束,中东地区的阿拉伯人,先后尝试过建立大阿拉伯帝国(谢里夫侯赛因,与他的两个儿子阿卜杜拉、费萨尔);阿拉伯联合王国(约旦+伊拉克)、阿拉伯国家联邦(埃及+叙利亚)等等努力,全都失败了

包括伊拉克的萨达姆,他也有着想统一阿拉伯世界,做现代萨拉丁的政治野心的。最后什么下场,大家都看到了




3、充溢的石油资源,阻碍了阿拉伯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20世纪初的西方列强国家,在中东争夺的焦点地区,是叙利亚和伊拉克。因为这两个地区是当时阿拉伯世界里社会最繁荣、最富裕,战略位置最重要的。

至于沙特阿拉伯、卡塔尔这些阿拉伯半岛上的国家,因为当时波斯湾还没有发现石油,反而没什么价值。

在1913年,沙特还是一个游牧经济为主、贫穷、封闭的贝督因部落政权,又处于阿拉伯半岛内陆。沙特国王在当年去找英国人求助,主动请求签订不平等条约,想成为接受英国殖民统治的保护国。英国人都拒绝了。

你这么一个沙漠里靠放牧为生的部落穷国,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我都懒的搭理你。


海湾地区的油田勘探史,是从非阿拉伯人的伊朗(波斯)开始的。1908年前后,在伊朗所属波斯湾沿岸地区,首先发现特大油田。

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油田,是从1928年开始,先从伊拉克发现的,然后才是沙特和科威特等国。

储量惊人的油田,改变了中东地区阿拉伯社会的经济结构。

相对文明、已经有一定工业基础的伊拉克和叙利亚,迅速转向以石油工业为基础的单一“工业化”路线。

而沙特阿拉伯,更是因石油而暴富,1930年代,通过和美孚石油、加州标准石油(雪佛龙)等美国石油巨头合作,出售油田开采出租权,沙特由原来贫穷的游牧经济,迅速转为石油开采。

靠打井采油就能过日子,也就没有推进国家工业化的雄心了。


最近我的两个相关答案: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东亚都是世俗国家,对于基督教文明并不怎么排斥,日本早早提出了脱亚入欧,韩国成为了基督教国家,香港英化,台湾美化,新加坡也向美国积极靠拢,因此能够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而伊教是在基督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宗教角度,它比基督教更先进,更完美,从而更难接受基督教的一整套文明范式,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中国身上,因为我们过去的文明太辉煌,所以在学习西方这个问题上一致很纠结,时而开放,时而排外,但排斥程度还是远不及伊斯兰世界。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中东这个地方自古贫瘠,不合适农耕,所以他们不擅长组织精细复杂的生产劳动,而这恰恰是东亚民族的强项,中国能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工厂,也是得益于强大的组织生产能力。


user avatar   bj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是所谓的榜样的力量。

中东的精神宗主国沙特发现了大量的优质的石油。轻松开采换来美金,吃喝不愁!

而其他的一些不安分的地区,如土耳其、伊朗,搞根毛的土地革命、工业化,再怎么折腾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着?不还是不如沙特和海湾邻国。

他们看来这说明什么?说明再怎么费力气干活也不如好好念经啊!

既然这样,那还搞什么工业化啊!

为什么要和东亚苦逼命一样呢?天天念经地下就冒石油不是更好?!

什么?石油总会挖没?放心吧,只要好好念经,没了石油还会有别的。

什么?为什么埃及、印尼、孟加拉人念经没有石油?那是因为他们念经的方式不对,要像我们瓦哈比一样念才行,别的念经方式都不对,心意不诚。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看抖音,刷到一个中东小女孩说长大之后想当医生,救死扶伤,引发了我的好奇。中东国家人民喜欢学啥专业?找了半天找到一个阿联酋的统计数据。55%的男性选择商科,管理和法律。21%男性选择工科。

在中国呢?这是我根据教育统计年鉴整理的。35%左右的学生学工科,学管理的13%,学法律的6%。工科学生占比高,是中国特色,为中国推进工业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又看了看,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似乎大多数国家的学生都偏爱商科法律胜过工科。


user avatar   eidosp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核心原因是,现在是2020年,而不是2120年。


你要是活在鲁迅先生那个年代,你也会问“为什么日本工业化探索成功了,而中国的共业话探索大都失败告终”?


中国在19xx年也没少出什么“尊孔复古”、“张勋复辟”之类的局部问题,中东也是这个节奏——整体上在各种方式的工业化,只不过我们是TDD,他们是FDD——我们是这十年搞洋务,那十年搞别的;中东是伊朗玩民族工业,沙特玩买办资本主义。


但是如果你是个90后以后的人,可能有生之年也能看到中东成功的工业化,虽然不清楚是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但是眼下来看,中东的工业化很可能是一带一路工业化……


user avatar   john-brown-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太长不看版本

19世纪-一战前夕中东的工业化尝试及其失败原因

  • 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是“第一位领悟到工业革命重要性的非西方统治者“,但他的工业化完全以为军事服务,以军事工业为主,致使1841年埃及军事失败后,绝大多数工业化成果没能延续。随后的埃及统治者没能力继续进行工业化建设,直至1882年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
  • 19世纪到一战前夕这一时期,中东国家无法完成工业化的外因是列强无休止的侵略瓜分;内因则包括四点:本国人口无法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市场,中东缺少对这一时期工业化至关重要的煤,中东缺少为本国工业化提供支持的足够资本,一些中东国家也缺少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战后中东国家工业化的成功与失败

(待更)


#本文所说的”中东国家“一律不包括以色列

第一部分:19世纪-一战前夕中东工业化失败的原因

中东国家工业化的开始: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被评价为“第一位领悟到工业革命重要性的非西方统治者”。至少,他认识到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必须有近代工业做支撑。穆罕穆德·阿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引进西方专业人才,为埃及建立近代化的工程学校以培养工业人才,依靠国家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到1838年时,埃及的400万人口中,有3万人在工业系统上班,对埃及工业的总投资也高达6000万美元。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明显成果,便是使埃及拥有了一支近代化的军队,这一伟大成果直接体现在了埃及征服的广袤领土上——从小亚细亚到苏丹、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到东非的蓬特(大误)。

但穆罕默德·阿里的工业胡改革的致命缺陷是,埃及彼时的工业化完全是为军事服务的。埃及的扩张引起了英国等列强的反对,1841年穆罕默德·阿里遭遇军事失败后,埃及的军队被大规模裁剪,随之而来的就是20年辛辛苦苦建立的工厂——其中大多数为军工厂,大批被关闭、转卖。

穆罕默德·阿里的继任者没有继续将埃及的工业化继续下去,1838年英国与土耳其的不平等条约又使得大量英国工业产品进入埃及(穆罕默德·阿里仍在世时就被迫同意实施此条约,该条约给予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的治外法权,并限制进口英国工业产品的关税在8%,埃及当时名义上仍是奥斯曼帝国领土)。

到穆罕默德·阿里的孙子伊斯梅尔1863年开始统治埃及时,埃及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伊斯梅尔的“现代化”改革虽然也为埃及带来了铁路、电报、现代城市规划、艺术杰作以及炼糖厂,但却没有把埃及建设成工业国家。

伊斯梅尔耗费200万镑(相当于今天的3亿美元)[1]举办了极其奢华的苏伊士运河开幕典礼,重金邀请意大利作曲家创作歌剧《阿依达》。

伊斯梅尔继位时正值美国内战,美国南方的棉花因北方的封锁而无法供应至英国的工厂,这极大刺激了埃及的棉花出口。然而美国内战结束后,“棉花繁荣”终结,埃及的财政很快面临危机—这与伊斯梅尔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即使伊斯梅尔愿意,埃及已经没有从国家层面推动工业化的资金。1878年,债台高筑的伊斯梅尔被迫允许英国人和法国人进入埃及内阁(这在大清最屈辱的时候都是没有过的)。次年2月,伊斯梅尔暗中(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支持埃及军队中的反列强势力,趁军队骚乱(伊斯梅尔之前已经降低过军官的俸禄)罢免了外籍部长,随即引起英法干涉。1879年7月,英法借橡皮图章奥斯曼苏丹之手罢免伊斯梅尔。此时,埃及的债务比1863年伊斯梅尔继位时暴涨了46倍。

伊斯梅尔的下台后,民族主义者、教权分子、自由主义者、军队中的各路势力先后登场,最终导致1882年亚历山大骚乱,英国出兵“护侨”,随后埃及沦为英国殖民地。自此,埃及彻底丧失了通过工业化建立近代工业强国的可能。

19世纪-一战中东未能进行工业化的原因

外因:列强的侵略和干预

西方列强的干预是19世纪中东未能进行工业化的外在因素。英国的干涉直接打断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阻止了埃及的崛起,不仅使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军事工业没能在未来助力全国工业体系的完善,更是间接消灭了大部分穆罕默德·阿里建设的工厂。

奥斯曼帝国所面临的状况更为糟糕。土耳其被迫为英国开放市场,限制进口英国商品的关税,使得英国制成品得以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任意摧毁奥斯曼本就不强大的工业基础。之后奥斯曼尝试多次自救,但无论是坦泽马特改革、青年奥斯曼党的1870年代的政治改革、青年土耳其党上台后的激进改革以及诸多革命,不仅没能复兴奥斯曼帝国(虽然其中的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而且其本身也不存在实现工业化这一目标。

伊拉克和黎凡特的阿拉伯人彼时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与拥有独立军队和相当大的自治权的埃及人不同,作为被统治者的他们没有自身的国家机器,在奥斯曼和埃及试图寻找出路时,黎凡特和伊拉克的阿拉伯基督徒与穆斯林民族主义者正在发展民族主义,试图从土耳其人手中赢得解放。这一时期的黎凡特和伊拉克的阿拉伯人,无论是政治、经济上都没有推动工业化建设的可能。最终,在列强的直接支持下,他们的确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但随后就被赛克斯皮科协定划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更不可能进行工业化探索。

19世纪后半叶的伊朗也在面临英国和俄国的侵略和渗透,尤其是英国从经济上逐渐获得了在筑路、开矿以及设立国家银行的垄断权。且伊朗的现代化改革本身就晚于奥斯曼和埃及,此阶段波斯的救亡运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以抵抗列强侵略和立宪运动为主。直到1908年英国人在伊朗西南部的胡齐斯坦打出第一口油井(此后伊朗石油收益主要流入了英国股东的口袋),伊朗没有像样的工业化建设。

至于同一时期的海湾诸国,此时还是沙漠里游牧的部落,不在讨论范围内。

中东自身的原因

除了列强干预这个外因,中东自身的诸多宏观因素也不利于19世纪-一战时期的工业化建设。简而言之,成功的工业化所需的市场、供应和能源,当时的中东都没有。

1人口不足以为工业化提供足够的市场

首先看人口。即使到了1914年,土耳其仅有1500万人口、埃及仅有1200万人口、伊朗大约有1000万人口,不仅远远少于已经拥有广袤殖民地的英法等全球殖民帝国,也无法和1871年刚刚完成统一、没有多少殖民地的德国的4100万人口相比,连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超过3000万人口)都不如。

这样的人口体量,根本无法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足够大的市场。埃及帕夏或土耳其苏丹的实力有不足以在全球其他人口丰富地区寻找市场—本身连不沦为列强倾销商品的地方都做不到。

2中东缺少当时工业化亟需的煤

其次是能源短缺。尽管今天的中东是世界的加油站,但19世纪的中东却缺少工业化所必须的煤。石油的大规模开发要到一战前夕才会开始—然而那时距中东大部分地区沦为列强殖民地已经不远了。如果说人口只是不利因素,那么缺煤直接卡死了中东想在19世纪进行工业化的出路

3当时的中东缺少支持本国工业化的资本

此外,资本也是极其稀缺的。19世纪的工业化也是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当时的中东偏偏缺少能支持本国工业化的资本。本土具有财富的人也不愿意把自己的财富变为资本投资到工业项目中。除了穆罕默德·阿里,大多数国家机构要么深陷债务没能力顾及投资工业,比如穆罕默德·阿里大手大脚把国家债务扩大46倍的孙子伊斯梅尔;要么缠身于政治,无暇顾及工业投资。

4.一些中东国家当时缺少稳定的政治环境

最后,一些中东国家(奥斯曼帝国)在当时也不具备稳定的政治环境。19世纪以来,奥斯曼前前后后的诸多统治者们大多数时候都不得不将主要精力应对险恶的政治环境,无暇顾及发展工业,马哈茂德二世(1808-1839年在位)忙着清理禁卫军和应对希腊造反,政变上台的青年奥斯曼党忙着立宪和应对列强侵略,被青年奥斯曼党扶上台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中止宪法、解散国会后必须时刻提防刺杀、列强瓜分领土以及青年土耳其党恢复1876年宪法的起义。


第二部分:二战后中东工业化的成功与失败

土耳其:唯一成功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中东国家

土耳其共和国的工业化之路在二战前就已经开始,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图塔克的改革使得土耳其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剧变。凯末尔是亚洲第一位提倡国有制并由国家控制主要生产资料的非***领导人。1929年,土耳其收回《洛桑条约》中失去的关税主权。尽管土耳其当时存在私有制与市场经济,但其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重视工业很明显与苏联有着高度相似性。1934年,土耳其开始了其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来,土耳其在1963年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注意和凯末尔在世时的五年计划相区分),重点发展制造业、矿业和基础设施(和中国的一五计划涵盖领域有高度相似性,只是范围和力度要更小)。

与后来的印度、拉美等诸多试图依靠工业化来谋求强国的国家一样,土耳其实施了”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一种经济和贸易政策,提倡用本国工业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以实现工业化。进口替代的目标包括:一、先在国内生产简单的消费品,替代此前需要进口的同类产品;二、逐渐开始在国内生产更复杂的产品;三、开始出口工业制成品,并继续实现工业化。
—维基百科

在”进口替代政策“实施时期,土耳其的经济规划以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为重心,国内重化工领域由一批大国企掌握。

但土耳其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完成工业化,尽管土耳其的农业利润当时在流向工业,国有银行也服务于工业化目标,但到80年代,农业仍然是土耳其最主要的就业部门。与此同时,实行”外向型经济“的东亚四小龙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自80年代开始,土耳其总理厄扎尔开始经济改革,实施出口导向政策,提升国家经济效率,鼓励出口。这为土耳其后来一些产业的崛起,尤其是强势占领俄罗斯市场的建筑业,提供了基础。

土耳其虽然没能成为工业发达国家,但经过近百年的工业化到了,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发展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强势产业。

建筑业与工程承包

土耳其的建筑业自50年度起步,70年代经济危机使得土耳其建筑业被迫开始投入海外市场,通过利比亚的项目极大提升了自身水平,到80年代,土耳其建筑业已经劳务、分包发展到独立从事大型基础设施项目。90年代苏联解体,土耳其建筑业开始大批进军独联体市场,并向中东、南亚、东南亚扩张。到90 年代,俄联邦及中亚各国对外发包的工程项目一半以上已由土耳其公司所获得。目前,土耳其企业在ENR250中的数量仅次于中国,位居世界第二。

无人机

土耳其的无人机产业具备一定竞争力,常在国际市场取得数额不小的合同。比如乌克兰斥资6900万美元购买6架Bayraktar TB2,突尼斯斥资2亿4000万美元购买Anka-S及配套设施。

这样的国家虽然说不上多强大,但至少已经在工业化进程上了。

不过很不幸的是,在中东,土耳其是一个特例。其他中东国家并没有像土耳其一样走上工业化道路。

(有人看再更)



参考

  • 《中东史》,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 劳伦斯·戴维森,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Re-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since 180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Vol. 12, No. 4 (Dec., 1980), pp. 469-479 (11 pages)
  • Abdullah Takim and Ensar Yilmaz, “Economic Policy during Ataturk’s Era in Turkey (1923-1938),”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Vol. 4, No.4, 2010, pp.552-553.
  • Turkey's First Five-Year Development Plan: An Assessment, Maxwell J. Fry, The Economic Journal, Volume 81, Issue 322, 1 June 1971, Pages 306–326
  •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Privatization in Turkey: Policy, Performance and Reform Experience, 1985-95.

参考

  1. ^ 《中东史》,小阿瑟·戈尔德施密特 劳伦斯·戴维森,剑桥世界历史文库

user avatar   che-quan-wang-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1978年改开往前推,中国这片土地上,大的工业化的尝试,至少有三次,

大清洋务运动算一次,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复兴一次,建国后在老大哥援助下又搞了一次,

三次尝试,切入点不同,也都在尝试解决上一次的问题,但是,工业化的星星之火一直局限在个别城市个别行业,始终未成燎原之势,

其实不光是中国,拉丁美洲,东南亚,甚至南欧一堆国家,在不同时期变着法儿的尝试,要么一开始就不成,要么死在半路上,地球上真正搞成工业化的国家,屈指可数。


为什么?

工业化是要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些西方走过的路,我们都要重走一遍,可以走的更快,但不能跳过。


“我们需要用10亿件T恤,才能换来一架波音737飞机”,至少八零后,应该对早年间这句话还有印象,相似的话挺多,直到今天,主语一换,类似的说法仍然有市场,

但回到20年前,不生产t恤,去生产波音,是靠谱的选择吗?

当年大飞机一波三折没搞成,现如今歼20满天飞,山东号下水,高铁满世界推销,

突然开窍?


咱们是混车圈的,不聊飞机,还是从汽车聊起。


前几天有个问题邀请,原话这样

“19世纪末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起步,为什么汽车工业差距那么大”

我估计提问小哥是这么想的,1931年,张少帅还在东北当家,沈阳就仿制出了民生牌汽车,1933年,丰田喜一郎也就才成立汽车部,那可不就差不多同时起步么。

实际上是完全不着边际,日本汽车行业勉强能算的上的起步时间是1950年朝鲜战争前后,

中国其实晚了太多,建国后苏联援建一汽不能算,甚至上汽大众成立开始生产桑塔纳也不能算,真正能说的上的起点,是咱们开篇提到的,1998年,也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激活期,也就是吉利,长城,比亚迪这批企业扎堆开始搞汽车,也就是合资企业大量出现那几年。


为什么?

想想隔壁村王二狗开始买车,是什么时候。


这东西其实早有人研究的明白儿的,还搞了个经验值,人均1000美元是个线,超过这个线,购车需求就大量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像丰田这种成天研究中国,精的不要不要的公司,挑这个时间点进来,

进来更早的大众,早年桑塔纳卖20多万,也不是卖不出去,谁买?要么公务车,要么非富即贵,普通老百姓那是想都不敢想,这种局限在一小波企业,一小波受众中玩的游戏,不是工业化。

后来为啥敢想了?

1995年中国纺织和服装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从业人口2000万,之后一度干到过剩,1998年中央出面去产能,上海一市压锭70万,

为啥说纺织和服装业呢,因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代表行业,200多年前,英国人起家玩的就是这个。实际上那个阶段,廉价的轻工业品种类很多,其实是想说”血汗工厂”

“血汗工厂”好不好?

”你大爷的你知道你在说啥不?血汗工厂,让你流血流汗压榨你,能tm好吗?”估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样。

但是,在20多年前,在那个阶段,血汗工厂是有意义的,这东西和广大的乡镇企业,把人民中的最广大的那批,对,就是农民,真正动员了起来,拉上了工业化的战车。


这点非常非常重要,重要到可以堪称是工业化的密匙,

说这话估计很多人会站在今天的视角去喷。


反面教材,印度,

一说三哥就想到中必赢那篇,下边一堆人回复,按你那逻辑,三哥家这么多人那不也应该挺牛逼么,

其实三哥家在很多方面确实挺牛逼,一方面印度已经能发射飞船到火星,另一边,却要从中国进口工业机械、手机到灯泡、玩具等更基本的产品,下边最广大那批低种姓人口,完全被抛弃了,

搭不上工业化战车,就不能从中分一杯羹,那就没钱,没钱就没法消费升级,没法消费升级那相应的工业品就没有市场,怎么玩?

你上边那一波人在怎么折腾,始终就那么点人,

有位老哥说的更直接,印度实际就1亿人。


接着上边聊血汗工厂,工人从里边赚到钱,消费需求就来了,这事儿从结婚这事儿上表现的最明显,从“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到后来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再到现在的“车子,房子”,这不是一家一户,是整个中国,十多亿人的巨大市场,

另一边,通过血汗工厂赚到钱的老板们,需求也来了,干啥,升级设备,设备从哪来?这也是个巨大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被催化出来。


说回汽车,在1998年前后,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内发的被激活前,中国的几家主机厂,更像个组装厂,稍微好点的也就是按图加工,

当然可以说没人才,没配套,没高端材料,而且这也是客观事实,

最重要是什么?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汽车这行前期投入巨大,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市场支撑,那会亏的怀疑人生,

合资公司的车型是早就开发好的,一汽捷达的整个工厂当年是直接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威斯莫兰拆过来的,连建厂费用都省了,前期投入少了太多,

但市场一旦被引爆后,那就是另外一码事儿了,这也是为什么到了那个阶段,即便资质都没有,一堆企业拼了命的去搞汽车。

还有个说法,说中国自主汽车也就搞搞低端车,做不出来bba,

其实这话说出来会比较扎心,不是做不出来,是你隔壁村的王二狗买不买的起,自主品牌在各方均处弱势的情况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从市场需求最大车型中分一杯羹,

假设明天,中国人民突然都开的起bba,中国豪车市场达到千万级,国产bba出来会快的超出想象。


user avatar   huang-hong-4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赞同以上所有见解。

东亚很多地方之所以能工业化成功,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中国。

日本为什么明治维新成功?是日本人民族性格很厉害,很先进吗?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在同时期,法国有个传教士,越界传教,还到处挑衅,被杀了。英法态度强硬,结果导致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时期,弱小的日本炮轰英国舰队,英国却摸摸鼻子,给个台阶就下,之后还大力帮助日本建海军,这是为什么?

不就是因为欧美列强对中国很忌惮,非常希望日本能顺利完成改革吗?

不就是日本改革成功,国力多少会强一点,对大清绝对是种掣肘吗?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东亚的庞然大物,日本就变得毫无利用价值,英国被日本人炮击后,还会客气吗?早把日本打成狗了。

二战之后,日本一片废墟,如果没有朝鲜战争,没有美国为了紧急应付战争而下来的大批订单,没有这种“特需景气”,日本只怕会一蹶不振,成为最初盟国领袖们商定的那种国家:农业国。

日本之后欣欣向荣,不就是因为中美在东亚对峙吗?

等中美不那么对峙了,美国不是立即拿日本开刀,要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了?

韩国也是如此,刚开始时,穷得一塌糊涂,甚至到了吃点美国给的午餐肉,就觉得是人生享受的地步,在美国种种扶持下,工业才慢慢起来。

如果边上没有一个中国的话,美国会对韩国这么好?

我们海峡对面那个,不也是这么一回事吗?

东亚所以工业化,和我们有关。几个世纪以来,有个古老的巨人承受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背叛、欺凌、耻笑……但他一直咬紧牙关,默默地承受,始终没有倒下。

那些想要吞噬掉这个巨人的鬣狗们,对它的倔强充满恐惧,一直在它周围布置种种假象,想让它的人民沮丧,想让它的内部崩溃,想让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绝望……

但它最终站起来了。

东亚其他地方的工业化成功,不是什么奇迹。我们在重重阻力下冲了出来,进行了工业化,才是奇迹。

我命由我不由天!

如果觉得文章分析得不错,有价值,不妨加一下我的公号“史客郎”,省得下次找不到。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淘汰后的失业人员又是何去何从呢? 
  春秋时期为什么诸侯军队能随意穿越别国境内? 
  如果曹操得了孔明,孔明会如何助他夺天下? 
  重读历史,哪些人或事颠覆了你以往认知? 
  是什么促使西方国家发生了改变人类进程的两次工业革命? 
  中华民国是不是中国历史上逼格最高的国家(朝代)? 
  如何看待「旅顺博物馆」官方回应网红「党妹」穿日式洛丽塔裙跳舞? 
  如何评价清朝在中国的历史地位与其带来的历史影响? 
  一百年前「眯眯眼」就已经是辱华标志,被当做工具构造刻板印象,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抵制这种歧视? 
  历史上有哪些精彩的舌战? 

前一个讨论
15年来房贷出现首次负增长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上班下班都是一个人,一天复一天,感觉未来好迷茫我该怎么办?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