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河在地质历史上入渤海多,还是入黄海多?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mou-c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能说最近一万年,入渤海多。再往前,那是真说不清楚。

在地质历史上,黄河入海是距今15万年前左右的事情,那个时候黄河贯穿了三门峡,三门古湖消亡,黄河开始入海。黄河进入之前,今天华北平原是一个洼地,古地形象一个沿西南-东北方向向渤海开口的长口袋。但是黄河贯穿三门峡以后,冲积扇把这块长口袋划开两半,黄淮海平原的南部形成一个大湖,但是当时的淮河还没有形成,也就是今天江苏-安徽交界地区还是一个分水岭,黄河的冲积扇进一步推进之后,逼迫湖泊东移和南移,最终把这个大湖基本填满了,沿着冲积扇缘的南部低洼地区形成了淮河,最终切开苏皖高地流入黄海,这个时间大概在晚更新世前期或中期——但是具体啥时间我也没查到。

理论上从此时起黄河就可以忽南忽北了。但有个问题是由于第四纪冰期期间冰川的前进及消退,海平面进退幅度很大,渤海的水深最大也只有83米,渤海海峡在海平面低于55米时就已经关闭,海平面低于-80米时,黄海甚至也大范围成陆。所以海平面比较低的时候(末次冰期期间海平面最低达-130~-150米)渤海只能叫渤海平原,黄海甚至也可能是黄海平原。

当黄河和太行山前诸河水系(今天的海河水系)在华北平原塑造巨大的冲积平原之后,重新在渤海平原上汇成一条大河再拐过山东半岛上成山头的时候,这条老黄河(也许称黄-海河更合适)入的是黄海甚至东海。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期,气候转暖湿,黄河水量增大,黄河徙夺淮河也应当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也不清楚会不会徙夺会持续到海平面下降,河道下切的阶段,从而使黄河持续地从山东半岛以南入黄海和东海。在北黄海和南黄海的海底地层当中,上面两个方向都能够探测到一些古河道的声学遗迹,沉积物也有来自黄河流域的特征。还有人甚至认为在东海100~150米水深初的巨大地形是黄河-长江共同塑造的一个巨型三角洲。

当今这个海平面,大概是距今1万多年前达到的,大概距今1.2万年是-50m,距今7千年大致相当于当前海平面。这1.2万年里,黄河入渤海更多一些,因为在江苏苏北沿海和里下河地区的沉积显示的黄河长时间注入黄海并注入大量泥沙大幅度塑造海岸线的,只有两次,一次是9千至7.5千(也有文献认为在9.5千至8.5千年前),另一次是历史时期公元1128~1855年,这两次在南黄海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三角洲或三角洲遗迹。其他时段即使黄河泛滥进入淮河,其持续时间也很短。比较好玩的是,在1.2万年前的较低海平面时期,黄河是在山东半岛顶端的北黄海中形成了一个古三角洲。

禹河古道是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改道之前的黄河河道。按禹贡之说是“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 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讷,至于大任,北过降水, 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北行”,但至大陆泽后分九河入海本身就是有违常理的。

个人认为以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的德行,禹河古道应该不是夏的河道,而可能是商周时期形成并开始被堤防约束的。上面的三角洲叶瓣也显示在夏(3400年前)、商末(3000年前)黄河均有改道。可能黄河在下游入海处多次抢夺海河水系诸河流的入海口,以至于有九河之说。

参考资料:

邵时雄 等,黄淮海平原地貌结构特征及其演化,地理学报,1989年09期

马骏强,早_中全新世黄河泥沙对长江下切古河谷的影响及其输移机制初探,华东师范大学,2017

李凡 等,南黄海埋藏古河系研究,海洋与湖沼,1991年06期;

王颖 等,河海交互作用与黄东海域古扬子大三角洲体系研究,第四纪研究 ,2012年6期

薛春汀 等,晚更新世末至公元前7世纪的黄河流向和黄河三角洲_薛春汀,《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年01期

林文荣,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南缘晚第四纪钻孔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南京大学,2017

张宗祜,九曲黄河万里沙




  

相关话题

  有什么是你学了地质学后才知道的? 
  南京为什么没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首都? 
  为什么“冀”的简称给了河北而不是给了山西? 
  宋朝有哪些州是被新赐郡名的? 
  如果把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成1天,会发生什么? 
  如何激怒一位地质学爱好者? 
  黄河水那么浑,那么多「引黄济x」工程怎么利用的? 
  如何评价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永暑岛的淡水资源是怎么被发现的? 
  现代中国地名中有哪些是由两个古地名合并而成的? 

前一个讨论
行波堆和快中子反应堆是什么关系?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铀 235 可能会用完?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