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俄罗斯联盟号 MS-10 载人飞船发射失败,两名宇航员逃生着陆? 第1页

  

user avatar   Skywatcher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原计划,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40,联盟MS-10载人飞船将由联盟FG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尼克·黑格将乘该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该飞船将采用6小时(4轨,飞船绕地球4圈)对接模式,如果一切顺利,飞船将于北京时间10月11日22时44分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40,联盟MS-10载人飞船准点发射。


强调一点,这次是逃逸塔分离之后的出现的故障,按照程序设计,搭载联盟MS-10载人飞船的联盟FG火箭发射后飞行约114秒,逃逸塔(火箭上面那个尖尖的东西)分离。

约117秒后,四个助推器分离。

(可看到助推器分离时不正常,飞船舱内的宇航员感受到了剧烈的晃动)

当时宇航员会咋想?咦?我这才上来2分钟,你给我体验这个?

飞船启动紧急逃生系统与火箭分离之后弹道再入,这是逃逸塔分离动作完成后的事情了。所以说,逃逸塔并没有在此次事故中发挥作用。

这是一次成功的“无塔逃逸”案例。

即便没有逃逸塔,整流罩上的高空分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帮助航天员返回。

根据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此次能成功逃生,完全就是依靠的整流罩部分的高空分离发动机。

宇航员平安,这就行了!

官方肯定会有详细事故认定报告。何时出最终报告,目前还不好说。

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有个洞,这次火箭又出问题了,事在人为,管理出现了问题,真的要好好调查!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联盟MS-10载人飞船返回舱,就这么着陆了。本来计划的是明年返回时带一名阿联酋宇航员回来……

据报道,航天员在返回舱下降过程中承受了6-7G的过载,好在当时飞行高度不是太高。

俄罗斯宇航员阿列克谢·奥夫奇宁和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尼克·黑格感觉良好,搭乘两名宇航员的飞机已经降落拜克努尔,赶紧给家人一个拥抱!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2018-10-12,凌晨,又看到了几张图片。

美国宇航员Nick Hague乘专机返回拜科努尔,和妻子在一起,无需多言,一次对视、一个拥抱,你平安就好。

乘车前往发射塔架时,美国宇航员Nick Hague和儿子说再见。

有家有爱有牵挂。

看了宇航员和家人拥抱的图片,突然很感动。

平安就好!

— — — — — — — — — — — — — — —

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有个洞,这次火箭又出问题了,事在人为,管理出现了问题,真的要好好调查!

俄罗斯航天员阿列克谢·奥奇宁(Alexey Ovchinin),按照原定计划,他将在抵达国际空间站后,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大约6个月的时间。

按原计划,还给他安排了个啥活呢?


让他在11月份出舱,去舱外检查一下联盟MS-09载人飞船轨道舱的漏洞,收集更多信息。


联盟MS-10载人飞船发射失败,这下不用去检查了。这给后续任务还是造成了不少的影响的。地面人员不仅要做好两位患难宇航员的心理安抚工作,而且还得给目前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做好相关工作。

目前来看,他们可能不能按计划于2018年12月返回了,估计得加班


不要闹情绪,好好干活!

赶紧调查事故原因,载人航天,马虎不得,认真一点啊!

有关此次事故最新消息将在新浪微博 @航天面面观 发布,敬请关注!


user avatar   pi-bo-shi-tai-kong-jing-n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载人航天15年内最大险情!宇航员到底是个多高危的职业?


北京时间2018年10月11日16点40分,按照国际空间站既定工作计划,一枚联盟(Soyuz-FG)火箭在拜科努尔火箭发射中心升空,将联盟MS-10飞船送入轨道。飞船要实现6个小时内快速对接(此前世界各国通例为2天时间对接),两名宇航员将作为国际空间站第57/58远征队成员执行约半年的驻留任务。

联盟火箭及四个助推器特写

(图片来源:NASA)


然而在发射后第118秒时,理论上应是四个助推器同时脱离火箭,但其中一个火箭助推器分离时出现故障,导致箭体受到一定冲击,甚至能从飞船视频记录中看到舱内出现大幅抖动。很快宇航员报告出现了逐渐失重的感觉,这意味着火箭二级的动力不足,非正常工作。

上图:联盟火箭助推器正常分离时的“科罗廖夫十字”;

下图:本次发射,明显有问题。

(图片来源:Greg Dutra)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飞船和火箭系统进入紧急状态,在进入飞行158秒后整流罩被抛弃,飞船被暴露出来并迅速与火箭脱离,此时已处在大气层边界100千米高度附近。飞船的逃逸塔已在第114秒时脱离,只能让飞船整体进入弹道降落过程。

飞船共计有三个部分: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其中只有返回舱携带有降落伞系统、隔热系统和着陆反冲火箭,能够安全降落,也因而是发射和返回阶段宇航员所待舱段。但它位于整个飞船中部,这意味着在短短数分钟内应急系统必须紧急抛掉轨道舱和推进舱,从而让返回舱进入待着陆状态。

联盟飞船基本结构

(图片来源:NASA)


所幸应急系统表现良好,完全按照程序执行,两位宇航员毫发无损成功返回并被近1000名搜救人员迅速找到!

这次事件迅速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是继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导致7名宇航员遇难后,最大一次载人航天险情,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前段时间驳接国际空间站的联盟飞船发现孔洞漏气事件。幸亏两名宇航员安全返回,并未酿成大祸。

没有任何一刻比此时与家人团聚更美好

(图片来源:NASA)


事实上,在2011年美国航天飞机项目彻底退役后,俄罗斯联盟飞船一直是近几年国际载人航天市场上唯一的选择,本次事件的两个主角都是极可靠的存在。

  1. 联盟火箭脱胎于人类首个洲际导弹R7,衍生出了巨大的火箭家族,先后发射约2000次,是世界上发射次数最多、性能极其稳定(总成功率在93%以上,近年来更高)的火箭家族。此次发射的是它成熟的载人航天版本联盟-FG,自从2001年服役以来已经连续64次发射成功,从未失手过,没想到折戟于第65次。
  2. 联盟系列飞船也是苏联/俄罗斯的主力载人飞船,先后经历了四代的发展,发射了超过100艘,-MS型号是它目前最成熟版本,此前9艘飞船都取得了圆满成功,本次的紧急状态反应也是满分。


可以说,关于本次事件主角联盟-FG火箭的调查,一定是俄罗斯航天的头等大事。在事件发生后数小时,俄罗斯已经宣布暂停一切载人航天发射活动。

这件事情也再次提醒我们,宇航员是个面临极大风险的职业。在载人航天训练中,从测试到完成任务返回地球,他们需要面临一系列风险,下面以任务流程列举一系列重大灾难。


1.培训阶段

宇航员往往需要经历高难度、复杂甚至极端危险的训练。原本邦达连科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首个宇航员,但他在人类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进入太空)仅20天前的地面测试中,被活活烧死在飞船里。

阿波罗1号乘组拥有水星七杰之一的格里森和美国首位太空中出舱行走的怀特,按资历二者有足够资格竞争成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类,但他们也在培训阶段葬身于飞船内的火海中。

另外,在驾驶高速飞行器进行实验中也有6名宇航员遇难,俄罗斯宇航员沃佐维科夫甚至在水中搜救训练中溺水而亡,其他关于训练中发生危险的例子枚不胜举。

阿波罗1号三名乘组成员

(图片来源:NASA)


为防止训练之外的任何意外事件,各国宇航员训练中心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允许多位宇航员乘坐同一个交通工具,以避免发生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即便完全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也不一定保证能有进入太空的机会,我国首批航天员中,有五位在备份多年后,直到退役都未能进入太空。


2.发射准备阶段

火箭竖在发射塔后,宇航员需要提前进入位于顶部的飞船,此时现场人员开始撤离,只剩下宇航员陪伴着这么一个巨型炸弹。此时如果发生危险,宇航员需要快速撤离火箭,他们需要经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快速滑梯从几十米高的空中“跳楼”,亦或是乘坐防爆电梯快速下降。

如果在宇航员已经进入飞船内部固定后等待发射期间发生险情,时间根本不足以让宇航员自主撤离,此时载人飞船顶部连接的固体火箭逃逸塔就会迅速工作,将飞船快速带离发射现场后飞船通过降落伞降落。历史上仅有一次使用记录,1983年9月26日的苏联联盟T-10a任务起飞前突遇险情,助推器起火,逃逸塔迅速工作将宇航员带到数千米高的空中逃过一劫,但代价是超过15倍的超重,普通人未经过训练时身体根本无法承受。


3. 发射后短期

逃逸塔的工作时间可以维持到发射后100秒左右,期间发生危险时均可拯救宇航员生命,因而世界上用以载人航天的火箭均带有逃逸塔。一个例外是美国的航天飞机,由于设计问题它并没有此项装置,当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执行发射任务出现故障时,7名宇航员根本无法逃离,后酿成惨剧全部遇难。

长征2F是我国唯一带逃逸塔(顶部)的火箭,因而是目前载人航天指定火箭。

(图片来源:新华网)


4.发射后中期

逃逸塔按照程序被主动弃用后,飞船依然有应急系统,这便是本次联盟MS-10飞船遇险逃生的实践,飞船在通过弹道下降的过程中舱段分离,返回舱顺利返回。

此次事件并非人类历史上首次。1975年4月5日苏联联盟-18飞船也遭遇类似险情,彼时飞船在距离地表近150千米高紧急弹道返回,风险系数远高于此次,对宇航员生命威胁巨大,任务指令长身受重伤从此退役。


5.进入太空后

宇航员绝大部分任务时间都花在太空,因而在太空中发生的险情数不胜数。

1965年3月18日,人类历史上首个太空出舱行走由宇航员列昂诺夫完成,在执行任务后,发现由于宇航服设计不合理导致充气膨胀,他根本无法返回飞船。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排出宇航服内气体,才勉强进入飞船。他在后来苏美联盟-阿波罗任务中再次执行任务,然而遭遇了有毒化学气体飙升的情况,在一系列紧急处置下才恢复正常。

我国航天员翟志刚在执行出舱行走任务时,神舟飞船突然紧急报火灾险情(误报),但他依然坚持完成出舱行走任务,在出舱时说出了那句经典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当时内心的大无畏精神可想而知。

翟志刚出舱瞬间

(图片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1970年4月阿波罗13号任务期间,奔向月球的路上突然发生推进舱燃料罐爆炸,但乘组飞向月球的线路已无法改变。紧急情况下,三人进入狭小的登月舱中(仅能供2人生存)、自制气体处理设备,在地面控制中心人员数个不眠之夜的努力下,选择了一个超大8字形轨迹绕到月球背后返回地球。期间创造了距离地球40万千米的载人航天最远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此外,空间站火灾、温度失控、气压突变、供电中断、微陨石撞击等险情曾屡次发生,所谓刀尖上起舞,不过如此。


6.返回地球期间

返回地球期间是个极其危险的时刻,飞船剧烈摩擦大气后温度急速上升到1500摄氏度、速度极高,必须通过精确确定角度、气动控制、烧蚀、三重降落伞减速、反冲火箭工作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幸存,缺一不可。

加加林返回地球期间,飞船遭遇了返回舱和推进舱无法及时分离情形,后来随着热量烧蚀才得以分离。而彼时飞船无法做到今天的技术水平,加加林和早期苏联宇航员需要采取在数千米高空中弹出飞船再跳伞的方式返回地球,风险极大。

1965年,前文提到的列昂诺夫在执行完出舱行走任务返回地球期间,飞船又遭遇压力和温度快速升高,他和另一位宇航员很快陷入昏迷状态,命悬一线之际系统恢复正常;1967年,苏联联盟1号任务,卡马罗夫由于降落伞打开故障遇难;1971年,苏联联盟11号任务,3名宇航员由于飞船失压遇难;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即将降落阶段解体,7名宇航员遇难。

在美国最核心的肯尼迪空间中心,依然刻着包括两次航天飞机事故逝去宇航员在内的纪念碑。

(图片来源:NASA)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时,杨利伟也遭遇到了剧烈的飞船与身体共振,且在即将降落时头盔麦克风捅破嘴唇,受轻微伤。这对于50年内首次打破苏美垄断的载人航天任务而言,已属万幸。


7.返回地球后

成功降落后依然面对巨大的风险。继续讲前文提到的列昂诺夫(他可真倒霉啊!),他们在从昏迷中清醒后,发现飞船降落在距离原计划着陆地3200千米以外的西伯利亚森林中,两位宇航员在冰天雪地中苦等2天救援无果,只好从森林中徒步走到附近一个小型机场方才得救,所幸路上并未遇到大型野生动物。

而前文提到的阿波罗1号乘组成员格里森在1961年执行水星4号任务后,飞船降落在大洋之中快速下沉,他在命悬一线之际逃出,但没想到后来还是没逃脱死于火灾的命运。同样事件还发生在1976年的联盟23号任务,两名宇航员在最后一刻被从即将沉入湖底的飞船中救出。



阿波罗15号在1971年执行任务时,将所有为登月和载人航天牺牲的伟大宇航员名单,留在了月球表面,人类仅此一份的独特墓志铭,还有一个倒下的宇航员雕塑作品。这个名单不分国籍,英雄不问出处。

(图片来源:NASA)



总结

总体而言,尽管已经发展了60余年,载人航天依然是个超高风险的技术,最核心的宇航员们无疑是背负所有风险的人。在截至目前(2018年10月)已经进入太空的558名宇航员中,已有至少30名宇航员在训练和任务期间丧生,宇航员依然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在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同时,请别忘了为他们鼓掌和祝福。而比起成功的辉煌,那些殒去的英雄同样伟大。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太空精酿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文中标明来源的图片均已获得授权)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enterprise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根据发射视频分析事故原因似乎是助推器分离时其中一个助推器出现故障解体,甚至可能影响到了芯级

正常情况下,联盟的四个助推器应该同时绕着横轴旋转与火箭分离,动作干净利落被称为“科罗廖夫十字”,如下图↓

但是这次发射在助推器分离时明显不对头,从之前 @航天面面观 的gif图也能看到,四个助推器的分离不仅动作上明显不同步,分离姿态也不对

结合宇航员报告二级(其实就是芯一级)动力下降出现失重感,以及分离之后芯级尾迹形态异常和出现爆发的白色雾气团,基本上认为芯级液氧箱受扰动泄露甚至破裂的可能性比较大。

根据《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联盟运载火箭的助推器分离方式略显繁琐。首先是助推器发动机外侧推力室关机,同时爆炸螺栓起爆,这样助推器内侧推力室的力矩就自然推动助推器向外翻转,接着助推器液氧箱的放气阀门打开,剩余液氧气化喷出将助推器推离火箭。这次的问题很可能就出在这个放气阀上,可能故障助推器的放气阀或贮箱强度不够,放气时发生了破裂导致解体,碎片波及了一级和临近助推器。

在老型号的联盟运载火箭上,助推器(俄罗斯称为一级)在T+118秒分离,而逃逸塔和整流罩则同时在T+160秒分离,因此如果是老型号的联盟运载火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两名宇航员可以启动逃逸塔迅速脱离运载火箭。

但是在现在改进型的联盟-FG运载火箭上,逃逸塔在T+114秒分离,因此本次飞行出现故障时火箭已经没有逃逸塔。(不是很能看得明白这一改进的目的……)这种情况下,只能启动无塔逃逸程序。

与同样在T+110秒左右抛逃逸塔的长征2F运载火箭一样,联盟-FG配备有整流罩上的逃逸发动机供逃逸塔分离到整流罩分离这段时间内的紧急情况使用,见下图

但是,逃逸发动机并没有被启用,据说是自动启动了逃逸程序,但是地面人员根据情况手动选择不使用逃逸发动机,而是在T+158秒抛整流罩之后二级(即芯级)火箭紧急关机,然后飞船与运载火箭提前紧急分离,弹道式返回。由此也看出来芯级虽然发生泄漏但可能并不严重,否则肯定会启动逃逸发动机直接与火箭分离,不然身后顶着一枚装着上百吨正在泄露的液氧的运载火箭无异于作死。

随后飞船按预案正常下降,分离轨道舱和推进舱,并正常开伞降落地面。

其实如果是大气外船箭紧急分离的逃逸救生一般都不会那么惊险,因为这时候气动载荷已经很微弱,不必担心火箭可能会突然解体之类的情况。不过还是有个例外,联盟18号载人飞船就在发射中遇到了与这次的联盟MS-10类似的紧急情况,不过他们是芯一二级分离失败,芯二级点火的时候一级还挂在后面。运载火箭紧急关机,船箭紧急分离,但此时受地心引力和阻力影响飞船的姿态已经指向地球,因此分离之后的飞船以很高的垂直速度直接扎向地面,为了尽可能降低垂直速度,返回舱被迫使用高升力再入,结果拉出了21.3G的瞬时过载,导致其中一名宇航员内脏受伤。

影响嘛,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影响,联盟在短时间内没法发射了,ISS里面的宇航员估计得加班了。毕竟暂时还没有任何其他载人飞船能指望得上,马一龙的龙2就算无人飞行试验也要到明年1月,载人都快明年年中的事了。

此外,ISS的进步货运飞船与联盟号使用基本类似的运载火箭发射(可以将这两者理解为长征2F标准型和长征2F/T1的关系),因此受此影响进步号也没法发射了,这样ISS可能一时半会也断了粮。其他的货运飞船有是有,但是短时间内可能也指望不上。

然后,联盟FG这款老当益壮的运载火箭无疑暴露出了问题,而且甚至很有可能是设计缺陷。(毛子此类看似巧妙胆大心细实际上让人看了不禁对可靠性打问号的设计还是不少的,譬如SS-18撒旦洲际弹道导弹那个令人窒息的自生增压系统,直接把燃料喷到氧化剂箱里小规模燃烧产生燃气来增压……)对整个型号的彻查是不可避免的,而不幸的是联盟号/东方号箭族恰恰就是俄罗斯现在的主力运载火箭,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果你要类比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二丙发射失败了中国航天会怎么样。

不过好的方面也是有的,NASA可能因为此事而加紧对SpaceX和波音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进度,这两家拖了无数年被NASA扣着的载人飞船很可能会比预料的更快上天。

暂时想到这些,有什么的话以后再来补充。

=======分割线=======

不愧是毛子……(扶额)

=======分割线x2=======

据不可靠消息是拜科努尔组装火箭时助推器没挂好????

看来确实是作风问题……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中国连月球都登陆了却造不出一台航空发动机? 
  为什么38说电机是低负载高转速效率更高,真的是这样吗? 
  航天飞机可以进行深空探索吗? 
  如何看待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运抵海南文昌,准备择机发射? 
  为什么不把乏燃料发射到太空去? 
  中国嫦娥五号和日本隼鸟二号在综合技术水准上相比较来看孰强孰弱? 
  为什么外国富豪经过一阵子训练就可以上太空,而我们从小听说的是万里挑一经过各种训练才可以上太空? 
  2022 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航天大事件? 
  航天科技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关系吗? 
  要实现刺客联盟中的子弹拐弯,手需要对手枪施加一个怎样的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前一个讨论
国产游戏《太吾绘卷》是否被过誉了?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吃山东煎饼时非常不雅的行为?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