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莫格街凶杀案》的意义,首先应该了解何为西方通俗文学中的"Mystery fiction"。尽管历经一个多世纪,这类文学形式在西方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二十世纪初期诸如“诺克斯十诫”之类的早已作古,但有三点是任何一部出版的Mystery Novel都必定要遵循的——未解决事件、中心探案人物、合乎现实与逻辑,无论早期的短篇时代、黄金时期古典本格、二十世纪中的冷硬派,还是当代的各式欧美系Mystery作品,都始终得严格遵从的。有些作品有事件和人物,但不合现实,加入了超自然元素,这类作品更适合归入"horror"或"thriller"中,比如这方面的大师斯蒂芬金,他的作品通常不会出现在Mystery书架上。
而对于爱伦坡,他也写了许多真正意义的恐怖小说,比如《黑猫》,但对比它们与《莫格街凶杀案》,却能看出明显的区别。《莫格街凶杀案》也恐怖,作者用力描写了死者的惨状,又渲染了作案现场的封闭,营造了神秘的氛围。然而,恐怖小说的核心在主观上,人的内心,作者大肆渲染人在神秘现象面前的恐惧,目的是对人的心理进行刻画,而这神秘现象可以是超自然,也可以不是,但重点并不在于此。拿爱伦坡的《黑猫》来说,这故事究竟有没有灵异现象最后也没说清,许多可以解释成主角的主观臆想,但显然作者的着力点在主角的心理活动上,主角内心感受到了神秘现象带来的恐惧,这恐惧也能让读者即刻产生同感,这便是恐怖小说本来的模式。
但《莫格街凶杀案》不一样,作者引入配合情节的法国侦探杜宾这个形象——冷酷到几近冷血,对于莫格街的惨案,作者没有任何主观性刻画,从证人描述,到侦探的推理,再到最后结案,整个过程并没有营造任何心理恐惧感。但最后通过侦探的推论,在完全基于现实推理的前提下,背后的真相却让人不寒而栗。作为开山始祖,爱伦坡开创了所谓"twist"的原则——在叙述完全客观、合理的前提下,依靠现实与想象的反差,刺激读者的内心的所谓“逆转”。在后世,无论是单纯的猜凶手"whodunit",还是不可能犯罪,还是冷硬派情节作,作者刺激读者依靠的,都是爱伦坡这种“震惊模式”。爱伦坡的这个贡献,甚至超过了推理小说本身的角度对《莫格街凶杀案》所评价的贡献——这部作品也在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密室”的概念。
而至于《莫格街凶杀案》在另外两个方面的贡献,更大意义上可以说是“完善”。根据维基百科,故事中对犯罪行为的描述及最后解决的过程,以及承担揭露真相任务的“侦探”角色的引入,并非爱伦坡首创,而始自伏尔泰的Zadig以及德国作家E. T. A. Hoffmann的Mademoiselle de Scudéri两部长篇小说中的片段描写。但爱伦坡在一个单独的短篇故事中,融合了上面两个元素,并以之为故事的核心,这便是巨大的创造。爱伦坡本身并没有使用“侦探”一词,detective的形象,是后世从接过其衣钵的Wilkie Collins的《月亮石》,再到福尔摩斯系列逐渐完善的,但爱伦坡确实奠定了这种”案件+侦探“的严格体系。
所以最后总结,《莫格街凶杀案》的贡献,在于它开创了以犯罪事件为核心,以作为“侦探”的核心人物的探查过程为主要脉络,在客观、合乎逻辑的前提下,为读者营造心理震惊效应的一种文学形式。爱伦坡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关键在他是大规模尝试短篇小说(short story)创作的先驱者,而为了在压缩的篇幅中营造更强的效果,他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尝试。于是要追根溯源的话,现在西方的整个“通俗文学”体系,一大半都得追到爱伦坡身上,侦探小说,或者说如今概念更广泛的"Mystery fiction",只是爱伦坡为当代通俗文学奠定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