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开讲啦》里初中生怼六小龄童的行为? 第1页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六小龄童只是在单纯的诡辩而已。

一开始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但是我认为美国高科技那么发达。一百年来,美国没有第二个卓别林,中国没有第二个梅兰芳。就是这么个道理。”

这句话的确是对的。但是后面提出的引申观点就不对了。

——“经典作品不会被高科技取代。”

这句话逻辑上就有问题了。六小龄童预设了一个“经典作品”的概念,之后强行的引入一组矛盾,即“经典作品”和“高科技”之间是存在互斥关系的。既然前面已经论述了“经典作品”不会消亡,那么“高科技”对“经典作品”的反向作用显然是有限的。

换言之,六小龄童前置默认“经典作品”和“高科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他的眼中,“高科技”进步的结果之一是消灭“经典作品”。

于是他便立刻引申出了后续的观点:

——“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他们不了解,或者具体讲他们不懂。他不懂他就不会有兴趣,你得懂了你才会有兴趣。”

这段话很明显就是一种诡辩的,诉诸人身的循环论述了。这种论述多用于宗教之中,具体形式为:


A:因为你持有某性质,所以导致了某结果

B:因为导致了某结果,所以你持有某性质


当然我也可以按六小龄童的话,做同样的论述:

——“你不信仰上帝,你就会觉得内心空虚。你得信仰上帝才会不觉得内心空虚。”

——“你不买高档奢侈品,你就是个失败者。你得买了高档奢侈品才不是一个失败者。”

这类论述的特点就是某性质某结果很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这二者很可能前者既无法推导出后者后者也无法推导出前者;但是只要在语言上阐述一遍命题A,再阐述一遍命题B,就会给人一种二者互为充要条件的错觉

回到六小龄童这个循环论述上。假设这里有一个了解(或者说很懂)“经典作品”的人,但是他就是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这种人难道就不可能存在吗?很显然这是荒谬的。

你当然可以说某人了解“经典作品”,可能会促进其对于“经典作品”的兴趣。但你绝对不能说某人了解“经典作品”,于是某人一定会对“经典作品”感兴趣。

“可能”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一定”则是一个逻辑问题。


那么六小龄童为什么要做一个循环论证,把性质和结果强行的联系在一起呢?

原因很简单,“你懂了”→“你感兴趣”;把这个逻辑做一个逆否,就是“你不感兴趣”→“你不懂”

这才是六小龄童想表达的真正含义。一言以蔽之:争夺话语权。

只要凡事先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亦或是打压对方的权威程度,之后就完全可以诉诸权威论述了。接下来的所有论述,都可以凝练成一句话“我是权威,所以我说的话都是对的。你是无知,所以你说的话都是错的。”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论述的:

先是直接宣称教育制度有问题,现代的学生根本不了解玄奘。

“你是无知,所以你说的话都是错的。”

接着再拔高一波《西游记》,先封上《西游记》作者的权威地位。

“某项事物是权威,所以某项事物说的话都是对的。”

封《西游记》作者是权威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在后面的这段论述。

“我最贴近某项事物,而某项事物是权威,所以我说的话也都是对的。”


所以六小龄童最后得到了一个看似合理,事实上完全站不住脚的结论:

答主把六小龄童的逻辑整理如下:


1、“经典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2、“高科技”是无法取代“经典作品”的;

3、你不欣赏“经典作品”,是因为你不懂;

4、古人千辛万苦的构建了“经典作品”,所以古人是“经典作品”的权威;

5、我很熟悉古人,所以我也是“经典作品”的权威;

6、所以我论证“高科技”无法取代“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首先,这一论证的过程压根就站不住脚。这是一种先入为主式的论证;即先人为的钦定一个先行的命题,而后不通过任何的实际案例或外部逻辑,反倒通过内部循环或者诉诸权威的方式进行论证。

简而化之,这个论证过程就是这样的:

1、我说某个观点是正确/错误的→2、我是权威,你啥也不懂→3、所以“我说某个观点是正确/错误”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换成宗教式的论证同样有效:

1、我说《圣经》是每个人都必须读的书→2、我读过《圣经》,你没读过→3、所以“我说《圣经》是每个人都必须读的书”这句话是正确的。

显然这一论证的过程是很荒谬的。


而后其次,这一论证的命题也是错的。出错的命题是第2个,即“高科技无法取代经典作品”,亦或是说“经典作品”和“高科技”是互为矛盾的两个概念。

但是事实上,这个矛盾是人为强行引入的。六小龄童将“经典作品”视为一个静态的天然存在的造物;而不是动态的随时代进化的产物。

我们以一组美国的蝙蝠侠漫画为例:

这是最早的《侦探漫画》,那时还没有蝙蝠侠这个人物形象出现。

这是1939年,蝙蝠侠的首次登场。当时的绘画水平,现在看来用“搞笑”来形容绝不为过。

而后是1940年,蝙蝠侠的助手罗宾登场。二人脸上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完全没有现代的暗黑风格。

同样是1940年,蝙蝠侠的宿敌小丑登场。两个基友从此相爱相杀了70年,马上携手进80年纪念日。

1952年,《世界最佳搭档》。从此超人,蝙蝠侠加罗宾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1986年,《暗夜骑士归来》,讲述了一个老年蝙蝠侠的黑暗风格故事。

1987年,《第一年》。蝙蝠侠的风格开始日渐成人化,暗黑化。

1988年,《家庭之死》。第二代罗宾被小丑杀害。

同样的1988年,《致命玩笑》,小丑枪击了蝙蝠女芭芭拉,使其致残。

最近的大事件,《金属》。讲述了七个暗黑多元宇宙的蝙蝠侠摧毁自己的世界,而后在主宰巴巴托斯的引领下大肆入侵主世界的故事。


那么问题来了。

当你回过头来看1960年的漫画的时候,会觉得那个时代的蝙蝠侠“不够经典”吗?

“经典作品”是动态的,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1939年的早期蝙蝠侠是经典,1966年的搞笑蝙蝠侠也是经典,1987年的黑暗蝙蝠侠也是经典。

回到《西游记》来说,吴承恩的《西游记》原著是经典,六小龄童的《西游记》电视剧也是经典,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也是经典。没有任何一条规定说明了:只能有一个经典,而经典不能改动。经典是一种传承,失去传承无异于经典的死亡。


那么可能六小龄童会回复他的那句经典台词: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谁”规定的戏说和胡说,改变和乱编中的那条界限?胡说和乱编的故事还少吗?而那些胡说乱编的故事,早就被人们所遗忘,早就被历史所淘汰了,还用得着“某个特定的人”来界定中间的那条界限吗?

譬如说2005年有一部《情癫大圣》,豆瓣评分5.3,还有谁记得?2014年有一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豆瓣评分4.1,还有谁记得?——你要是不刻意的跟答主去提,答主肯定不会想到这两部电影。

千百年后,该经典的还是经典,被淘汰的早就淘汰。不用您老费心。


科学和宗教的区别是什么?就在于科学具有可证伪性

一个东西,你要允许别人说好,也要允许别人说不好。你不能先入为主的说什么东西就是好的,之后再强迫别人都说好。跟别人正常讨论事情的一个大的前提就是,你不能上来就把别人贬成低人一等,之后再站在高处侃侃而谈。每个人都不是傻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把别人当傻瓜的人,始终是最大的傻瓜。

答主永远相信这个道理。


六小龄童的另外一个荒谬之处,是预设了一个“高科技”的概念,而后将其与“经典作品”对立了起来。在后面又论证“经典作品”的“核心”“精髓”不能变,“高科技”是为“经典作品”而服务的。

这完全就颠倒过来了。纵观世界文化,都是古代文化为现代文化而服务,而绝对不是现代文化为古代文化而服务。六小龄童完全本末倒置了这一点。

譬如说美国,美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吗?他没有文化,但不妨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文化输出强国。

再譬如说日本,日本的樱花,和服,武士刀,是不是好的传统文化?但是他真的是单纯依靠这些传统文化而成为文化输出强国的,还是因为经过电影,动漫,游戏这些现代文化包装后的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输出强国的?

输出文化,重点始终在现代文化。你没有电影,没有动漫,没有游戏,没有现代文化,这些个被六小龄童看不上的“高科技”,传统文化始终都是一汪死水,一团废物。

你知道马拉威共和国的传统国技指姆琴吗?你知道波利西尼亚的祖传战舞哈卡舞吗?你很难知道,不是因为指姆琴或者哈卡舞还“不够传统”,反倒是因为马拉威或者波利西尼亚“不够现代”

所以回归六小龄童最开始的那段话:美国是不是没有第二个卓别林?中国是不是没有第二个梅兰芳?《西游记》是不是没有第二版82版的经典?

是。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从来也不从始至终的靠着第一个卓别林,第一个梅兰芳,第一个82版《西游记》来对外输出文化。

我们需要的,是再来一个全新的金凯瑞,再来一个新的周杰伦,再来一个新的《大话西游》!


六小龄童常说: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

那么答主要改编一下后半句:当一个传统的文化弘扬不出去,我们的国人还将弘扬不出去的东西视为经典,视创新为洪水猛兽,视不愿接受束缚的年轻人都是不学无术的蠢货的话,那就是十足的可耻了。


最后对这个视频中的“初中生”,做一个冒昧的点评吧。答主笔力有限,直接用《火影忍者》里面的一副截图作为答复好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人比老人厉害是常态;而倘若总是老人强过年轻人,污蔑年轻人,乃至于打压年轻人,这国家也就离衰败不远了。年轻人有膂力,有脑力,有好奇心,有胆识;而老人只有人生的经验,还平添了几分的顽固和堕落。

这个所谓的“初中生”,还有对所谓“经典作品”感到不满的年轻人们;和六小龄童相比,答主更看好前者。

毕竟后者已铸成顽旧的经典,而前者们,仍奋力前行在开创全新的经典的路上。


以上。感谢您的阅读。

————————————————




  

相关话题

  谁可能成为下一个「六小龄童」? 
  如何看待六小龄童刚代言的手办? 
  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真的好吗?好在哪里? 
  六学到底是什么学说?和六小龄童是什么关系?六学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文体两开花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谁可能成为下一个「六小龄童」? 
  如果六小龄童参加《吐槽大会》会怎样? 
  六小龄童为什么希望冬奥会用孙悟空做吉祥物? 
  如何评价潇湘公子寻视频「六小龄童公然违法!欺世盗名!你才应该向全国人民谢罪!」? 
  如果六小龄童参加《吐槽大会》会怎样? 

前一个讨论
面对网络暴力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 GE 新发布的专为民用飞机打造的超音速涡扇发动机 Affinity?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