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预计消耗流量约 5 MB。
为避免有人说我偏题,先写一些常规意义上的电影彩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第一部的女贞路是实景拍摄,但当地居民要价太高,导致后来几部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
电影里的站台确实位于国王十字车站,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并不在 9、10 号站台之间,而是在 3、4 号站台之间,因为摄制组觉得那里的建筑更为雄伟。
在魁地奇奖杯上,除了中央是哈利的父亲,右边是麦格教授,左边的 R.J.H. King 是本片视觉监督 John King 和概念美术师 Rosie Hardwick 的合称。
霍格沃茨餐厅的地板采用价格高昂的约克石制作,当时这一决定备受争议,不过后来这一场景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只有一部例外。所以大家很高兴当时用了约克石,这样场景才能用上 10 年。
哈利等人来到海格的小屋时,海格用长笛吹的是系列主题曲。
《哈利·波特与密室》
影片的演职人员表过后段片尾彩蛋,能看到洛哈特教授在精神病院的生活可不怎么好。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在三把扫帚酒吧里,有个人正在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看来是韦斯莱先生的同好。
同样在酒吧里,有个拿蜡烛的男人,他是本片的导演阿方索·卡隆。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主角来到世界杯营地的时候,骆驼上骑着多比和闪闪。
在舞会上表演的乐队叫古怪姐妹(The Weird Sisters),由于名字和加拿大乐队 Wyrd Sisters 相似,出于法务方面的考虑,影片里直接称之为“无人不晓的乐队”。
片尾字幕里的写着:“影片摄制过程中,没有龙类受到伤害。”
还有许多细节我发现已经有人写过了,我这里也就不再重复,仅在上面列出一些对方没提到或是说明不够详细的地方。你可以阅读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有趣的细节角落》。
接下来,我主要想聊聊下面这段,虽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彩蛋,但其内容丰富又少为人道。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小说第 6 章“德拉科兜圈子”里,提到哈利·波特一行人来到弗雷德和乔治开的韦斯莱魔法把戏坊,随后发现马尔福正在偷偷摸摸地执行某项计划。
在原著里,对韦斯莱魔法把戏坊的描写大概只用了 2、3 张书页的篇幅。在电影中,这一场景同样是一闪而过,大约只出现了 1 分 20 秒左右,可见不是什么重要的段落。
但是摄制团队为这 80 秒钟付出了什么呢?
15 名设计师耗时 1 年时间,设计了 40000 份海报、玩具和包装盒。
他们还原了书中提及的便秘仁、速效逃课糖、鼻血牛轧糖、戏法魔杖、自动羽毛笔、登台阶木头小人、白日梦爱情水、可食用黑魔标记、防咒帽、诱饵炸弹、笑话坩埚、迷情剂、十秒消除脓包特效灵、侏儒蒲等众多神奇道具。
等设计师完工以后,又请了 50 人将这些道具制作出来。吐吐糖自动售货机,尖叫游游球,会跳爱尔兰踢踏舞的的露比奥鸡玩具、飞檐走壁鞋、狼牙飞碟、打拳望眼镜一一成真。
其实不特意介绍的话,大多数观众根本不会留意这些店里的海报和玩具。但正是这些观众很难注意到的细节,才营造出真实可信的魔法世界。此后的拍摄过程,又花费了足足 5 天的时间。
15 位设计师工作 1 年,50 位工匠精心制作,足足 5 天拍摄时间,高达 40000 份各类原创海报和玩具……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短短的 80 秒。
类似于《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在美术设计上的难度其实相当高。因为它既不像普通的历史古装片,可以直接采用现实中的道具。它也不像《指环王》之类的电影,年代风格更为古老,较少涉及大量书籍、商品标牌、报纸等道具的设计。
对于《哈利·波特》而言,学校的教科书需要设计:
《预言家日报》需要设计,被接管之后还变过版式。(大家应该知道绿色部分的作用吧?)
街头的海报需要设计:
酒吧的店招需要设计:
零嘴的包装需要设计:
酒瓶的商标需要设计:
甚至是杯垫也需要设计:
在韦斯莱家的陋居里,早饭的麦片盒需要设计:
哪怕是清洁剂的商标都需要设计:
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只会注意到恢弘的霍格沃茨城堡或是瑰丽的魔法部:
但对于《哈利·波特》电影来说,有无数值得观察的细节,光是道具都可以写好几本书。
《哈利·波特》电影版商标明目:
《哈利·波特》电影版魔法道具明目:
所以,你不打算重温一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