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引用的是《三国演义》的原文,那我也就只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答吧。
说武侯得其主,这句话很好理解。首先,武侯出场式就是玄德公“三顾茅庐”,这充分表明了玄德公对当时卧龙先生的无比尊敬,这是千百年来的一段求贤佳话。“三顾茅庐”的模式也成为了士人走入仕途的最佳模式。
其次,玄德公与武侯日后相处也堪称如鱼得水,言听计从。两人相处之融洽,甚至引起关张二人的嫉妒。从整本《三国演义》中极少看到玄德公直接否定武侯建议的地方,这也堪称千古君臣佳话。
最后,武侯自从进入刘备帐下后一路被重用,白帝城更是托孤于武侯。从此武侯执蜀汉政权之大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士人能够得到的最顶级地位了,敢问魏、吴两家同时期可有此等士人?
说武侯不得其时,这指的是武侯出山辅昭烈时,天时并不是最佳。隆中对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原文如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这段话充分表明,当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牢牢地被其他势力所掌握,玄德公能够发展的地盘也只有半个荆州和益州了。就自然条件而言,半个荆州和益州整体发展空间肯定不如中原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另外,占据中原地区的曹操乃是一世之雄,孟德公灭袁绍、擒吕布、破刘表、杀马腾,并且降伏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此公绝非楚汉相争时北方各路诸侯可比,哪怕是项羽也未必可与曹操争雄。
还有,占据长江中下游的孙吴集团也绝非等闲之辈,孙权乃是守成之英主。纵观整个曹魏时代,曹操、曹丕以中原实力之雄厚尚不能在东吴讨到任何便宜,更不用提实力更弱的蜀汉了。
“不得其时”,在这里进一步可以解释为,卧龙出山后留给蜀汉集团的发挥空间已经不大了,能做得事情不多了。就当时客观条件而言,诸葛武侯能够维持蜀汉几十年稳定,并且长期对魏呈现出战略进攻态势,这也实属不易,非人杰不可达。但是,我们罗老先生对蜀汉集团,对诸葛武侯的期望和要求是扫灭魏、吴,光复汉室(这个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加到了广大读者的脑海里)。
不幸的是政治与军事的较量,最终还只能靠实力说话,蜀汉最终还是亡了。这一残酷的史实是罗老先生绕不过去的坎,最后罗老先生只能用“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来安慰读者,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