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成“国家财政出钱,对生育者发补贴”就会一片叫好了。
虽然两者根本是一回事。
真的,我真的开始考虑移民了。感觉我真TMD跟闻一多一样,信仰崩塌了……
韭菜不愿意长了怎么办?
我还以为“五险一金”里没有生育保险呢。
呼吁要征“丁克税”的胡继晔教授搞的是政治经济学,那有一条经济学原理他应该清楚:
税收会造成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指的是税收干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效率下降。在上图中,资源有效配置的点应当是供给(蓝色)和需求(红色)曲线的交点,而征税会导致供给曲线向左侧移动(深蓝色),供给方在考虑产量时,考虑的是加上税收以后的成本,因此在同等价格下供给量会减少。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社会总剩余应当等于供求曲线与Y轴在左侧围成的近似三角区域;而在又税收的情况下,国家拿走了灰色区域的财政收入,消费者剩余(绿色部分)+生产者剩余(黄色部分)+财政收入(灰色部分)≠原来的社会总剩余,缺少的白色三角部分就被称为“无谓损失”。
通俗来理解,就是税收扭曲了供求关系,让供给量小于社会最优水平,让本来可以有效利用的资源遭到无谓浪费。而至于补贴,就可以看成一种负向的税,将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同样会导致无谓损失:供给方生产了过多市场不需要的产品。
具体到问题中的例子:一个社会中有多少夫妻选择不生孩子,是由社会各方面因素决定的,包括社会保障,安全卫生水平,以及社会对“非传统”价值观的包容程度等。可以想象,生孩子的成本越低,丁克家庭就会越来越少(当然,我当然相信有的丁克家庭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和抚养成本无关,纯粹是基于个人价值观)。
在社会既定条件下,如果丁克家庭的数量过高,没有达到政策制定者的预期水平,应当思考的是什么?是通过税收强行移动曲线,还是考虑背后的成本收益问题?如果强行将部分丁克家庭驱赶到生育大军中,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又能否完全通过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得到补偿,无谓损失会有多大?
这都是肉食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
经济学总有很多例外,有的税收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有效,例如矫正税。
矫正税,被用来调整一些产生社会“负外部性”的活动,常见的应用领域是治理污染。工厂在决定产量时,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效益,得到的是自身的最优结果,而没有考虑污染这一社会成本,这就产生了负外部性,导致达不到社会最优配置。通过税收,可以将这种外部性内化,让产量降至最符合社会利益的水平。
也许,“丁克税”的提倡者,也把不生育视为一项不利于社会,占用了社会资源,需要加以矫正的负外部性活动吧。
--
等等,凭什么认为无后代者老了以后“需要年轻人,别人家的孩子来照顾”的?
他们年轻时候交的社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