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荣耀为什么配置和华为一样却便宜很多?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er-42-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品牌定位和价值不同虽然说荣耀手机的品牌口碑同样不错,但在品牌价值方面与华为手机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荣耀是做年轻人市场的手机,而华为是做高品质高端市场的旗舰机。首先,在涉及手机业务之前,华为在通信领域的表现已经为其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加上其Mate系列、P系列的成功,品牌价值也随之高涨。而和华为品牌比起来,荣耀手机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在影响力、价值上自然也略有不如。

第二,华为手机研发上的投入远高于荣耀。荣耀手机几乎所有的软硬件技术都来自于华为,它要做的事情就是运营好品牌衡量好性价比,让年轻人群体更喜欢荣耀的手机,而华为在设计用料、屏幕、相机方面的投入是明显更高的,比如有徕卡参与调校的摄像头和显示素质更高一档的显示屏,华为旗舰在品质感上普遍高于荣耀旗舰一个档次,并不仅仅只有高价而已。

第三,配置上,比较明显的参数相同,但其他方面还是有较大差异。举一个具体例子:


从价格上,如华为mete30 pro5G版,跟荣耀V30 pro5G。两者在基础配置基本相同下,首发价格差距近3000元。

首先在屏幕,两者的屏幕mate30Pro5G采用的OLED,荣耀V30Pro采用的是LCD,两款不同材质的屏幕材质在价格上OLED相比LCD要贵一些。华为mate30Pro5G采用接近90°的曲面屏,荣耀V30Pro5G采用传统平面屏。都知道曲面屏好,但在价格上曲面屏又贵上一些。

做工上,两者在拆开后华为mate30pro5G比荣耀V30pro做工更加细腻一些,做工好的同时价格也同样更贵。其他方面,如在用料,相机的调教,天线,通信单元,射频模块等等,都会有差异。


user avatar   wansf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脸识别技术成熟了吗?

这个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不知道还没有人记得劳荣枝,就是自1999年后潜逃20年的上古女逃犯。她是法医秦明笔下“人皮牢笼”案的真凶;也是影视剧《红蜘蛛》里的“美女蛇”;更是与法子英合谋杀害7人性命的女魔头。

然后这个人,在2019年11月28日,因为被商场的人脸识别系统识别而被捕。

略过其20年的逃亡轨迹和肢解尸体的残忍,其20年容貌的变化和隐形埋名为什么仍然会被人脸识别抓住呢?

第一个原因,不管是电脑训练的过程,还是在线识别的过程,都需要对人脸的典型特征进行提取,主要包括全局特征、两个眼睛的特征,鼻子的特征、还有两个嘴角的特征。所以担心换了发型后打不开支付宝是多余的,女生留长发后遮住耳朵也不会影响人脸识别。人脸有些特征变化是很微小的。

其次,人随着年龄生长这些部位会有一些变化,会影响到人脸识别,但人眼睛上部的轮廓、鼻子两侧的颧骨、还有嘴角边缘区域的颌骨是不会变的,这也是劳荣枝逃亡20年后,仍被抓到的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劳荣枝逃亡后,仍坚持健身、跳舞等,相貌特征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要不然凭目前的人脸识别还是很难抓到。

以上也可以看出,如果只是做了双眼皮或者是短时间内脸长胖或者变瘦也并不会影响到人脸识别的结果。因此,目前的人脸识别已经相当完善了。

2、人脸识别的隐私困境

然而为什么没有大范围的应用呢?原因是可能会与法律和道德相冲突。

(比如上图,给不同陌生男性开门这种隐私信息,受到法律的保护,也和失足没有必然联系,甚至可能是该女性的私德,不应该进入人脸识别领域。PS:网上选取的图片,真实性有待考察)

目前如果强制接入全员无差别的人脸识别,并不是一个好时机,因为隐私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没有特别健全,这个时候接入会造成隐私泄露或滥用安全隐患。明年开始施行的《民法典》对人格权建立了独立的章节,从1032条-1039条都对隐私权进行了规范,但之所以说目前法规没有特别健全,原因有三:

1、《民法典》还尚未真正施行,要到明年的1月1日才开始“转正”。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援引原来《民法总则》关于隐私权的法条,一般要求侵犯隐私权的同时具有一定经济利益。隐私权的保护范围过窄。

2、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还有很多的补丁需要打,很多的解释需要颁布。法律在于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律是谈不上完善的。

3、即使《民法典》投入使用,也没有对人脸识别做出特别的解释和适用。其中1033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三)拍摄、窥视、窃听他人的私密活动;(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的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隐私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明眼人想想就知道,上面的那个“失足”截图中,违背了民法典规范的多少种信息类别。姓名、身份证好吗、联系方式、肖像、住址、电话号码(有打码)、行踪信息等等,如果大面积使用人脸技术,会不会导致这种情况渐成普遍?这可谓是现实版本“黑镜”了。

另外,IBM也宣布将不再提供和开发面部识别技术,并指责执法机构或私企滥用面部识别技术的行为了。在IBM首席执行官Arvind Krishna在今年六月致国会的信中表示,IBM将不再提供通用面部识别或分析软件。IBM也将不再开发或研究这项技术。

信中说: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提供相关技术的通常是缺少监管的私营企业,而这些技术也被证明存在对年龄、种族和族裔方面的偏见,这使得这些工具在执法和安全方面显得不可靠,并为潜在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提供了机会。

3、人类识别的授权困境

所以人脸识别技术就算再成熟,真的那么适配目前的社会吗?

需要考虑的是,与用户或者公民签订“人脸识别技术”的是商业公司还是政府?(不会想一声不吭就识别了吧?虽然现实往往是默认地认为“你的隐私没有价值”)如果要求用户签订协议的话,那么对未成年人如何进行保护呢?要知道,《民法典》第20条下调了无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范围,8周岁以下的统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这部分人的人脸识别协议怎么签?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人签订的人脸识别协议在法律上又该判定为效力几何的合同?

立法还尚未跟上,又怎么能仓皇普及呢?但若人脸识别有相配套的法律解释、司法解释,就能处理目前很多因为“人和操作者对应不上”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对游戏进行支付和对主播打赏等等。

例如,国家对未成年游戏付费的规定:

《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网络游戏企业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使用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为其提供游戏付费服务。8到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到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现有条件(手机号、身份证授权等)没有办法检测谁是未成年人,所以实践中导致了两个问题:1、未成年使用成年人的身份证进行游戏,充值,最后被家庭发现产生诉争和讼累。2、成年人充值之后假托是家里未成年所为,要求退费。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人脸识别和法律授权、司法解释完全合拍之后,这两种问题当然也就在可能性之外了,但如果人脸识别与未成年民事行为能力这方面的衔接不跟上,怕是很难真正普及,这里面的法律问题还有很多。

总结:人脸识别好技术,法律保护不滥用

目前我国的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正在越来越好,除了明年实施的《民法典》独立出了人格权编,今年10月1日出台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以及明年的《民法典》,都对个人的隐私权做了更大的保护,对其他各方使用、存储、买卖用户信息做了更大的限制。假如有一天立法能更上(事实上已经在飞速发展了),人脸识别技术也就真正地成为一个普遍技术了。但还没有去毒之前,随意放出笼子可能会产生一些《黑镜》之恶,这也许就是社会不想看到的了。




  

相关话题

  在未来,科技可以让寿命无限延长么,或者说人类有机会选择永生么? 
  在国内华为的鸿蒙系统能否在 10 年内替换 Windows 系统? 
  如何看待“华为关联公司公开一项“合法监听”相关专利,适用于对用户设备进行合法监听的过程”? 
  如何评价洛克希德马丁停止收购 Aerojet Rocketdyne? 
  为什么华为不敢就251事件出来解释呢? 
  Windows 95 的发布当时在消费者群体中造成的反响有多大? 
  现在软件行业已经很成熟,为什么程序员还在没日没夜敲代码搞系统更新? 
  网传华为 P40 系列或存在 P40 Pro Premium Edition 的顶配机型,会是什么样? 
  如何看待12月16日鸿蒙2.0beta活动? 
  如何看待华为发布的关于规范 HarmonyOS 沟通口径的通知? 

前一个讨论
北京新发地市场三文鱼切割案板检出新冠病毒,目前菜市场还能去吗?需要如何防护?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韩国爆发抗议活动,抗议美国警察暴力执法致黑人死亡和种族歧视?





© 2025-04-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