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把自己作死了,归根结底,是为了中国问题。
在中国他们各种“下克上”,拿到了梦寐以求的“生存空间”。
但这里存在问题。
首先,无论输得有多惨,中国人民不投降。日本人的成果不能以法理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被占领区域也比较难消化。
其次,日本在中国大陆的战争严重侵害了英美的利益。
这造成了日本的金属、石油供应随时可能被英美掐断。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思路。
1.和英美妥协。
例如石原莞尔认为,只要能保住东北。其他都可以让出去。获得英美解除制裁。全力彻底消化东北再说。这就是所谓不扩大派。
从后世的角度看,这个策略最接近正确。英美很可能在此条件基础上和日本妥协。至于苏联和英美长远上会不会甘心放弃这一块,暂且不讨论。
但实际上,日本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这条路其实是走不通的。
在侵略战争中,日本看似获得了巨大利益。东北是可以和印度媲美的具有战略意义,可以一下提升国家战略层次的殖民地。但是在扩张过程中,日本国民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国内的尖锐社会矛盾没有得到缓解。这是226等一系列事件的根源。移民东北,理论上可行,可以消化东北的同时改善底层的生活。但远涉重洋这种事,充满不确定性。要说这是给底层民众的“福利”,实在是有点牵强。相反即使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宣传洗脑口径,也是“拓殖光荣”,“为帝国拓展生存空间”这种语调。所以短期内“拓殖”是解决不了日本尖锐的国内矛盾的。
改革?不可能的,华族老爷这辈子都不可能的。
那么剩下只有革命了。
为了不让革命爆发,这个内部压力需要突破口。
对军部来说,军事冒险取得胜利,拿到金鵄勋章,这辈子就有靠了。(早期这个勋章直接和特权和钱挂钩)。
对书房摆着拿破仑和达尔文像的天皇和他的班底来说,天皇体制的真正确立,日本真正的崛起。难道就这么算了?
对财阀来说,侵略战争的好处是实实在在拿到了。
对日本小民来说,当兵吃大米。比革命在道德感上容易接受。
于是自然大家同去同去,杀中国人去喽。
和英美妥协行不通,那么自然要去别的地方找矿藏和石油。
这就是——2、南进策略。
剩下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所以东亚只要有中国存在,无论如何,日本的霸权都只能是阶段性的和局部的。
另外,在战争过程中呢?数据性的分析我不想再扯了,随便一搜就有很多。
我想说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性意义,教科书上虽然讲了,但是因为篇幅原因,给广大读者感性上的认识是低估的,而不是高估。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占领区消化的难度是整个二战最高的。法国、捷克、波兰……德国吞并这些地区是发了战争财的。各国伪政府在经济上对德国是有实际支持的。
而中国呢?日本有实际收益的占领区就三个——台湾、海南、东北。德国的经验无法复制。
东北还是在小屯并大屯策略成功,抗联失去群众支援的情况下才成功的。这一成功的前提,也是东北人口密度很低。
到了关内,无论是大屠杀还是囚笼战术,最终都失败了。
这矛盾就来了,有足够多中国人的地方,人力资源非但不能为日本所用,反而是占领军的噩梦。没有足够多中国人的地方,人力资源又不够。
日本法西斯总以为自己最不缺的就是人,其实他们是很缺人的。
他们看起来不缺人,是相对完善的动员体制和低廉的动员成本造成。而消化一个占领区,不但需要军队。还需要农、工、商各色人等。
日本法西斯当局没有能力解决整个问题。日本人其实是在中华民族强硬坚韧的文化内核面前无可奈何。
这决定了中国占领区无法为其侵略扩展提供收益,反而造成其缓慢长期流血。
所以,日本人大量拆中国这面东墙,去补南洋的西墙就很可以理解了。那里才是帝国命脉。
但是拆了东墙呢?结果就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一亿人……
这是现代史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因为这标志着在日本陪练之下,中华民族不但独立意识全面觉醒,其战略能力也壮大起来。
这其中人力和物质基础是其次,重要的是在中华特有的文化内核基础上建立的——适应斗争的组织形式、激进普世的意识形态、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侧面有个例子。苏联对各“兄弟党”,“关系都很好”。但是到了中共这里。哪怕是最后躲进苏联的抗联中国旅。一回到中国就靠到延安那边去了。)
当中国人解放了自己,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发现还有这样一条道路。更不要说那个时候我国的国际主义精神了。
中国的独立运动,不但武装和组织了中国人民自己。其实还武装并组织了大半个亚非拉前殖民地。在东北非、在中南半岛、在南洋。人民得到了基本的思想启蒙还有7.62铜花生米——可以请帝国主义入席了。
在欧美,一方面老欧洲上空有个幽灵在徘徊,另一方面广大殖民地红色的浪潮在冲击。欧美国内的人民也觉醒了——我们为何而战?为何他们宁死不要我们的统治?为何我们就是二等公民?
很有意思的,为何那个年代,美国的教育学费很低,质量很好。医疗也比现在好得多?
事实证明,不但我们来过他们就会对你们好。我们只要稍微徘徊一下,他们就会对你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