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下面这辆战车感觉够不够科幻?
前苏联大大小小的武器设计局收罗了一批怪才,他们是这个国家多年称霸的功臣。
像米哈伊尔·卡拉什尼科夫和亚历山大·拉斯普列京这样的天才设计师,为苏联的武库源源不断地贡献着镇国重器,在他们背后还有更多默默无闻的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设计热力-T坦克那个人,他的名字就早已被遗忘,但我们不难推测他是如何拿出这样一款设计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的库存武器已经堆积到了让主管者发愁的地步,枪械、坦克、战机堆在仓库里吃灰,这对武器设计师们倒是个福音。
拼凑混搭一向是新武器设计的捷径,1942年费奥多尔·彼得罗夫就曾用M30榴弹炮的炮架和M10榴弹炮的炮管重新设计出D1榴弹炮,在战场上大获成功。
热力-T坦克的设计师比彼得罗夫的步子迈得更大,他弄来一辆T-54坦克和一台从米格15战斗机上拆下的克里莫夫VK-1喷气发动机,把这两个家伙凑到了一起。
跨界混搭的结果是一辆外观前卫,仿佛来自未来世界的新战车,要说它是量子大炮也有人会信。
热力-T坦克的真实用途是扫雷,与传统扫雷车通过碾压引爆地雷的方法不同,它开辟了一条“吹爆”地雷的新思路。
VK-1发动机启动后的空气流量可以达到每秒45公斤,能让一架米格15战斗机以接近音速的速度飞行,安装在T-54坦克底盘上后,它就是一门空气炮。
热力-T坦克扫雷的方式,就是开到雷场,启动发动机一阵狂吹,利用高压气流和高温引爆地雷。
这台扫雷坦克重37吨,加满油能够清扫出一条宽度为10米到12米,长度6公里的安全通道。
理论上热力-T坦克拥有一种其他扫雷车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它能够清除铺装路面上埋藏的地雷,沥青路面会被高温气流熔化,水泥路面不是被吹碎也会被碾碎。
埋在泥地里的地雷就更不在话下了,热风过处土石翻飞,就像被犁了一遍,农民同志完全可以跟上来播种。
可惜这只是理论上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热力-T坦克扫过的雷场总有些漏网之鱼,这让跟在它后面的步兵心里很不踏实。
对于铺装路面下20厘米以内、泥土下50厘米以内深度的地雷,热力-T坦克的效果还算不错,这也是苏联把它派到阿富汗战场一试身手的原因。
前苏军中士弗拉基米尔斯·科维亚津在阿富汗驾驶过几回热力-T坦克,它的出现引起了敌人的恐慌。
科维亚津回忆,他在贾拉拉巴德到阿萨达巴德之间的公路上执行扫雷任务时,泥土和水泥块四处飞溅,爆炸声隆隆不绝,场面很是壮观。
可惜壮观的场面过后,还是需要扫雷兵小心翼翼地在一片狼藉中去寻找那些未引爆的地雷引信,它们像土豆一样从地下被翻出来,藏身于热力-T坦克制造的废墟中。
阿富汗战场是热力-T坦克唯一一次用于实战,它实在太笨重,工作时的噪音又太大,毫无隐蔽性可言。
仅有的几辆热力-T坦克战后就被废弃,没有人知道它们的下落。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后记:这是“脑洞坦克”系列的第十篇。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坦克稳坐“陆战之王”的宝座,在陆地战争中一度是无解的存在。
这种碾压级的优势让世界各国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开发火力和性能不断提升的新型坦克。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不少脑洞大开的坦克设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它们注定无法在战场上大展拳脚。
我的新文章会在个人公众号弄影记(微信号:feiyumylife)提前首发,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脑洞坦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