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地道战要是碰到往里丢手雷可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wwd-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有招啊...

为了减少炮弹、手雷的杀伤效果,战壕坑道会修成曲折的(坑道、地道、碉堡的图太难找,我就找战壕和散兵坑的图来说话了):



将爆炸冲击和破片(等所有沿直线传播的东西...)限定在单一区域内,并在侧壁上挖掘单人的掩蔽部供躲藏。

会不会修工事,修的讲不讲究,就能看出一个单位是不是靠谱。

这种叫正规军:




(看成五五开的,可自带平底锅来找我,我免费提供敲打修理服务,食宿路费请自理...)



这种就叫很有战斗力的正规军,毕竟土共不土,战斗力五...:





可以看到混凝土工事和地上的壕沟都是曲折的,只要你不是坚定和手雷站一起,那就不会有什么事...


这种就叫杂牌军:




(哦,对了,有个说法是,碰上手雷卧倒,得头朝爆炸方向,这样头盔能挡大部分破片,你要是反过来,那丁丁、菊花、腿部大动脉可能不保..)



如果不巧,雷就在你面前,那你应当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






图中那个grenade sump就是手雷沟,把雷踢进去限制损伤,讲究点的可以把底部修成斜面,让雷自己朝里滚。


如果你不挖这个沟,那就很尴尬了,就像战斗力丧失殆尽的德军,显然啤酒和香肠不利于你跳出一个灌了雷的坑:






像有战斗力的军队,训练手榴弹时,掩体前就有个沟,比如下面这个视频,雷很明显落在了沟里,以至于摄像机受到的冲击都很小:

https://www.zhihu.com/video/993881962502733824



所以陆军玩土工是基本功,自罗马军团开始,正规军只要停下来,就开始挖坑,挖各种坑...


顺便,我见过挖掩体最猛的是炮兵,三四铲勾个边,再来一铲出个坑...

当然,他们一炮下去砸坑更快.....



不过话说回来,最基本的还是合理布置火力,使火力点相互掩护,互相支撑,不要给人家贴脸雷你的机会,确保没有人能活着到你面前给你送上一个小惊喜。

单个坑道、掩体、碉堡,即使修的再好,装修再豪华,也只能叫坟。

掩体、交通壕、火力点和机动兵力构成的互相支援、互相依赖的体系才能叫阵地。



你说说你都给人摸到这种地步了,灌你颗雷你冤么?

显然,你不冤,你只能享受。



惊喜.jpg



经@vincent提醒,地道战和作战工事其实不是一码事,抗战时期开始的,一直到后来三打三防时期普及的一些所谓地道战,实际上不是正规作战工事,而是普通人民群众借以自保转移的。

这种情况下隐蔽是第一位,没有多少射击孔,通道长而复杂,所以灌雷都没多少地方可以灌...



顺便,是谁把编辑了题目把那个超萌的“可”字删掉了!!!!

原来不是“碰到往里丢手雷可怎么办”么?



还有啊,评论区里有些人骂不会扔的手榴弹的,都站着说话不腰疼。


不同于实弹射击,打枪紧张最多打偏,死不了人,尤其是死不了自个儿,但是手榴弹这种爆炸物捏在手里是非常让人紧张的,新兵手上出汗,动作变形都很正常。

而且我军训练常用的老式木柄手榴弹相比之下也更容易脱手,现在换了卵型手榴弹了。所以新兵一定会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新兵第一次穿防弹衣也往往就是投弹训练时。

训练过后,尤其是对于手榴弹的延时时间建立信任以后,就好多了。


要是不理解....来来来,我给您点根炮仗,您捏个3秒我看您慌不慌?





最后,祝愿各位永远不会有用上这些奇怪的知识的那一天。




附:

船沉了(可)怎么办?
zhihu.com/question/3000




  

相关话题

  为什么看二战电影,感觉几万士兵都是炮灰;而看某些犯罪电影,大反派曾经是二战士兵,又感觉很厉害似的 ? 
  如果美国核潜艇侵入我国南海,我军有何有效的反制措施或者说是否能提前预警拒之国门之外? 
  如何评价航母无用论? 
  中国为何不从数量和质量方面增强核武库,从而像俄罗斯一样跟美国达成核平衡,继而有效吓阻美国? 
  英国海军大臣有没有说过地球上只有美英中三国能造航母? 
  在欧洲火枪时代士兵是不是不能打军官? 
  在战争中,有没有让士兵们学习敌国语言、冒充敌国军队,从而增加赢面的做法/事例? 
  为什么歼-20机体看上去没有F-35那么协调? 
  抗美援朝老兵有没有聚会?有没有一些没有被承认的抗美援朝老兵?那些没有亲人的老兵的生活现今怎么样? 
  为什么山本五十六战死之后,日本海军会选择古贺峰一作为继任者? 

前一个讨论
谁是中华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人?
下一个讨论
c罗加盟曼联和梅西加盟巴黎那个更失败?





© 2025-04-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