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这个回答已经介绍的比较完善——
总结下:
对波波罗的海三国的合并,主要问题是苏联的政策调整太快。
最初采取了某种日后被称为芬兰化的政策,就是让三国放弃反动的对外政策,而不干涉其内政。
接着三国内部出现了某种带有反法西斯倾向的阶级斗争,这倒也可以理解。苏联为这种斗争提供方便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最后突然又将这种斗争引向了加盟苏联。
一、两年之内大方向三次发生变化,操之过急,反映出苏联对如何应对纳粹德国及其带来的欧洲局势空前变动,实际上有些应接不暇。
至于评论区某位已被拉黑人士提到的芬兰,问题更多。一开始苏联并没有提出解放芬兰人民问题,只是领土争端,后来又扯上解放问题。政治上的准备不足,带有纯军事观点,结果引起芬兰工人不理解和资产阶级的嘲笑(更重要的是离间)。相比之下,军事准备不足反倒不是最严重的错误
当然结局还算好,二战后芬兰的政治气候也变好了不少。
还是那位被拉黑人士,满口嚷嚷苏联在波三操纵的选举都是假的假的
大概,这才符合他认同中的真民主吧:
1934年,帕茨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宣布爱沙尼亚进入“紧急状态”,取缔一切政党,解散议会。帕茨自任“护国者”,开始了其独裁统治时期。1938年,帕茨被“选”为总统。
1934年5月15日,卡尔利斯·乌尔马尼斯发动了一场军事政变,颠覆了拉脱维亚民主政府。他解散议会,取缔一切政党,自认总理。1936年,阿尔伯茨·科维耶希斯(Alberts Kviesis)总统卸任后,乌尔马尼斯又自任总统。
立陶宛首届左翼政府于1926年6月被选举上台。但6个月后,一场军事政变就将这个短命的新政府赶下了台。政变发动者是首任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政变后,他自任总统,对立陶宛实行独裁统治。戏剧性的是,首任总理奥古斯丁纳斯·沃利迭马罗斯也在政变后被指定为总理。沃利迭马罗斯现在是立陶宛法西斯主义组织“铁狼”的领袖。虽然沃利迭马罗斯在1929年就下台了,但立陶宛的法西斯专政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
~~~~~~~~~~~~~以下为原答案~~~~~~~~~~~~~~~~~~~~~~
40年为啥波罗的海三国有很多人要求并入苏联,看看德柳米拉就知道了啊:
一个没背景的16岁单亲妈妈到工厂打工,工厂托儿所帮她照看孩子,8小时之外可以去俱乐部练习枪法,通过上工厂夜校可以考上顶尖名牌大学。当时世界上除了苏联,哪个国家劳动者有这种待遇和福利了?作为刚从苏联独立二十多年的波罗的海三国,自然渴望回归的人大把。
至于苏联靠武力强行吞并违反波三民意云云,事实恰好相反,苏联在波三的驻军是通过威慑阻止了波三当局镇压回归的民意
——天知道自大萧条以来甚至之前就实行独裁取消大选的波三当局怎么就成了民意代表。想必在这帮人眼里,波三党卫军才是人民代表,波三红军和工人民兵统统是外国傀儡
至于89年,当然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反对苏联当局的何止边疆少民:
1990年6月,即苏联解体前一年多,《西伯利亚报》曾进行过一次民意调查。当人们被问及“苏共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回答代表工人的只占4%,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到了85%。
——《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王长江,姜跃
ps:苏联一开始的策略是通过驻军确保自身战略安全,并严禁驻军介入当地内政。但红军驻军本身就是对波三民主运动的激励。随着德军在西线的胜利和波三当局亲德倾向的加强,苏共中央决定扶持当地共产党上位并将三国合并进苏联。就我看来,援助邻国革命事业倒是没问题,但合未免操之过急
ps2:1990年,85%的苏联公务员显然不认为党代表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