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来吐槽一下
之前有一个怀疑肺癌的病人,到我这里,建议她检查明确,家属不同意,只愿意吃止痛药,劝说无效,只能开点止痛药让她走了
一个月后,这个病人家属风风火火来到医院,要求入院检查,明确是不是肺癌
此时见到病人已是枯瘦如柴,走路都走不稳,需要人搀扶
一住院就要求我们来肺癌的诊断证明,我告诉他,没有病检结果,没法出诊断证明
和家属沟通明确疾病的方式,家属根本不愿听,表示越快越好,什么风险之类的他都不care
我就很好奇,之前不是不治疗吗?现在又这么积极,家属告诉我,水滴筹上要诊断证明
前几天结果出了,确诊了肺癌,家属当天就出院了,根本没问治疗的事
听人说他在水滴筹上发起了众筹,目标50万
呵呵,你娘生你养你,要死了还是你谋财的工具
我是擅长情感问题的医生,推荐一下我的一些情感类干货问答
第一次知道像“轻松筹”,“水滴筹”这样的众筹平台,是因为我有个同事很年轻,得了“尿毒症”,这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那个同事很年轻,二十几岁,家里是农村的,他的父母年纪很大了,他应该还有个姐姐,但是,据我们了解家里确实不富裕(这里指的不富裕是没有什么积蓄。),本来这个同事,在我们这里打拼了一阵子,攒了点钱准备给他母亲租个摊位,做点小生意,顺便都搬到我们这个城市来住,谁知竟然查出了尿毒症......
公司发起了捐款,但是,实话实说,杯水车薪,为了活下去,为了“肾移植”,他带着父母去了省会,离开时,我们请他吃了顿饭,其实,那顿饭他什么也没吃,脸浮肿的都变了模样,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尿毒症”是这样的。。。
再之后,偶尔有联系,他去了省会做了治疗,并申请了肾移植手术,等待肾源,据说为了给他治病,家里的房子也卖了,他在治病期间也拼命在外面打工,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打工的照片,后来,他发起了“轻松筹”,申请了30万,但是我看截止的时候,不到10万元......
就在前几天,他又发起了一次轻松筹,这次是肾移植之后有排异反应,一直下不了床,费用也没有了,所以不得不再次发起“众筹”。
这是我接触所谓“众筹”的历程。
对于这种模式,个人的看法是:
1.这种方式确实能帮到一些人。
2.这种方式门槛不高。
3.这种方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4.这种方式还没有专门的管理。
其实,我在给他捐款的时候,一直有几个疑问:
1.这种平台要从捐款里赚多少钱?(这个很现实,平台做这些事情一定是会收费的。)
2.网上捐款的数额保证是真实的吗?(很多捐款人互相不认识,而且账目繁多,有捐10元的,还有捐100元的,但是和总数能完全对起来吗?)
3.捐款会用到病人的治病上吗?(毕竟钱不一定回到病人手上,以前,孩子得绝症,家长拿钱跑路的事情不在少数!)
关于,最近网上,某相声演员,得病众筹,被爆料有车有房,让我想起了另一群人——特困户
之前网上有报道过,某城市廉租房小区一特困户,因为小区取消了车位,而让他无法停车,无奈该特困户上访,申请恢复他200元一个月的车位,在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位“特困户”浑身上下名牌,带着大金表,他开的车也在20万左右,当记者质疑,特困户为什么会有车的时候,该特困户称是办理“特困户”之后,朋友送的.......
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福利”,总会有居心叵测的人,“挖空心思”去利用这些福利贪钱。
通过网上曝光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众筹”平台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1.“众筹平台”是盈利性质的,单从这一点来说,就不让人放心(因为不了解平台内部运作就不多说了。)
2.没有严格的监管,没有严格的审核,
3.没有有公信力的公示方式,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
4.没有执行标准,没有......
没有的太多了,怎么看都像是“三无产品”,但是,确实是帮助了一些人,也让人钻了空子。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矛盾体”。
个人觉得,想这种形式,其实是可以提倡的,但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特别是,“盈利机构”来运作这样的平台,怎么能保证不会出问题?
但是,“非盈利机构”运作就一定不会出问题吗?我想,这些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方”的支持,和统一的把控。
我在想,这么多年了,像一些带有“福利”性质的,政府部门为什么不牵头做这样的事情呢?
希望,这种“众筹”模式能尽快规范化把。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想当全职太太又当不了的,并且心胸狭窄的人
原答案之前,给大家看一个伏弟魔家庭的长大的可怜女孩。
赔钱货,吃绝户,倒贴。
听听多么令人惊讶的词语,从一个女孩子口中得出,好像在你眼中,独生女就是绝户,而你这个有弟弟的女孩才是光荣的。而女儿出嫁,陪嫁的房、车、现金,都是倒贴了婆婆家。我跟我的老公同姓,并且他很尊重我,生不生,生几个都是我说了算。
并且,我想告诉你,女人结了婚,是建立了独立的家,而不是什么进了婆家的门,带的东西和资产,都是建设自己的新家。不是像你说的,女儿出嫁要从婆家捞钱才是赚的,也不是只有你的弟弟才有资产继承权,你可以怪你的父母一定要封建思想生男孩,但是不要把怨气撒在独享资源的独生女上,我们也有我们的辛苦,我们要独立承担自己的老人。
————————以是原答案——————
全职妈妈,绝大多数时候,命运在别人手上。
我是奶奶带大的。
奶奶40年生人,今年80岁,中专毕业,当时奶奶成绩很出色,只是后战争时代,家里实在供不起两个大学生,于是哥哥去省城读了大学,奶奶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城医生。那个年代,都是儿女成群的,奶奶只生了两个孩子就不生了,带不过来,要工作。当时的舆论压力可想而知,婆婆不大来往了,老公也不理解,闹了一阵矛盾,身边的胡同邻居,尤其是在家专职看孩子的女人们,茶余饭后也不是没人编派过。
爷爷经常出差,奶奶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工资一半交了保姆费,另一半留作伙食费,有的时候口粮实在不够,要先赊上5斤粮票度日,下月发了工资再还。就是这么艰苦的日子,都没能动摇她工作的决心。
后来奶奶提前一年退休了,为了带我。
印象里,家里有个小药柜,胡同邻居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奶奶看,奶奶就摘了围裙,拿起听诊器。小药片几毛钱,不按盒也不按瓶卖,几片能好就卖几片,拿个药片纸包好。
在我们不大的家属院里,老太太们有冠夫姓,被叫做李奶奶张奶奶的,有随宝宝叫的,超超奶奶,娜娜姥姥。只有我的奶奶被叫做周医生,从医几十年,给家属院里的老中青三代看过诊,所以无论男女老少都叫她周医生。
周,冠本姓不冠夫姓。
医生,社会价值而非家庭价值。
小小的我,竟也因此与有荣焉,暗自生出一丝秘而不宣的敬意。原来这个两鬓挂霜,整天灶边炉台,揪着我早睡早起的老太太,从前是个白褂加身,行医看诊的干练女性。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这是今年结婚,奶奶勉励我的话,上大学不是生活的终点,工作稳定也不是,婚姻更不是。
不攀附,不依存,不作菟丝,不改其志。
所谓家风,言传不及身教,是我毕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