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到达鼎盛时期,为何他的评价还这么低? 第1页

  

user avatar   yao-chu-qing-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看表面经济数据,那鸦片战争时的大清也是世界强国了。。。。

勃列日涅夫当政18年,看似苏联风光无限,其实底下就是无限深渊。苏联僵化的体制暴露无疑,而勃列日涅夫作为总书记毫无作为,简直就是渎职,大权在握却毫不改变,他愧对苏联人民。

1964年十月全会,谢列平苏斯洛夫柯西金连手让赫鲁晓夫下台,为了维持平衡,让时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勃列日涅夫上台,勃列日涅夫在党内一直以老好人形象示人,谢列平柯西金都觉得这个人毫无威胁,只是个平庸的官僚。然而这个老好人却最后夺取大权。

勃列日涅夫借米高扬退休之机将波德尔戈内推上最高苏维埃主席的位置,然后解除他的中央委员会最高主席团成员,最高苏维埃主席不过虚职。

然后勃列日涅夫对谢列平的共青团系统出手,先是改组监察委员会,解除谢列平的主席职务,部长会议里改变谢列平分工,最后解除谢列平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的职务,谢列平此时只是一个中央书记处书记。另一边为谢列平头号亲信克格勃主席谢米恰内斯配了三个第聂伯罗帮的第一副主席,加上谢米恰斯内太缺乏经验,对克格勃控制有限,即使拥有除军队外所有强力部门的共青团系统也无法做出有效抵抗。限制住谢米恰斯内,勃列日涅夫又借各种借口卸去莫斯科第一书记叶戈雷夫,塔斯社社长戈留诺夫等人职务,纷纷派出去做大使,共青团系统土崩瓦解。

谢列平下台后,勃列日涅夫让第聂伯罗帮的吉洪诺夫接任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71年时任部长会议主席的柯西金开始新经济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态度比较暧昧,71年苏联的各项数据远超往年,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时期最好的一年,然而布拉格之春后,苏联上层风向突变,勃列日涅夫粗暴的打断改革,柯西金改革戛然而止,此后的柯西金已成为提线木偶,而勃列日涅夫觉得需要柯西金这样一个技术官僚,直到柯西金去世也没有解除他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自赫鲁晓夫下台后,其制定的一系列干部政策就被废除,这个政策有很多不足之处,废除也无可厚非,但勃列日涅夫为得到地方官员支持,连基本的组织原则都没有,苏共二十三和二十四大的中央委员除去已死亡的,再选率高达百分之九十。政治局委员居然没有变化,下面个加盟国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第一书记十几年没有大变化,出现许多在一个位置二十年以上的官员,勃列日涅夫难辞其咎。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军达到鼎盛,乌斯季诺夫组织的西方八一军演可略窥一二。赫鲁晓夫选择了火箭核武器作为弥补美苏差距的手段,而勃列日涅夫日期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军费节节升高,苏联最出名的装备基本出自这一时期,尤其是红海军,基辅级航母,基洛夫级光荣级巡洋舰,奥斯卡核潜艇都在这段时间服役,苏联红海军遍布四大洋。当苏联陷入阿富汗之时,海军船台上还躺着基洛夫和库兹涅佐夫,苏联财政早已已不堪重负,新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后的苏联经济僵化,毫无活力,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外汇让苏联一片盛世景象,但人民的生活却没有大幅提高,有关勃列日涅夫的大量政治笑话开始大量出现,苏联人民对苏共高层的讽刺反映出苏共已经开始失去人心了,已经老去的勃列日涅夫,连稿子都念不好,政治局一群七十多岁老头开会,每次敷衍了事。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决策出自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三人,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也没有达到取得印度洋出海口的预期目标。

勃列日涅夫长日躺在疗养院里,连个合格的接班人都没有培养出来,三年内苏联去世三位最高领导人,苏共脆弱的统治摇摇欲坠。

勃列日涅夫政治经济军事一无作为,个人私生活糜烂,纵容女儿女婿胡作非为,扳倒谢列平柯西金,压制安德罗波夫,简直就是扑灭苏联改革的希望,就凭石油东风过了十几年好日子,留下看着不错的经济数据,但留给继任者的却是一个腐朽破败的帝国,而他连个合格的继承人都没有培养出来,苏联解体,勃列日涅夫要负很大责任,这种人评价要高,那我们不是眼瞎吗?

ps评论提醒,有所修改。。。


user avatar   zhao-wei-81-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年生产的拖拉机和报废的拖拉机数量相差不大。

谷物浪费年均3500-4000万吨

金属浪费和腐蚀年均2000-2500万吨

木材的砍伐运输加工综合损耗超过50%

能源利用率,在80年为46%

全苏高级管理人员达到了2100万人(含企业干部)

这么说吧。老勃的苏联确实是顶峰,但他们的增长是以大量的浪费和低效为代价的。

粗放型的增长进入了极限,就要越过顶点了,不改革不行了。

如果安德罗波夫能干完一任,苏联至少可以续命十年以上。

他们的浪费太大了,进行经济改革很容易出成绩的。

老安能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一下局面就明显有好转。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一个贴子,可以看一下,苏联以前的发达程度

生活水平对比:苏联1980与美国2008

谢尔盖.洛帕特尼科夫 — 数学模型方法实验室主任,国立莫斯科大学合作学者,现任教于美国特拉华大学((UDEL)University of Delaware)。著作遍及物理学,声学,地球物理学,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等诸多领域,有数十篇关于地缘政治,政治评论和经济分析的文章在苏联-俄罗斯大众媒体上刊载。《生活水平对比:苏联1980与美国2008》一文完成于2009年。

生活水平对比:苏联1980与美国2008

作者:谢尔盖.洛帕特尼科夫

译者:KGB1986

review.youngchina.org/w

从“改革”开始算起,24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至今仍未能恢复到1985年的水准之上。鉴于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以1980年的苏联经济数据为基础。还应当注意的是,1980年,正是卫国战争结束后的第35个年头——而离“民主剧变”也还有十年有余。

在开始比较前,我想先揭露一至关重要的事实真相,而这个真相正是那些满脑子豆腐渣的“高等人类” (译者注,эльф=elf,这里指那些高傲,自视聪明,实际上带有偏见且异想天开的人)所断然回避的。那就是,苏联仅在1941年-1945年抗击德国侵略的过程中就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若细化到物质损失上,请看下面:

那些被德军侵占的苏联国土,在战前对于整个国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上面生活着占苏联总人口数45%的居民,为全苏联提供了33%的工业产值,47%的作物播种面积和45%的牲口(大型家畜),铁路里程占全苏铁路总长的55%。

德国法西斯侵略者及其走狗在那里焚毁了1710座城镇,7万多个村庄。150万栋房屋和建筑遭到彻底毁坏或受到部分破坏,致使2500万人失去家园,无处容身。31850个工业企业被摧毁(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那些机械制造和冶金企业,在和平时期,总产品中近60%都是由它们生产的),还有数不清的小型企业和车间,1876个国营农场,2890个拖拉机站,98000个集体农庄,216700家商店,食堂,餐厅,和其它商业企业,4100个火车站,36000个邮政电报局,电话局,广播站和其它通讯企业,6000家医院,33000家诊所,防疫站和治疗所,976座疗养院和656个度假地,82000个中学小学,1520个职业教育机构——技术学校,334个高等教育机构,605个科学研究所和其它科研机构,427个博物馆,43000个图书馆以及167座剧院。

review.youngchina.org/w

德国占领军及其帮凶破坏、掠走了175000台金属切削机床,34000套击锤——压力机,2700台采煤机,15000套风镐,5百万千瓦容量的水电设备,62座高炉,213座平炉,45000台织布机及3百万个纱锭。苏联最宝贵,最主要的工业基地蒙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

和平时期修建的122000公里铁轨中的65000公里在占领之下遭到破坏,15800个机车头,428000节车厢被击毁。侵略者击沉或俘获了4280艘客运,货运和内河摆渡轮船,舰队技术支援船和4029艘无动力船只。26000座铁路桥中有13000座被炸断。有2078公里长的既有电报——电话通讯线路在沦陷期间被侵略者破坏和窃取。

苏联居民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爆破及纵火焚烧。2567000座城市居民住宅中有1209000座在沦陷期间被破坏,这些毁掉的城市住宅加起来占到了城市规划居住面积的50%以上。在农村,1200万个住宅中有350万个在沦陷期间被破坏。

而如此惨重的浩劫与美国毫不相干,相反的,美国人还大发战争财,GDP获得了增长。

自然,在“高等人”的病态大脑臆想中,苏联所蒙受的巨大损失是凭空复原,且不费吹灰之力的。然而,在这里必须再次指出,从“改革”开始算起,24年已过去,我们国家的人均生活水平至今还未能恢复到1985年的水准之上。

综上所述,在进行对比时,我们有理由以1980年的苏联经济数据为基础,并且要清楚的是,1980年,正是卫国战争结束后的第35个年头——而离“民主剧变”也还有十年有余。

还要注意第二点——苏联国民收入体系与美国国民收入体系间存在着差异。

review.youngchina.org/w

上图展示了2007年美国家庭的收入结构(按照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资料,单位:千美元)

根据这一收入结构柱状图,可以得出当今美国家庭的年平均收入为5万美元左右。

我们会发现,收入结构柱状图的高低走向犹如两个隆起,看似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低层阶级”构成了第一个,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上层阶级”构成了第二个,“上层阶级”得数目大约占了总人数的13%。而在过去的苏联,人们的收入结构分布却是另外回事:真正意义上的“上层阶级”并不存在,高收入家庭占有的比率迅速而又均匀地下滑。

与此同时须指出的是,“上层阶级” 的大量存在导致美国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形一直被歪曲和掩盖。首先,“上层阶级”在外来访问者面前历来显眼,而通常来讲,也鲜有人去造访那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如此一来,美国“中产阶级”就拥有了十分“引人神往”的轿车与洋房。但过去在苏联,能够与“中产阶级”对得上号的,恰恰是那些常有机遇外出访问的人,此类人数量不多,收入水平换在美国至多算得上是“中下阶级”。 这种收入结构的差异特性凸显出苏美两国在贫富收入比(10%最富有居民的收入与10%最贫困居民的收入的比值)上存在着巨大落差。

知晓这样的情形后,更为合理的比较方法便是:以美国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为参照,去与苏联中等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做比较。其实要算出美国这类家庭的实际平均年收入并不难,若去掉收入结构柱状图的峰值,即可得知他们的实际年均收入不超过4万美元。

这个“4万美元”就是我们在本文中用来衡量1980年苏联中等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尺:众所周知,1980年,苏联中等收入的两口之家月工资为340卢布(平均月在职工资为170卢布),全年总收入约为4000卢布。那么单从数值上来看,2007-2008年美国中等家庭的收入(以美元表示)正好是1980年苏联中等家庭收入的十倍之多。

不过,这仅是表面上的比较而已,我们必须要去分析的是 ,1980年苏联卢布在生活消费计划中的相对实际购买力,以及当今美元在生活消费计划中的这一能力。

还必须要比较1980年苏联卢布的日常购买力与当今美元的日常购买力。

必须要比较苏美两国民众日常开销中,生活必需品在消费中所占的比率。

分析生活必需品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分析那些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或必不可减少的商品。在此我将生活必须开支归为了四大类:

1 购房支出

2 交通出行支出

3 食品支出

4 穿着支出

相对来说,前三类支出更具有“随意”性,因为它们不受气候限制,也不是“每天必须”。 穿着支出则更类似于长期性开销。尽管衣物具有相对较高的“一次性”价格,衣物的使用期却是足够长的,因此在日常消费中占有的比重并不大。

当然,这样的道理也能适用于其它一些商品,比如电视和家具:商品相对较高的“一次性”价格因它们自身的使用周期长而被“稀释”——电视机只要未报废就能看,家具可以一连放好几十年。正是鉴于此,我们将对比范围限定在最基本的,占必须开支比重大的日常消费项之内。

review.youngchina.org/w

住房

1980年苏联住宅(租赁)价格

1. 莫斯科两室“国有”住宅每月租金为 12.5卢布

2. 电话费 4卢布/月

3. 平均电费 0.02卢布/度

4. 不限量使用点燃起 2卢布/月

5. 暖气 2卢布/月

2009年美国住宅(租赁)价格

1.在大城市租赁单卧住房的价格不少于700美元/月。知名网站realtor.com在亚历山德里亚(华盛顿郊区)的最低租赁房价为900美元/月,面积590平方尺(少于50平方米)。1000美元/月以下价位的,仅有15栋位于远郊的房子供出租。 realtor.com/realestatea (译者注:作者在文中给出来源网页地址)

2. 固定电话费 36美元/月

3. 水费 30-50美元/月

4. 电费——按美国平均价格-0.11美元/度

5. 天然气——根据用量而定。我个人,冬天三个月实际花费360美元,也就是说,120美元/月。实际上,暖气和热水也差不多是这个价格。

那么租房价格比例就是:

苏联两室住宅月租金总额为25卢布(译者注:按两口之家算的)

美国单卧住宅月租金为1000美金(译者注:租赁价格固定,两口之家,或是单身都没有影响)

这样的话,比例为:1000:25=40。也就是说,在住房方面,1苏联卢布的购买力大约等于当前40美元的购买力。

review.youngchina.org/w

交通出行

在比较交通出行开支前,须说明一点:这里的必须开支仅限于正常情况下,以最快速度,最短时间达到目的地所需的费用。

此处我们再次遭遇了模式上的差异:在美国,大城市以外的公共交通几乎不存在,原因是工作地通常离居住地远不止十英里,而是几十英里(译者注:1英里约等于1.6公里)。所以我们在这里仅就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进行探讨。

1980年,莫斯科所有类型公共交通工具的月票价格为3卢布。

2009年的纽约没有电车和有轨电车公共交通运输。公共汽车的作用仅限于运送乘客到达地铁站周围。地铁站范围以外的公交线路,据我所知,是没有。地铁与公共汽车月票的价格为80美金。

私家车对于美国的含义:在美国,人人都不得不购买轿车用于上下班,购买轿车的开支被视为是必须的。这不同于在苏联,是否拥有私家车是一种自由选择,没有轿车,也还有另外的出行方式可供选择。

在美国,轿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为12500英里(译者注:大约2万公里)。轿车完全报废前大约能行驶10万至12万英里的路程(译者注:160000公里至192000公里)。也就是说,十年的期限中需为轿车支出费用。根据统计,轿车均价2万美元,那么每年需支出2000美元。除此之外还要加上油费:一台中低级品质的四缸发动机每30英里(译者注:约等于48公里)耗油1加仑(平坦路面上),它的全年总耗油量便是12500:30 = 416加仑。油价为2美元/加仑,全年的油费就为832美元。将相关数据加起来:每月用于轿车的开支总额=月固定开支+每月油费=236美元。最后还要为轿车购买必须的保险,否则上路行驶将构成违法:保险的最小额度(保险是一次性的,所以仅涵盖部分开支)为60美元/月。那么所有相关数据综合起来看,在美国驾驶轿车的月最少开支为300美元。

在交通出行费用比例上:苏联卢布的购买力大约是当前美元购买力的30倍至100倍。

review.youngchina.org/w

美国的穷人住宅,如今这样的房子在亚历山德里亚要卖523900美元(经济危机期间)

review.youngchina.org/w

食品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要比较食品上的支出是有些难度的,但至少有两类方法可以使用:

第一类,分析苏联(广泛存在的)公共食堂的午餐均价与美国最流行食品的均格。

在美国最便宜的《麦当劳》连锁店中吃一顿:有夹生菜的汉堡,肉饼(译者注,肉类和淀粉混合制成的大肉丸子),油炸薯条以及一杯汽水——碳酸饮料,要6-7美元。

在苏联公共食堂吃一顿含三道菜的午餐:红甜菜汤,陶罐炖肉,沙拉,再外加一杯咖啡或一杯茶,只要0.60卢布。而最便宜的午餐是:汤,肉饼配土豆泥或是配荞麦饭——只要0.32卢布。

所以“Big Mac”(译者注:Big Mac,麦当劳贩卖的一种汉堡包,其名称意为巨无霸)比例是:10-20 ——1苏联卢布相当于如今的10美元或20美元。

第二类方法,比较具体食品的单位卖价

土豆价格上的比例:1980年的苏联,土豆价格为每公斤0.1卢布。2008年的美国,土豆价格为每磅0.5-0.9美元(译者注,1磅约等于0.5公斤)或每公斤1-2美元。此等条件下,苏联卢布的购买力是如今美元的10-20倍。

肉类价格上的比例:一些年份由于实施商店半价销售而导致苏联国内的肉类供应紧张,但市场上的肉类价格却一直维持着每公斤4-6卢布的价格,相对于今日美国每公斤8-15美元的肉价,可以有把握的讲,比例是2-4(既如今的2-4美元才相当于过去的1苏联卢布)

面包价格上的比例:一条450克的白面包在苏联的售价是0.13卢布。同样的白面包在今日美国的售价却是1.5-3美元。经过换算,比例为10-20

还有类比例换算方法——比较家庭每月食品开支

苏联家庭的每月食品开支稳定在人均60卢布(三口之家算180卢布)

美国的三口之家每月在食物的支出为800-900美元—— 也就说说人均250-300美元。根据这一方法得出的换算比,可以认为,1苏联卢布相当于如今的5美元。

review.youngchina.org/w

穿着

要针对穿着支出来计算苏联卢布的购买力十分之复杂,但从主要的方向入手,可以确信,购买鞋子时,比例为3-4 —— 1苏联卢布可以当如今的3-4美元来使用(购买同等质量的鞋子时),女靴的价格是例外,在某些情况下购买女靴时,换算比还会上升到10(在美国,冬季保温女靴的价格是500-700美元)

同样的,在购买衣物——如男式大衣,西装上衣时,比例大致也为3到4。

结论

结论就是:1苏联卢布在用于交换不同类别商品和服务时,其购买力相当于如今的3美元,4美元,甚至是100美元。

核算了各种消费支出的不同比例后,得到了这样的结果:1980年的1苏联卢布平均等于如今的10美元。美国人今天的生活水平,如不包括高收入群体,和1980年的苏联普通居民差不多。

过去正是由于错误地拿苏联中等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去和美国高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及其不重叠的优先报酬(译者注,指美国高收入群体敛财方式多样化且相对穷人具有优先权)做比较,才造成了苏联美国生活水平上的差异假象。在苏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一定能划归到高收入群体中(比如,1980年,苏联科研工作者的平均工资水平就低于建筑工作者,交通系统员工和工业工作者的平均工资水平,仅排在第四位),而在当时的美国,高收入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有高等教育背景。

不过为了公平,还须讲清楚,什么是工作条件——算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头上的又一项“成就”。事实上,在斯大林时期,甚至是战争期间,工程师的平均工资都是工人平均工资的6倍,而教师——教授的平均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6倍到7倍多。斯大林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用位于索科尔山(译者注,意为金鹰山,莫斯科市区一地名),莫斯仁克(译者注,莫斯科市郊区的科学院士城),银松林(译者注,位于莫斯科河畔,莫斯科市西郊的森林高地),别列捷尔基诺(译者注,位于莫斯科州列宁区的城镇),克利亚济马河畔(译者注,奥卡河的左支流,流经莫斯科州)和其它类似地点的院士——教授别墅来评判。这些别墅在今天的俄罗斯已经涨到了百万美元的价位——美国的任何一个教授都不可能买得起。

这就是真实的现实,而非“高等人”所想的现实。

review.youngchina.org/w

当然,并不是说苏联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改革”的最新进程已告诉我们,与今日俄罗斯联邦靠抬升物价去消除那臭名昭著的短缺,以及丝毫不顾及人们在各个方面消费能力萎缩这一事实的做法相比,过去的那些问题简直微不足道的——看吧,如今的肉价都已翻了两倍,难道小轿车还能幸免?

除了那些完全呆了的人,谁也不会尝试推翻这样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唯独有必要再提下房子的事,因为有两人发表过这种言论:“在美国,大多数人都拥有私人住宅。”,年轻人和父母是分居的。

就这种言论,我想引用弗.恩格斯讲过一句名言来提醒大家:“把鞋刷归入哺乳动物,它也不会生出乳腺来。”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自有住房在美国“屈指可数”。通常是认为66%的美国人“拥有”私人住宅(而剩下的人全是租房住),然而事实上他们一无所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靠举债贷款来买房,还要作抵押。房屋产权其实是作为放债人的银行所有:购房首付占房屋总价的7-8%,还款期30年。这意味着贷款全部偿付前,人们为每一美元的债务要向银行实际支付2-2.5美元,债务支出总额中有三分之二是“纯粹的租金”。还有两点:首先要讲清楚的是——“金钱的租户”(译者注,指贷款购房的人)被称作是房屋的拥有者,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房屋租户,他本人须对房屋结构全权负责:房顶破了,是他负责,马桶坏了,也归他管。一般情况下,租赁房屋的相关维修费会预估到租金里,但在贷款购房时,这类收费却会换种面目出现——更准确的说,是以支付给保险公司的保险金形式出现。如此一来,房屋真正的拥有者——银行就不必为属于它的房子承担任何维修责任。

其次,贷款的分期支付受限于特定的方式:“金钱的租户”头五年仅能支付银行利息,五年中偿付的总金额仅相当于银行附加额外收入总额(译者注,银行利息总额)的三分之二。五年后才可以以最低额度偿还债务本身,而直到到贷款期末尾时才能够全部偿还完毕。这意味着,头五年,人们实际上仅是银行持有房屋的租户,并且还要承担一切修缮义务。

最可笑的是,五年——正好接近于房屋持有的平均时间。通常,中等收入的美国人因工作关系,每5-7年便会搬一次家。那么结果就是,贷款买房相当于租房,还成了“租房专业户”。

还有另外种情况:如果贷款还完了,会发生什么?获得产权?——答案是:所有者真的会得到一栋至少受过最低限度大修的折旧房屋,当然修缮费用已经值得上一栋新房子了。

换句话说就是,“自有房产”——事实上纯粹是扯皮。

怎么样?再顺便说下汽车产权:汽车贷款分五年偿付。而五年后,汽车的机械折旧率会是75%,因为它已达到中等——最大行程。

现在明白了吧,高雅的《所有者》称谓麻痹着人们的心灵,其实那与现实没有任何的,哪怕一点的关联。

review.youngchina.org/w

还有一种的言论是——在苏联存在着美国所没有的声名狼藉般的紧缺。

这话根本就不对,1980年,食物及其它商品能够完全自由地在市场上购买,仅仅是人们不愿意那样做。人们宁愿在商店中寻找国家定价的商品,也不愿意按市场价格去购买。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更严重的误区。

这就是(不清楚):商店货架上商品空缺带来的不便不能等同于贫穷和低消费。相反,柜台上的琳琅满目并不意味着富足。

实际消费是一种符合事实的尺度,而非货架上的表象。

就是这么回事: 所有基本类别商品(汽车消费可能除外)的消费,特别是食品消费上,新俄罗斯都落后于苏联。这个甚至连改革派都不否认。也就是说,当今俄罗斯人实际上——在丰盛的货架面前——变得更加贫穷了,不如供应紧张条件下的苏联时期。绝对意义上的最大消费是在1985年实现的。

当然,这不是为商品紧缺辩护,然而,这清楚的指明了供应紧张与丰富——既生活的水准——是呈现在质的不层次中。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苏联与新俄罗斯的比较,对比苏联与美国时也同样适用。今日美国丰富的货架不代表美国大众消费水品就高于1980年苏联的群众消费水平。

一些人存在着这样诠释事物的倾向:供应紧张即贫穷,没有供应紧张=高生活水平——这是欺骗,这种论调就象在说:贷款买房的人才是房屋真正的所有者。

第三类人的言论最有趣:好吧,您证明了,从满足基本消费的角度来看——苏联中等收入的居民过得至少不比美国的中等收入居民差(除了“上层阶级”)。但生活水平绝大部分意义上是绝对于“奢侈度”的,也就是说,要看人们能不能够让自己去享受主要的高端消费。

好吧,正如我们见到的那样,根据基本生活支出比例,1980年苏联人的家庭平均收入大致与2008年美国人的中等收入持平(如果将美国“上层阶级”排除在分析之外)。因此,自由支配的余额差不多也一样,我们可以计算这些余额在具体项上的比例,并将它们用来比较。

review.youngchina.org/w

这时,我们会发现两国人在消费习惯上的惊人差异,但也只会得到一个结论:在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如参加儿童(兴趣)小组,观看话剧,音乐学院演出,看电影,读书和休闲的时候,苏联卢布的价值是美元不可比拟的。

比如说,美国高水平但收费异常昂贵的高等教育与苏联完全免费的优质高等院校教育就不可比。想想苏联卢布的价值会是美元多少倍?——现在美国最一般大学的全年学费为3万美金(毕业时共花费15万美元),名牌大学全年学费为6万美金或更多(毕业时共花费25万至30万美元),还不包括住宿费用,而过去的苏联高等院校教学近乎免费,学校还会授予40-45苏联卢布的奖学金,宿舍住宿每月仅收3-5卢布…

又该如何去比儿童教育呢?——在美国,参加为期一周的夏季数学培训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需花1000美元左右。那么相比之下,过去苏联为期一年的提高班,少年宫、文化宫的各种课程是不是相当于“一文不值”了?

不过,还是有东西可以拿来具体比比的。

review.youngchina.org/w

过去一张莫斯科音乐学院演出的前排票价是3卢布60戈比(译者注,1卢布=100戈比),而这类演出在美国应该是没有。如果有谁对这方面较为了解,欢迎指正。在纽约倒有一个类似的卡内基中心。

这里找到了费城交响乐团演出的最新票价:

tickco.com/schedule/phi

最便宜的票要97美元,包厢需300美元。

这就意味着:比例是100。(译者注,在此等条件下,1苏联卢布实际等价于今天的100美元)

review.youngchina.org/w

过去苏联电影院票价并不统一——从0.25卢布到0.6卢布不等(相对于新俄罗斯和全世界的最低价)。而在美国,电影票价6美元起。因此比例最少是10,若拿廉价票来比较,则比例可达到24。

度假休闲。在美国,带薪休假一般是三周的时间,在苏联则是四周。比较度假上的花费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据我所知,疗养院、度假地,在美国也是没有的,有的是游轮和火车旅行。通常,前往佛罗里达游玩一周需花费至少600美元(还要外加迪斯尼世界的门票70美元/人),这还不包括饮食在内。而过去到雅尔塔疗养4周的花费是120-150卢布,包含三餐,提供免费体检和免费治疗。

因为这里的比例至少是2400/120=20倍。

review.youngchina.org/w

书籍。苏联流行书籍的发行量以几十万计,是当今美国书籍发行量的十倍。此外,80年代的苏联还出现过小说类书籍的供应紧张,原因就是书籍本身极低的售价。珍本书籍在苏联的售价是2卢布多,而同等的书籍在美国要卖几十美元。

这就意味着:比例不少于20。

若再谈到苏联极其丰富的科学技术书籍——无论是国内著作,还是翻译作品,比例将会更大。苏联科学技术书籍的售价一般不会超过3卢布(基本的价格范围是1.50-2.50卢布),而美国同类书籍的售价常常是几十到几百美元。

换句话说就是:一切与苏联人自我提高有关的商品,即使不比美国的同类商品便宜百倍,也能便宜个几十倍,自我陶冶这个词对于苏联人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然了,苏联也确实有在比例上“输给”美国的时候——那就是非生活必需商品的消费。(译者注,可以理解成奢侈品的意思)

这类比例大致是1-2:1980年的1苏联卢布仅能等同于如今的1美元或是2美元。而根绝我的观察,近乎均等的比例是基于某几类的服装和鞋子消费数据得出的。换句话说就是:基于工资收入量来分析,非生活必需商品的价格对于苏联人来说更贵,实际比现在美国人所承受的价格高出5到10倍。

美元贬值已持续近30年,那么1980年时,苏联卢布对于一些非生活必需商品的购买力可能会达到当时美元的4-5倍。这也大致与那时的黑市价格相吻合。

但造成比例近乎均等这一状况的唯一原因是:苏联出国公民的兴趣仅会集中在非生活必需商品上——而这些人既没有租房负担,也不用养车。于是关于卢布真实效用的幻像就形成了。还有就是:为了节约开支,苏联公民在前往西方国家时通常都自带食品。尽管这清楚地表明了食品价格在苏联国内更为低廉,但还是无法纠正有些人完全错误的印像。直到现在,这些人还保持着他们“阿郎若德”式的不学无术。(译者注,Оранжоид-“阿郎若德”指的是那类人——虽讲着俄语,以俄式思维解读事物,在俄罗斯文化熏陶下成长,却最终强烈地厌恶着俄罗斯的一切,并否认自己是俄罗斯人。)

那么结论归总起来便是:苏联人在个性发展上的成本要比美国人的成本大概低两倍半,那时是真的“唯物主义”——而在非生活必需消费上,美国人的消费成本要比苏联人的成本低5到10倍。

也就是说:1980年苏联基本类商品的价格与如今美国同类商品的价格相比,要低50倍到100倍。而今天美国最高端消费商品的价格与1980年苏联此类商品的价格相比,要低5-10倍。

孰轻孰重,大家按照自己的见解作出选择吧。

并且:要想精准对比1980年与2008年,实际上是不可行的——拿来作比较的两个年份间相隔了近30年!也不能忽略时间跨度所能带来的巨大进步,就拿苏联来说吧,它任何一个时期的生活水平与之前的三十年相比,都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的。

文章来源:sl-lopatnikov.livejournal.com

Сергей Лопатников’s Microblog


user avatar   ying-ling-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啥?勃列日涅夫遭到的评价低?

根据俄罗斯独立民调调查机构“列瓦达”的数据,当今俄罗斯中,最受好评的20世纪领导人为——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在红场,左二为勃列日涅夫。

截图来自俄罗斯RT(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很奇特,RT电视台现在已经成为YouTube上点击最多、最受欢迎的传统媒体品牌。以至于令美国人惊呼俄罗斯的“宣传战争”……

在勃列日涅夫之后,列宁和斯大林也是广受好顶赞的两个苏俄领导人。

对赫鲁晓夫和尼古拉二世则出现了褒贬不一的情况。

俄罗斯民意普遍认为及其差劲和无能的领导人为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尽管一些媒体——包括普京日复一日的为他们说好话……

他们可能忘了,尼古拉②粉出现的缘由是亲历者死个精光+东正教会下本吹。

可经历戈·叶时代的俄罗斯人要死绝还得再等个几十年……

(而且斯大林估计还封个东正教圣人,他俩就没这缘分了。况且同样由“列瓦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51%的俄罗斯人认为苏联解体本可以避免,56%的受访者对苏联不复存在感到惋惜。所以他俩的锅还得结结实实背个几十年。)

普通民众对勃列日涅夫的怀念之情完全可以理解。在经历了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民众的极端贫困、国家所遭受的莫大屈辱、社会治安与风气的极端败坏之后。俄罗斯人普遍怀念起勃列日涅夫的“黄金时代”——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于苏联普通劳动者,对于那些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内饱受磨难的大多数人,是最有利的时期,是他们的天堂。没有战争,没有革命,没有动荡,生活悠闲与惬意。

由此可见,俄罗斯普通百姓,即便是在没有所谓“主流媒体”刻意引导与宣传的情况下,对于勃列日涅夫大多也是持积极正面评价。因此“为何勃列日涅夫的评价这么低”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

当然,勃列日涅夫得到俄罗斯百姓的怀念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批评。毕竟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苏联政治体制出现问题苗头的时期,集体领导变成集体摸鱼,稳定干部变成地方王,还有干部老化问题……不过这算得上是立刻国破家亡的大毛病吗?要是的话,苏联东方的某位高寿老者估计是被黑的最惨的没有之一。再且说,“勃列日涅夫弊病”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戈尔巴乔夫为了政治“改革”而树立的一个“靶子”……

对作为整体的俄罗斯人民来讲,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黄金时期而不是停滞时期,被西方普遍接受的停滞假设,只不过是戈尔巴乔夫用话语压倒俄罗斯人民生活现实感的体现。

勃既没有搞全面禁酒(怒艹俄罗斯传统、财源崩坏、催生黑市和影子经济、得罪摩尔达维亚乃至乌克兰、格鲁吉亚)、又没有催生影子经济、又没搞《国营企业法》、公开性民主化乃至于分裂苏共又不关人勃总一毛钱。非要说勃“苏联掘墓人”,这有点不讲道理吧?

在改革初期,我们不得不说谎,假装出于善意,捏造事实,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雅科夫列夫

同样,所谓“勃列日涅夫靠石油出口支撑”、“勃时期靠购买西方科技维系”同样是诸多出于“善意”而说谎,树立的一个“靶子”而已。并且同样有最高领导人背书——例如盖达尔和梅德韦杰夫就信誓旦旦的声称,苏联是没有创新,是一个资源出口国……

以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卡拉·穆扎拉为首的一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只能满脸黑线的提醒这些俄联邦高官。苏联时期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要供给各个经互会成员国(如波兰、捷克)、社会主义国家(例如古巴,朝鲜)和其他对苏友好国家(芬兰)。这些出于政治考量低价出口的石油一般以苏联卢布和以物换物的方式结算,根本无法获得美元外汇。

就这样还发生了大量的拖欠情况(最著名的恐怕还是朝鲜,从苏联拖到俄罗斯)

被这帮苏联小弟瓜调三分之二的能源——电力出口配额之后,剩下的数百万吨石油出口对于世界石油市场根本无足轻重,更不要说“苏联依赖石油美元”维系经济。

以1986年为例,当年出口额为683亿卢布,其中包括出口“资本主义国家”131亿卢布。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只占当年苏联出口总额的19.1%左右。同年苏联工业产值8360亿卢布,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获得的收入相比苏联工业产值只有1.57%。

然后还有一个偷换概念的小问题,特别是盖达尔——他们在计算苏联出口比例的时候,将所有能源出口都算为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不算能源咯?

——————

个别答案居然能拿出大名鼎鼎的,能堂而皇之犯下“尤里复仇”这等低级错误的电视节目还能洋洋洒洒说一大堆……怎么说呢,毕竟在中苏关系史、苏联历史方面,也是有诸多领导百姓“雅俗共赏”的“政治正确”嘛。

完全可以理解。




  

相关话题

  有哪些布局精心、长久的骗局? 
  酒最早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历史上有哪些灾难严重到打断了一个国家的崛起过程? 
  如何看待新加坡留学生伦敦被打,西方国家歧视亚洲人,也不戴口罩?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遭雷劈的事件(不是打脸)? 
  如果特朗普连任成功的话,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我们如何应对? 
  我们该同情乌克兰?还是理解俄罗斯? 
  国际共运中的霍查派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何评价E. T. 盖达尔的《帝国的消亡》?苏联到底缺不缺粮食? 
  如何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 

前一个讨论
为何在大多数可自由组党竞选的民主社会,其大多数本土的共产党没有成为执政党与在野大党?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日本品牌POLA公然挂牌禁止中国人入内?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