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问题可以有那么多的水答案?
设置马脚和王权,行军模拟这些其实并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一次自发版本更新,调整象棋中某个英雄,也就是马的强度,以平衡游戏。
因为没有马脚的马太强了,一匹没有马脚的马可以任意跳八个方向,这就意味着你永远不可能抓住他,而他则可以灵活地改变位置,被马威胁的棋除了跑开让出关键位置和被另一颗棋守住,没有第三个选择。。这还是马的单兵作战能力,更可怕的是这么强的马有两只。进而你会发现没有马脚限制的马,两匹马一旦遁马那将是一个无敌的状态,一旦过河,两匹马的就可以通过互相照应,在你的帅田附近通过反复的将军把帅附近的防御抽个干干净净,你的双士还会造成帅的死棋。
而后又不知道何时起中国象棋出现了两个炮,这两个炮刚好又瞄准着对面的马头。
然后就体现出了中国古代的最朴素的哲学原理——过刚者易失于暴。
这个才是古象棋的基本哲理。
也就是如果马的威力这么大,那么炮就不值钱了,那么杀惊将会是大部分人先手第一步的必然选择,就是双方开局直接用炮换马,而且你很难下决心做第二种选择,因为一旦你第一步选择遁马,第二步你就比对方少一匹马。这就注定了双方有一匹马就注定活不到第二集。
这种固定开局就导致了双马双炮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只是为了开局浪费几步棋。
所以马有了马脚。为的就是让马能好好活着,不要这么嚣张,不要一开局就逼着别人一炮打死你。
这也是在教大家过刚易折。
以上元回答
加更说一下,那么为什么说其他答案分析的王权,行军模拟没有任何关系是水答案呢?因为其他答案的原因都基于一个假设,那就是马脚是中国象棋与生俱来的。像皇权假设,行军模拟这些假设都需要制定者在制作象棋时最初的几个版本就已经连锁想到了,然后将规则制定进去。但事实上马的马脚并不是与象棋具生的,而是在象棋出生后很久很久的一个后期的某个版本里进行补充修改的。
其根据就是,我们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早期象棋里都找不到马脚这个设定的痕迹。
从最早的恰图兰卡,到恰图兰卡影响下的国际象棋都没有马脚这个设定。
不仅如此。就连明确的出生时间比中国晚,基因序列明显在中国象棋这一支,从中国吸收过去的——日本将棋,也没有别马脚这个设定。
如果当时中国的象棋在唐朝乃至春秋时期,就有了马脚设定,那么在深受中国影响,从中国承接和发展日本象棋是不应该会完全漏掉这个设定的。
这就说明了,中国很早就有了象棋,但是很晚才有马脚这个设定。至少也是在唐朝以后。包括象棋里很多其他的设定都不像现在这样,早期的象棋很可能根本没有炮的存在。(依据将棋看推测早期中国象棋应该是没有炮的,当然这只是个推测。未证实)。一切都是后期某个版本更改后修正定型的。
那么在象棋的马脚晚于象棋出生几百年的前提下,那些从皇权,行军模拟结论的出来的设置马脚的结论就会变得非常矛盾。因为这些考虑皇权,考虑选择行军模拟性。都应该是在最初时设置概念依据,背景知识时创作的,但马脚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才出现的,几百上千后,那个最初开发象棋的人可能都已经死了,这时候才想起来要考虑皇权被反,战场逻辑是否太晚了,这连最基础的逻辑都违背了,皇帝都被反了几百年了,骑兵也不是当年那个骑兵了。
要知道以前的象棋可不像现在的MOBA或者卡牌游戏,是有游戏公司运营的。在几百上千年以后官方直接出一个新版本,让程序写一排程序直接把规则和描述改了,就像现在的万智,炉石,昆特牌一样。象棋不能,因为象棋是没有公司在运营的,也不能由开发者的继承人遂意强行修改,它的改动就很可能是民间自发的,或者协会讨论下做出的一个适应性的规则的修改。就像今天的围棋,足球等规则的修改,都是由各个竞技比赛的协会研究提出的适应性修改,而不会是一些起源性,历史性,文化背景依据性的修改。
加更说一个历史小知识。
很多答主把马对日字型行军,进行了Y字型行走路线的解读,并且行了起源性与战场模拟性的追述甚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但他们的这套论点其实与真实历史是有非常大的冲突的。。
这是很多答主对于马的常规进攻路线的想象
这显然受到了不少电视剧的影响。但实际上历史上秦汉以前的战场上的马应该是这样的。
在秦汉以前的中国的历史,史书记载与兵法记载中,马放侧翼,并且进行L(外弧线)型路线的攻击是常见且明确记载的。而这么操作的原因也很简单,只要打开弓箭手射程就可以清楚的明白。马为什么要走L形的外弧线而不是正中的I或者Y线。
可以看到,如果马在中路走Y字型进攻,整个过程中有一多半时间将暴露在敌方的射程里。在秦以前盔甲大多以皮甲为主,骑兵是没有可能抵御弓箭的密集进攻的,春秋以前更不可能。并且当时的骑兵非常精贵,万乘之国已经是大国。一场战争能拿出千骑就不错了。进行这样整个行进路线都在弓箭射程的攻击内无异于自寻死路。这显然并不是当时的常规战法。
骑兵能够独立进行冲击成为常规战术是要到汉朝之后,汉朝时,或者说西楚晚期的项羽时,对冶铁技术逐渐掌握,逐渐开始了对骑兵的装备作了研发。骑兵身上逐渐开始出现了能抵御攻坚的木甲。陶甲,甚至是铁甲。骑兵逐渐由春秋时的轻骑转化成重骑。骑兵才逐渐可以与中路对地方进行冲阵。所以你才会看到霍去病800骑兵就能在草原横行冲锋。除了他英勇科技压制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家可以自行比对一下,这是徐州汉兵马俑的修复现场的骑兵雕塑。
这是汉代出土的铁甲。
从图一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汉朝是没有马镫的,但霍去病依然可以在草原驰骋冲锋,可见让马实现冲锋技能主要是铁甲的出现,和马镫其实没有多大关系。
所以你会发现,在上古时期的象棋里,无论是印度的恰图兰卡还是西方的国际象棋,马要前方吃直线上的子都是通过弧形的L路线或者V字型路线来实现的。而不会通过先冲锋在Y字折。
下面回到我们讨论的中国马走日上来。
为什么说马Y字型行军逻辑并不能追述秦汉那么古老的年代还有一个佐证。
我们从继承于中国象棋的日本象棋可以看到桂马是完全没有马脚限制的。
既然没有马脚限制,那么考虑马是Y字型的行军逻辑还是L字形的行军逻辑其实是没有意义的,马的行军逻辑只有一个,就是走日不管那条路有谁挡都能走到那个点。换句话说当时的人根本就不在乎马的行军路线,或者干脆的说到达那个点的任何行军路线都能前进。。
那么可以推测出,即便有Y字型的行军逻辑,也很明显就是与别马脚一起出现的,也就是我上面说的唐朝以后。如果如其他答主所说的,马的Y字形行军逻辑是参考模拟的春秋时期的常规战术,到了唐以后才来考虑行军春秋逻辑就有点多余。即便要模拟也是模拟的唐以后的重骑冲锋兵战术,但唐以后由于骑兵装甲的完善,装甲不但普及道人。甚至已经装备到了马上了。
所以唐代的骑兵不仅能冲Y,还能直接冲直线也就是I了。比如隋末时,李渊和宋老生的对战,宋老生就是分主副两路快速冲击李渊的主军和李建成副军。最后幸好是李世民从山上冲下来来截断了宋老生的后续进攻,并派部队抄后路拿了城墙,才赢下这一仗。
既然骑兵直接冲击敌军主阵已经成为了可能,那么到了唐代以后再考虑骑兵冲锋走Y还是走I还是走L好像都有点多余。
所以即便有这个Y的行军路线和明显是后人为了添加别马脚设定而做的诠释,不会追述到古代象棋起始是的历史起源。
所以把马走日追述到中国古代战术的论点,其实是很矛盾很违背历史和正常逻辑的。
所以这些皇权,模拟战争等猜想,它们是个很精彩的故事,但是同时他们也已经从根本上违背了事实和逻辑。所以它们只是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想象,但是最终落到实地却经不起推敲与事实明显相悖。
以上。
我的理解是:中国象棋像是一种战略游戏。
欧美象棋更像是一种近身搏斗游戏。
我们的象棋里,相当于有皇城,有禁卫军,有步兵、骑兵;有河界。仿佛两个国家在作战。
而欧美象棋里,皇帝可以到处跑,没有皇城的概念,没有河界。仿佛两伙人在近距离撕杀。
这种差别,更重要的在于,我们的象棋里,提前占据一些重要的位置,是极其重要的。
比如,象能够走的位置是固定的,那么也就对应了哪些位置的兵、卒可以受到象的保护,那些位置必然成为攻防的焦点。
中国象棋这就对应了中国多山的地理形式,存在一些重要的关隘,如著名的函谷关。打仗的时候必须要经过这里。这些关隘必然成为必攻必守的位置。
而在国际象棋里就没有这样的重要关隘概念。任何一个位置都可能发展成焦点。
而这其实也对应了欧洲多平原的地理形式。没有必须要守的地理关口,处处可能发展成为决战之地。
所以,欧洲作战,地理的限制相对少很多。而中国作战,必须要充分利用地理形式。
这也是美国在东亚作战总是捞不到好处的原因。
所以,在中国象棋里面设置对 马 的限制是很自然的。显然有很多地方,骑兵就过不去。
而在欧美象棋里,马就相对自由得多。
------------------------------
将欧美象棋称之为“国际象棋”,不知道哪个不长脑子的翻译。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开过一个脑洞:
如果单一棋子叛变,那么几步棋可以威胁王位?
直接说结论:
先说双士,他们是最靠近将帅的近卫。
然而实际上,即便他们叛变,只要君王安居王位,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威胁君主。
双相同理,他们是文臣,是国家的辅翼,不用深赴险地,只需拱卫疆土。
但是同样的,大多数时候,他们即便进入九宫,也遥遥在王座之下,不可能威胁九五至尊。
小兵更加悲催,他们在国内(过河之前)甚至只能前进。
过了河之后,按理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增加的自由仅限向左向右,仍然不被允许折返。
别说回头造反了,连当逃兵都是不被允许的。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见到己方君王。
尤其是马前卒,任人驱策不说,还被自己人嫌弃(蹩马脚),因此大多数时候会为了疏通马路而送掉,即便侥幸过河也在象口之下。
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吃苦受累,处境危险的人 。
国际象棋中的卒子杀入底线,就能升变为【后】,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投机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
而中国象棋中的卒子沉底,不仅不能升职,反而沦为低兵老卒,失去作用。(唯有三高兵才能破士象全)
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固化思维便是如此。一日为卒,终身为卒。[1]
百姓无法觉醒,这是统治阶级希望看到的。
说个题外话,象棋中的兵卒是五个,这并非巧合。
古人的兵制以五计数。
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四行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2]
《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便是在说出身军旅。
因此如果1兵是1人,那么1卒应为5×5×4=100人。
好一个1vs100公平策略游戏。
接下来说说强子(車马炮),能否威胁王位。
首先排除炮,因为单独的炮不可能成事。
炮需要炮架子,所以独自叛变的炮无从借力,将会寸步难行。
说个题外话,其实“炮”是错字。
象棋发明于春秋战国,那时没有火药,只有投石车。而投石车才需要“架子”。
投石车发射石头块(石包)作为炮弹,因此【炮】应当写作【砲】。
再说中国象棋最强子——車。
車看似有着最霸道的能力,但是他被远调戍边。他是最可倚重的大将,但是君王让他远离权力的中心,这自然是畏惧他的能力。
如果車想要威胁王位。最快的路线就是車九进一,随后車九平五。这只需要2步棋。
但是毫无疑问,即便車再霸道,因为他孤掌难鸣,所以老帅甚至无需亲自吃掉車,只需命令近仕将逆乱的車格杀即可。
到最后,車仍然无法逼迫老帅离开王位。
車九进二是相口,車九进三是兵林,不再赘述。
因此,单独的車如果想要挑战君主,且自身不被忠诚的同僚击杀。至少需要3步棋。
这个过程还不可避免的,需要吃掉己方一个兵。
而这时,皇帝只需好整以暇地补一手士象,即可令車毫无办法。
单車难破士象全。皇城坚不可摧。
最后终于说到马了。
单独的正常的马,如果想要威胁君王。需要4步棋,实现我草吗(划掉)
卧槽马[3]。
当然了,这建立在这匹马跳到君王面前时,没有被当作疯马杀死的前提下。(马回窝心,必有灾星)
那么终于说到为什么要设置马脚了。
如果没有马脚,那么马只需两步就可以挂角将军[4]。
此时,君王终于被迫离开王位,走帅五进一,不然就得帅五退一,又称掀棋盘。
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因此,无马脚的话,将会使得这匹变异的马突破封建礼教,直接一跃进入新中国。(马克思:那我走?)
中国:怎么了这是?喝了核废水?
日本:你礼貌吗?
反观国际象棋,王身边的后倘若叛变。王必死无疑,都没处说理去。
中国象棋什么时候才能站起来,气抖冷。
最后谈谈很多答主的观点。
认为“如果马无马脚,将会使得先手方开局用炮打死马”的观点。
在象棋里,先手方开局就用己方的炮打死对方的马。
这被称之为“杀惊”[5]。
实际上,棋协为了帮助后手方保留棋局变化,象棋里有“遁马”的规定。
红方杀惊。此时,规则允许黑方可先走一步马(即"遁马"象棋术语),接着再走一着其它棋,等于一次走两着,也可暂不动马,直接走一着其它棋,但这样后手就只能走一着棋。
如此一来,黑方自然可以先起黑马,再反过来杀惊一下。红无便宜。
或许“遁马”就是为了防止红方强行令黑方“你马没了”而设计的规定。
中国象棋相比国际象棋,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底蕴。
“象棋”并非因为棋子【象】而得名。而是出自《易经》,取“包罗万象”之意。
(大象在汉朝始传入中国,因此象棋之象不该是大象)
小小的棋盘之内,不仅还原了两国相争,弃子取势之理。也暗藏君主厚黑,御下治国之道。
马有马脚,象有象眼。这些规则,既说明了骑兵怕马失前蹄,大象怕一叶障目。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
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6]
原文中对于大象的历史源流考察有误。感谢 @浮云和 @汪洋 斧正。
商朝即有大象的记载,河南的古称“豫” 即一人牵象之意。
本文被百度大江侃历史抄袭。其实只要你联系我,就可以免费让你转载,微信公众号历史教师王汉周就规范转载了,何必呢?
因为如果取消马脚,现有的中国象棋也会就此消失。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这一切都源于——当马脚取消后,马的强度将直接翻倍!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翻倍”,并不是一个直观感受上的翻倍,而是可以量化的“翻倍”。具体如何量化,将在后文中详细展开。)
象棋每一次规则的改动都是为了增加棋手对局的趣味性以及观众的观赏性。而马脚的存在无疑增加了棋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从直观上讲,所有的策略类游戏,无论是棋类,亦或是如今风靡的MOBA类、FPS类等,都是从某种程度上对于战争情景的模拟与仿真。
象棋是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模拟,其中包括了車(车兵)、马(骑兵)、炮(炮兵)、兵/卒(步兵)等——車、马、炮、兵的组合进攻,同时配合士相的防守,使得战争的复杂性得以体现。
并且,行棋的规则也可以体现出一些棋子本身蕴含的内在规律。例如,相走田,“田”即粮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相”对于“帅”的保护体现在对于后勤的保障;再例如,炮发挥威力需要炮架,而車横冲直撞、士伴随将帅左右。行棋的规则也是尽可能地反映出真实战争中的某种兵种的特征。
说到骑兵(马),其最为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机动性。或许有人会有所疑问,象棋中机动性最强的不是車吗?
的确如此,車在象棋世界中的机动性与威慑力的确是最强的。但是,在现实世界里,骑兵的机动性往往体现在长驱直入、直取敌将。
而在象棋中,这一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常称“車马炮”为象棋中的三个大子。马是唯一一个在单独进攻并且对方没有用大子布防的情况下,可以迫使对方将/帅易位的大子。而敌方的車、炮在单独进攻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我方士相的阻隔,对于将/帅形成有效的保护。
在将帅在原位时,马能够直接攻击将帅的点,称为“卧槽”。卧槽马无法通过士相对将/帅进行保护。
以如图所示的实战为例。红方的車、炮尚未过河,而马(骑兵)孤军长驱直入,已然威胁到黑将。
此时,红马跳槽叫将,黑将只有出将(或者说易位),有且仅有这一个选择。
黑方士相虽然严阵以待,看似固若金汤,但是对于马的攻击无法起到有效的保护。马在进攻端的威力已经不言而喻。
试想,如果象棋中没有设置马脚,马对于将帅的攻击力将大大增加。除非提前布置大子对于马预计的进攻路线进行布防,否则用马叫将,将/帅就要易位。一旦将/帅易位,士相对于将帅的保护作用就会显著降低,从而使得車炮的进攻也得到极大地提升。
而在防守中,马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以正马为例,图中的①②可以对中卒和边卒形成保护,尤其是防守敌方炮的进攻;③④主要是防守敌方“炮击底士”“大刀剜心”等凶悍的招法;⑤⑥则是可以防守敌方車、炮以各种途径下底,对将/帅产生威胁。
通过上述的两个例子,不难得出一点结论:即使是在当前有马脚限制的情况下,马在单侧的攻防都有其非常强势的表现。
可能有人会反驳,仅仅只是少数情况下,马的作用会显著增加,那么开局和中局阶段,马是否也会变强很多呢?
答案是肯定的。
开局阶段,最显著的特点是出子速度会变得极快——马可以三步直取对方中卒。
在正常的象棋规则中,开局以炮换马会使得红方“失先”。然而,在无马脚限制的情况下,红方第一步以炮换马会极大强化先手方的优势。因此为了平衡先后手,必须对开局以炮换马加以限制。方案一是禁止开局以炮换马;方案二是通过改变棋子的初始位置,用以规避以炮换马。
中局阶段是最为复杂的。因此在阐述中局阶段马的攻击力必须引入两个概念:子力固定价值和子力实际价值。
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一下子力价值。
作为象棋爱好者,对于子力价值一定都不陌生。一般来说,子力价值是用来评估局势以及在兑子过程中衡量盈亏的方式。具体的子力价值如下:
車 | 炮 | 马 | 士/相 | 兵/卒(已过河) | 兵/卒(未过河) | |
---|---|---|---|---|---|---|
子力价值 | 9 | 4.5 | 4 | 2 | 2 | 1 |
我们常说的子力价值,也可以称为子力固定价值。
子力价值自上而下呈现出金字塔结构,服从大多数团队的组成架构。
同时,子力价值越大的棋子,距离棋盘中心越远。(这一点非常重要!)
子力固定价值是如何计算的呢?用统计的语言来说,某个子的子力固定价值是某个子所能攻击/控制的点数的数学期望。当然,具体的结果并不需要那么精确,大致量化表示每个子的攻击范围即可。
所以,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除了未过河的兵/卒外,
子力固定价值=攻击/控制点数的数学期望≈攻击/控制点数的最大值➗2
未过河的兵/卒所能控制的点数的最大值即为其数学期望,因此对于未过河的兵/卒来说,
子力固定价值=攻击/控制点数的数学期望=攻击/控制点数的最大值
具体的每个子的攻击/控制点数的最大值如下:
車 | 马 | 士/相 | 兵/卒(已过河) | 兵/卒(未过河) | |
---|---|---|---|---|---|
攻击/控制点数 | 17 | 8 | 4 | 3 | 1 |
棋盘奉上,便于大家心算验证。
車和已过河的兵/卒向上取整,分别为9和2;马、士/相分别为4和2。
由于在实战中双炮共同作用时,能够产生类似于車的效果,因此炮的子力固定价值取車的一半,即4.5。
而子力的实际价值并不等于子力固定价值。子力实际价值表示其实际控制的点数,所以子力实际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与其所在的位置以及和周围的棋子位置关系有关。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快速出动大子。因为大子在其初始位置上的实际子力价值是很低的,而当車无论是平一还是进一,子力的实际价值瞬间会增大很多。
象棋中还有車路要通畅,要避免低头車等等原则,都是在告诫我们行棋时应当注意最大化子力实际价值。
为什么最大值除以2即可以视为控制点数的数学期望呢?
因为无论哪个大子在实战过程中都很难发挥出子力的最大值,因为象棋并不是比较哪一方的子力价值更大哪一方获胜,而是哪一方能够形成绝杀哪一方获胜。
在实战过程中,子力的实际价值会在子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呈现近似正态分布。所以,为了便于计算和快速看清局势,我们以这种方式为不同的棋子“明码标价”,将这个平均值,即子力固定价值,视为多数情况下的子力实际价值。
而当象棋取消马脚之后,我们再一次计算马的子力固定价值时,不难发现,在无马脚约束的情况下,马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子力实际价值为8,在少数情况下会变为4或2。然而因为无马脚的约束,马一般不会跳到将自己子力实际价值降为4或者2的情况。因此,马的子力固定价值会接近于8。相较于原来的子力固定价值为4,这是极大地提升。
正因如此,由于马的子力固定价值的提升,防守子力价值不变,使得攻防子力价值的不平衡。而子力价值的“金字塔结构”也会打破。
与此同时,根据“子力价值越大,距离棋盘中心越远”的原则,当車、马的子力价值接近时,马的位置也会和車产生冲突。并且,考虑到开局以炮换马的情况存在,现有棋盘上的马的初始位置必须更换。
并且,即便马位不发生变化,现有的丰富的、宛如瑰宝的大量棋谱也将随着马脚的取消一同消散。比方说,“一马换双相”等弃子搏杀的战术会变少,甚至连最为经典的“中炮过河車对屏风马互进三兵”的布局谱招也将不复存在。
棋子位置变化、棋谱不再有价值,如此象棋,自然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都在探索如何丰富象棋的玩法,例如似乎已经失传的三人象棋。
有的人希望将记忆力融入象棋中,于是创造了棋谱和盲棋。
有的人希望象棋也存在准确度与速度间的取舍,于是对象棋的时间加以限制。
有的人希望依托象棋的棋子产生新的游戏,例如,如今的揭棋、翻翻棋等,就像同样是扑克牌,可以演变出无数种玩法。
或许取消马脚会产生一种新的玩法,但这种玩法再也不是象棋本身。
是为了均衡炮和马的价值,如果没有蹩马腿,马的价值就大大高于炮了。
首先说点常识,从全局来看,马和炮的价值大致相当。而残局马胜炮(不是绝对,也不会胜出太多),这是在较多数局面下可以得到的结论。但在开局阶段,炮的价值是要大于马的,因为马路一开始不通畅。而一旦取消了蹩马腿,马的价值大大高过炮无疑。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为了先手获取优势,后手不落下风,可能第一步就是(互相)炮打马,用弱子换强子。马因为变强反而被第一个消灭,第一步就发生大子交换,就显得子力设置有点鸡肋了,同时也大大减小了象棋开局变化的丰富多样性
很多人在争论马没卡脚到底和车比差几分
我觉得这毫无意义,马确实可能因为移动力问题,平时还是会不如车。
但是考虑过马不卡脚将军的情况吗???
意味着马将军,你应将百分百只能走将(排除自己去送吃的位置将军)不能靠士象体系来防来挡,也没有任何子能殿能填,这是什么概念?(任何百分百的技能都很可怕,哪怕是百分百被空手接白刃用好也是无敌。)
而中象,将才能走几格?走动范围才多大?尤其有士的时候?(所以别问国象为什么马不卡脚怎么才值3分了)
一个子有穿透体系强制对方将移动的能力(而且没有卡脚实际上很快就能威胁对面了,还不好抓),你们居然还在那跟车比。。。。。车是威风八面,但是面对环环生根的局面也是只能各种迂回盘旋,没脚马直接进去了都。。。。。(同样别问国象怎么进不去,数数国象的兵林,以及能斜走和不卡脚的子,还有棋盘大小和密度。)
真有这种子,那比较对象也该是炮王!(王后走法同时还有炮的吃法)
其实可以试试一方的一个炮变成不卡脚马,按那些什么分值体系,只是多了1-3分(按正常马炮原来4.5左右,车9,不卡脚马仍旧不如车的说法),然后实际下一盘感受威力吧。。。。。。。。。
象棋并没有“设置”蹩马脚。
象棋有一个通行走子原则——不能跨子行棋:对于一次走多格的棋子,如果路线上有其他棋子,则不能跨过该棋子走子(炮吃子时例外)。
“马走日”是顺口溜,严格点的规则描述是“一直一斜”,直/横走一格,斜走一格。
所以,这个路径上有棋子的话,不能走是顺理成章的,并不是针对马的规定。
同理,象走田实际上是斜走两步,所以有“蹩象眼”。
没有给马增加一个“跨子行棋”的特殊规则,或许可以找到一百种解释,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只有一点:没有(或者没有足够大的)必要。
===================================
补充:跟国际象棋做个对照:
A knight moves to any of the closest squares that are not on the same rank, file, or diagonal. (Thus the move forms an "L"-shape: two squares vertically and one square horizontally, or two squares horizontally and one square vertically.) The knight is the only piece that can leap over other pieces.(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ess)
注意最后一句话,特殊说明马是唯一可以“跨子行棋”的。所以“马脚”不是一种“设置”,“跨子行棋”才是。
国际象棋增加了这个特殊规定,是因为国际象棋里棋子的攻击力普遍偏强,如果马仍然不能跨子的话,出子速度会极其慢,在双方兵链面前也没有任何攻击力,甚至防守都不够。马的价值很可能更多用于兑子破一下对方兵链,这会导致棋面变化太少,防御力明显强于进攻性,很容易僵住。
高赞回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强行解读,什么叫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从小学象棋的人已经看得快脑溢血了。
不得不说挺符合其母校的一贯风格的,毕竟他们教授无论左右都是这个样,先语出惊人了再说,然后再灌输思想——比如这次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等级,不好!西方冒险主义英雄主义,好!
来,我挨个反驳。不反驳都不说对不对得起我的良心了,起码对不起我象棋老师。
国际象棋中的卒子杀入底线,就能升变为【后】,翻身农奴把歌唱。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投机冒险和个人英雄主义。
而中国象棋中的卒子沉底,不仅不能升职,反而沦为低兵老卒,失去作用。(唯有三高兵才能破士象全)
中国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固化思维便是如此。一日为卒,终身为卒。
中国和国际象棋对“兵”的定位差距本质来源于帅/王的问题,中国象棋的将帅活动范围一共9个点3条线,再加上士象有活动范围限制,马炮有行进路线限制,整体上来说中国象棋比国际象棋是更偏防御的。
在这种偏向防御的条件下,如果允许底线兵回撤,那对将帅威胁性过大,整个游戏平衡性都没了还玩个啥?
而国际象棋里兵是可以升变……但我王可以跑啊,我车马象活动范围都是全图还没有卡位限制啊,要抓死一个兵,其实并不算啥难事,升变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策略,符合国际象棋推崇进攻和全子力绞杀的风格。
这就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根据游戏特色的强度设定,还能扯上啥封建社会的阶级固化……吓得我查了下历史看一下国际象棋发明的时候西方是不是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了。
哦原来是公元2世纪的印度发明的啊, 那时候的印度一定非常容易等级上升阶级跃迁,充满了冒险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吧,真是好呢(笑)。
(顺便反过来是不是可以说,国际象棋兵可以升变成后,暗示了西方喜欢一王两后甚至九后,私生活混乱?解读,都可以解读。)
拿着游戏规则强行解读真的属于闲得蛋疼,只要你够敢想你可以尽情红黑,比如我举个例子:
中国桌游三国杀本回合就可以直接出杀,中国人传统的凶险暴戾便是如此。
反观美国桌游万智牌,本回合下的生物无法攻击,这展现了西方的人权思想和程序正义,需要经过一个回合的冷静期方可行动,西方人权光辉令人感叹。
中国桌游三国杀除了杀以外没有手牌数量使用限制,中国人对资源的漠视体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美国桌游万智牌,使用资源均需要消耗地,且地每回合有限。这充分展现了西方节约土地资源、重视土地资源。
真的,你先预设好答案,啥解析写不出来?
車九进二是相口,車九进三是兵林,不再赘述。
因此,单独的車如果想要挑战君主,且自身不被忠诚的同僚击杀。至少需要3步棋。
这个过程还不可避免的,需要吃掉己方一个兵。
不是,为啥不赘述了啊?
因为赘述了就会发现车九进三其实不会受影响?兵林?你忘了自己上一段才黑了中国象棋的兵不行啊,没过河的兵遇到进兵线的车除了瑟瑟发抖还能干嘛?
你直接车九进三车九平七车七平五屠兵线将军不开心么?这个跑进九宫格里走一圈是什么奇葩操作?作者你到底会不会下象棋啊。
而这时,皇帝只需好整以暇地补一手士象,即可令車毫无办法。
单車难破士象全。皇城坚不可摧。
单看这句话没啥问题。
但是等等。
如果没有马脚,那么马只需两步就可以挂角将军
此时,君王终于被迫离开王位,走帅五进一,不然就得帅五退一,又称掀棋盘。
合着车叛变你知道补士象,马叛变了你不会仕四进五了是吧。
而且为什么别马脚是为了防止马叛变啊?那开局相三进五然后接马二进四的拐角马下法是为了自杀么?
卧槽马:指进到底象前一格位置的马。其既可将军,又可以抽车,是常见的一种凶招。生活中常用来形容善于韬光养晦,静待时机的人
这位答主,你真的下过棋么?
能下到卧槽马的时候对方的车居然还能没动,这是特级大师和小学生在下么?
哦不怪你,百度百科是这么写的。
所以什么人会把百度百科写的这个明显有问题的说明当真的发出来的呢?
答:不会下棋的人。
实际上,棋协为了帮助后手方保留棋局变化,象棋里有“遁马”的规定。
红方杀惊。此时,规则允许黑方可先走一步马(即"遁马"象棋术语),接着再走一着其它棋,等于一次走两着,也可暂不动马,直接走一着其它棋,但这样后手就只能走一着棋。
如此一来,黑方自然可以先起黑马,再反过来杀惊一下。红无便宜。
或许“遁马”就是为了防止红方强行令黑方“你马没了”而设计的规定。
棋协真没这么规定过,这是民间“村规”。
村规这种东西关官方啥事,三国杀村规的黄月英还可以顺走陆逊头上的乐呢。
棋协根本没必要规定好吧?稍微下过棋的都知道开局炮打马是菜鸡打法,菜鸡程度不亚于你亚索出门多兰戒。
中国象棋开局最重要的就是抢先,尤其是车抢先,开局炮打马,炮换了马,对面直接出直车了。
打两个?更好,我出俩直车。
好家伙你红先局给整成了黑反先两步,更不用说开局阶段炮的价值是略胜于马的,你这么大方我都不知道怎么谢,还有必要限制?
那为啥村规会有这种规定?
为了防止无聊。
开局双炮打双马虽然对先手方大劣,但是接下来的对局一边没马一边没炮,变化少很多,无聊。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村规允许黑方跳另一个马再动,等同于换先。
毕竟对方已经开局打了一个马了,你让他再打一个他真干得出来,这样容易……让旁边看棋的人蚌埠住。
所以“杀惊”和“遁马”这个村规的本质是:
你对面是个菜鸡,你让他一下,不要让他菜得这么明显。
啥“遁马”啊,这性质其实和张怡宁10比0后发球下网说自己手滑了一样。
小小的棋盘之内,不仅还原了两国相争,弃子取势之理。也暗藏君主厚黑,御下治国之道。
马有马脚,象有象眼。这些规则,既说明了骑兵怕马失前蹄,大象怕一叶障目。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特点。
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古代尊卑,士农工商。
然而士活动能力倒一,帅活动能力倒二;
至于为啥有马脚和象眼。原来的高赞一个个说得很明确了啊。因为象棋不能跨子行棋啊。
马的走法就是进一步再斜一步,象就是斜着两步。你卡在路上当然不能走了。
真的是奇怪了,近些年见过好多个了,原回答一个个专业客观足够详细,突然来了个“大V”搞个强行解读的玩梗整活,结果一天就飙升到第一了?
玩梗整活当然可以有,知乎也不反对这个。
但是玩梗整活飙到第一赞把专业老实的问题都挤压下去了,知乎和微博有差别么?
一个挂着临床医学认证的答主,所有回答都是王者荣耀和整活的,这合理么?
突然能理解《茶馆》里常四爷的心情:
我爱这大清国,我怕他完了。
我一直觉得马特别牛逼,因为只有马有八个方向可以走。
其他所有棋子行棋最多也只有四个方向,马是它们的一倍。
虽然腿短,但是8个方向唉!
我随意的回答了些,或许有些不严谨,但我真的和吃了屎一样难受
被迫开大(两个三千粉的小答主不知道卷个什么劲)
开篇立意:中国象棋的游戏规则经过了漫长的流变,杂糅了外来游戏(恰图兰卡)吸收了历史上各兵种与组织架构的现实模型,最终形成的一款桌面游戏
期间的流变,包括但不仅限于:有没有象的左右横跳,象和相的傻傻分不清楚,士的加入,走格变为走线····
“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象棋在中国无论怎么流变,始终是围绕战争的
是再现战争的游戏,这一点毋庸置疑
现代象棋定性于宋代,在与大象戏抢夺用户的斗争中失败了(允悲)
大都博奕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
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
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
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
这个时候的象棋就已经被认知,加入了楚汉相争DLC的戏码了~
这一段我想说明什么呢?
想说明中国象棋的流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加入了多方面因素的
是游戏平衡性、现实模型等多方面因素权衡的结果
象棋是个回合游戏,但回合不是你一手我一手的前后顺序,而是同一时间的行动,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我举个例子
著名策略游戏《席德梅尔的文明》有一个基本设定:回合
虽然在游戏的体验上有玩家的先后顺序,但是在内在逻辑上却是同一时间发生的。
搞明白了回合的基本概念,你才能晓得,憋马脚到底憋了什么
我们说象棋模拟战争,棋子模拟兵种,那么马模拟的是什么呢?
是轻骑兵,或者说没有马镫的原教旨主义骑兵 。 不是嗷嗷叫,提着骑兵枪塔塔开的骑兵
那个时候的骑兵是怎么打仗的呢,有个罗伯特捕快给我发了一本书《犬韬·战骑》,我们来品一下
我也没数这是不是十个,但这教你要打左右,不要莽夫一样冲的过半了吧?
那么我请问,骑兵的常规战术是击其两翼,这句话有没有问题?
那么,马走日是模拟骑兵的常规战术有啥问题吗?
罗伯特捕快:你忽略了骑兵的突进功能~
我当时就??????
枪可以挑,可以撩,可以划,可以点,再不济还可以拿枪头当棒槌使,香菱的普通攻击和重击为什么都是刺击?
这叫游戏玩法的提炼,提炼主要的、与众不同的点。
而且不管是恰图兰卡还是中国象棋,虽然马一个走格一个走线
逻辑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
这真的一样吗?
我重新描述一下这个移动:
离开自己中轴线一格,向前一格
虽然受制于棋盘的区别
但是其体现骑兵以两翼骚扰为主的作战特点是一样的
课后思考:你要设计一个骑兵棋子,走格的前提下,你会如何体现?
马走日了,就完事了吗?不是,马走日让马成为一个八个方向进攻的万向轮
过于imba的表现成功获得了设计师村口大爷老张的一刀砍,他还有理了:
你这也太赖了,我打过仗的,骑兵哪儿有这么跑的,我给他前面塞一队兵就歇菜,都不用我的人
罗伯特捕快说:面前就是老帅你骑兵还拐弯去打边上的士吗?
村口大爷老张:骑兵冲老帅,疯啦,你当你是全副武装的铁罐头呢,三人一组,就给deng下马了
罗伯特捕快说:那马就不能将军
村口大爷老张:你正面冲人大帐不行,怎么侧面游击也不行吗?
前面四段,你看看象棋里是不是这马必死
断绝后路,埋伏左右
综上所述:
马走日是对骑兵常规战法的模拟
夹马角是在游戏性上与历史原型中找到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