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进行王位传承时,多以“父死子继”为主。
但追溯到中国上古史时,商王朝却相对特殊,他的王位传承似乎始终摇摆于“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之间,产生着持续的政治动荡。
其实我在梳理商朝王位传承的过程时,才突然意识到,正是因为商朝对“王位传承”的不断试错和制度创新,才让后世的王位继承能稳定于“父死子继”。
商朝在“王位世袭”的领域,其实是一个拓荒者的形象。
首先,商朝的王位传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这一阶段以“父死子继”为主线,其中有三点偏差——
1.太子“太丁”早逝,未能即位;
2.太甲无德时期,国相伊尹摄政,曾立外丙为商王,后又还政太甲;
3.太庚死后,继位方式出现“兄终弟及”。
“父死子继”的血脉传承,这是私有制出现后,大多数人的共识。
其中涉及到的难点在于——儿子早逝或过于年幼,不具备执政能力,将导致国家昏乱。
商朝初年,太丁早逝,太甲无德,商朝给出的答案是——伊尹辅政,由一个德高望重、忠心耿耿的开国重臣维系“父死子继”的局面。
但伊尹死后,不再有同级别的大臣可以维系政局,那么再次面对王子年幼无法执政的问题,商朝只能给出另外一个答案——兄终弟及。
如果年幼的儿子不具备执政能力,那么年富力强的弟弟一定可以。
只是作为答案的“兄终弟及”,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弟弟死后,哥哥的儿子与弟弟的儿子,谁来继位?
这一阶段,“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交替出现。其中中丁、河亶甲、祖乙、南庚、阳甲的即位,都曾受政治斗争的影响,商王朝持续衰落。
据《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九世乱”到商朝第17位君主盘庚时已然结束。
所以针对“弟弟死后,哥哥的儿子与弟弟的儿子,谁来继位的问题”,盘庚一定给出了他的答案。
只是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说明,可根据此后商王的传承,我们完全可以看出盘庚的答案。
第三阶段:“盘庚迁殷”后的王位传承。
盘庚死后,王位给了弟弟小辛,再传给弟弟小乙。
小乙死后,由小乙的儿子武丁继位。
武丁时期,太子祖己早逝,王位传给儿子祖庚。
祖庚死后,传给弟弟祖甲,之后由祖甲的儿子康丁继位。
对比“九世乱”,相信大家能够发现一个变化。
“九世乱”时期,同代商王中最后一个弟弟去世,都是由长兄的儿子继位。
而“盘庚迁殷”后,同代商王中最后一个弟弟去世,都是由最后一人的儿子继位。
显然面对“弟弟死后,哥哥的儿子与弟弟的儿子,谁来继位”的问题,盘庚的答案是——“兄终弟及”+“传弟之子”。
与其让哥哥的儿子来夺位,不如直接交给弟弟的儿子,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这是一个理性的决定,而盘庚在此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为如果不是盘庚亲手扼杀自己子嗣的继承权的话,在小乙死后的下一代商王,极有可能是盘庚的儿子。
回顾“九世乱”的开端,“小甲、太戊、雍己”三兄弟间,以太戊最强,最终雍己死后,太戊的儿子“中丁”夺位,商朝乱世开启。
而在“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四兄弟间,盘庚最强,如果不是盘庚在世时就做出了明确的指令,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小乙死后,没有盘庚的儿子出来夺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盘庚是一位忠于商王朝,超过忠于他自己的君王。
但是盘庚的答案,显然不是终极答案,因为他的威望扼杀不了人的欲望,一两代人可以让弟弟的儿子继位,时间长了仍存在隐患。
这一阶段,由商朝第二十二位王——祖甲进行改制,商朝最后六位君王均是“嫡长子继承原则”父死子继。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祖甲改制可以成功?
父死子继最初的问题——“儿子早逝或过于年幼,不具备执政能力,将导致国家昏乱”,祖甲是怎么解决的?
是人的寿命延长了么?不,答案在于另外两点——1.官僚系统的进步;2.对子嗣政治教育的重视。
1.官僚体制进步,保证少年君主即位,国家也能稳定运转;
2.商王重视对子嗣的教育,使其能及早具备执政能力。
如此一来“主少国疑”的政治风险,便低于“兄弟夺位”的政治风险,因此“父死子继”最终彻底取代“兄终弟及”。
此后王朝中“兄终弟及”便成了一种罕见的情况了。
是此前的历代商王想不到这个答案么?不,有很多事,我们后人看来很简单,可在前人却相当困难。
商朝初年的战乱,中期的政变,也真的只有盘庚迁殷之后,商王才有足够的力量来做到这些。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因此题主问商朝国王为什么大多是兄终弟及,其原因便在于中国早期对太子教育不重视和官僚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为避免幼主即位产生政治风险,而采取的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也在不断修正中,演化成了后世的父死子继。
个人公众号:正直讲史
每天讲一篇可靠可信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历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多多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