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老人,灵气十足,折枝为意,缀色有思。
绘画大师齐白石一生钟爱美女,年仅90的他第一次见到20来岁新婚不久的新凤霞,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握着她的手不撒手。
齐白石身旁的小护士,也是他的太太伍德宣在一旁看得尴尬,带点责备的口气对齐白石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
齐白石不高兴了:
“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
新凤霞很懂事,忙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
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
新凤霞当即给齐白石行了礼,叫了干爹;
齐白石很高兴地收下了这个干女儿,并收她作关门弟子,教她画画。
作为齐白石最后一位关门女弟子,齐白石对新凤霞宠爱有加,时常打电话给新凤霞老公吴祖光,让新凤霞去他那学画画;
齐白石还从他珍藏的画中,让新凤霞挑选一幅作为见面礼,并给画作题词。
本来只是吴祖光和新凤霞夫妇在自己家中举办“敬老”宴会,招待文化艺术界的一些名流,结果却在梅兰芳、老舍等人的见证下,阴差阳错地成了齐白石的干女儿和徒弟。
可惜齐白石的画,最终却为新凤霞招来了一场灾祸。
1966年,新凤霞被同在中国评剧院的张少华带队抄家打砸,落下残疾;
1967年,张少华等人仍不满足,再次上门抄家,并拿走了家中珍藏的齐白石精品画作,这些画作从此下落不明。
按照现在齐白石画作的价值,动辄上亿,最高超9亿的价值,当年的那些新凤霞家中珍藏的精品画作价值也不会小,毕竟是毕加索都推崇的画家。
如今,张少华去世,贾玲悼念“先生千古”。
虽然张少华的演技不错,但是“先生千古”的评价有些过了;
当年被称作先生的女性,杨绛、宋庆龄、冰心等人,无不是德高望重之辈,与这些优秀的女性相比,张少华真的当不起“先生”这一声尊称。
但逝者已逝,就像新凤霞所言:
“苦难都过去了,我也残疾了,怪她们有什么用,原谅她们吧。”
齐老与新凤霞的这一段师徒情,本是一段佳话,奈何却成了一段惨痛的历史。
说到人口比例我就不困了,维吾尔族,不到全国人口1%;藏族,不到全国人口0.5%;蒙古族,不到全国人口0.5%;朝鲜族,不到全国人口0.2%。上面这些可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授课的。至于设置民族语言课程的就更多了。然后,16个少数民族部落占2.36%,没看出来和55个少数民族占8.5%有啥差别。因此,我极力反对“人口比例如此之低,其语言却能成为’本土语言‘”的说辞。
“官方位阶”高于闽南语也没看出来,据我所知能够俗称“台语”的大概还是闽南语一家吧?
至于认为师资和教材不足,我觉得他们敢这么干,应该是考虑到台湾能在家继续说原住民语言的小孩基本就集中在几个学校里了,而且是一个村都说一个语言的那种小山村。绝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学校根本不会有人学这些语言,还保留原住民语言的村子,一个村的小学教一门语言就好了。老师可以直接从母语者中找,大概率也不需要什么通勤时间。教材更不是问题了,一次性的成本而已,本来就有专家研究这些语言,编写一门介绍该语言的课程教材(而不是用该语言教授全部课程)本来也是记录语言、传承语言的题中之义。
再谈“去中国化”,“中国“的概念至晚从清代开始,就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汉地的概念了。清代把西藏、新疆、蒙古、东北、台湾等地纳入了”中国“的概念,同样也把这些地方的少数民族文化纳入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广义的中华民族概念本来应该是反对台湾以”原民史观“谋求独立的重要武器,结果你说台湾“原民史观”是“去中国化”,这下反而让“原民史观”变成台独的武器了。思想水平有够差的。
也正如我在上一段说的,”原民史观“本身并不和台独直接挂钩,它只是一种学术角度,从边缘的视角去看待”中央帝国“的历史,类似的还有内亚史观。近些年比较火的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等书也是类似的史观。这种史观本来就是要换一个视角,更好地解释”中国“这个跨越民族、跨越文化的共同体,从而和欧洲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体系分庭抗礼。它的反面才是僵化地将中国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中原汉文化,一出现这些保护本土文化的事情,就高呼”去中国化“的行为。
我不反对在当今世界政治背景下,两岸媒体基于各自立场发一些引导舆论的新闻。这种事大家都在干,各为其主,无可厚非。这篇新闻没有大力歪曲事实,已经算有良心了。我只是有点痛心于这篇新闻没打准地方也就罢了,说不定反而帮了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