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们先看一条吃了21发大口径炮弹进水超过排水量1/5的船:
她活着回去了...
还是那句老话,火炮的事情,不是靠数学就是靠玄学...
看题主的描述,说明入门不深,没事,正好今天闲,咱细细说道一下。
首先先明确一下:
1.舰炮互抡的情况下,炮弹并不一定是从侧舷进入的。
2.想击沉一条大船,炮弹本身造成的进水是很有限的。
3.对于不同舰种也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任何火炮的弹道都是抛物线:
所以舰炮造成损伤的方式在不同距离上是不一样的。
近距离,炮弹打击舰体垂直面。
远距离,炮弹打击舰体水平面。
在近距离时,炮弹速度衰减少,穿甲能力强,可以击穿侧舷装甲,毁伤舰体内部的关键部门。
典型代表有雾岛号,遭到华盛顿号9根406毫米巨根的连续中出:
在远距离时,炮弹弹道高,虽然此时炮弹的速度已经大幅衰减了,垂直穿甲能力大幅下降,但是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炮弹打击水平装甲,依然可以贯穿,进入舰体核心区。
典型代表有布列塔尼号,被英国盟友胡德号直接凿进弹药库殉爆沉没:
而在不近不远的距离上,动能衰减,不能击穿厚重的垂直装甲,而由于入射角度浅,很容易被水平装甲弹开,无非击穿装甲区,造成的损伤有限。
这个不近不远的区域叫免疫区。
当然,我们想讨论的并不是装甲,主要是这两种情况下,炮弹的入射角度不一样,能打击的舱室也不一样,射入体内后的路径还是不一样,最后的效果也会有差异。
只有在近距离的情况下,炮弹才能有效打击水线附近,甚至打出水中弹效果,打击水线下方。
即使造成进水,在舰艇水密舱室和损管修理的影响下,哪怕几百吨的进水也很难弄沉对方(大舰...)
换个情境看,哪怕对于小小的坦克而言,一发穿甲弹从头到尾砸个对穿,不引爆弹药,或者引发严重火灾,也只能毁伤路径上的各种装备和人员,很难彻底摧毁一辆坦克,只能让坦克失去战斗力,实际上还是有修复的机会的。
上面提到的雾岛号,在短时间内吃了华盛顿爆发射速打出的一堆406炮弹,还挺到了第二天才被迫自沉。
大型战舰交火,炮弹都是奔着核心舱室去的,无非弹药库和轮机舱。
能成功摧毁这些舱室,一条船要么放烟花,要么失去动力任人宰割。
从这一角度讲,远距离交火,从天而降的炮弹,造成的毁伤更为可怕,因为它们更容易直通舰体最核心,甚至埋在水线下方的舱室。
指望灌水弄沉对方,是非常不现实的,哪怕在风帆战舰时代,这也是个不靠谱的方案。
所以如果没有能造成对核心舱室的严重毁伤就会像这样:
SMS 塞德里茨
在日德兰海战中吃了21发305毫米以上的炮弹,进水5300吨,超过自身排水量五分之一,结果还是成功回到了基尔港(经指正是威廉港):
当然最后德国投降后,她还是在彩虹行动中打开通海阀灌水自沉了:
舰炮一直不是主力舰对决的最终手段,在风帆时代,同等级舰艇的交战中,舰炮往往用以毁伤敌方船员、帆具,最后是通过接舷登船从而俘获对方,或者纵火来摧毁目标。
在铁甲舰时代,由于攻防手段的严重不平衡,往往不是靠炮弹造成进水,而是炮击引起的火灾来毁伤目标。
无畏舰之后,炮弹才真正具备了一击必杀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炮击的低效率,往往击沉目标还是要靠鱼雷。
好几年前,有条油轮失事,为了控制污染,美国海军的驱逐舰靠上去拿舰炮砸了几十发最后才搞沉...
像当年俾斯麦这种情况,弹药库注个水,即使已经给人家怼的彻底失去战斗力,打的千疮百孔,在自身5万吨排水量和大量水密舱室的保障下,挺了个把小时才沉没。
不过如果是小型舰艇,舰炮杀伤的效果就很恐怖了。
小型舰艇之间的交战距离更近,更容易打击水线部位。同时小型舰艇缺乏装甲防护,炮击可以轻易造成较严重的毁伤。小型舰艇上的鱼雷、深水炸弹等外露布置,也更容易殉爆造成巨大损害。
这一点在太平洋战争中,尤其是瓜岛战役期间的一系列夜战短兵相接中尤为明显。
比如USS 昆西(0v0):
最后打成了这样(绘画):
当然她沉没还是要归功于吃了鱼雷...
所以总结就是,几千克TNT或者一个半米不到的小洞,对于大型战舰的威胁实在太有限了。想击沉目标,主要还是靠玄学。
舰炮内心:
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上舰也好,改良也好...为什么你们吃鱼雷吃的这么熟练呢?
(我今天好像忘了黑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