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老爱说,一个故事应该有有头有尾,就好像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告诉你要有鱼头,鱼身,鱼尾。
但是,如果每一次吃饭,都给你一条完整的鱼让你去吃,而不是将鱼身上最有味道的部分拿出来,进行烹饪。或者改变鱼骨本身的走向,甚至是剔除鱼骨,将鱼肉杂糅,做成其他料理。
这样的饭你会爱吃吗?
我们这里先抛开散文“形散神不散”不谈,单单说记叙文,当我们线性的去写一个故事,虽然在阅读体验上非常的流畅自然。
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故事真的会「有趣」吗?
先举个非线性叙事的例子,之前《烟花》电影上线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这个电影有没有必要去使用「Meta」这个形式。
元架构在小说创作中很难形成一个线性的故事结构的,因为作品本身在不断地强调「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故事而并非代入到这个故事中」,这种体验会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但是,这种故事阅读起来就相对有趣,甚至有些亲切。
因为绝大部分时间,在元结构独特的故事语法下,你多数是在正在撰稿的作者对话。
你像是个孩子一样看着他自己提问自己回答,「为什么女主要这样」,「我们把这个故事结局换一下怎么样」「如果这里加入点别的东西会怎么样」。
在这样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故事在不断的变化,但核心本身不会变,那便是“这个故事想要告诉读者的事”。
当然,非线性叙事还有一种玩法,是让故事要体现的内容本身,超过故事结局本身。
这种手法就相对比较有难度了,也经常表现在电影中。
像比如《云图》这部电影里,通过六个独立故事来表现一个核心故事,就属于电影里比较常见的非线性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本身不应该围绕着电影表现出来的故事内容来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世界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他们不应该被表层生硬的杂糅在一起,这是影响对故事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六个故事中相互元素联系,人物与人物之间存在一种奇怪的关系。
或许是精神,或许是形象,或许是某种元素,某种信念被传达下去,贯穿始末。
就好像那首一直被充当背景的《云图六重奏》一样。
而对于作者本人来说,他并不想让你只看这六个故事,而是希望你能从六个故事中提炼出元素,组合成一个新的思想。
对于这样的故事来说,多种角度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一种解读,代表了你对独立故事不同的一种提炼。
实际上这和之前提到的元叙事同样,虽然故事不同,多变,但表达的核心和主旨是一样的。这就好比散文叙事讲究“形散神不散”一样。其实不仅仅是文字,影视动漫同样有“记叙文”和“散文”。
Well,上述只是提到了两种「没有明确主线剧情的小说和动漫」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还有一种类型,她并不是没有明确主线,其实她有,只是她隐藏了起来。
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葛红兵老师的「上海大学公开课:成为作家——文学创作五讲」:
http:// open.163.com/special/cu vocw/chengweizuojia.html
在这个讲座中,他提到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就是——逻辑主线和情感主线。
可能有点难Get,我们举个例子。
我们谈红楼梦的主线剧情时,一般来说我们会怎么总结?
林黛玉进入贾府后经历的爱恨情仇?还是那个时代下作为大家贵族的贾府的起起落落?或者是以林黛玉进入贾府为契机,阐述了在『外人』眼里贾府上下大大小小感情上的人情冷暖?
似乎都不太准确。
在这样的故事里,明确的目的本身并不存在,但情感的表现却又特别的细腻。
情感主线在一个故事里往往不只有一条,故事本身也不会只体现在一处。
但情感主线一定能够帮助观众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对人物产生对应的情愫,从而通过代入人物情愫来重新感知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下的大背景。
就像我们常说的,通过背景去分析人物行为一样。
在这种没有明确主线的故事里,人物既是主角,也是小人物。
他们并不是单纯的你方唱罢我亮相,而是同步进行的「纪实拍摄」。
而这种故事本身,也不需要明确的主线来框死他。
毕竟,这种故事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好的感同身受罢了。
所以,把话说回来鱼头鱼身鱼尾的问题上。
如果一条鱼想要做的有味道,他真的一定要保留原来鱼的结构,框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