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倒觉得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零边际成本社会》讲的不错(两本书之中看一本就明白了)
工业革命的根本,不在于生产的形式,而在于是什么允许了新的生产形式。换言之,生产形式只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起因。
Jeremy Rifkin认为对于生产来说,决定性的要素有:工业能源的生产和传递方式、信息的传递方式、物资的传递方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别于过去的特点在于蒸汽机使得工业能源处处可得、时时可得,将生产从季节性而且少见的的河道、风场之中解放了出来。而电报,使得信息的传递速度第一次可以不必依赖物资的传递速度。蒸汽机也迅速提高了物资的传递速度(火车、轮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生产大规模在各地繁衍,但在各地,生产又是集中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在于:内燃机使得物资的传递更加便捷,过去必须依赖铁路的,现在可以进一步依靠公路移动。门到门的物资传递成为了可能。效率大为提升。信息的传递有了电话,这同样是“门到门”的信息传递,而不必去电报局收发了,这再次提升了效率。电力使得生产可以更灵活,生产时间可以更长,厂房布置可以更有利于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又让生产可以分散开来,更加因地制宜。
这种差异是决定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场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下的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下的战争。为什么这样讲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勤基本依赖火车。铁轨铺到哪里,才能打到哪里。突破是缓慢的,因为一旦脱离了铁轨,部队能够获得的弹药供给立刻大幅下降。因此部队不能够迅速突破,扩大战果。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内燃机全面普及。大量弹药供给可以直接由卡车提供。部队一旦突破一点,后勤迅速跟上,这才能打得出闪电战。否则,刚突破一两公里,后面弹药供给就跟不上了,这还怎么打闪电战呢?
——————————————————————————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是比电力更重要的要素。而流水线,则只能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了。